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机智生成分析

2016-05-14 08:39翁丽亚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知识储备教学机智

翁丽亚

[摘 要] 课堂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做出判断、处理,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能力。它是教师智能的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过程。课堂教学是师生在共同研究文本时的生成过程,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发挥教学机智,及时调整与处理课堂中的有关环节,能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 教学机智;知识储备;教学生成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不具备教育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教学机智除了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对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的能力外,还应包括教师课堂教学时脑海中突然显现的教学灵感。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抓住教育灵感,发挥教学机智,在教学情景中及时抓住学生和自己的思维火花,及时调整与处理课堂中的有关环节,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具体的教课堂上的闪光点往往也体现在教师处理这些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上。教学机智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评价教师专业素质达到成熟的依据之一。那么教师的教学机智与什么有关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注重知识储备的厚积薄发

由于促使教学机智产生的情景总是伴有随机性、突发性,应对课堂上的“小插曲”,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只能“临场发挥”。所以教师必须拥有丰厚的知识,才能镇定自若地面对突发状况,及时抓住灵感,针对当时的课堂气氛、课堂表现,生成应对策略,机智地解决问题、处理问题。

如教学《三顾茅庐》(苏教版第八册)一文,讲的是刘备为求得贤才诸葛亮而三次去隆中诚心诚意地邀请。课文语言浅显易懂,主要是细节描写,让学生从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同时来初步认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上课伊始,教师可以设计自学问题:请你默读课文,同时把课文中描写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句子划下来,再好好读读,体会体会。稍过片刻,学生便纷纷举手。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课堂预设也是大同小异,如“我从‘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这句话中体会到,刘备十分尊敬诸葛亮,他怕马蹄声惊扰到诸葛亮,我感觉得出他连走路都是小心翼翼的。”“我从‘轻轻敲门‘不要惊醒先生‘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等词语感受到刘备去请诸葛亮出山是非常虔诚的”……

学生沿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在慢慢地走进文本,从课文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刘备是个尊重人才的人。在上第一课时时,已让学生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查找资料、咨询长辈,丰富对诸葛亮的认识,学生了解到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的人。当学生学到“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在这里教师可以设疑:“诸葛亮是假装睡着的吗?”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此话一出,课堂顿时如被滴了水的油锅,学生纷纷继续说出他们的看法。有的说:“我觉得不可能,诸葛亮是个受人尊重的人,他肯定也是个懂礼貌的人,如果他知道有人在外面等他,肯定会出来的。”有的说:“我认为诸葛亮有可能是装睡的,他想要考验一下刘备的耐心和诚心。”还有的说:“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觉得诸葛亮是个很会用计谋的人,有可能这又是他用的一计,测试一下刘备是不是值得他出山辅助大业。”

学生对文本的再次深度解读成了这节课的亮点,教师突发的教学灵感给自己也给学生一个机会,一个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大脑、自己的体会解读文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教师自己的头脑中储存了丰富的知识,“厚积”才能让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薄发”。在课堂上让自己的灵感自由挥洒,展现教学机智,应对课堂教学的种种变化。

二、认真钻研教材的灵活运用

课堂教学是师生在共同研究文本时的生成过程,课堂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师课前认真研读教材。有些教师觉得小学语文的内容非常简单,因而对于教材的研究也是浮光掠影,殊不知研读教材是上好语文课的“本”,是一堂好课的“根”,根固才能叶茂。研读教材不仅要读懂课文,看懂插图,了解内容,抓住中心,把握重点难点,还要着眼于这一单元的教材特点,以单元为单位,认真阅读教材。只有把课文烂熟于心,教参、教学的其他资料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把课文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实施课堂教学时才会灵活自在。如在执教《永远的白衣战士》(苏教版第八册)一文时,这篇文章简洁流畅,又饱含深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让学生体会、感受“白衣战士”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精神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体会叶欣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课到一半,都是顺顺当当地按照教学预设进行着。学生的感情也被叶欣的言行所牵引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着叶欣对待工作的认真,对待病人的从容,对待死亡的无惧。正当学习到“叶欣默默地作出了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有时甚至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让你毫无商量的余地”时,有学生举起小手,问道:“老师那个门很紧吗?那么多人都推不开吗?”只听见其他孩子哈哈大笑,都在议论这扇门到底是防盗门还是木质门,这样“插曲”虽然不想见到,但是课堂出现“意外”必须要让它回归到正常的教学轨道上。教师何不在这句话中的“门”字上做做文章。连忙提问:“此时此刻,叶欣把同事们关在了门外,她却坚决地踏了进去,你们说她踏进了一扇怎样的‘门?”笑声戛然而止,学生们开始思考。教师的问题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慢慢理解到叶欣踏进了一扇死亡之“门”、尽心尽职之“门”、高尚品德之“门”、爱心之“门”……

学生精彩的回答已经说明了他们对叶欣身先士卒、舍生忘死的精神感悟得淋漓尽致。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和课文再次对话,用自己与众不同的回答诠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只有教师彻底地消化和吸收教材,才能抓住意外生成的灵感,灵活自在地进行课堂教学的调整,课堂秩序的调控。

三、准确把握学生能力开展教学

对于教师来说,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都觉得课堂乏味,那么学生自然每节课都如坐针毡。课堂教学的魅力在于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对于教师来说永远都是个未知数,每位教师在课前都不可预测课上学生反应如何。教师应该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来让课堂教学展现出独特魅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有了这种倡导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就会有所增强,那么学生的一些想法、疑问就会在课堂上大量体现。对于教师来说,除了课前要潜心研究教材,备课时还要“备”好学生一头,要在把握学生已有知识和潜能的基础上,充分估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会碰到这样的现象:设计的问题远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造成冷场;提出的问题明显低于学生的水平,又变成满堂闹。其实这些都是缘于对学生的知识和认知能力的把握还不到位。《孙子兵法》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在课堂上出现新问题时,才不至于惊慌失措,才能轻松驾驭课堂,发挥教学机智。

“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以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刻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合的方法加以正确的运用。”(马卡连柯语)因此,语文课堂呼唤具有教学机智的教师,抓住教学灵感,将意外生成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责任编辑 范宏芳

猜你喜欢
知识储备教学机智
让孩子爱上英语课外阅读
突破解分数应用题障碍的策略
县级气象服务工作经验分析
浅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关注主体,提高效率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机智的研究
浅谈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机智的重要性
当预设遭遇意外
试析文博讲解员的培养方法
提升高中英语课堂写作教学有效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