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的当代培育

2015-04-29 09:06张斌段周燕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公民教育国家治理家国情怀

张斌段 周燕

摘要:家国情怀蕴涵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积淀,近代以来的家国情怀更表征着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国家主权概念的确立。新时期的家国情怀培育在路径上应围绕家风家教教育、公民教育,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家国情怀培育,以增强深化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和现实力量。

关键词: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教;公民教育;国家治理

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94(2015)03-0065-04

家国情怀蕴涵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基于“天下观”的传统家国情怀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家国情怀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对故土的至深热爱、对天下苍生的朴素情感、对共同文化信仰的执着、对普遍价值准则的认同固守等方面。这些构成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价值源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是相吻合的。近代以来,传统家国情怀在内涵与形式方面均发生了重要变迁,表征着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国家主权概念的确立。新时期,做好家国情怀的传承和培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把家国情怀教育的重点定位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明确家国情怀所面临的现代境遇,在此基础上,探求家国情怀培育的路径选择,具体应围绕家风家教教育、公民教育,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家国情怀培育,以增强深化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和现实力量。

一、家国情怀面临的当代境遇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整体上发生了重要的时空转换,这种历史境遇的变迁必然对传统家国情怀带来严峻挑战,同时也赋予其发展的机遇。首先的挑战是天下观世界观的根本改变。传统中国人由不得不“开眼看世界”到自觉审视世界,逐渐感知并接受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念,即建立在近代地理学科和国际法关系基础上的“天下”的概念,这种进程表征着中国开始逐渐融入世界文明体系,也透视出“天下”到“国家”转变的艰难历程。这种演进既是传统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背景下应对挑战寻求出路的努力结果,也是传统家国情怀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现实写照。近代一系列的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条约签订客观上催生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和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层面的挑战是传统三纲五常的价值系统逐渐失去了现实的依存。社会意识总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辛亥革命后,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瓦解,传统文化受到质疑和批判,但是救亡图存一直是时代的主导任务。由于时代任务的紧迫性,全面审视并重建传统文化的任务不可能成为主流,但是顺应革命需要的家国情怀反而爆发出最本质的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在抗日战争时期表现的尤为突出,正是无数仁人志士对家乡父老、祖国山河、民族的高度责任自觉,才生成“吾人事革命、生死本寻常”的革命情怀。应该说,在抗日烽火中锤炼的家国情怀得到了进一步的凝练与丰富,是中国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的最宝贵的精神资源。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改变,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成为常态。就国内而言,中国社会正努力实现社会和体制的双重转型,即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这种转型预示着传统家国情怀继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直接导致传统家国情怀的文化内涵也必将发生重要变迁,传统的文化体系、价值观体系构建以及价值功效作用的发挥等无不面临着重塑的艰巨任务。这既是前述两个挑战的延续,又是实现新任务的客观要求,这种要求也是20世纪以来传统家国情怀面临的挑战之一,即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并实现有机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给予了传统文化重塑的时代机遇,家国情怀必然会在这种重塑中获得新的内涵,焕发出新的力量。

二、重视家风家教的培育作用

家庭是社会组成最基本的单位,家庭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人们在家庭生活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行为方式对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国情怀培育的逻辑起点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家风家教反映了人们对待家的定位、态度以及履行家庭责任的状况。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家风家教,古人对教风家教有着丰富的智慧性总结,“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易经》则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作为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场所,家风家教是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时代新风的重要通道。良好的家风家教不但能够为家庭成员的成长提供优良的环境保障,促进子女身心健康的成长,而且有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进而成为整个社会安全稳定进步的基石。在这个意义上讲,家风家教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家风家教所体现的价值观及其走向与社会范围内的价值观变迁是一种动态呼应关系,一方面它是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元素,反过来又受到一段时期内社会风气的影响。传统家风家教总的价值定位在于修身立德,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种家风家教本质内涵的写照。治国反映了传统士大夫的出世精神,平天下反映了传统中国人的远大情怀,这些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被传承下来。新时期,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主体性发育加速,持有何种财富观深刻影响着家风家教。“富二代”对生活的奢靡享受、飙车事件屡见报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其背后体现的是家风家教面临着严峻现实,这就是现代家教往往过分重视知识性、技能性的引导,而忽视在家庭情感与社会责任上的潜移默化与培养。这种家教自然导致功利主义乃至极端利己主义的家风盛行,既不利于家庭建设,也无益于社会进步。

当前,做好家风家教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要求,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针对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定位不同目标,采取不同策略与方法,以培育良好家风家教。对于少年儿童而言,要努力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1]182对青年大学生而言,努力做到“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1]172-173在总体上,我们提倡的家风家教应当以履行社会责任为首,勤劳持家为重,知识传承为轻,财富传承为最末,这种价值次序是新时期家国情怀培育的根本要求。在优良家风家教塑造过程中,尤其要培育科学正确的财富观。林则徐指出:“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3]无数的事实也证明“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2]绝非一句空谈。

三、强化现代公民教育

家国情怀最终是每个人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培育的根本追求在于人的现代化素质提升,并在促进个人发展中实现个体与社会进步的联动,进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至高理想的本质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1]169新时期家国情怀培育要强化现代公民教育,这是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抓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的重要内容。

在现代社会,公民、社会、国家的内在关联是我们理解社会变迁的重要维度,相应地,私人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构成三个基本生活领域,并分别对应着私人空间、公共空间和职业空间。现代社会需要加以处理和解决的突出矛盾在于个体特殊性与社会普遍性的矛盾,这个矛盾的最终解决依赖于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立足公民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动态平衡,把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促进公民素质提升与社会进步发展的同步。从这一意义上说,新时期家国情怀培育在内涵上更加丰富,目标上也更加明确,现代公民教育既是国家情怀培育的重要路径,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立足于家国情怀的现代公民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公民教育本质上有所不同,要表现出一种衡量尺度,彰显出一种精神向度。作为一种衡量尺度,具体反映在公民的具体行为举止中,标准在于是否拥有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武装,是否拥有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是否符合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规定了现代公民教育的内在尺度,传承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诠释了一种崇高理想、表达着一种美好图景,是家国情怀培育的根本标准。现代公民教育还要彰显足够的精神向度,这种精神向度蕴含在国家观、幸福观中,具体而言就是与国家兴旺同呼吸共命运,与国家分享发展的喜悦,与国家分担发展中的困难,与国家保持共同的发展愿景。同时,切实关注民众发展,以人民幸福为己任,以百姓安居乐业为追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就是这种精神向度彰显的形象写照。现代公民教育是家国情怀培育的必然选择,这既要吸取发达国家教育经验,更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在新时期,家国情怀培育需要公民将自己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文化整合进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生活意义的构建,充分肯定国家发展的成就,树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通过把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与自身的价值意义对接,公民的个体生活才能获得极具厚度、宽度与深度的内涵。还需要公民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整合进自己的个人价值内容系统,在体察民情、关切民生中升华自身。

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加强家国情怀培育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然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要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问题,还必须要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元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4]家国情怀培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必然要全面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

家国情怀培育要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全过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项宏大系统工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与法律规范安排等。“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个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5]国民教育是国家治理体系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成功的国民教育能够培育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公民素质规格,以源源不断地向社会供给各类人才。尤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期,一个健全而有效的国民教育体系作为支撑不可缺少。在追求中国梦的进程中,国民的民族共识凝聚还存在现实的挑战,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更需建构合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国民教育格局。作为国民教育重要内容的家国情怀培育自然应全面切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去,也同时意味着全面切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家国情怀培育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就要求把家国情怀教育作为国家战略工程来抓,制定科学细致的实施规划,明确培育的实施举措,通过科学立法的形式,建构培育的长效机制,以切实推进家国情怀培育的深入开展。

家国情怀培育最终目标要转化为治理能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手段与目标一体的战略设计,家国情怀教育更为现实与迫切的是凝聚为一种价值共识,进而转化为一种能力。家国情怀教育要力图通过通过对公民的教育引导,注重彰显出国家发展的忧患意识,表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与理论自信,进而塑造出一种现实力量。这种力量最终反映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要求家国情怀培育要在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党情时代背景下,发挥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永远富有“逢山开路、遇河搭桥,锐意进取,大胆探索”的精神,以“天下兴亡”为己任,针对现实社会发展和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获得长足进展。可以说,由价值培育到能力转化是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内在目标,这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蕴所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黄铁苗.节约型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0.

[3]方克.中国辩证法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39.

[4]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49.

[5]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7.

The Cultivation of Native Land Motion′s Contemporary Circumstances and Route Choice

ZHANG Bin,DUAN Zhou-yan

(Research Center of Marxism,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233030,China)

Abstract:Native Land Motion implies a profound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In the modern times,Native Land Motion represents the awakening of Chinese N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 sovereignty.In the new period,the cultivation of Native Land Motion in the path should be around family tradition and citizen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of modernization.The cultivation of Native Land Motion need be promote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spiritual power and realistic power of Reform and Opening.

Key words:Native Land Motion;Core Socialist Values;family tradition;citizen education;state governance

责任编辑徐晶

猜你喜欢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及其对策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