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典诵读促进养成教育的尝试

2015-09-10 19:51罗锦亮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养成教育

罗锦亮

【摘要】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教育者长期关注而意义深远的课题,制定规则约束、搭建平台训练等方式方法往往效果仍然不尽人意,本文尝试以经典诵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认知和识记优秀文化经典,追求实现知行合一,使经典规范内化学生的情感需要,启发心智,养正品行,进而养成习惯,实现人生向真善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国学经典 养成教育 诵读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4-011-02

0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校生源结构的变化,学龄儿童的特点大都表现为规则意识淡薄,在行为习惯方面显得较为随性随心。相当一部分喜欢我行我素,缺少换位思考;基础薄弱加上缺少刻苦精神,学习自觉性和目的性都显得薄弱,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老师们持着“爱和责任”的信念开展教育工作,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致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童良好习惯的培养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家庭的共识,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重点。毋庸置疑,现在一部分学校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大多数停留在说教层面,缺少必要的形式创新,久而久之,养成教育往往事倍功半,由此引发我们的思考,孩童习惯的养成有必要创新形式,创新内容。

正因为传统的方式对学生缺少必要的需求和心理的深入分析,或者说没有一种根的东西被内植,而规则规范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童来说不可缺少“强化训练”,这才有“21天重复形成习惯”的提法。那么,传统文化的复兴,对于养成教育能发挥什么作用呢?一些明显具有教育启迪功能的经典能否走进孩子的心灵,发挥陶冶性情,开启智慧和养正心灵的作用呢?三年来,我们开展了经典诵读的尝试,并在2014年做了课题《以经典诵读浸润养成教育策略构建研究》的立项。把诵读国学经典纳入学校德育课程之中并与学校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使之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通过诵经典、学国学,拓宽学校德育途径,创建自身的特色,丰润“一校一章程”。

经过近三年的前期常规诵读的开展,我们体会到: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越是低年级的学生,就越像一张白纸,纯洁天真,可塑性强。只要教师、家长合理正确地引导与培养,就很容易形成正确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天然”。由此我们认为,在6-12岁的学龄,关注习惯养成,仍觉唯恐太迟。为了使每个学生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精心营造校园环境,让学生接受耳濡目染

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优良的环境对人的品行、修养的心理暗示作用不可小觑。我们以学生不同的学段和学校室场区域功能不同为依据,对校园进行不同主题的习惯内容(养成目标)进行设计和布置。

(一)走廊、楼梯的文化建设

在低年级学段区域,我们设计的是以礼貌修身和行为习惯为主题的壁画和挂图。内容直白好懂,易于理解和模仿,适合低年级孩子的接受水平。例如以“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为内容,配以“子路结缨”的故事,再插入衣冠整洁的大家熟悉的文明之星的模范形象,引领孩子们对“正衣冠”的认识并以此要求规范自己。以“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引领学生体悟谦虚和尊敬长辈的可贵品质。当我们时常看见三五个学生围聚在“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配图故事面前时,可以想象,学生理解了就会在心里留下痕迹,播下“善”的种子,学会区分是非、善恶的观念。在高年级段地学区内容则有所深化,以“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劝喻学生惜取少年时;以“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则弃。其止其往,皆在我不在人也”(一个有学问的人应自强不息,学问才能积少成多。如果学了一半便停止,那就前功尽弃了。是止步还是继续努力,都在于我自己而不是别人。)鼓励学生在学业方面孜孜以求,严谨治学。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二)教室的装饰内容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尊师重道意识的灌输

“书几书砚,自黥其面。此为最不雅洁,切宜深戒。”(书桌砚台,在上面刺刻涂抹,这是最不雅的,一定要戒除。)提醒学生爱惜公物之余还要学会整洁地照料好自己的桌椅和用具;以“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样的标语鼓励学生多读书,爱读书,培养专注学习的习惯;以朱熹的警句“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则弃。其止其往,皆在我不在人也。”告诫孩子们学习不可一蹴而就,必须有逆水行舟的毅力和耐心。

(三)综合类的室场设计培养优雅的文明习惯和修养为主题的图文故事

我们把图文并茂的弟子规巨幅喷画和三字经故事张贴在孩子们等候校车的长廊、平时必经的走廊,学生们“移步换景”所到之处都能感受到经典文化的浸染。我们常常可以听见围观的孩子们会看着看着读起来,继而自发地齐声朗读起来,在旁边玩耍的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背诵起来。诵读,就是这样自然而然的深入到孩子们的心灵,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四)办公室的文化建设

我们不忘从国学经典中提炼万古长青的教育教学思想: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学生学习主体性强调和启发式教学意义的彰显,“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职业要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终身学习思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契合了新课标的理念;“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强调从事教育工作的社会责任之重大深远。

二、亲子诵读经典活动的开展是促进经典进家庭,进心灵的好途径

“家校合力”是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的有效教育平台,抓住传统文化底蕴,小手引大手,促进文明和谐的家庭氛围建设,将经典颂读深入到家庭。通过家长会在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上谋求共识:“子弟天性未漓,教易入也,则体孔子之言以劳之,勿溺爱以长其自肆之心。子弟天性已坏,教难行也,则守孟子之言以养之,勿轻弃以绝其自新之路。”这也是当代教育家魏书生“不放纵、不难为”核心教育思想之所在,我们倡议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低年段读《弟子规》,中高年段读《三字经》,让孩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知道应该恪守的礼仪和规范,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了解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如同我们想象的一样,许多家长在学校公众微信平台表示三字经和弟子规的亲子诵读不但丰富了家长自己的知识视野和处世修养,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令人非常欣慰的效果。值得思考的是:越是低年级的孩子越有效果,家长越谈得兴奋。我们的忧虑是:会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记住经典痕迹就会渐渐淡化?而父母的示范作用是否能长期保持并且发酵呢?正如窦桂梅校长所呼吁的:希望家长也能好好品书、好好学习,“你自己都不看书,让孩子看什么书”,建议家长们睡前在床头领孩子一起读书,“日有所诵,必有大获、必有大德”。

三、学校搭建经典诵读促进养成教育的活动平台

在经典诵读活动开展过程中指导学生撰写心得、交流感悟、讲故事、征文竞赛、手抄报展评等活动强化诵读效果,以读经典、背经典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日有所诵,大量积累;以吟唱经典、演绎经典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感受、体验经典文化的魅力。以讲故事活动让学生了解与诗文创作以及作者相关的故事,通过再创作改变成有丰富内容、语言生动的故事,开展讲故事活动。在讲故事的基础上,仿照文包诗的形式进行写作或者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进行改写、扩写,根据诗文的内容和意境,进行创作性的诗配画。既巩固学生对经典的记忆,有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校本教材的编写使活动系统化、成果化

我们对国学经典校本教材内容的编印择其善者而“用”之,择其不善而“舍”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编印的教材分为低年段和中高年级段,教材包含课程标准,治学增益、生活修身、家庭亲睦、处世友群和慎独诫勉等五个单元。每一课的结构设计包括带拼音的古文原文、现代文翻译、对我们的启示(养成什么习惯)、延伸诵读文段或故事、练习、评价表和我们的思考等七个架构。学经典,用经典,但不媚经典。通过校本教材的编写和学习,在浩瀚的国学经典中根据让学生养成好习惯的需要进行选取,比如: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端正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引“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以培养节约习惯;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来引导学生对人对事明辨的态度;以乐阳子之妻的故事教育学生做事情有始有终的意志。

五、思考

诚然,当下的社会人文环境和家教水平并不与学校的标准和要求同步,苏格拉底说:要除掉旷野的杂草最好的办法是种上庄稼;要让灵魂没有纷扰,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如果真善美长满了旷野而形成了花园,也自然会减少了我们对杂草疯长的忧虑。我们在学生最好的年华里告诫学生“少年之记,如刻石上;中年之记,如刻木上;老年之记,如刻沙上”。力求让经典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烙印,以经典促进好习惯形成,同时也在为为孩子一生的阅读奠基。

其二:学生接触国学经典收获的不仅仅是肃穆严禁的知识,其中也不乏幽默和荡气回肠的情节的:寓言故事且不说,那些“盗不过五女之门”的故事引发的莞尔一笑;曹娥葬父的鬼魅色彩,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扣人心弦。文学兴趣的种子播下来,当一个人读书成为习惯,古文能成为一个人的兴趣,是多么美好的事。

儒雅而威严的意大利籍教父维托在电影台词中常常引用自己国家的传统经典名句;《当幸福来敲门》的主角克里斯在身处“绝境”时点燃希望的是自己国家《独立宣言》的一句话;西方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诚实和契约精神成为的社会和家庭的共识。现在,我们在决心走自己的路的时候,发现了灯火阑珊处的国学熠熠生辉,以经典育人格,净灵魂,养正气,在学子们将来的人生的路上,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独处还是社交,贫穷或者富有,经典养成的习惯也会让其内心升腾起“因为有你与我同行”的文化自信。

我们希望:国学经典可以走稳走远,毕竟,她从百千年的远古走来。

猜你喜欢
国学经典诵读养成教育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植经典固本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