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曲径通幽

2016-01-28 00:33金国明
新课程·中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咬文嚼字引导策略情感体验

金国明

摘 要:教师指导、引领学生去探究、体验是语文课堂的独有特色。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语文教学理念。现代语文教学的智慧正体现在让学生在个体体验、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有所收获,实现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把握、习惯的养成、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不教之教”的完美境地。

关键词:引导策略;质疑探究;营造情境;咬文嚼字;情感体验

“探究、体验”是语文课堂的独有特色。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语文教学理念。现代语文教学的智慧正体现在让学生在个体体验、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有所收获,实现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把握、习惯的养成、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不教之教”的完美境地。但“体验探究”的过程毕竟是一种学习劳动,在行进中往往并非仅仅是坦途。其间有崎岖,有洼地,有沼泽,这必然与学生的惧苦怕难、贪图安逸的基本心理相抵触。所以,教师的引导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对于满足学生的求学心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其消极情绪,来构建其余文本的情感共鸣,从而促进其有效完成独具个性的自我解读和文本探究,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学从疑开始”,课堂的整体设计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解惑动机,吻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心理需求。以往,我们的教学设计一直陷入了固有的模式。那就是文章写了什么?——结构如何?——具体的内容,主题思想是什么?从设计的内容来讲,这没有任何问题。但从设计的固化模式来看,这其实是以教师的考问来替代了学生的自我阅读、自我探究。这样的模式是以上对下的强制导入来进行的,学生是被迫地参与“答题式”的思考。那不可避免的是,学生消极疲怠的现象也就自然发生了。以笔者教授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在以往的设计中,往往是先教读“百草园”是乐园,接着分析“乐园中的乐具体体现在哪里?用哪些手法予以表现?”再教读“三味书屋的特点是什么?”在两两对比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用意?”结果整堂课按部就班,充斥了结论性的话语。往往是我讲得满头大汗,而学生则是死气沉沉,杳无生机。而在本次开课中,笔者采取了与前者截然相反的设计:首先,我明确了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要求学生读完文章后先自我解读文章标题所包含的信息。这显然是学生完全能自我解决的。文章写了什么?基本结构如何?诸如此类的基本信息就在预习中得以完成。基于此,我又要求学生就文本内容提出自己在预习中的两个困惑。当困惑收集起来后,我对此做了初步的筛选,筛选出重复的疑问以及独特的疑问。事实证明,学生在阅读中完全有着自己的个性解读。结果其中有三个疑惑是最为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1)作者开头就说记忆中的百草园是个荒园,但他又说百草园是乐园,这是一种矛盾吗?(2)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应该是截然相反的吧?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写得很少,还有大量的篇幅写了其他的东西,这是不是偏离文题了?(3)我总觉得文章的开头、结尾比较悲伤,但督导主体部分却觉得充满了快乐,这样的反差是不是有特殊的用意啊?学生的三大疑惑顿时给笔者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因为我们不难发现如果将这三大疑惑贯穿起来,恰恰是我们阅读文本时的自然逻辑。为此,我将课堂设计进行了再次的规划:以学生的三大疑惑为契机,设计了“在质疑中,初读发现”;“在质疑中,再读体验”;“在质疑中,知人论世”的三个环节,达到了三大目标:即在质疑探究中理解作者无论是写百草园还是写三味书屋都是在表现童年的快乐;在咬文嚼字中,充分体验了童真、童趣中所饱含的自由、新奇与兴奋;在合作讨论中,探究在语言文字背后隐藏的那份精神慰藉,心灵寄托。事实证明,这样的一个独特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王厚江老师曾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过程和方法”为载体,知识能力的培养都应该在“过程”中体现,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应该隐含糅合在前两个维度的实现过程之中。显然,教师的课堂设计则是一种过程与方法的引导。语文教学应当遵循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孩子在初读质疑到深入探究的过程中由外而内进行反复品读,体验情感。这显然也是一种信息梳理、不断完善细化的过程。以往教学中死板的信息梳理显然是违反学生的心理需求的。要让学生热爱语文,就要尊重他们的自我体验,给予他们探究的学习舞台。

第二,营造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主动体会文本之情,从而构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渠道。作者的个体情思往往是隐藏在文本的具体情境中的。单靠教师的讲解显然是难以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而学生有时就被迫把教师的讲解当作纯粹的识记来处理。只有促使学生进入文本人物的角色,在具体情境中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体验,那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沟通交流,乃至于情感的共鸣才会自觉地发生。笔者在处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书屋的摆设、拜师的场景、学生到后花园玩耍被喊回的场景时,以往总是苦恼如何才能让学生深入其中的童真、童趣。而在本次教学中我就大胆地进行了两次情境创设。

1.对于“三味书屋”创设这一场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想象一下,“我”走进三味书屋,面对眼前之景,心里会想些什么,会表现出怎样的状态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这时,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说“战战兢兢走进书屋的”;有说“向画、匾行礼恭恭敬敬的”;有说“目不斜视,对老师揣度不断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而在此时,一个学生正好描述孩子向着梅花鹿拜了下去,行了大礼。这正是一个最好的机会,是最能体现教师教学洞察力,把握力的时候。笔者幸运地抓住了这样一个细微的机会进行了引导:這位同学的表达显然和原文的表达有着明显的不同?这是什么?学生似乎总是对同学的疏漏有着极大的兴趣。在此细读文本得出结论:作者在梅花鹿前加了个修饰语“肥大”。就此,笔者再次进行了情境深入创设的指导:请同学们把这一要素也考虑进去,再次想象这个孩子在拜师时会想到什么?他此时有着怎样的情感?一句话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突然发现文本中的“我”和现实中的自己是何等相似?在如此庄重严肃的拜师大礼中,一个孩子、“我”的关注点竟然是那梅花鹿的“肥大”,这是何等可乐。而这种可乐恰恰能让所有人不禁莞尔,无论你是孩童还是成人都不禁被带入一种甜美的记忆中。这就是最为朴实、真挚、最为可贵的童真、童趣。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被调动起来,满脸的笑容表明了他们被文本引发的发自内心的愉悦体验。

2.在以往的讲授孩子们在后花园玩耍的场景。学生能接受到的知识无外乎有两方面:一为自由、新奇玩耍之乐;二为寿境吾先生的严而不厉。而在本堂课中学生在具体情境的体验中得出了一个更为中肯,全新而恰当的见解。笔者在这里涉及了这样一个环节:“文中有这么一句‘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请大家想象一下当时的状态,用自己的话描写出来。”并请各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推选代表将结论写在自己所属的电子白板上。当笔者将这些内容统一放在主屏幕上加以展示,并要求他们评价一下,哪一组的描述最好?简述其理由。这时候,孩子们兴奋了起来。在一次次反复的阐述和辩论后,他们觉得在这样的情境中,除了自由玩耍的快乐外,更有那么一层偷玩中的兴奋和刺激、蒙混过关的窃喜。而这样的心理恰恰是所有的孩子,哪怕是最乖巧最懂事的孩子内心中所最希冀的一种欲想。不可否认的是,孩子们突然发现,那一直以来,在他们眼中的那个高高在上、义薄云天、嫉恶如仇的鲁迅竟然和现实中的他们有着如此相似的一面。语文,在这时候贴近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变得兴味盎然起来。积极有效的体验探究活动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就这么水到渠成了。

当文本与现实之间如此接近,作者之情、学生之感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共鸣。或许语文文本教学的有效性也就集中在了这里。

第三,抓住学生品读盲区,引导学生以点带面,在咬文嚼字中深入体验作者之意,从中获得学习的满足。学生阅读是有一定的选择性的,这与他们的年龄、身份、经历、兴趣、学识有着很大的关系。这具体表现在他们对文本阅读的理解层次不一。但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明显发现这其中有着共同的盲区。那就是学生对语句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主要内容、大致意思的理解上,而对细微的字词选择、语序安排、标点设置却很少关注。这样一些盲区恰恰又是文本叙述中比较关键的地方,有些甚至会反复出现。这无疑是作者在文本中表达内心深意的具体表现。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些品读盲区进行引导点拨,由部分延伸到全部,不仅能有效地组织贯彻教学重点,而且还能符合学生的求奇心理,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筛选、体验与探究。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百草园”的特点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无一例外地侧重在“乐园”上。这样的分析对于语文课堂就显得形同虚设,无实在意义,可能放在课前预习中更为恰当。但如果我们仔细来阅读一下原文的叙述“在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显然学生的阅读盲区就在于“那时”“我的”这两个修饰语的忽视。这两个修饰语显然是有着丰富的意蕴的。笔者在课堂上就抓住了这一点,提示学生读书并未读出味道,要求学生把那句话再读三遍,从中能否读出新的发现?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了起来,他们热切地酌句,嚼字,回答也呈现出了多样化:如,“那时”指的是小时候,是指童年的乐园;又如,“我的”表明这是“我”所拥有,由“我”支配、主宰,自由的、不受干涉的,充满了喜爱与自豪感……这一系列的体验与感受,笔者将其即兴分类设计,从“那时”触发得出作者视角的变化,从童年的快乐延伸到成人的悲哀;从“我的”理解触发得出作者对百草园的表现根本——童心、童趣进一步延伸到对美好童年的深深眷恋。而将这两者放在一起联系思考,分析探究,就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了文本的真实感情,真正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学生通过这样的引导,环环相扣,在求奇心理的促使下,不断体验、分析、探究,不断地获得满足,学到了知识,学会了探究,提高了能力,更促进了语文学习的实效。

综上所述,以上这些引导策略是笔者在开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具体教学中的实践心得。在具体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解读、体验、分析、研究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最好途径。但他们显然不是生来就有这样的意识与举動的,这需要教师独具匠心地设计和引导。而引导策略的丰富与有效,决定了学生体验探究的可行性与可能性。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智慧所在。如果笔者的这些浅薄想法能成为“他山之石”,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那么这样的努力也就有了些许价值。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咬文嚼字引导策略情感体验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策略分析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谈音乐欣赏活动中学生情感体验的激发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捕捉灵动话题,催生日记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