提高小学低年级品德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2016-05-14 08:39尤晓霞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品德教学体验有效性

尤晓霞

[摘 要]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作为品德课教师,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心理和学习方式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采取多元化的德育评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遵循做人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品德教学;体验;有效性

“品德与生活”是小学阶段面向低年级儿童开设的德育课程。新课程强调,以学生自主性的活动为主,在引导学生展开体验、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低年级品德教学中,教师应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心理和学习方式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开阔视野,促进道德的生成和发展。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来教学低年级品德课程的实践,谈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一、开发课程资源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资源具有广泛性、开放性、多样性等特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尽量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中获得生动多样的直接体验。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品德与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强调学生个性的课程教材,它将学校和地方德育特色相结合,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的主要特性,教师应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发展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带领学生开展学文明理、体验导行和实践拓展等活动。

如教学《我不胆小》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不胆小、不娇气的行为习惯,正确认识勇敢,进而体悟到成长的快乐。针对二年级孩子年龄小、缺乏一定的道德认识和判断能力,容易把鲁莽、逞强、蛮干等行为误认为是勇敢的特点,笔者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而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勇敢与蛮干则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笔者大胆取舍,重组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小熊过桥”的故事贯穿始终。选取学生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如怕打针、怕发言、怕黑、爱做危险动作等,并以看视频、听故事、念儿歌等方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二)合理利用生活资源

生活是品德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德育材料。如教学《秋天在哪里》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在课前开展“找秋天”活动。因为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从哪里找到秋天”这个话题时滔滔不绝,有的发现了树叶颜色的变化,有的看到了果子的成熟。这些都来自生活所见,是学生自己去寻找和发现的,他们从中不仅获得了有关秋天的知识,更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根据教材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挖掘生活资源。

二、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

体验是内化的前提。组织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自主体验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

(一)在践行中体验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也就是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形成。活动是实践途径,是学生成长的最好舞台,寓教于乐将会事半功倍。一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在玩中学、在体验中学,教师应创设自由、宽松的氛围,设计贴近生活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不受拘束地学习。

比如教学《在餐桌上》一课,笔者创设了“吃自助餐”的情境,让学生自由选择一日三餐,然后结合已有的生活常识,互相评价谁的一日三餐安排最合理。接着通过科学童话《奇奇餐厅》把学生带入神奇的营养学知识王国,了解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和一日三餐的均衡搭配,体验文明的用餐行为。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菜谱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作出科学调整,达到合理饮食的目的。

(二)在换位中体验

换位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简单地看待问题,要学会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感受。如教学《他们需要关爱》一课,在我们的身边存在这么一群人,他们由于先天或其他的因素造成了身体的残缺,和身体健全的我们相比,他们是不幸的。一年级的孩子天真烂漫,无法体会残疾人的痛苦,甚至有时觉得好玩还会模仿。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易,学习他们身残志坚的乐观精神成了本节课的难点。基于这样的学情,笔者采用情境教学法,设计了如下体验游戏:

游戏一:请一个学生上台扮演盲人,蒙上眼睛走回座位。学生双手摸着墙壁,小心翼翼地向前挪动脚步,周围的学生都替他捏了把汗。等他回到座位,他深深地叹了口气:“总算到了!”笔者随即问学生:“当时走的时候是什么感受?”“怕撞、怕摔跤、怕绊倒……”一连串的“怕”,道出了学生对盲人走路辛苦的理解。

游戏二:全班学生用一只手整理铅笔盒,游戏完毕谈体会。学生畅所欲言:“手好酸!”“东西老掉,放不好!”“速度太慢!”这一次的全班总动员,学生们在换位体验中体会到了残疾人在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痛苦,对他们的艰辛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

换位思考,身体力行,这样的体验活动对学生的内心触动是极大的,能有效地唤起他们的关爱之心,促使他们主动伸出手帮助残疾人。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出示图片介绍身残志坚的人物如桑兰、张海迪,让学生了解她们的感人事迹,体会她们身患残疾却仍然顽强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精神。要让学生明白,对于残疾人除了同情和关爱,更多的是给予尊重。

三、采取多元化的德育评价

合理的评价能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满足,进而激励他们向更高目标前行。在品德课堂以及课外实践活动中,采取多元化的德育评价必不可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关注弱势个体

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各有不同,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评价时机,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以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最终评价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例如教学《新朋友新伙伴》一课,笔者组织学生介绍在班里结识的新伙伴。活动开始不久,大家很快在游戏中找到了自己的新伙伴,相互诉说对方的优点。突然,笔者发现在墙角边有个小男孩,双眼无神地站在那里,看着其他同学互相拥抱的亲昵样子,眼睛里流露出十分羡慕的神色。笔者忽然想起,这个男孩平时爱欺负别人,搞破坏,大家都不太喜欢他,难怪交不上朋友了。看着他可怜的样子,笔者轻轻走向他身边,故意大声唱道:“找,找,找朋友!找,找,找朋友!我的朋友是李?菖?菖!”笔者这么一唱,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都用惊讶的眼神看过来。笔者微微一笑:“嘿,别看李同学平时有些小调皮,其实他的优点也不少啊!他经常帮老师拿作业,帮老师擦黑板。这样的孩子,老师非常愿意跟他交朋友。”笔者的一番话把学生带进了一个重新审视别人优点的空间,教室里仿佛炸开了锅:“对呀,李?菖?菖还帮我们女同学搬桌子,我愿意跟他交朋友。”“我愿意……”“我们也愿意……”在同学们对他的句句肯定下,李?菖?菖转悲为喜。这堂课后,李?菖?菖在行为上有了明显的改变,跟同学能够和平相处,也渐渐地懂得关爱别人了。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把握评价时机,关注学生的情感在活动中的释放程度。

(二)激活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是被他人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自我评价是学生对照一定的标准和行为规范反思自己的行为。激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调控的能力。

如教学《不说话的“朋友”》一课,本节课主要是教育学生要爱护公共设施,自觉树立公民意识。上课时,笔者出示教材中展示的公用设施被损坏的图片,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学生分析过后,笔者请学生对照自己以往对待公物的态度和行为,给自己打分或加星。学生在反思中发现,自己不经意的动作损坏了公用设施。在接下来开展的“?菖?菖,我想对你说”的真心话活动中,学生畅所欲言,在反省中完成了自我教育。

责任编辑 张淑光

猜你喜欢
品德教学体验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重视情商因素 促进和谐教学
高职院校品德教学量化评定的应用
品德课聚焦教学目标策略探微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品德教师应善于捕捉意外促成精彩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