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爱红
实施班主任导师制管理模式,是学校教育本着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在调动师资力量、加强班主任工作、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方面的一项实践探索。我校全面推行以来,本人作为小组成员一直都在参与这项工作。工作中大家相互学习、相互配合、相互交流,可以说是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完善,在完善中前进。
首先,我认为这种管理模式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导师制的工作重心就是动员多方面力量,整合多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等多方面“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指导教育和帮助,旨在改变任课老师“只管教、不管导”,或者“重教轻导”的状况。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中,大事小情主要由班主任负责,任课老师往往上好自己这门课,解决好学生在学习这门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便是尽到了责任、完成了任务了,更有甚者,任课老师解决不了的问题,转交给班主任来解决,这无疑加重了班主任工作的负担。孰不知,这种“各扫门前雪”的做法,是无法从根本上有效解决问题的,有时还可能会隐患重重。因为这忽略班级管理机制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也掩盖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另外,我们常把“抓两头、促中间”作为班级管理的一个期望值,可我们又都清楚全班几十名学生交由一人管理,往往会引发“重两头、轻中间”的情况,这就造成了处在中间层面这部分学生难以进步,甚至退步的问题,进一步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而引入班主任导师制管理模式后,将班主任制与导师制这两种模式合二为一,发挥两者的优势,聚焦班级管理和教育工作,实现了导师“一对一”、“一对多”的交流指导,达到了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效果,就会使更多的学生甚至全班学生得到关注和帮助,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也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我们参与班级管理的任课老师,切实感受到这种“聚合效应”带来的变化。比如,自己上课的纪律比以前有了明显好转;由于参与班级管理,时常会过问班级卫生打扫情况,班级活动比赛情况等,在管理互动的细节中,学生也明显地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注和关爱,觉得你更亲近,也更加尊重你。
其次,可以加强师与师之间的协作,有利于对班级的有效管理。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中,任课教师往往对班级情况缺乏了解,班主任也不能及时了解任课教师班级教学情况。在班主任导师制的管理模式中,通过周例会、月例会等平台,教师之间能够及时交流情况、互通有无,可以更丰富地掌握班级的第一手资料,尤其对学生情况会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比如,在交流中从班主任老师处得知哪些孩子处于单亲家庭中,在与学生交流中就会注意措辞,避免伤害到孩子;针对某些偏科学生,就会了解他们哪门功课学得好、哪门功课有差距,以此为切入点,有的放矢地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各门课齐头并进、全面提高成绩。另外,在例会中师与师之间还可以相互取经,积累经验,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总而言之,班级导师制管理方式有利于优化资源、加强交流,从而形成合力展开工作,对于实现“全员育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