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操作性和实效性原因分析

2014-09-05 11:36赵晋飞
职业·中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实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赵晋飞

摘 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模式,但是,目前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影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操作性和实效性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实效 原因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它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推进,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也有不少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在政府的引导和行业企业的支持下,持续推进、不断深入,校企合作的模式不断创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调查发现还有很多院校在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方面认识不足、效果欠佳、力度不够,在操作性和实效性上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

1.办学理念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效果尚不十分显著,加之长期以来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存在“重普轻职”现象。很多职业院校特别是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仍把升学作为首要培养目标和提高学校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教育模式仍以知识灌输型的应试教育为主,穿着职业教育的鞋却走着普高教育的老路,违背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初衷。培养目标的偏离,从根本上阻碍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其次,办学模式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一些职业学校受封闭办学的教育体制影响,缺乏市场意识、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在为企业服务、以专业对接产业方面主动性不强。在专业设置方面,一些专业的设置缺乏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没有行业、企业的参与,专业深度不够,适用性不强。在教学手段方面,由于受设备和师资等多方面的影响,教学中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理实比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比例,实训课的开课率低,实训质量得不到保证。在教学安排方面,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学分制还停留在纸上,所有学生仍都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学制缺乏弹性,这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在教学评价体系方面,大多数中职学校教学评价体系单一,仍是一张试卷定毕业的评价制度,对学生工学结合、企业实习中的表现没有恰当的评价方式。

学校作为职业教育主体,没有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不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不主动地对接市场和企业,当然很难做好工学结合和深度的校企合作。

2.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想取得实效,学生的技术水平是关键。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专业技能,如果在技术水平上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这样的学生会受到企业的欢迎,不愁企业不合作。但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师普遍不能满足知识和技能兼备的“双师”要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大多数教师直接出自大学校门,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缺乏生产一线的工作经验,实践操作能力有限,技能教学上更谈不上先进性和前瞻性;二是学校编制紧,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师的继续教育形式化,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三是学校人事和经费管理缺乏弹性,无法自主建立一条从企业引进或聘请高级技术人才的渠道。

师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只有在制度上保证师资队伍质量过硬,职业教育才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3.实训设施设备

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与地方经济的发达程度成正比,大多数后发地区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职业学校长期处在硬件不足的困局之中,职业学校的发展成了无米之炊。

必要的实训场所和设备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些就无法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无法做到“做中学、学中教、教中做”,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也都是纸上谈兵。所以必要的设施设备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物质基础。

4.学生的参与热情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受学生欢迎、学生有兴趣、学生有需求,这项工作才能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首先,受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职学生也存在对自己未来就业方向定位不准的现象,就业预期很高,不愿做技术工人,这就需要学校、家庭多方教育,正确引导,找准自己的目标,明确实践教学的意义。其次,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挫败感较强,学习兴趣不高,这就需要职业学校根据学生理论基础薄弱、脑子灵、好动的特点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学生扬长避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和学习的幸福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中来。

二、企业方面的原因

1.企业的人才观

“土豪”一词的盛行充分说明了中国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严重脱节。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很多企业在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方面发展还不成熟,缺乏正确的人才观。在人才引进和储备上往往重数量、轻质量,重视人才的初始素质,缺乏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这就必然导致人才流动性大,企业不愿在人才培养上过多投入,校企深度合作无法进行。

2.企业的经营理念

目前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还占有相当大比重,这类企业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不高,在用工上倾向于廉价劳动力、低用工成本,对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依赖性不强。甚至一些企业为降低用工和管理成本,宁可用在文化生活和其他精神生活方面需求少的农民工,也不愿用具有一定修养和技能水平的中职学生,这种目光短浅的企业还不在少数,这种经营理念直接影响到校企之间的合作。

3.企业的积极性

企业经营往往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虽然希望学校能为他们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但在与学校的合作过程中学生的实习可能会对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会有一些暂时的损失,加大企业成本。学生在企业工作的过程中也不是稳定的,经常有学生毁约、跳槽,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计划,从而影响了企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性。endprint

三、行业方面的原因

在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部门与行业割据导致政府经济与行业主管部门参与较少,行业协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与引导作用发挥得微乎其微。

1.职业标准

虽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多种内容和不同形式,但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执行好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反映了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要求,也是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执行国家职业标准,可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实际上就是在校企合作的更深层次上接受了行业、企业的指导。

制定和落实好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严格就业市场准入,是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手段。

2.专业指导

行业协会和行业管理部门根据行业标准的要求,成立多个专业的指导委员会,引导企业和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共同研究,就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标准、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师资配备等方面科学论证、统筹规划,从而促进校企的深度合作。

四、政府方面的原因

1.顶层设计

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学校,主要由教育部门管理,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的教育,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有效地解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跨部门、跨领域的现实问题。因此需要从国家层面统筹校企合作政策,进行顶层设计,让校企合作各方在政府搭建的平台上有效运行,形成职业教育的国家主导模式,突出地方政府的主导地位。

2.制度保证

目前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性文件多出自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政府出台的政策性文件多为倡导性意见,对企业的具体责任、义务和权利没有规定。例如国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但地方政府并未制定具体的实施条例,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教育附加费减免等没有明确的规定,多数政府对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也没有制定相应政策给予经费支持。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宏观管理、监控、协调功能缺失导致企业既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校企合作呈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状。

3.牵线搭桥

学校和企业之间联系不主动、不积极,这就需要政府帮助架起桥梁。政府引进的企业用工问题政府能协调学校帮助解决,为企业做好服务,企业求之不得。政府办的学校学生的实习、就业问题政府能协调企业安排,学校皆大欢喜。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设立专门机构,领导校企开展经常性的沟通交流,为校企合作排忧解难,政策落实到位,加强检查督促,建立评价机制。校企之间深度、有效合作,不仅可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可以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虽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只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就能不断创新和优化这种模式。校企之间的合作要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行业支持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必须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任务是: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强大的职教联盟,走集团化办学之路。而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和集团化的平台将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作者单位:安徽省池州市职业教育中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论创新教学方法对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