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育梅
【摘要】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项为人们所重视,因为其实际操作的困难,也存在着很多误区。实际上,读写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关系。难就难在找不到很好的契合点。我们要能够正视读写教学的困难,找到误区,从阅读教学的本源出发,注重教师、学生、文本、作者四维一体的对话,注重读、写、思维三者融为一体的训练,以读带写、读写结合,训练思维,提升能力,“以本为本”重视积累,“以生为本”重视激趣,架起读写的桥梁,开展多种形式、科学有效的训练,就能实现由读到写的软着陆,把课标“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的精神落到实处。
【关键词】读写误区 四维一体 以本为本 以读促写 科学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165-02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硬性指标,随着学段的提高,在相应的质量监测中,读写所占的分值也越来越高。众所周知,读与写就如鸟儿的两只翅膀,只有都健全了才能飞得更高。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难做到二者有机兼容,主要的表现形式如下。
一、阅读教学自身存在不少误区
第一,学生缺乏自主阅读的兴趣,对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敷衍应付,加上语文教师的跟进手段不够,其它学科的挤占,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渐渐不存在了。第二,不少孩子自主阅读能力不高,想象力在逐渐消失。苏霍姆林斯基研究发现:阅读能力的获得与增长,是与人脑的生理解剖发育过程密切相关的。同一个符号世界,在小孩子的眼中明亮、美丽、新鲜,他们会这么理解“明”字,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在一起,多么亮啊;而大孩子那里却只有一个“日”字旁加个“月”字,曾经照临文字的神奇之光,就这么消失了。第三,不少学生不能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没有养成边读边思考的方法,不善于在阅读中主动质疑,书读了不少,可是收效甚微,做到读书得间的很少。第四,不善于形成鲜明的阅读体验。我在教学《安塞腰鼓》时,读到“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这段如鼓点、如赤焰的话语时,设计了一个问题:“请大家设想,如果你做导演,从色彩布景、动作设计、细节设置、镜头推拉摇移、视角的捕捉等等去设计一下,把你想达到的效果尽可能生动地描述出来。”结果,能表达出来的寥寥无几,没有达到我的预期目标。
二、写的环节因为读的缺失,也存在误区
通过调查问卷及结合学生的写作实际,不少学生表现出如下三个问题。其一,拿到一个作文题目,不知从何下手,不知道写什么内容,考场上有的学生甚至背默歌词、抄袭试卷上的短文糊弄阅卷教师。其二,心里想表达的和嘴里想说的,却不知道怎样写下来,不能用阅读中积累的词句来表达,达不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自然流露要求。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我们想问题时,必须依傍语言材料才能想,所以思维活动的过程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可见正是平时的思维训练不够,才导致了这一现象产生。其三,生活体验不足、写作范围窄小,过分强调技巧、情感表达失真。不少小学生的作文“老气横秋”缺少了儿童应有的灵动率真;考场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看不到一个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大花园。
三、读写结合的操作方式存在误区
有的阅读不充分、素材储备匮乏,匆匆忙忙地仿写,只得其形,未见其神;有的对文章整体感知不足,管中窥豹,寻章摘句,获得的都是一些语言、思维的碎片;有的没有整体规划,目标游离不定,想到哪做到哪,随意操作,一段时间下来,收效甚微,觉得读写不可为的念头就滋生了。这样,当面对为读写能力而苦恼的学生及家长时,陷入这个死胡同的老师只剩下最后一招:“语文教学就是这个样子啦,多阅读、多积累、多练笔就行了,读写能力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没有终南捷径可走。”似乎至理名言、无须饶舌,可若追问下去,就没有下文、不知所云了。
实际上,语文教师在读和写的有机衔接方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真正的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四维一体的对话过程。我们做语文老师的就要充分发挥在这个四维空间里的链接作用,让阅读成为一种思维交换的过程、智慧碰撞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情感深化的过程。以文章为载体,从文本出发,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训练,使读、写、思维三者融为一体,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第一,要注重加强读的训练,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小学阶段,有人认为读就是对课文的读,这种理解是片面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读文章时,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佳词妙句,多读多背,加深感悟。如在读《羚羊飞度》中“一对对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这句话时,要求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在朗读的同时想象那惊醒动魄的场面,想象以生命做桥墩的老羚羊的情状,想象猎人们的表现。然后让学生理解并积累“秩序井然”“眼花缭乱”“目瞪口呆”这些词语,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品评词句的能力,又培养了积累语言的习惯,丰富了想象力,为习作打下了基础。
第二,在課内阅读积累素材时,应该提醒学生“以本为本”,多层次积累。对小学生而言,首先要从最简单的字词积累做起,要求会读、会写、能理解词语的语境意,教师要创设机会让学生运用所积累的词语。对于成语要能理解其出处、典故,并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展示的机会。比如,我在教学完《三顾茅庐》这篇文章后,让学生积累了“三顾茅庐”“群雄纷争”“茅塞顿开”“如鱼得水”这些词语,让学生把这些成语链接成一段话,简述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提供给学生“夜走麦城”“过关斩将”“刮骨疗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些成语,让学生说说相关的故事。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库,又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把阅读引向深入。
第三,教师要找准读与写的结合点,挖掘教材,架起读与写的桥梁。在阅读中学习如何布局谋篇,做到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卒章显志、主题升华。如《青海高原一株柳》,开篇点题,逐层展开,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这就是一篇难得的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在具体的课内阅读中,让学生通过范文的学习,掌握过渡和照应的技巧,遣词造句的技巧,妙用修辞的技巧。教会学生通过反复的仿写、创作,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第四,俗话说只讲不练假把式,我们要教学过程中重视实际操作,运用形式多样、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更好地实现以读促写。比如,让学生学会批注阅读,就文本的修辞方法、写作手法、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经过思考并经行批注;抓住文中的留白,补写、续写、改写,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根据文本给学生一个话题,开展演讲比赛、开辩论会,比如学了《祁黄羊》让学生谈谈对“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理解;学了《最后的姿势》,让学生想一想,在那生死攸关的时刻,谭千秋老师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引领学生实现读写训练由量变到质变,写起作文来,自然文思泉涌,一气呵成了。
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以从根源上解决小学生积淀少、生活窄、素养浅的问题。教师如果能参透这个精神,让课内阅读与写作无缝对接,就能实现由读到写的软着陆,读写教学就不在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就能落地生根了。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文集》——第三辑,写作教学.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教育科学出版社.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读本》,尤文希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