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边防演变及启示

2015-11-28 14:34:39王隽
雪莲 2015年17期
关键词:海防边防条约

王隽

【摘  要】边防是实现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秩序的基石。从战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北洋政府时期水上警察的建立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防设施的建设,使近代边防陷入了有边无防的状态。梳理近代边防可以为建设现代边防提供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边防;条约;海防

一、引言

我国的陆地边界大体形成于清朝初年,但并无明确的国界线。鸦片战争后,国力逐渐衰弱,边防的倦怠,国土大片丧失。

18世纪中期,中国的历史疆域最终确立,此时疆域面积约1270万平方公里。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仍实行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的多种体制。而且,中国历史疆域的伸缩变化一直是由历史上中国内部的因素主导的。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边界及疆域发生了极大变化,也由此进入了或者有边无防,或者边防可有可无的时期,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通过占领领土、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手段,无视中国主权的存在,使中国的边防形同虚设。

在这个时期,一些学者就中国边防提出过一些设想并做过努力,但终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二战胜利后,民国政府就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边疆问题,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也未能成功。

二、近代中国边防的演变

(一)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使近代中国陆地边境进入了无边界,边防虚设的时期

1.战争使中国边防被冲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意味着中国的边防被冲开,边防形同虚设。口岸的开放,土地的割让,表面上看,中国没有边防,实质上暴露的是,主权不存在了。

2.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边防不断在“缩水”,边界也变得模糊

利用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沙俄对黑龙江左岸地区和黑龙江下流两岸实行军事占领,强迫清朝黑龙江将军签订《瑗珲条约》。它直接破坏了中俄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关于中俄东段边界由格尔毕齐河顺外兴安岭至海的规定。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被俄国占领,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也被划为中俄两国共管。至此,中俄东段边界发生变化,后来的《北京条约》关于中俄东段边界的划分使中国不仅丧失了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且使中国东北边界走向发生了重大变化。《勘分西北界約记》还规定:地面分在何国,其人丁随地归为俄国管辖。大批原新疆西部游牧民族和定居人口被强行划归俄属。这一规定,直接将“人防”这一概念彻底毁掉,使中国西部的边防扯开口子。

在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过程中,有一重要细节,就是树立界碑没有实现国际法要求的主权平等。清政府大臣不但不勘界,还任由他国摆布。以中俄《勘分东界约记》为例, 一是没有设立位于图们江左岸的“乌”字牌,二是错立了“土”字界碑,使俄国侵占了中国边界将近27华里。三是错立了“倭”字界碑的位置,移入了中国边界7华里。

(二)水上警察的建立意味着近代中国的海防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

北洋政府时期,首次在我国建立了水上警察。1913年,北洋政府内务部发布《长江及其他水师改组令》,规定“长江及其它水师改为水上警察,设水上警察厅管辖之。”沿海的各省份如福建、江苏、广东也陆续将一些海上水师改为水上警察。这样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在海上维护秩序的警察力量,成为我国刚刚建立的警察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原来海军领导,独立于政府的单纯的执行军事任务机构,改变成为由内政部领导的、地方行政官署管辖的,维护水上治安的机构,一部分担任内河“治安”任务,一部分担任外海“治安”任务。这就可以看出,其任务、性质和领导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使承担海防任务的海师变成了担任内部治安任务的警察,中国的近代海防也由防外转为防内。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防的性质是“重核心、轻边陲”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由于其重点始终放在巩固其独裁统治上。其边防指导思想是“重核心、轻边陲。”所谓核心即沿海的江、浙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蒋介石认为:“强国之国防,重边陲,取攻势,弱国之国防,重核心,取守势。”

1.国民政府建立了服务和服从于其“安内攘外”基本国策的边防体制。1932年,国民党把担负守卫边防任务的地方武装,也纳入国防力量体系中,明确了地方军和中央军的国防职责,对一些边防要地,边防重镇,由地方军和中央军共同把守,边境省的地方武装除维持地方治安外,要维护边境安全。同时,国民政府加强了对边防武器装备的改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边防武装的战斗力,只是国民党把它主要用于镇压共产党和人民革命运动上。

2.建立地方武装力量稳定边海防。1932年8月,国民党颁布《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实施保甲训令》及《剿匪区内各县调查保甲户口条例》,对付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的,但是在边海防地区,这一制度对巩固边海防的防卫力量,稳定边海防的地方武装,维护边海防的安全起到了一定作用。在边海防地区,民团还要协助边防武装戍边守卡。

3.建立相当于边防警察性质的警察机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将水上警察列入地方系统。南京政府颁布的《各级公安局编制大纲》第10条规定:“水上警察事务得因必要情形开局专管,其为设专局管理地方,由陆地公安局管理之。”渔业警察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新设置的一个专业警种之一,以内政部和实业部(后归农林部渔业司)为最高主管机关,目的在于护渔缉盗,保护渔商。

三、近代先进的边防思想对于边防的探索

(一)洋务运动的边防思想

“夷夏之防”的转变是洋务运动近代边防思想的前提。这种突破对改变中国的思想僵局,对中国向西方学习,往近代化迈进是至关重要的。在洋务运动之前,传统的“夷夏之防”观念相当严重,只有“夷”学中国,没有中国向“夷”学习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林则徐曾向国外购买洋炮布防海口,还试制战船。他主张以粤海关税为经费,学习外国“制炮造船”,编练水师以“制夷”,把这一主张上奏,可未被采纳。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设局仿造轮船枪炮,“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船于海中”。可惜也未被重视采纳,以致边防状况“廿余载世局如故”。

(二)“陆防”与“海防”的边防格局思想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对中国震动很大,由于英法等国首先从海洋入侵,所以海防首先受到重视。在海战、陆战的侧重点上,林则徐、林福祥等就主張“以守为战,以逸待劳”,重点放在陆上防御,诱敌深入,在陆上把敌人聚而歼之。这种思想符合当时海上敌强我弱的形势,是不得已而为之。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洋务派边防格局的认识有一定的发展。一种认识认为列强虽远涉重洋,然“志在登陆”国防所重仍在陆防。另一种认识认为加强海防,夺洋人所恃,同时加强陆路防御。他们的认识虽有不同,但基本把防御重点放在东部。李鸿章认为边防以京师要口塘沽为最要,长江门户吴淞至江阴一带次之。左宗棠等则认为除此之外,东南沿海重要海口及重要岛屿,凡海军舰艇可驻泊处“皆宜予为之防”。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西北边疆新疆出现危机,同时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成为中国东部海上新的威胁,引起“海防”“塞防”之争,最终确定了左宗棠等人的“东则海防,西则塞防”的边防格局思想。十九世纪七十、八十年代,中国的边防形势严峻,清政府“保藩固圄”的边防政策确立,形成了东部防日本,西南防英法,西北、东北防沙俄的立体防御的边防格局思想。防御的策略,也不同于林则徐等的诱敌深入、陆路歼灭,而代之以海陆并重,互相倚靠。

(二)孙中山的边防思想

孙中山是探索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先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以科技振兴国防的思想,主张结合中国实际,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振兴中国的国防事业。国防包括陆、海、空防。

在陆地边防思想方面,孙中山先生提出“为保障陆权,除要有精良和严整的陆军外,尚须注意分区防守”,他根据中国“陆界绵长”的特征,提出了“二线防卫论”和“五大军区设防”的国防构想,又提出了“在边境设国防第一线”“距国界稍远内地设国防第二线”“将全国分为‘东北、蒙古、西北、康藏、西南五区”。这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边防有很大的相似性,从这点上看,他的思想是很进步的。孙中山先生主张通过改善交通来提高陆地作战的效率,在海军国防思想方面,孙中山“发展海军计划”“向列强定制各项海陆空军新式武器,如潜水艇、航空机、坦克炮车、军用飞艇、气球等,以为充实我国之精锐兵器和仿制兵器之需”。孙中山呼吁建立强大的中国海军,主张以舰械构造、人才培养、军港建设三个方面加强海军近代化建设。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自身的软弱性,决定了其思想不可能实践成功。

四、近代边防“有边无防”的原因及启示

(一)原因

1.相对较弱的边防设施建设是近代边防有边无防的重要因素之一

清政府有意要重新加固边防,于1845年将官富巡检司改为九龙巡检司(简称九龙司),巡检驻地迁回官司富九司。九龙巡检司下设 7 个大乡。相当于目前香港地区的九龙、新九龙和新界 。两广总督香英奏请修建九龙寨城,“以便防守”,经顾炳章等实地踏勘,在九龙寨修筑石城一座,为了“妥为防范”,此外,将城外九龙炮台南面加高,增添两门大炮。尽管修建了边防设施,但与相对先进的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相比,城墙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也在后来英国的侵略中得以证实。

2.无组织、零星的百姓抵抗并不能形成近代中国的边防

1856年10月,英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激起了广东军民的愤怒反抗。12月,新安全县士绅在明伦堂聚会,议决严禁向香港供应食物。新安县抗敌会会长陈桂籍委派其弟、举人陈芝亭率领乡勇2000人前往九龙,进行抗英活动。他们截获向香港偷运物资的船只,袭击零散英军,刺探香港敌情,组织和鼓动香港岛中国居民参加抗英斗争。但是,这种零散的、无组织的由普通百姓组织的边防注定与以入侵为目的、拥有时代武器的敌人无法抗衡。

3.软弱的政府是造成近代中国的边防有边无防的根本原因

在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中,中国出现了许多爱国的将领和士兵,但腐朽的清政府没有抵抗侵略者的决心,而幻想依靠外国调停以求和,最终导致惨败。在1857年4月21日,在代理辅政司布里奇斯(w.T.Bridses)的指挥下,马德拉斯土著步兵团特遣队200名士兵渡海袭击了九龙城迫使清交出抗英爱国人士,大鹏协副将张玉堂因拒绝被英军劫持到了香港。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与无能,也进而说明主权的出让,边防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二)启示

1.与时俱进的边防理念做先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边防思想的沉淀,就是在与时俱进中不断丰富其内涵。没有思想的指引,就没有行动的准则,也不会有发展进步。

2.雄厚的军事力量做后盾。习近平指出,人民军队是保卫祖国和建设社会主义重要力量,按照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走中国特色军民深度融合强军之路的整体思路,国防和军队建设呈现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

3.强大的国家是根本。国家是实现边防的根本,有国才有防。国家的强大,从而有边防的强大。所以,国家要成为实力强国。要坚持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边防稳固物质文化基础,从而实现国家富强的实力强国。

参考文献:

[1]厉声.近代中国边界变迁与边疆问题[J].百年潮,2007,9:58.

[2]张其昀.党史概要(第10册)[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3:676.

[3]魏源.魏源集(下册)[M].中华书局,1983,10:869.

[4]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卷1)[M].上海书店,1986:11.

猜你喜欢
海防边防条约
守卫边防的“帕米尔雄鹰”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4:44
金鸡山上守边防
歌海(2021年6期)2021-02-01 11:27:18
条约解释中的拟制因素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30
走边防
心声歌刊(2018年6期)2019-01-29 02:35:26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农民需要“不平等条约”
全面解读《视听表演北京条约
歌颂老边防
含笑花(2009年6期)2009-04-19 02:54:32
沈葆桢近代海防思想探讨
军事历史(2000年4期)2000-11-22 07: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