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增 罗峰
【摘 要】容闳是我国留学史上的先驱人物,最先提出派遣幼童计划,并达成所愿,成功派出历史上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为我国的留学事业做出了颇多贡献。在他的经历中成功与失败并存,矢志不渝,值得称颂。他的成功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被尊为“中国留学生之父”。他的失败往往归结于封建势力的顽固守旧,本文试图从他的中国文化素养上分析他的失败原因。
【关键词】容闳;留学生;文化素养
容闳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呢?提到这个问题很多人都笑了,肯定是中国人啊。因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社会活动家。但事实上早在耶鲁大学读书的时候,也就是在1852年,容闳就已经加入了美国国籍,还是基督教徒,这在法权的意义上讲,他已经是一个美国公民了。而且在他的自传《西学东渐记》中也记载了这一段事实:1.容闳毕业时受到了莫大的劝诱,让他改变终生的打算。他居美国已久,具备彻底归化的资格,事实上,他已经是美国公民了。2.抵非支波克后,对于南北战争,忽有感触。因余曩曾入美籍,美国实余第二祖国也。3.确切地说,容闳是一个美籍华裔。但是即便是拥有了美国文化的浸染,他还是记得自己的祖国——中国。令我很感兴趣的是,作为一个华人,他究竟学过多少中国的正统文化呢?
在他14年的学习生涯中,几乎大部分都在学习西学,而并不是正统的中国文化。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甚至于自身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一个标准意义上的美国公民没有太大的区别了。只不过仅存的一点就是他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和一颗中国心。
但是就容闳是否真的学习过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他的中国文化素养如何,一直有很多争论,如下文:“早在他留学美国的时候为了学习美国文化,曾经千方百计地托人从国内捎中文书籍。”“不仅对《四书》和若干中国史书、诗歌有所了解,而且还利用这些典籍中的名言警句为1854级众多级友赠别。”
容闳根本不具备基本的中国文化素养,更不会去托人带去中国书籍,而所谓的毕业留言极有可能是英文版。容闳在大学里曾经获得英文的奖学金,正是他对英语极其熟悉的缘故。容闳的国学功底是很差的,以至于后来连上奏的折子也要请人代为“捉刀”。
容闳留学计划的成功,得益于一个人: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而最先得以见到曾国藩,还是依赖于自己在美国所学的知识。
当时曾国藩仅仅是让他作为军事指挥官,实质上还是为了确定他是否对中国国情和文化有所了解,事实上,容闳并不具备这些素质,只好推辭。后来曾国藩为印证他对洋务的了解,就让容闳做了一些事情,最主要的一件就是让他去美国采购制器之器:
1865年容闳带着采办的机器回中国,上司很嘉裳,给他晋升一级,当了四品官,他买的机器就是江南兵工厂的基础。容闳的办事能力让上司很是满意,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那个四品的顶戴。因为曾国藩知晓在中国办事,特别是为朝廷办事,如果没有官员参与或是官职开路,效率往往是很低的,其实这也是为了方便以后让容闳实施他的留学计划做铺垫而已。但是曾国藩也知道容闳其实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中国人,因此才派陈兰彬为正委员,容闳为副委员,常川驻美国,经理一切事宜。
另外因为幼童年纪较小,要在美国待15年到20年的时间。政府害怕这些幼童被完全“美国化”,就规定了学生在学习西学之时便在谕旨中申明:
恭逢三大节,及朔、望等日,由驻洋委员率同在事官员,以及诸学生,一体行礼。
挑选幼童不分满汉,俱以年十二岁至二十岁为率。收录入局,由沪局委员查考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出洋后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二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
由上文可以看出,清政府自始至终都是在履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才是后来为何容闳一直在留洋肄业局里处处掣肘的根本原因。在清廷的那个时代,这些东西是被作为国家意识来树立的。容闳在国外待的时间太长,没有传统文化的沉淀,已经被“化” 成了美国人。正是如此,他与三任留学监督互生矛盾也在所难免了。所以容闳“既难以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更缺乏适合他们尽兴尽兴的人文气场。”
中外交流归根结底是文化的交流,当二者的文化可以互通时,方才有交流的可能。容闳就是一座桥梁,使中美文化得以交流;他也是一个牺牲品,因为他已经被完全西化了。直至今天,中国的留学生未必完全能够心甘情愿地为别国所“化”,原因还在于文化的厚重力量。
参考文献:
[1]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2.
[2]容闳.西学东渐记[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7-8,10-11,2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