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晓婷 徐雯 陆慧娟
摘要:生态建设导向下区域创新转型的生态化模型,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本质要求。以常州科技园区为对象,通过构建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转型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常州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转型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创新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发展,但其在创新能力和污染控制方面做得还不够,这两方面还需要作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常州科技园区;区域生态化;创新转型;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94(2015)03-0123-06
随着我国提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建立“低消耗、低排放、高循环、高效益”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各级决策机构的共识。而科技园区是以科研型为依托、综合智力和社会资源、为科研提供平台的机构,因此其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有关科技园区创新方面的研究,在国外,美国学者埃弗雷特E.M.罗杰斯和朱迪思J.K.拉森,他们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美国“硅谷”的起步和成长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揭示了硅谷形成“凝聚经济效应”的条件。在国内,王其文(2008)、刘根荣(2008)、张新伟、王茂键(2009)、孙助方(2011)等,在各自论著中则提出科技园区创新途径主要包括技术与管理的创新,支撑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发展和运行机制的创新,科技、融资体系、环境的创新等方面。[1]国内外对科技园区创新转型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科技园区生态化的研究主要在理论层面展开。目前,国内科技园区生态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甚至还滞后于科技园区生态化发展的实践。相关文献对科技园区生态化的历史渊源(郭守前,2005)、概念界定(厉无畏,2007)、研究对象(黄志斌,等,2008)、成因及对策(耿焜,2009)、生态化水平的衡量指标(李娣,等,2010;陆根尧,等,2012)等进行了探讨,对科技园区生态化的认识获得了初步共识,但还存在一定局限性,研究主要在理论层面展开,没有对具体园区展开深入的实证研究。
一、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转型能力的内涵界定
国内外对于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转型能力,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Mary Riddel和R·Keithsehwer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内不断地产生与商业相关联的创新的潜力。Tomi认为,区域的创新能力是区域内企业和其他组织共同的创新能力。[2]邵云飞等学者认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指:在一个区域范围内,以增强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区域技术创新的行为组织,包括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科技中介服务及金融机构、政府等的技术创新积极性,以人力资本集聚为核心,高效配置技术创新资源,将技术创新构想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综合能力系统。[3]厉无畏等学者认为,生态化是指产业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将不同的工业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4]
综合上述研究,本文将区域生态化创新转型能力定义为一个区域运用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主体和要素,转变现有的生产方式,力图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能力。
二、区域生态化创新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将科技园区创新转型与区域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常州科技园区创新转型生态化问题进行研究。根据对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转型能力内涵的理解以及对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借鉴,本文从创新能力、创新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四个方面设置了14个指标,建立了一套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综合评价[2]指标体系。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三、常州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转型能力的实证研究
为了对常州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转型能力进行系统综合的评价,本文通过查阅统计年鉴获取了相关数据,并利用SPSS19.0统计软,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常州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转型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比较分析。[8]
主成分分析法计算:Fp=a1i*ZX1+a2i*ZX2+……+api*ZXp
其中a1i,a2i,……,api(i=1,……,m)为X的协方差阵Σ的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ZX1,ZX2,……,ZXp是原始变量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值。[7]
(一)常州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常州科技园区创新能力排名见表2。
第一主成分Y1=-0.568ZX1+0.550ZX2+0.572ZX3+0.218ZX4
创新能力Z1=-0.568ZX1+0.550ZX2+0572ZX3+0.218ZX4
科研开发机构数(X1)、科研开发从业人数(X2)和R&D经费支出(X3)在第一主成分上的载荷较高,因此,常州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的高低主要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与高新技术产品产值(X4)并没有太大关系。由统计年鉴可知,从2006年到2012年,常州市科研开发从业人数(X2)逐年平稳上升,有利于常州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的提高。但科研开发机构数(X1)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有碍常州科技园区的创新发展。而R&D经费支出(X3)在金融危机期间出现了一些波动,导致了2007年到2008年R&D经费支出的减少,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调整,随之R&D经费支出也得到了恢复。
(二)常州科技园区创新环境评价分析
常州科技园区创新环境排名见表3。
第一主成分Y2=0.049ZX5+0.594ZX6+0566ZX7+0.570ZX8
第二主成分Y3=0.989ZX5+0.070ZX6+0098ZX7+0.086ZX8
创新环境Z2=0.298ZX5+0.455ZX6+0442ZX7+0.442ZX8第一主成分主要由职工年平均工资(X6)、年底卫生机构床位数(X7)和年末移动电话用户(X8)组成,第二主成分主要受城市年客运量(X5)影响。职工年平均工资(X6)、年底卫生机构床位数(X7)和年末移动电话用户(X8)在创新环境上的载荷较高,因此,常州科技园区的创新环境主要受这三个因素的影响,而与城市年客运量(X5)并无太大关系。由统计年鉴可知,从2006年到2012年,常州市职工年平均工资(X6)、年底卫生机构床位数(X7)和年末移动电话用户(X8)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这对改善常州科技园区创新环境十分有利。
(三)常州科技园区污染控制评价分析
常州科技园区污染控制能力排名见表4。
第一主成分Y4=0.546ZX9+0.606ZX10+0.579ZX11
污染控制Z3=0.546ZX9+0.606ZX10+0.579ZX11
第一主成分由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X9)、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X10)和单位GDP COD排放量(X11)组成,因此常州科技园区的污染控制主要由这三个指标来衡量。由统计年鉴可知,从2006年到2012年,常州市单位GDP COD排放量(X11)逐年减少,有助于常州科技园区对污染的控制。但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X9)和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X10)在2008年到2010年之间出现了一些波动,也反映了金融危机对高新技术企业产生了较大影响,企业对污染的控制得不到保障。
(四)常州科技园区生态保护评价分析
常州科技园区生态保护排名见表5。
第一主成分Y5=-0.643ZX12+0.714ZX13+0.277ZX14
第二主成分Y6=0.428ZX12+0.036ZX13+0.938ZX14
生态保护Z4=-0.256ZX12+0.469ZX13+0.503ZX14
第一主成分主要由自然保护区覆盖率(X12)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13)组成,第二主成分由污水处理率(X14)组成。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13)及污水处理率(X14)在生态保护中的载荷较高,因此常州科技园区的生态保护主要受这两个因素的影响。由统计年鉴可知,从2006年至2012年,常州市自然保护区覆盖率(X12)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13)呈现上升趋势,但建设速度极为缓慢,有停滞不前的情况。在此期间,污水处理率(X14)大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同样在2007年至2008年期间出现了波动,没有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五)综合分析
常州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综合能力排名见表6。
Z=0.499ZZ1+0.504ZZ2-0.494ZZ3+0.503ZZ4
从以上综合分析可知,七年以来,常州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转型能力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与创新环境和生态保护密切相关。因此,常州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转型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创新环境和生态保护这两方面的发展。创新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发展得益于常州政府对这两方面的重视,对科技园区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是科技园区引进创新人才和团队的重要保障。但同时也离不开各个企业的共同努力。
我们也可以看出,常州市在创新能力和污染控制方面相对较弱,不利于今后常州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转型能力的提高。导致这两方面不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部分创新主体对科技政策还不了解,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但是在实际创新过程中园区内很多企业对这些政策一无所知走了很多弯路;二是人才的流动性较大。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保障,但是目前企业面临着大部分人才往大院、大所倒流的尴尬现象;三是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资源的能力和水平较低。所以在今后的建设中,常州市要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和污染控制这两个方面对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转型的影响,同时,也要保持创新环境和生态保护上的优势。[8]
四、对策
以“一核八园”格局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是常州的创新之举,是常州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路径,是建设创新型城市、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作为常州“十二五”规划的头号工程,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本质上就是要实现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创新引领发展,核心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以企业为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是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必要条件。企业最大的特点是能贴近市场,了解市场,并能预见性性地掌握市场发展所产生的潜在需求,企业研究开发的目标更具针对性。而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只有站在新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对企业来说是获取竞争优势、赢得市场主导权的重要法宝。
但是“自主创新”在企业进程中往往是备受冷落,因为虽然自主创新有着更广阔的前景,但是它的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是企业不愿意承受的。大多数企业更愿意选择成熟的产品。这种选择加剧了重复低水平建设,与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基本思路背道而驰。这时,政府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加强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促使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
(二)以环境为源,加大自主创新投入
政府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不仅要体现在资金支持上,还应体现在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环境上。为此,常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发展文化,成功需要奖励,而有的创新尝试也许不那么成功或失败,同样需要得到政策的有力支持。创新型文化底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如果只是说说创新的客套话,创新型科技园区也只会是“挂着创新”享受园区政策粗糙发展。另外,常州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真目标、真投入、真调整、真竞争、真创新”的工作要求。
(三)以人才为根,构筑自主创新高地
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关键是聚集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只有科技园拥有大量创新人才,其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为获得大批创新人才,我们首先应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其次是引进与培养科技人才,然后努力营造鼓励人才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在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12项的量化指标中,第一项就是园区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理工科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要高于2 500名。这说明了国家对人才的重视,也体现了要建设好创新型科技园必须得有人才。但限于常州科教资源的匮乏,科技园区科技人才缺乏。我们除了充分利用常州各院校资源,还要通过探索、委托、联合等培训途径,大力培养了科技园区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例如,近年来,常州市已通过深入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形成了“产业企业聚集人才,人才引领发展产业”的良好态势,中科院和国家“985”、“211”高校在常州联建了多家研发机构,上万研究生学历以上的科技人才在常州落地安家。但仅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是远远不够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引进,也是常州科技园发展至关重要的一节。拥有人才,常州科技园区才能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丕斌,王其文.欧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及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8,26(5):112-115.
[2]庄宇,杨新娟,常玉等.西部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J].科技管理究,2006,26(2):67-70.
[3]邵云飞,谭劲松.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机理探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6,9(4):1-11.
[4]黄琳.坚持绿色发展创新经济结构——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厉无畏访谈[J].中国西部,2011(5):20-21.
[5]庄宇,杨新娟,常玉等.西部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2):67-70.
[6]梁晶,李晶.高新科技国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软科学,2011,25(9):10-13,19.
[7]邵云飞,唐小我.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成份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5,19(3):71-76.
[8]王超群.创新型科技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常州科教城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4(4):9-10,21.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e Ec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a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ZHU Xiao-ting,XU Wen,LU Hui-juan,LI Xiang-dong
(School of Business,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1,China)
Abstract:The ecological model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guided regional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It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Cha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as an object,by constructing the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capacity evaluation,we carry out empirical study by the use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The study found that improv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n Changzhou ec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capabilities thanks to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but it has not done enough in terms of innov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both of which still ne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Key words:Cha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regional ecology;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countermeasures
责任编辑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