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层
[摘 要]地面素质拓展课程在我院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学流程中各环节也存在若干问题,影响拓展训练内涵价值体现,本文围绕三线教学模式,从课程设计、教学规范、拓展项目认知、考核评价以及助教培养等5个方面给出建议。
[关键词]拓展课程;三线教学模式;考核评价;助教培养
一、地面素质拓展课程现状
我院自2011年开设地面户外素质拓展课程以来,素质教研室共有16名成员,约100个班级参训,通过满意度调查的结果显示,受到了学生普遍欢迎。但是翻开学生的心得体会以及与学生的分享回顾中,充却斥着大量的“游戏”、“活动”以及“好玩”等字眼,引人深思。我院在拓展培训课程方面,一直走在前沿,然而现状却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拓展目前的教学模式是否能够体现出了拓展应有的内涵与价值?经查阅资料、调查研究以及参加培训,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严重制约着素质拓展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项目之间逻辑联系不够。不同的班级有着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群体特征,甚至大一上和下学期班级所表现出来的群体特征都各不相同,个别人还会有着他们特殊的愿望与要求,不能指望一套课程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大部分教研室老师更倾向于频繁地选择同心鼓、蛟龙出海或同进同退等项目,因为布课较为简单,且项目过程中也无需教师介入或引导。诚然,项目本身没有问题,但却忽略了团队所处状态,比如正处于运行期的团队做同心鼓就有点“大材小用”了,又或前面做了一个了团队接受挑战的项目——穿越电网,后面紧跟着做蛟龙出海,则又显得本末倒置了。在素质拓展基础理论中,参训群体发展成为团队有着独有客观规律,项目的选择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必须符合规律方能恰到好处。
(二)教学规范尚待改进。每次上课,教师需要携带的物品仅仅只是项目道具和学生花名册,教案已经成为可有可无的闲置品;一个项目布课时间是多少、挑战时间是多少、分享与回顾时间是多少完全没有记录,尤其是分享与回顾,几乎可以认为没有或草草结束;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如何,项目挑战是成功还是失败,还是演变成另一个没有预料到的结果,亦无人问津;在分享与回顾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由项目联系实际、如何将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认知感受用符合拓展训练理论基础的理念进行科学的总结以及学生在分享中的精彩言论、真情流露,均是空白一片。
(三)当前的教学模式没有凸显拓展训练内涵和价值。其一,当前的教学模式仅仅只三个环节:项目布置——项目监控——分享回顾,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做”,至于体验式学习的概念,根本就没有贯穿项目之中,尤其在项目布置的环节,为了避免学生听不懂,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规则甚至项目技巧,殊不知这样与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无异,剥夺了学生体验学习的机会;其二,功利性的导向较强,例如“同心鼓”和“有轨电车”,学生的兴趣仅仅集中在输赢上面,在分享回顾时,仍然不能跳出项目的圈子,联系不了学习与生活实际,往往纠结在技巧与成败上,产生了不必要的班级内部竞争与对抗;其三,师生关系仍然停留在“教师教学生听”,没有转变成为“学生做教师看”的形式,在课程中教师更多的起到的是活动的组织者、比赛的裁判员以及纪律的维护者的作用。
(四)课程考核形式过于简单。拓展课程虽然以实训周的形式开展,但与实训考核的形式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实践考试,学生要获得学生只需要出勤率外加课后上交一篇拓展心得体会即可,出勤率作为考核因素之一无可厚非,但是这样却违背了拓展分享与回顾的即时性原则,本来项目完成后经历、情景就历历在目,最能体现出学生最真是的体验与感悟,教练适当地运用引导技术就能让学生非常容易得获得心智提升,但是课后再回寝室些心得体会,未免让学生有意兴阑珊以及“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教研室成员考核尚属空白,考核虽然不是目的,但确实一种促进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不能让学生“无压力”地上课,教师“无压力”地教学。
(五)遗留问题没有解决。拓展课程开设一年来,困难、问题不少,但主要集中在两个上:一是学生教师比例悬殊,一个教练带一个班,一个班40人,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在《拓展训练》书中提到:拓展训练课收到团队学习关于人数限制的影响,每一个队伍最好在14人左右。不能不说这也是引起第3个问题原因之一,在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教练不得不花大把的时间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维持好课堂纪律。二是器械不够,损耗较大,难以满足两个班级同时上课。很多器材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磨损得七七八八,尤其是经常用到的有轨电车,带子脱线了好几根,水平云梯的木棒断了2根,有的器材较少,为了满足两个班同时上课教师之间不得不把项目进行对调,这样一来又不可避免地出现第1点所述状况。
二、对策及建议
(一)依托团队客观发展规律,厘清项目活动层次,建立拓展课程三线教学模式。团队由群体学习和锻炼发展而来,在拓展课上群体向团队发展经历“群体——假象团队——潜在团队——成熟团队——高效团队”等五个阶段,即团队发展的“构造期——振荡期——规范期——表现期——运行期”五个时期特点,对应了拓展项目性质“破冰课——热身游戏——个人挑战与团队熔炼相结合的项目——团队熔炼为主的项目——组织融合类项目”,按此规律来设置项目,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挑战自我与熔炼团队。此外,建立合理的三线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在拓展训练整个课程中,教师与学生在各环节始终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是完成课程的重要一环,要依据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情况调整活动进度,以使整个学习过程不会流于形式,促使学生能够真正从活动中感悟真知,从而为提高和改变行为提供帮助。
拓展教学模式的三线模型图
(二)制定拓展课程教学规范,厚积薄发。在拓展训练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自由学习与体验的权力,但教师却必须由里而外都要遵循一定规则,在外而言,包括教师的衣着、精神面貌、自身装备、道具、教案、名单、器械等等;就里而言,包括了教练技术、教练准则、观察能力、掌控能力、安全意识以及引导技巧等各种素质,这些有形无形的约束,便是教研室的教学规范以及公约。另外,教师的角色在拓展训练中被淡化,从站在讲台上教授知识转变为走到学生当中,从多个角度观察和监控活动的发展方向,不同于传统教学,学生的表现、思想碰撞的火花均是项目分享与回顾中重要的引导材料之一,教师详细记录这些才能为三线教学模式最后一个环节——实践研究打下夯实的基础,所以在课堂上人手一本《拓展训练课程记录》非常有必要的措施,这样才能不断沉淀与总结,并为后期的项目创新与改造做好准备工作。endprint
(三)转变思想,熔炉再造。要转变的观点有四:其一,学生是拓展训练的参与者、困难的挑战者、分享的共有者、冲突的制造者、矛盾的化解者,同时学生也是项目成败的主导者并在活动中互相为师。拓展训练的本位不在训练而在“拓展”,拓展教师帮助学生身体力行获得经验,通过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活动项目,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北京大学体育部的钱永健曾说过:“在拓展学生的时候,我们一直在被学生拓展。”其次,拓展的教学中,需要运用的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学校体育学等相关知识,这些在课程设计、项目选择、活动实践、心理辅导和团队管理中都会得到运用,同时,这些学科知识也以拓展为学习载体,将其理论变得更加丰富、直观、有趣,使学生又更多的机会在暗含其理论的活动项目中体验与感悟。其三,认同个体差异在团队中的学习特点,要认可学生个性化发展,因为体验的感悟没有对错,教师不能仅仅以个人服从集体来要求学生参加团队熔炼学习,诸如此类的意识和思维习惯是教师适应体验式学习的一道门槛。同时,在学员与项目面前要能够及时遗忘和回归,不要指望活动项目都沿着自己心中的方向发展,每一个班级,都有新的表现、新的创作。其四,熔炉再造,在我们开设的项目中,有一些我们体验过,有一些观察过,有一些我们仅仅只是照本宣科过,但是,拓展教师应该是每一个项目的最早体验者,要用于、乐于体验各项活动,只有自己体验之后,才可以从中感悟到其中要领,如果有可能,在不同情境和条件下重复体验同一个项目,能得到不同感受。拓展教师应该以开拓创新的心态与精神,再次投入到亲身的项目体验中去,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拓展训练的内涵与价值。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包括:学生和教师,就学生而言,考核应该客观、全面、可操作性强,考核项目应如下设置:心得体会(20%)+个人实践(30%)+团队实践(30%)+课堂表现(5%)+出勤情况(15%),心得体会大幅度减小比重,可以与拓展教师的课程记录查漏补缺,更加全面地在课后进行总结,个人实践为绳结考试,要求在1分钟内能够打出8字结和布林结,团队实践则是整个班级参加团队接受挑战项目,用于检验其在拓展训练中的成果。教师的考核则分为:听课(20%)+课程记录手册(30%)+学生课程满意度调查(50%),听课为每学期安排教研室成员随机听3次课,课程记录手册则学期末回收评分,学生课程满意度调查所占比重最大,因为学生直观感受即是教师教学能力最客观的评价。
(五)大胆启用、大力培养助教队伍。遗留的问题要得到根本的解决,必须要选拔一批、收编一批、培养一批助教队伍,不然沿用原来的一个教师带两个团队的模式,教练的技术再怎么高超,教师的教学能力再强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助教的定义是拓展训练课程中教练的帮手,是教练的眼耳鼻舌,教学计划的执行者,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拓展项目分享与回顾的监控者。将曾经参加拓展训练课并对此感兴趣的学生进行严格的培训,逐渐成为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助教共同完成拓展课的教学,可以极大的减少教师浪费在维持纪律、集中学生注意上的时间,同时由于助教的参与,让教师可以更加细致的观察学生表现,极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果,也可以引入更多的无需使用大型器材的心智项目,让器械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三、总结
拓展训练地面课程仍然处于起步的状态,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还有很多的思路要去实践,还有很多项目要去开拓创新,但是,做好当前的教研室规范与教学模式转型的工作,能够让我院的拓展训练课程能够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钱勇健,《拓展》,高等教育出版社.
[2]钱勇健,《自助拓展培训》,企业管理出版社.
[3]吴兆田,《探索学习的第一本书》,五南图书出版股本有限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