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水莲
摘 要: 与其他学科不同,语文不但是一个应试学科,还是我国的国语教学。正是由于此种特性,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实用性,包括写、听、说都应当作为语文教学的教学重点。但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侧重汉字读写、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等内容,显然此种忽略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是十分片面的。基于此,本文就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实践性教学新模式,旨在促进小学生国语的听、说、写能力全面发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实践性教学 交际能力培养
新课改指出语文虽然是一门学科,但更是交流工具,是中国人相互交流、表达情感的基础媒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仅重视语文解题教学,那么无疑是舍本逐末,违背语文学科的设立初衷。小学生的词汇量较少,语言思维能力、逻辑组织能力等均尚未薄弱,因此为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必须在增加学生词汇量的基础上,加强语文思维能力、逻辑组织能力的培养。基于此,以下以增强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作为教学改革重点,提出一种“练于课堂,鉴于生活”的教学新模式,具体如下。
一、情景中拓展,打造实践性交际空间
1.自编自演,形成实践性语言对话空间。
虽然低年级小学生的词汇量较少,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极富童趣,特别容易被童趣十足的内容吸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学生的这一特性,激发学生形成对话空间,以此开展语言口语能力的锻炼培养。例如在进行《保护有益小动物》的教学时,首先进行常规的生字及文章理解教学,在此之后笔者决定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口语锻炼的情境。笔者首先提出:接下来要召开一次动物运动大会,这里有大象、狮子、小白兔、老虎、豹子、长颈鹿、猴子等,大家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分别作为一个小动物,各自以自己所扮演的小动物的角度,说说自己都擅长哪些运动、优势是什么,如扮演豹子的学生说自己擅长赛跑,因为跑得快、买的步子大;扮演猴子的学生说自己擅长爬高,灵活,胳膊长等。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各组分别进行表演,由教师点评,并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适当给予提示。综上,此种教学模式,即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创设对话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的趋势下,大胆锻炼语言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仅起到组织及引导的作用,将学生作为语言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主体,改变以往完全由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
2.借助多媒体技术,提升对话情景的真实性。
低年级小学生存在渴望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沟通的欲望,但学生的词汇量有限,对于很多抽象的词汇难以有效理解,这就需要由教师不断引导。传统的引导方式,主要是教师讲授重点,学生被动听讲,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显然过于枯燥乏味,教学效果有限。基于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图画、视频、图片等,加深学生的理解,明确词汇的正确用法,让学生强化语言口语表达能力。例如一些小学生不能分清温暖和炎热、凉爽和寒冷此类意思相近,程度存在差异的词汇区别,在语言表达时时常用错。对于这种抽象类的词汇,教师难以通过语言表述清楚。此种情况,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抽象的词汇直观地通过图片、视频等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有效掌握抽象性强的词汇的正确含义及用法。
例如为了让学生明确凉爽与寒冷的区别,教师可在网络中筛选或自己制作一些图片、视频、音频等。可为学生播放夏天夜晚吃着雪糕、西瓜的图片及视频,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个图片的感受,学生会纷纷说“觉得很凉快”,“让人舒服”。教师听到学生的回答后,应先给予肯定,然后总结:“这种让人觉得舒服的凉快感觉就是凉爽。”
接下来,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营造出寒冷的感觉,播放冬天寒风凛冽声音的音频,以及风雪、冰山的视频及图片,让学生说说看此时的感受,学生回答“特别冷”、“受不了,感觉自己要被冻上了”,这时教师立刻进行总结:“大家说得都对,这种特别冷、感觉要被冻起来的感受就叫寒冷!”
总之,低年级小学生的词汇量不足,与此同时对于词汇的正确用法也理解得不够到位,导致在口语表达的过程中,时常出现表达不当,甚至闹笑话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除了课堂讲授知识点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有效理解词汇的正确表达含义。
3.尝试对话实践,夯实交际的基础。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除以上方式外,还可以采用最基本的手段——模仿,即是给出丰富、生动的口语作品,让学生尝试跟着这些作品进行模仿训练。语文教材选取了很多通俗易懂、易于上口的儿歌、诗句,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模仿的例文。例如在课文《比尾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尝试模仿说说老牛的尾巴(好像一条鞭子)、燕子的尾巴(好像一把剪刀)、啄木鸟的尾巴(好像小板凳)等。在《菜园里》读完儿歌后,可让学生尝试模仿:苹果红红挂灯笼,西瓜绿绿赛皮球,香蕉黄黄像小船,葡萄紫紫挂藤上等。
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是实现基础积累的过程。
二、听与说的融合,提高双向互动的应对实践
1.开展“听”的实践性教学。
语言交际能力是双向的,除了组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想所感以外,还要有效理解对方的说话含义。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但并不是全部,说话人的语调、语气的差异也会一定程度地改变词汇本身的含义。在书面表达中,不同的语气、语调可用标点符号的方式表示,但在口语中,需要通过“听”区分。在听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懂得听的礼仪,即当别人对你说话时要看着对方,认真听,不要心不在焉,也不能随意打断,这不但是正确领悟对方说话含义的方法,更是人际交往中必须有的素质。在语气、语调的听力教学时,教师可通过例句的形式,先让学生有大概区分意识,分别对同一个句子在不同语气下的表达进行列举。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例如李老师,王老师在上课。(两名老师都在上课)李老师,王老师在上课?(向李老师询问,王老师是不是在上课)李老师,王老师在上课?(向第三方询问,李老师和王老师是不是都在上课。)每种表达方式的说话语气、语调、停顿都存在差异,教师应当在需要注意的地方,在说的时候特意加重语气,让学生充分明确每种表达的差异,最后再由学生模仿。
2.布置关于“听”的实践性作业。
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要想提升语言交际能力,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生自己。基于此,教师可布置一些关于“听”的作业,例如要求学生借助网络、家长的手机小说软件等方式,听一段新闻事件或童话故事、或由家长讲个故事等,第二天让学生说自己听的故事是什么、讲的内容是什么,以及自己有什么感想等。
三、课堂中提炼,着眼生活化实践
1.结合实际,协力提升。
在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尽量列举紧扣生活的教学案例,因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借助切身实感,增强理解与运用效果。例如在《美丽的小路》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以自己经常走的小路作为描述对象,描述周边的景物、这条路的起点与终点,走这条路的目的等。可以是学生每天上下学走的路,也可以是去姥姥家、奶奶家、朋友家走的路。因为学生十分熟悉,往往在讲述的过程中十分流畅、信手拈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稍加纠正,就能帮助学生进行一段思路清晰、流程的口语表达。
2.组织活动,体验情境。
传统应试教育下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新课改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且口语教学还应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因此在口语能力培养中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体。从此角度出发,笔者曾经尝试过一次游戏式活动教学。在《有趣的游戏》的教学中,我将课堂移到室外,首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向学生提出,这节课让学生以组的单位玩自己喜欢的游戏,学生兴高采烈,有踢毽子、打口袋、摸瞎子的等。在学生玩得兴起时,我突然要求学生停止游戏集合。学生十分失望,于是我问大家:“大家是不是想接着玩?”“是!”“那么每组说一下自己玩的是什么,有什么感受,说得好的同学可以接着做游戏。”游戏的诱惑成为激励,学生纷纷用自己现有的词汇,组织出清晰的语言逻辑,对游戏进行描述,生怕说得不清楚、逻辑胡乱,导致不能继续玩。然后笔者先进行示范,再由各组的学生分别描述。其实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经过系统的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就必然能够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本次活动式教学起到的是激励作用。
四、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渗透学生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环节,经过“细水长流”的口语交际训练,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交际能力锻炼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伟伟.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阅读的乐园[J].教育,2016,0(27):122-122.
[2]王淑平.试论小学语文动态课堂的构建[J].未来英才,2016,0(6):46-46.
[3]王瑜.对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策略分析[J].教育,2016,0(27):30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