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梅 邹力 姜勇强 王学忠 黄泓
摘要:《天气分析》是一门实践性教学课程,这门课程的特点包括:应用性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研讨式教学模式引入到这门课程中,并将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扩大。教学内容设计上采用模块化划分,每个小模块的教学内容作为学员的一个选题。《天气分析》的研讨式教学过程包括教员讲授,学员个人自主实习,小组讨论切磋,然后由学员在全班轮流汇报讲评和教员进行总结,最终的成绩评价模式也做了大胆的尝试。
关键词:天气分析;研讨式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54-02 一、引言
当前高等教育正处在由知识教育向知识和能力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教员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方法不再适应形势的需要,“导读式”、“研讨式”等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地被高校老师采用。
研讨式教学也不再简单的是研究式加讨论式,它的内涵得到了扩大。有人认为,研讨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1]。也有人认为,研讨式教学是一种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学模式[2]。郭汉民教授认为,研讨式教学法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方法,而是贯穿一门课程始终的方法,是在坚持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重在方法传授和能力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3]。教学过程本身包含教员和学员两个主体,“教”和“学”两个方面,“教”即可以是教员教,也可以是学员相互教。知识浩瀚,“学海无涯”,简单地传授知识对教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教学员懂得获取知识的能力更为重要,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天气学》课程是综合运用流体力学、大气探测学、大气物理学、动力气象学等理论,论述大气中天气系统和天气现象的分布、演变规律及其分析方法,并用以制作天气预报的一门课程,它包含了《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学实习——即《天气分析》两部分内容。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应用性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用所学原理指导天气分析,通过实习消化理论所包含的内容。《天气学》课程,为学员未来的岗位任职需要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从事气象保障、开展气象科研的重要理论和技术基础。
《天气分析》(《天气学》实习课程)的学习,主要包括天气图和天气过程(如寒潮过程)分析。通过学习,学员掌握天气、天气系统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学会天气现象(如降温、暴雨、雷电、大风、大雾等天气现象)和天气系统(如冷高压、台风、飑线、锋等天气系统)的分析,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制作天气预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天气分析》是一门实践性教学课程。
根据新的课程计划,《天气分析》的学时数大大压缩,如何在时间少、内容多的情况下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员从教学计划安排、教材内容设计和课程结束后的考核等环节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我们将研讨式教学模式引入《天气分析》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将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扩大。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天气学》实习——即《天气分析》是将天气学理论付诸于实践的重要环节,天气图的分析和练习、天气过程的总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设计采用模块化划分[4],就是将《天气学》的教学内容,按学时安排和教学认知规律进行分解,分解为与教学次数大体相同的部分——即模块。每个模块内容相对独立,模块之间在顺序和知识深度上具有承接性,如温带大气—副热带、热带大气—大气环流。首先将《天气分析》课程分成几个大的模块,如基本天气图分析技术模块,它的重点是掌握天气图基本知识和学会等值线分析规则;温带天气系统模块,它又包含几个小的模块(锋面系统模块、寒潮天气过程模块、南方气旋模块等);副热带、热带天气系统分析模块;中尺度天气系统分析模块等。完成了这些模块,即完成了《天气分析》的教学过程。希望学员经历《天气学》的教学过程后,能够站在全球的、南北半球相互作用的和四季演变的角度,分析、预报每天的天气变化。
五步研讨式教学法包括:选题、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大班讲评和总结提高。可以以每个小模块的教学内容作为学员的一个选题。
三、研讨式教学的实施
1.教学分组及意义。每个小的模块(如寒潮天气过程)的实习图是四维的,包含三维空间和时间序列。从空间来说有地面图、高空图(850hPa、700hPa、500hPa),任何一个天气系统都是一个立体的,每一个天气过程,都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演变过程。课时少、任务重,如何完成这些天气图的实习?将学员分组,每个小组4~5名学员。每个小组中,有的同学完成地面图的实习,有的完成高空图的实习,有的完成发生阶段的分析,有的分析发展和消亡阶段。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提高效率,培养团队精神。
2.研讨式教学流程。每次课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有:①已分析完成的天气图和天气过程小结的讲评;②新内容的教学;③天气图实习或过程小结制作;④天气图的批改。
第一部分:大班讲评。针对已分析完成的天气图和天气过程小结的讲评,以学员讲评为主,教员最后对学生发表的意见进行及时地归纳与总结。经过小组讨论后,推选出一名学员参加大班讲评,讲评主要内容包括: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天气图分析中的错误,理论如何指导实践,过程小结的制作,如何建立天气系统的三维模型等。在教员总结评述的过程中,要总结学员讨论取得的共识,分析意见分歧,以质疑的眼光看待问题,为学员的进一步学习留下思考空间。
第二部分:新内容的教学由教员讲解,如何运用所学的天气学原理指导天气图实习,即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员的讲授过程,不仅是传授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
在教员讲解这一环节中,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的结合。①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通过数据、图表、最新的图片资料,例如用实际的台风个例,说明台风所带来的风、雨、浪、潮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对人民生活和军事活动造成的严重影响,说明正确预报其强度和路径的重要性,也说明公众期待气象工作者的更大努力,以强化专业学习的意识,增加学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育人功能。②科研推动教学: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教学效果。③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讲解热带气旋教学内容时,将全球热带气旋活动分布图作为主线,由问题驱动教学内容的开展。④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使得教学过程成为学员不断思考、探究的过程。⑤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相结合。
第三部分:由小组学员分工后,独自探索、思考,完成天气图实习。如如何判断锋面的性质,是根据锋的移动方向和速度来分析?由风场来分析?由锋面与地形的关系来分析?还是由锋两侧要素场差异程度和配置来分析?这些都需要学员独立完成。这一过程培养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员积极主动地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思索和探讨,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这一步骤非常重要,只有小组成员的互相协作,才能了解天气系统的三维空间结构及物理量场的分布特征(如地面有锋面存在,空中是否有等温线的密集带的对应?)和天气过程小结的制作。希望学员能够以天气系统为线索,以物理规律为理论基础,构建概念化的天气模型,为进一步的天气预报打下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整个教学过程,是作为教学主体的学员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自主探索、合作研讨、相互沟通、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四部分:天气图的批改。以往这部分工作是由教员完成的,现由教员与学员共同参与。小组学员之间相互批改,让学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员从教学的“局外人”回归课堂的中心。对学员来说,批改天气图是一次再学习、再思考的过程,教员最后判断与纠错,学员与教员都给出天气图的绘图、分析成绩,最终的成绩还要包括学员学习过程的评价、学员自我评价、学员间相互评价等的综合。
《天气分析》的研讨式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划分,教员讲授,学员个人自主实习,小组讨论切磋,然后由学员在全班轮流汇报讲评和教员总结,这是几种方式有机结合的教学新形式。
四、教学体会
如何上好每一门课,对高等院校的教员来说是必须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当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各种教学模式从彼此孤立发展到互相结合,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是万能的,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衡量教学模式的适用性,主要看经过一门课的学习,学员的知识量是否得到累积,能力水平(获取知识的能力、思维方法)是否提升,学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强烈的学习愿望是否提高。研讨式教学模式对教员和学员来说,都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何“导”才能使学员处于一个“主体地位”是教员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对教员来说,教学目标的预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流程的安排(如上文提到的五步研讨式教学法)、成绩评价模式的改革都必须围绕提高学员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教改之路对我们来说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曾宪皆.试析郭汉民教授的研讨五步教学法[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9,(5).
[2]唐洪俊,曹杰.大学本科研讨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1,(2):95-97.
[3]郭汉民.探讨研讨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2).
[4]王学忠,胡邦辉,黄泓等.模块化教学在天气学实习中的应用.高校地球科学课程教学系列报告会论文集,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