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技工教育本质在创新驱动下回归

2014-09-05 03:23华欣欣
职业·中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技工技师常州

华欣欣

技工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从提出讨论至今,已有很多年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技工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也更为重视和深入了。

2010年,自人社部启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以后,全国技工院校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学革命”。当其他院校刚刚步入一体化教改的理解和探索阶段时,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常州技师学院)早已迈开了改革的步伐,总结了自身的思考和经验,在创新的驱动下,让技工教育本质回归。

从一场技能考试得到的启发

在今天的常州技师学院,一体化课改的理念已经落地生根。学院新校区有一支600余人的雄厚师资队伍、一套涉及10余个专业的先进实训设备,更蕴藏着学院始终坚持的“紧贴市场、按需办学、突出技能,服务企业”的办学宗旨,正发生着一场以学生为主体的回归技工教育本质的教学改革。

学院的一位一体化教师这样说道:“尽管我在每次课前花费了不少精力,但备课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让我喜欢,让我着迷。同时,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我欣慰。与以前相比,我从害怕甚至厌恶走向快乐,走向期待。”

“围绕模具制造工作任务,从工作计划制订的小组讨论开始,到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制作整副模具,每次完成一个任务,都面临一次挑战。我喜欢这种挑战!”模具专业一体化试点班学生在课程总结上这样写着。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曾在与学院合作时表示,学院的电气工程系在一体化教学下,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技术工人,西门子“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训中心”落户学院,就是希望能与学院长期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而今,常州技师学院的一体化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初见成效。实践证明,这场具有前瞻性的创新不仅促进了教学能效和质量的显著提高,使学院成为江苏省各兄弟院校学习的典范,而且也当之无愧成为全国课改的排头军。

然而,这场全国技工教育教学的改革从提出到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十几年前,当改革的想法最初在一次技能考试中得到萌芽时,曾引起过强烈的争议。

2002年,一次电工中级工的考试通过率只有30%多。当时,现在的学院院长王国海刚刚上任教学副院长,他觉得奇怪:为什么理论和实操的老师都教了很多知识,大多数学生还是通不过考试?

在查找原因时,他惊讶地发现,大部分考点竟然是学生从没接触过的知识。可这些知识为什么老师从没教过呢?“学校教理论的老师说,这些知识属于实习课范围,而实习教师说属于理论部分。在教师互相扯皮的情况下,我突然认识到,理论和实践分开一定有问题,一定要把理实整合在一起。”当时的情景,王国海至今记忆犹新。

这一“离奇”想法的提出,立刻引来了四面八方的质疑。不仅是全校教师不理解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就连校领导团队里也没有一个人赞同。

王国海仔细分析了改革的必要性,这不仅是教学内容出现了问题,且教学资源配置也迫使教学方式要即刻改变。那时,实操用的都是普通车床,一片场地的车床划给一个班级,但车床并不是每天都有班级在用,闲置的时候别人也不能用,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最终,在王国海的坚持和劝说下,学校相关领导开始意识到,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技能人才,就必须明确技工教育的本质。于是,学院决定尝试全新的教学模式,迈出了改革创新的第一步。

冲破阻力 不懈探索成特色

“毫无经验”和“一头雾水”是学院教改探索初期的真实写照。学院考虑先从操作相对简单的计算机专业着手改革。由于没有前人经验可供借鉴,即使明确了大的改革方向,但在具体操作流程和方法方面,还是遇到了强大阻力。

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如何打破原有的机构设置,进行课程开发。学院首先将专业分成几大类,然后按照培养目标,将课程内容划分成模块,把课程课题化、模块化,探索如何将理论学习嵌入到操作练习中。再通过教师到企业频繁交流和学习,学院逐渐构建起了课程框架,往里面补充详细内容。

其次是教学场地的改变。新的教学模式对强化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院加大投入,积极申请相关优惠政策及项目,全力改善教学环境,新建了符合要求的教学场所,配置了数量充足的教学设备。

而相对于上面两个问题,更难解决的问题是师资。学院安排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共同走进课堂,互相学习。起初,两类教师也存在分工不明、配合不周等问题,校领导不停地做教师的思想工作,让他们逐渐理解教改的目的和实质。同时,学院还加大了师资培养力度。

机械工程系的宋军民主任回忆说:“当时自己最大的挑战就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老师对企业的管理生产了解较少,所以我们一直利用假期下企业,实际接触生产任务。”机械系模具制造专业的周晓峰老师也有相同感受,他说当时最大困惑就是如何紧跟现代技术的发展和现代企业的需求。

面对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共同探讨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为教师指点了迷津,为教学明晰了道路。

2010年,常州技师学院被确定为首批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院校之一。2012年,学院3个新专业被列入第二批试点专业。而今,学院已经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一体化课改推进办法。

首先是学院领导强力支持。一体化课改小组由院长王国海亲自挂帅,相关院领导、系部领导以及由学科带头人、全国技术能手、省市级优秀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通力合作。其次是对一体化课改实行项目化管理,提升项目立项规格,保障项目实施条件,加大项目管理力度,配套项目实施激励政策。三是强化课程资源建设,完善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2013年底,学院仅对试点专业模具制造就投入了近千万元打造实训室。四是创新了教学组织形式,规范了教学流程。总结提炼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新形式,创新了分组讨论、情境体验等教学新方法,同时构建了符合一体化课改要求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endprint

从启动改革至今,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一直是学院上下不变的追求。在这一路对教育本质的探索中,教师的教学变得富有激情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主动且充满乐趣。

对外合作 纵深推进教学改革

随着对技工教育本质探索的深入,常州技师学院逐渐认识到,一体化课改不是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授课内容的改革,而是更深层次地促进技工教育从知识灌输向能力培养转变的一场革命。现在,学院走上了国际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路子,这是技工院校在新形势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战略性选择。

从2011年起,常州技师学院与南通科技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德国青年社会及教育工作国际联盟三方合作,开办了中德国际班。根据合作协议,中德国际班为南通科技定向培养数控加工专业的技师层次人才。据学院党委委员、机电工程系主任赵正文介绍,自学生入校开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其进行评价,学生毕业时可获得常州技师学院毕业文凭、数控加工专业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德国认可的德语语言等级证书、专业技能证书,进入南通科技公司工作。目前,中德国际合作班首批38名学生已经在德国开始了为期1年的培训,进入机械制造型企业学习。

中德国际班的人才培养方法和模式,对学院上下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宋军民介绍说,中德班给老师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收获,虽然不可能完全照搬德国模式,但小班教学、综合课题等形式已经被教师们借鉴,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赵正文欣喜地说,这不仅促进了学院管理方式、培养模式、课程内容与国际接轨,更有助于提升学院技工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现在,学院一套比较完备的一体化教学校本技术文件已经形成,囊括一体化教学实施计划编写、教案编写、教学规范、成绩考核与管理、学分制方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等,学院的一体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回顾十几年课改实践,王国海有着自己的体会。他认为,课改成功的关键是领导的重视和认识的统一,全面贯彻和落实是实施的要点,而最重要的保障是创建教改环境、完善教改条件,提升师资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是根本。而这几点,对于学院来说,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记者在学院采访时,看到了学院的十佳就业明星和十佳创业明星展览,这些生动的实例正是学院探索技工教育本质获得的成果。技工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常州技师学院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技工教育的本质就是就业教育,就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强职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体现知识为本、实践至上,尽可能为受教育者提供追求人性完善和人生价值的教育,从个性发展的高度,培养个体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的基础知识和竞争能力。

未来,常州技师学院将继续在一体化课改的道路上不断挑战自我,促成技工教育本质在创新驱动下最终回归。endprint

猜你喜欢
技工技师常州
常州的早晨
从技工到英雄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空中杂技师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ZPSTUDIO TOOLS与意大利技工共同制作的手工艺品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拓展技工教育发展空间
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