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峰
[摘 要]品德课教学应围绕课堂主题,聚焦教学目标。在品德课教学中,梳理教材体系,确定教学目标;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多样形式;拓展教学空间,落实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实效的重要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品德教学 目标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3-051
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在追求教案设计的新颖性、课堂氛围的活跃度、学生的高参与度等方面下了不少工夫,试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然而,由于认识存在偏差和操作不当,课堂教学往往偏离了课堂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那么,在小学品德课堂中如何聚焦教学目标,提高课堂实效呢?
一、梳理教材体系,确定教学目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树立目标意识,站在课标、全册教材甚至整个小学教材的高度上来梳理教材体系,在充分分析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来确定教学目标。
小学品德与社会采用“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课程设计思路。其中,“螺旋上升”指同一内容在不同年级(或年段)重复、循环出现,但又各有侧重,逐步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读全套教材,精心梳理出同一单元内容的主次目标,并将这些目标进行纵向对比,准确把握住本单元目标的脉搏。例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的《家乡哺育了我》这一单元是让学生通过看家乡的地图、学做小导游等活动,初步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特点和文化传统特色,对家乡有初步的概念和感情,知道自己是家乡的一员。而四年级《我的家乡在变化》这一单元则是要让学生在调查、访问、对比中感受家乡的变化,进而珍惜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促使学生从小关心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
由此可见,“家乡”系列在三、四年级中,内容逐步深化,要求逐步提高,教师要宏观把握,精心梳理,切不可混淆主次,目标模糊。
二、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多样形式
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后,就要围绕目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紧扣主题,环环推进,逐步深入。
例如,教学《讲文明,懂礼貌》一课时,有一位教师这样设计:(1)导入环节先出示“熊小弟”故事的四幅图,抛出问题“熊小弟丢了什么?”教师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学生欣赏故事《三借芭蕉扇》,思考唐僧为什么能顺利借到芭蕉扇,由此再回到“熊小弟”的故事。因此,“熊小弟丢了礼貌”的答案就水到渠成了;(2)“补全板书,把礼貌用语放进一段话里”,帮助学生掌握礼貌用语的用法;(3)为礼貌用语设计动作,让学生懂得礼貌用语加上相应的动作会让人感觉更用心、更真诚,表达效果更好;(4)学生运用礼貌用语的环节,教师用“转动转盘,知识竞答”的游戏形式,由指针最终停留的数字随机揭晓题目,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还设计了附加题(PPT出示图片),让学生懂得“讲文明、懂礼貌”不仅要说在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6)设计“借笔”“还笔”“送水”等环节。学生纷纷运用合适的礼貌用语与听课教师现场互动。
本课教学中,教师紧扣“文明礼貌”的主题,通过听一听故事、为礼貌用语设计动作、转转盘竞答、唱一唱歌曲、赏一赏小品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对文明礼貌的认识不断得到升华。
三、拓展教学空间,落实教学目标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向四十分钟要效益是永恒的追求。我听过很多设计完美的公开课,课堂将近结束时,教师往往会给学生每人发一张调查表或记录单,然而过后却不再过问,学生也把调查表或记录单视为一张废纸。从课堂走向生活的实践性目标沦为空谈,这样一个看起来精美的课堂设计也只是一个华而不实的花式而已,不仅不利于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知识,而且可能会磨灭整堂课的学习效果。因此,对于诸如此类的调查表、记录单等课后实践作业,教师要做好检查工作,让这些实践性作业成为拓展教学空间、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资源。
例如,一位教师在借班教学二年级《做事不拖拉》一课后,给学生每人发一张记录单,要求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每天在表格中的“蜗牛”或“兔子”上打钩记录自己起床穿衣、刷牙洗脸、吃饭、整理书包、做作业的情况。课后,这位教师委托所借班级的任课教师每天查看学生的记录情况,还和任课教师交流沟通或直接去该班级专门了解。之后,教师还进行“比一比谁得到的小兔子多”班级评比,评选出“做事不拖拉小能手”。这样有布置、有跟进、有总结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养成“珍惜时间,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古人云:“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只有理清教材体系,确定教学目标,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多样形式,拓展教学空间,落实教学目标,才能有效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效率。
(责编 钟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