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晶石
【摘 要】清朝和朝鲜两国在宗藩关系下的贸易可以分为公贸、私贸和密贸,其中公贸指的是朝贡贸易、边境贸易和团练使贸易;私贸顾名思义也就是非法贸易了,例如后市贸易;密贸就是纯粹的非法走私。在当时时代环境的束缚下,双方的贸易受到很多的辖制,直到两国宗藩关系的解体,也就意味着两国的贸易结束。本文主要对朝清两国贸易中团练使的地位进行分析,有利于当今两国贸易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朝鲜;清朝;贸易
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清朝与朝鲜的贸易关系按照性质分可分为公贸、私贸和密贸,公贸指的是朝贡贸易(官贸)、边境贸易和团练使贸易;私贸是指公贸过程里的非法贸易;密贸指的是商家与商家间的走私。这三种贸易形态一旦交织在一起就很难区别。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朝鲜对于这种贸易关系是持鼓励的态度,因为它满足了朝鲜和清朝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形态下,朝鲜与清朝贸易的发展也确实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一、团练使后市在朝鲜与清贸易
交往中的由来
清朝与朝鲜两国的贸易始于1637年,当年清军兵临城下,逼迫朝鲜国王(李朝仁祖十五年)签订“城下之盟”,即“丁丑条约”,朝鲜立即称臣纳贡,至此双方的宗藩关系正式确立。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下,人们的礼法制度观念特别强,杜佑:“自古至周,天下封建,故盛朝聘之礼,重宾主之仪”,因此,朝贡也就成为各使臣、各诸侯、各藩国纳贡的义务,然而天子也应以礼相待并做回赐。这种朝贡形态还进行于双方的宫廷内,在形式上只是一种物品的交换。这便形成了一种宗藩关系,这种宗藩关系是封建礼法的纽带,并以册封、朝贡为代表。这样双方可以做到全方位的沟通,宗主国在政治上、军事上对藩属国进行支持,经济上,两国放松规定和政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除朝贡意以外,还有“边境贸易”,顾名思义是指边境上的经济来往,这里明确指的是鸭绿江、图们江的经济来往。早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的时候,就和朝鲜有互市贸易,并要求在春、夏、秋三季在鸭绿江下游的一个江中小岛进行“开市”。
照当时朝鲜的经济情况来看,仅仅就开市春秋两个季节就货物难办了,更何况六月农忙,雨水又多,使得互市更难开办起来。但是在1628年(仁祖六年)还是决定在中江开市,并且清朝还提出规则,除了货物的交易外,还可以对朝鲜的俘虏借着互市进行赎回。崇德年间,随着朝鲜和清朝贸易的制度化的提高,贸易秩序也逐步得到改善。在中江开市后的六月,皇太极写信给朝鲜国王大概意思是说想在会宁也实行互市,但是却得到了朝鲜的委婉拒绝。但是后来由于后金的极力要求,朝鲜也不得不勉强答应。这种开市对于朝鲜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开市以来,很多清朝的官员也去某些交易市场进行交易,一般买的都是些农耕用具,同时还会受到清朝人员的各种挑剔和压制,对于朝鲜来说,这无疑会给朝鲜人民和政府带来困扰,成为开市的一种阻碍。但是从某些角度来说,这又将促使着边境区域的城市和经济的发展,就像朝鲜的义州和会宁,中国的凤凰城和珲春,他们的发展都是离不开互市贸易的,这也成为中朝贸易的一种模板。
二、团练使后市在朝鲜与清贸易
交往中的地位分析
自1643年(崇德八年)皇太极病逝,多尔衮手握兵权开始摄政,拥立福临继位。在对待朝鲜的问题上,他继续任用英俄尔岱等人来管理朝鲜实务,积极推行当初皇太极对朝鲜的政策。像归还人质、放回罪臣、减免贡赋之类的,都是皇太极当时对朝鲜政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朝鲜在多尔衮的政策下,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都源于在清军入关、大局已定的背景下,还渐渐把朝鲜关系引入到宗藩关系的正轨上。
在互市贸易积极发展的同时,团练使贸易的发展也强盛起来。团练使贸易是朝贡贸易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朝鲜团练使官员和随朝贡的商队间进行的经贸活动。从宗主国的角度来说,它批准藩属国的团练使进行官贸,这是对藩属国的一种嘉奖。从藩属国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合法的能够同宗主国进行交易的方式,它可以直接与同宗主国的商民进行交易,其中所展现的价值和活动范围都是很有价值的。清朝与朝鲜的团练使贸易采用“八包”的形式,所谓八包就是“八包者, 旧时官给正官人, 人参几斤, 谓之八包。”按照明朝的规定,朝鲜给译官发送“八包”,作为路上用的银子,但在清朝,只能自己带银子和特产,以此在清朝交易时,可以将土特产换做回来的路费。纵观清朝同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的宗藩关系中,清朝同朝鲜的宗藩关系最为具有代表,并且持续的时间最长,这和朝鲜的团练使贸易是分不开的。清朝一直以儒家的礼治思想为正统思想,始终以“厚往薄来”为准则,通过减贡来减少朝鲜来朝的频繁程度,这样自己也可以降低回赐的程度。然而,朝鲜却秉持着利益的需求,依然坚持着每次朝贡必须带回东西,不断加大团练使的规模,让团练使贸易逐渐走向繁盛。其实,团练使贸易在经济上让清朝和朝鲜得到了更多的发展,双方利益进行互补,朝鲜确实获得的利益最多,同时,在政治上也毋庸置疑地也受到了影响,虽说朝贡、册封是双方贸易的一种代表,但这也成为团练使贸易的一种必要的载体,从反方面来说,团练使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清朝和朝鲜两国的关系的发展和巩固,这有利于清朝同朝鲜的政治关系更加密切,并且可以更加持久地发展下去,也对朝鲜会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实际上团练使贸易的内容比较广泛,除了朝贡和册封之类的普遍贸易之外,还包含私贸和密贸,通过调查相关历史,不难看出在朝清之间的贸易往来中也存在私贸和密贸,但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因素导致了各种贸易表现出来的程度不一样。
私贸和密贸在团练使贸易发展地更为壮大之后演变为后市贸易。它们的表现形式逐渐扩大起来,主要有“栅门后市”和“团练使后市”。清朝使臣在返途中,会有义州及开城的商人借此机会混进团练使,携带人参及银子随同团练使到凤凰城开展贸易往来活动,这种经济活动被称为“栅门后市”。根据历史记载,朝鲜团练使在北京完成贸易活动之后返回的途中,首先是由“拦头”为其押运,直到出了栅门之后再由“延卜马”继续进行雇运,一般雇运的物品有团练使的行李和清朝回赠的礼品。在清朝之间的贸易活动刚开始时,延卜的主要作用只是送空马用来驮运物品,并不需要携带其他物资。但是在康熙年初,朝鲜商人与清朝的某些官员苟且,故意拖延运输时间,在朝鲜使者出了凤凰城门之后,借义州富商送空马的机会,将大量的银子一并携带回国,这就是所谓的“为市于栅门”,“栅门后市”。
清朝之间的这种贸易往来发展地较为迅速,在乾隆二十年开始执行严厉的监督制度,规定贸易的物品种类,栅门也成为贸易的最关键据点。在贸易比较频繁的时期,李朝商人在栅门出现的次数也在逐渐增加,载有货物的车辆达到了300辆。当时清朝和李朝之间的贸易往来规模也变得壮大起来。在沈阳地区普遍存在的“团练使后市”即是后市贸易的一种。朝鲜认定掌管军事和民事的官职为“兵马团练”,这个名称在后来被运用在朝鲜团练使中。
顺治时期之后,朝鲜上贡的岁币一般都是在牛庄和沈阳这两个地方换为由清朝人员护送至北京。团练使的任务就是管理朝鲜派送人员安全抵达国家,但是往往朝鲜会在此据点进行其他贸易活动来解决一部分费用。清朝也为此颁发了优惠政策,即会馆开市。清朝朝廷允许外国团练使在完成经济贸易之后,在会馆可以有三到五日的开市时间,其中琉球和朝鲜的开市时间是不受限制的。所以朝鲜方会利用这个特殊的机会,同琉球等地的商人进行深入的贸易往来。朝鲜“八包”窠是允许用其他的物品来充当银货的,在这方面并无特别的规定,而且清朝还免除他们所有的税费。假设输入货物遭到了违禁查处之后也采取宽容政策,并不会做多追究。就是这种宽大的政策使得朝鲜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到覆盖牛庄、凤凰城、沈阳等地。当时的清朝被授予极高的赞誉,朝鲜与清朝之间的密切往来使得朝鲜的经济变得繁荣昌盛,有“小中华”之称。
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点是18世纪朝鲜盛行的“北学派”提倡“实事求是, 利用厚生”的思想观念,主动学习和引进清代的文化思想。朝鲜和清朝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使得二者之间的私贸和密贸变得很频繁。私贸是对官方贸易的延伸,它丰富了贸易的货物品种、数量及规模,为积累两国的商业资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朝鲜与清贸易交往中团练使后
市的终结
贸易活动发展到清太宗阶段,后市贸易基本上已遭淘汰,与此同时私商之间的经济活动却变得猖狂起来,突出表现为边境走私。这种国际上的黑市贸易的交易地点集中在鸭绿江边的七邑。围绕鸭绿江的这些地方盛产皮物和人参,同时也是有名的金银产地。尽管朝鲜政府为了抵制私商经济贸易,已经采取了限制货币流通的措施,但是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私商活动。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能体现这点:“平安道商曾释训等, 持钱帛载之牛, 过昌城境, 牛忽跌坠于江, 为清人所拯。钱是禁物也……”还有更多的史证能够反映出在那个时期边境走私贸易如火如荼的发展场面。另外,私商活动还容易引起犯越事件的发生,朝鲜政府为了控制这种走私贸易给国家秩序带来的负面影响,清朝也就此事件开展了惩罚犯越私贩的活动。
朝鲜方在1735年针对边境走私事件进行了严厉的规定,一旦发现有违反者,该地区的郡守、监司、兵使等职务都要被停职。但是犯越事件依旧没有得到抵制,相反变得更加广泛,新的大型村落在边境地带逐渐形成。同时山西巨商也在鸭绿江对面新建了据点,他手下的几百人都负责帮他进行货物的流转,主要卖于沈阳等地。他们甚至还利用偷越的朝鲜人帮助他们指引境内的路线进行走私活动,朝鲜的部分参商也会使用马匹进行中国的境内交易。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经济贸易规模巨大且分布范围广。
参考文献:
[1]姚春冉.康雍年间清鲜朝贡贸易中“揽头”及欠银问题探析[D].山东大学,2010.
[2]周国瑞,陈尚胜.清光绪年间中朝海事交涉研究(1882-1894)——以海难船只被抢为中心[J].甘肃社会科学,2014,(1):97-102.
[3]张弛.1885-1894年间华商赴朝鲜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