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俞汶
【摘 要】近年来,学者对大学生利他行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给予我们许多有价值的参考,也透露出目前大学生利他行为忽视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作用。因此,笔者提出大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的开展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方能使其发展方向更明确,更具有针对性、思想性。笔者将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成大学生利他观念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利他行为的践行并引导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反思三方面论述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利他行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利他行为
大学生作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推动者和建设者,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国家的未来。而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行为,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是否具有与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利他行为至关重要。
近年来,学者们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有结合和谐校园建设角度论述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必要性,有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症结来探索大学生利他行为的教育路径,也有重点分析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现状从而探究教育对策等,他们对这一课题所进行的有益探索给予了笔者许多有价值的参考。然而,通过学者们关于目前对于大学生利他行为的教育探索也透露出目前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研究重视与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结合以及西方相关理论的借鉴,但忽视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作用,以确保大学生利他行为培养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和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的实现。
十八大以来,党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实际上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对大学生开展利他行为的教育实践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有利于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笔者认为,大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的开展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方能使其发展方向更明确,更具有针对性、思想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
利他行为培养的必要性
当今的大学生,思想上,他们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和中华民族,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肯定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不管是在天灾人祸降临,还是在上海世博会及广州亚运会等影响较大的事情中,当代大学生都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得到了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充分肯定。
然而,我们的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也有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社会公德、亲社会行为等,都存在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当代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甚至是“独二代”,他们正在经历着从思想到行为的整个变化,尤其是在人生价值观、道德状况、外在行为等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利己倾向,直接导致利他行为的弱化。首先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受当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影响,许多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没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过分强调主体主观意愿的满足,在集体、团体活动中缺乏集体观念与团队观念。在道德方面,他们所呈现的是利己主义倾向严重,缺乏单纯的助人动机,欠缺维护公平正义的决心与勇气。在行为方面,他们表现出不主动、不积极、不负责的“过客心理”,对待生活持观望态度。以上问题的出现,正说明了大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的必要性。“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由于其思想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时对事的认识和辨别能力有待提高,其价值取向易受资产阶级庸俗功利主义的诱导。因此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功利观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以我国当代主流的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利他行为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是高校开展集体主义教育的现实需求。大学生利他行为是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部分,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大学时期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在这一黄金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利他行为的引导、培养有助于消除当今社会上消极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使其自觉在集体的交往中做出有助于他人的行为,尤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灌输、影响是高校开展集体主义教育的现实需求,有助于大学生在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中的正确地认识自我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促进心理、知识与道德的健康成长,以集体主义的原则做出自愿的、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行为。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利他行为培养具有必然性,具体表现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当中。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要紧密结合时代特点,提出新的人才培养标准。大学生自发的亲社会行为符合并且应被列入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相应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一标准之下能够满足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对于大学生利他观念的养成、利他行为的践行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广大大学生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
利他行为培养的路径
关于大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笔者认为有利他观念的养成、利他行为的践行、日常行为的反思三方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这三方面的内容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成大学生利他观念的养成
利他行为的培养要首先从思想上促成利他性发生的可能,利他性是指由于个体或群体的利他行为所产生的对他人有益的客观效果,即利他的自主意愿(道德责任感、爱心等)、利他的主观能力(知识、智慧、经验、业务素质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对各种观念、事物和行为的判断,有助于个体发现事物对自己的意义,从而确定自己奋斗的目标,并按照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目标努力去做,即学生能够在思想上判断是与非,做出正确、积极的判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综上,在教育内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利他观念教育的内容具有一致性。因此,大学生利他行观念的养成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成大学生利他观念的养成的主渠道主要是指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渠道之一,肩负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理论灌输给学生,从而为大学生利他观念构建的理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接受和內化、价值反思和重构、行为实践和约束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科学有效的理论灌输路径,充分发挥理论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利他观念养成,进而良好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途径。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利他行为的践行
除了上述的利他观念的养成,还应额外重视促进学生自发践行利他行为,即积极参与课外的道德实践活动,以及发挥道德模范的作用。为了达到提升教育效果,希望大学生从自发的亲社会行为中,使其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有所收获。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利他观念的引导之后,还要特别关注课外道德实践活动的参与,积极促进学生将利他的道德认知转化为现实的实践行为。如在高校中最常见的课外道德实践活动是志愿者活动,除了特定的社团组织,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能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道德建设中来,形成一种团结友爱、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校园新风气。
同时,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树立榜样是对利他行为者的极大肯定,对其他人也具有鼓舞作用,特别是榜样是来自于我们身边生活当中的人时,尤其是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的模范,促进作用会更大。以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找到和榜样的共同点,散发出自己怜悯之心,结合实际情况,力所能及的帮助别人,享受帮助别人的乐趣。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反思
以大学生个人行为来说,不管实施利他行为与否都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日常行为,培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鼓励大学生时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引导自己的行为,对行为进行反思,不断地思考、批判、总结、完善。“思之不缜,行而失当。”因此,大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必须在不断的反思中审视自己的行为,对自己进行自我察觉,能对自己的效能进行自我评价,能对自我的行为变化进行调控。通过反思,可以提炼经验,使自我认识得到逐渐的深化,逐步培养,逐步深化利他性人格的构建。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反思,应该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为行为标准,建立属于具有学校特色的公正激励和惩罚机制。建立起一套优化的奖惩体系,赏善罚恶,最大限度地激发利他行为的产生。一方面对大学生的利他行为要给予宣传以及表彰和奖励,使利他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同时能够起到榜样和示范的作用,激发其他学生的利他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违反社会公德、损人利己的丑恶现象则要进行舆论谴责及惩处,绝不姑息。在奖惩体系之下,也会使学生在行为前思考,做出理性的行为判断。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反思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唐如前.论当代大学生的功利化行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5).
[2]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J].党建.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