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2016-11-19 09:21成海涛
职教论坛 2016年22期
关键词:养成教育职业素养工匠精神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劳动者的重任,必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工匠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文章认为我国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在于:缺乏社会认同感,缺乏有效的培训体系,缺乏相关知识体系的积累和建设,职业教育存在缺陷,故而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需加强顶层设计;培养职业情怀,培育执着敬业的品质精神;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职业素养;加强“工匠精神”文化建设以及通过校企合作,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校企合作;养成教育;职业素养;精细化管理

作者简介:成海涛(1976-),女,江西赣州人,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与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2-0079-04

2016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其后“工匠精神”迅速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并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一、何谓工匠精神

我国古代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谓,其中的“工”就是工匠,原指有手艺专长的人。工匠,即生产一线的工人,是直接参与物品建造的人,他们的手艺决定物品的质量。工匠同时也被分解成多个名词。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称呼,如饮食行业称为厨师,理发的称为理发师,工厂里的称为师傅、普工、蓝领,装修行业称为木工、泥水工、贴砖工、电工等。总而言之,工匠是一线工人的统称。(本文在此讨论的工匠更多指的是做此道工种(序)的工人,因为只有每一个工种(序)的水平提高后才有整体水平的提高。)

而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指严谨专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用精气神创品牌、升品质、求发展[1]。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几要素:第一要素是专注。用心活、用心干、用心经营、用心诠释人生。工匠精神是只要专注、踏实地做好一件物品,哪怕只是一枚螺丝钉,也能获得成功。第二要素是坚持不懈。孔子曰:“学如不及”,求知永无底止。工匠精神的第三要素是坚强和忍耐。通过不断的努力超越一般境界的人叫做“匠人”。成为匠人,需要千秋万代的时间,需要经历种种痛苦和挫折。勇敢地直面困难,坚强地走出困境时,才能达到匠人的境界。

二、现今我国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工匠精神”在德国被称为“劳动精神”,在美国被称为“职业精神”,在日本被称为“匠人精神”,在韩国被称为“达人精神”。为什么世界上许多发达的国家存在无数私人小作坊,甚至英国女王穿衣服也要去找一家小作坊订做,因为他们具有“工匠精神”。

纵观历史,中华民族历来不缺乏工匠精神,无论是古代的四大发明,还是当代的“天河”系列,中国的制造文明曾一度影响世界[2]。既有鲁班、茅以升、王选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圆明园等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中国传统制造工艺,特别是木器、玉器、金器等的雕琢是一个特别恰当的实例,无器不美、无器不精、巧夺天工。中国的工匠精神,并不逊色于其他国家[3]。但是现代我们却有了巨大差距,精气神的缺失造成当下重数量、轻质量,顾眼前、忽长远的现状令人担忧。有人说,同样的生产线,德国组装出来的汽车跟国内组装出来的汽车质量就是不一样,尽管这话说得有点偏激,但也有一定的道理。金钱至上的社会氛围,追求暴富的急切心态,个人、企业、社会的浮躁,让追求极致化的“工匠精神”成为很难跨越的鸿沟!

(一)缺乏社会认同感

在我们的社会环境里,对于一线工人是存在一定歧视的,做一线工人在很多人眼里地位就是低下,就是不如做管理、当白领有地位;可怕的是行业外的人这么看,行业内的人也这么看,所以技艺达到一定的程度,并完成了基础资本积累时,可能就离开一线了。很少人会再去思考如何去提高技艺,如何提高效率,这样,技艺的探索也就中止了,这个行业就难以进步了。而在欧洲有些工匠可能一辈子都在干这个活,有的甚至是数代家族的传承。

(二)缺乏有效的培训体系

现在的职业教育几乎是针对初级入门的培训,以常识通识为主,即学后可以在相关行业从基础做起,有一点理论知识。而缺乏细分高效的培训机构,传播技艺依然靠师傅带徒弟这种最原始的方法,每个不同的师傅都有不同的标准,做出来的物品自然千差万别。我们的培训没有做到细分,没有针对特别的工序、工种、工艺进行培训研究。没有学习、对比、检讨、总结、积累不可能有工艺的进步。比如室内装修专业,我们教的更多的是理论及画图,而不是教学生怎么样批灰、贴砖、做木工等,应该看到我们更需要的是有高水平的一线工人,而不是只懂理论的管理者。没有高水平的技能、没有精湛的工艺,哪有房子装修的高质量,哪怕就是批灰、贴砖、木工这些简单的工序,要想把质量迅速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三)缺乏相关知识体系积累、建设

我们处于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当中,目前环境对工匠基础知识体系的建设不够重视,我们缺乏对工匠细分工序(工种)的培训,也缺乏对工匠学科知识的积累,缺乏对细分工序的深入研究。工匠知识体系的建设一要借鉴世界工匠同行领先水平已有的知识积累,二来源于自己的操作或研究记录,而我们的高职院校忽略了这一块建设。相关人才也缺乏,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加入或关注工匠行业,比如没有人去翻译更多国外工匠同行高水平的文档资料。

(四)职业教育存在缺陷

当前职业院校还有摈弃普通教育目标的制约,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对于职业教育的价值,从而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多年来形成的优先保证就业和满足糊口营生的办学导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职业院校对“传技”和“育人”关系的把握出现了偏差,甚至在片面追求升学和“绑架”技能大赛等方面走了弯路,需要得到及时的纠偏。

三、构建尊重工匠和工匠精神的社会环境

如果在工作精神、劳动态度、质量意识、服务观念和道德素养上都兼具“工匠精神”,那么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从“量”到“质”的飞跃过程中,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当前中国面临的经济下行期的供给侧改革难题,也不会遥不可及。为此,必须从整体社会层面高度重视,构建尊重工匠和工匠精神的社会环境。

(一)转变观念,加强顶层设计

过去人们对“工匠”的认识仅是手工劳动者,他们因生计所持有的劳动方式叫做技能。但如今,我们已经普遍认为能够秉持传统手工制造的都是一种技艺,并不仅是技能,这让我们对“工匠”以及“工匠精神”有了思维意识上的转变。我们迫切需要全力营造全社会尊重职业、尊重劳动的氛围,在制度层面让工匠们受人敬重、体面工作,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保证工匠们不为基本生计所困,潜心无忧钻研,成为具有高度定力和魅力的“大国匠人”,这才是民族的希望所在。有资料表明,目前中国技能劳动者数量仅占就业人员的19%,其中高技能人才数量还不到5%;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高达400余万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仅为3.2%,而发达国家占比一般在20%至40%之间[4]。

(二)加强社会认同感

社会认同感很重要,以前的科举制度让聪明人都读书考取功名去,很少人愿意做工匠,很多工艺被称之为奇技淫巧,做工匠的人没有社会地位。只有大家认可工匠们对社会的贡献,认可他们的社会地位,才会有更多人加入这个行业,我们的社会应该给工匠的工艺给予更多褒奖,对杰出的工匠进行嘉奖,让更多人知道他的贡献,也记住他,以他为榜样,让工匠团体得到更多的鼓励。如果我们的媒体每次说到农民工时都是勤劳老实,没有赞扬过他们的工艺,那成就感从何而来?媒体也要多关心工匠们的生产过程,知道他们有多么的不易,我们能享受的劳动成果是他们的贡献得来的。我们要鼓励关注一线工人,多开展他们能加入的各种活动,媒体应多报道、采访他们,多听他们的呼声,多关注他们的权益健康等。

(三)完善机制和政策,提高待遇

“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需要传统,要有文化习俗,另外还需要机制和政策保障。《洛杉矶时报》曾长篇报道一则故事来阐释美国技术工人的形成机制。丹尼尔·麦吉是一名高中生,当他表示对四年制大学文凭不感兴趣,父母表示理解,尽管他们一直希望儿子能获得大学文凭。麦吉认识到,美国技术工人大量匮乏,就业市场急需更多熟练工人填补高薪技术岗位。中学毕业后,麦吉就在当地一家金属部件生产公司当起了带薪学徒,除了学费及每小时38美元的学徒费外,该公司还给麦吉提供医疗保险和“401(k)计划”(退休储蓄计划),此外,培训一结束年薪即为5.824万美元。这比他大学毕业的哥哥花两年时间找到的广告业工作赚得还要多。麦吉是这样谈论制造业技术工人的:“我要从事的不是枯燥的流水线工作,我的工作需要多年练就的技术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我有好岗位和很好的福利。我因此受人尊重。”[5]

四、培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的职责与担当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职业技术教育,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责无旁贷。

(一)转变理念,创新改革

高等职业院校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课程设置、实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中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要提高认识,把工匠精神的培育成为一个有机而又有效统一的过程,确立新的理念,重构课程框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新型课程结构、教学手段[6]。要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对于培育“工匠精神”的价值,职业院校在工作的指导思想上,要从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出发,摒弃普通教育目标的制约,从而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思想武器,为培育“工匠精神”奠定现实基础。

(二)培养职业情怀,培育执着敬业的品质精神

工匠之所以能淡定、坚定,能够乐此不疲、精益求精,除了自身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艺外,还有一颗热爱自己事业的心。正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无限热爱,无比钟情,为他们的孜孜追求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内在动力。因此,职业教育不应该只重视专业技能教育,还应该结合专业强化专业素养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职业的情怀。只有强烈职业情怀的人,才能够从内心产生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需求意识和深刻理解,从而无限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和特别的敬业精神。培养职业情怀首先从培养热爱专业入手,培养热爱专业又要从专业兴趣入手。目前很多学校对专业认知重视不够,有的学生入学后不知所学专业到底学什么和能学到什么,甚至有的学生学了三年也不知将来到底从事什么。学生对专业缺乏基本的了解,又何谈热爱专业,至于职业情怀则更是一种奢谈。因此必须加强“专业导论”之论的校本课程,使其成为职业学校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职业情怀。

(三)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职业素养

要进行精细化管理,从制度入手,从细节抓起,通过日常的规范化管理,引导学生逐渐养成严谨细致的良好习惯,丰富育人模式,深化育人机制,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不断提升养成教育成效,围绕职教德育主线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7]。积极培养学生用巧手和匠心追求人生的完美和极致,做一名技艺精湛、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职业人”。坚持规范操作,培育一丝不苟的精神。规范的依据是标准,规范的表现是耐心、细致、专注[8]。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专业教学的机会,不放过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和每个细节,处处、时时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规范操作。包括实训前的准备,如工量具顺序的摆放、工装的穿戴以及实训后清理整顿等看似小事的细节,都不能有丝毫马虎,因为这些细节恰恰是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在第41届世界技能数控车竞赛中,我国选手的工具箱比较凌乱,而日韩两国选手的工具箱整齐有序,反映出平时的训练有素。竞赛结果也证明:凡是工具箱中所有工具整齐有序,选手成绩都是领先的,而工具箱凌乱的选手成绩普遍较差[9]。可见,职业素养无小事,工匠精神无大道理,关键是不放过任何细节,培育需要从平时细节做起。一丝不苟习惯的养成除专业教学作为主渠道外,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平时的生活也应该要做到有机融入。譬如一丝不苟地上课学习、一丝不苟地完成作业、一丝不苟地打扫卫生等等。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切细微环节,都可成为工匠精神培育的资源。可见,生活中不是缺少学习资源,而是缺少利用资源的有心人。

(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育工匠精神

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从而使工匠精神与技术活动、技能培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内化到学生自身的内在精神结构之中。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与企业实践结合在一起,几乎可以成为全世界学习借鉴的典范。在德国,技术工人的培训时间至少3年,只有获得了技师证书的人,才有资格开自己的工场。而要想获得技师证书,还需要在3年毕业后,再当3到5年的学徒,直至通过资格考试。除了严格持续的培训,在实践过程中,合格技工还必须展示良好的职业品德、素养、守时、精益求精以及团队精神等,相形之下,在其它国家技工培训时间要短得多,而且质量也难以保证。

(五)加强“工匠精神”文化建设

工匠精神的培育从学校层面来说,还有一个文化建设的问题。职业院校在自身文化软实力构建过程中,要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切入点和制高点。如果缺乏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工匠精神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10]。因为,为了保障品质,追求完美,每完成一项任务不是用“合格不合格”作评价标准,而是用“完不完美”作要求,其过程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一味地追求“速成”和所谓的“政绩”,是无法让教师和学生保持宁静的心来要求自己的。所以,学校办学要有定力,要戒除浮躁,要能沉得住气,让教育真正回归到“慢的艺术”上来。如此,工匠精神的培育才有它生长的土壤。

另一方面,没有劳动光荣、职业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就没有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生存的社会基础,也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工匠精神培育在社会上生存的文化基础。因此,所有职业院校必须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为重点,将劳动、职业和创造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向整个社会宣传。

参考文献:

[1](美)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7.

[2]余同元.中国传统工匠现代转型问题研究——以江南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工匠技术转型与角色转换为中心(1520—1920)[D].复旦大学,2005:36-37.

[3]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4]马尚田.“中国制造”造得好火箭高铁 为何造不好小小圆珠笔?[EB/OL].http://www.cnr.cn/list/finance/20151125/t20151125_520594314.shtml2015-11-25.

[5]夏文辉.忽视“工匠精神”,就只能“全球购”[N].北京青年报,2016-03-20(8).

[6]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66-69.

[7]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探析[J].职教论坛,2014(22):66-69.

[8]陈劲.要有“互联网精神”,更要有“工匠精神”[N].解放日报,2015-04-17(14).

[9]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项目:没有最精确,只有更精确[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93598e310101f1hr.html.

[10]李小鲁.对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浅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读[J].当代职业教育,2016(5):4-5.

责任编辑 刘扬军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职业素养工匠精神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