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无痕

2014-08-14 05:45王晓虹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18期
关键词:赏识成长引导

王晓虹

摘 要 通过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生的平凡小事,教师在自然的状态下,让教育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的心灵的教育事例赏析:教育无痕,似雪落春泥,悄然入土,孕育和滋润着生命。虽无痕,却有声有色;虽无痕,却有滋有味;虽无痕,却如歌如乐,如诗如画。

关键词 赏识 赞许 引导 成长 需要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074-02

“教育无痕”旨在“淡化教育痕迹”,反对枯燥说教、呆板灌输、居高临下等教育方式,力求在自然的状态下,让教育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虽无痕,却彰显出教育的最高境界。似雪落春泥,悄然入土,孕育和滋润着生命。虽无痕,却有声有色;虽无痕,却有滋有味;虽无痕,却如歌如乐,如诗如画。“教育无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和推崇。我从自己的一则教育日记中的几个案例出发,略作分析,来谈谈“教育无痕”的具体实践策略。

[案例]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按照惯例,上午全班进行大扫除。教室外的墙壁经过孩子们上一学期的“洗礼”,已经成了“大花脸”。以前孩子们虽然用帕子认真擦洗过,但污渍仍然很“顽固”。当我把任务布置下去后,带桶的孩子都忙开了,有的忙着提水,有的用帕子细心地擦洗……突然,我发现宋雨玲和其他同学带的工具不一样,她带来了一把牙刷,一小袋洗衣粉。只见她把洗衣粉倒在水桶里,搅拌融化后,用牙刷擦洗污渍,呀!顽固的污渍不见了。我立刻夸奖她:“你真有心,善动脑想办法!”她开心地笑了,擦得更细致,更卖劲。其他孩子纷纷把她带来的洗衣粉也倒进水里再去擦洗,果然比刚才的效果好多了,他们高兴地说:“这个办法真好!”

9:00,广播通知全校同学到操场集合举行开学典礼,孩子们听到广播后纷纷跑出教室。在教室门口,教室里的一个小花盆被摔坏了扔在地上,前面的孩子有的没有在意,有的视而不见,还有的甚至有意踢了一脚……这时矦鑫悦走到门口,低头看见了花盆,便弯腰拾起转身回到教室,把它扔进了垃圾桶,然后再跑出教室去集合。她的这一举动我全看在眼里,心里也感到无比欣慰,我对她说:“你真细心!”她对我甜甜地笑了。她旁边的一位孩子忙说:“我也看到了……”

[分析]

周宏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与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赏识是孩子精神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不是万能的,但孩子的成长没有赏识是万万不能的。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糟。”(摘自:周宏《赏识你的孩子》)我由衷的一句简短的赞许,却像给孩子打了一支强心针,让其寻找到了自重感。同时,又给其他孩子树立了榜样。

[案例]

开学典礼后,我安排了几个高个男孩子去抱书,这些孩子高兴极了。我带孩子们来到图书室,告诉他们要量力而行,注意安全。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各自抱着书回教室去了,我紧跟其后。当我走到逸夫楼下的走廊时,发现一捆书被扔在地上。我问走在前面的一位孩子:“这是怎么回事?”“邓力瀚抱不动了,扔了一捆!”唉!这个孩子的积极性值得赞赏,但却没有想过这样做的严重后果。我马上安排其他孩子把这捆书抱回教室。回到教室后,我问邓力瀚:“你想过把书扔了的后果吗?”他不以为然地说:“我本来想展示一下我这个‘大力士的本事,可惜力不从心,抱到半途就抱不动了,我想先把它放在那里,返回去再抱呀!”我语重心长地说:“你抱书的积极性很高,想展示一下男子汉的本领,非常值得表扬。但你想过没有,今天进出校园的人多而杂,如果谁把那捆书捡取当废品卖了,怎么办?或有孩子捡到有意做恶作剧,咋办?”他不好意思地摇摇头:“我没有想过……”“那你觉得该怎么办?”“我觉得应该站在原地守着书,等其他同学返回来帮助我抱!”我笑着抚摸着他的头:“这就对了。”他俏皮地给我行了一个军礼。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我让抱书的孩子把混杂的书分类摆放,便于发放。孩子们七手八脚地忙开了,我刚好有事离开了教室。大约半个小时后,当我再次回到教室,看见每组的前排的桌上横七竖八地摆放着书,讲桌上也乱七八糟地扔着很多本语文书,数学书……几位孩子还在大声嚷嚷:“数学差3本,语文差2本……”我见此情景,对他们说:“你们这样分组摆放,每科目要分几次?”“四次!”“如果每科目统一归类,分几次?”“一次!”“对了,按组分类,既浪费时间,又占地方。”“那怎么归类,发起来既省时,又有序?”“按科目分!”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又重新按科目归类,很快把书整理好了。

[分析]

教师的及时引导有何作用?在我看来,教师充当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起着一个导航的作用。由于小学孩子的生活经验、知识及能力是有限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帮助孩子细心地观察,善于思考,培养更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独立做事的能力,建立一定的交往体系。从以上案例中便能看出教师的语言不多,而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参与他们的活动,但是每一次问题的关键点都是教师引导孩子发现的,这是一个关键的地方。孩子们还未完全达到全面观察思考的程度,这个时候教师应该适时干预,及时引导,帮助孩子进一步发现问题的内涵。

[案例]

开学第一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不禁感慨万千。孩子们今天的表现,正是他们此刻成长中出现的新希望、新问题,这是一次很好的成长教育机会。所以在孩子们领完新书后端坐在教室时,我很有感触地说:“今天,我仔细观察了你们在做事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发现有的孩子善于动脑想办法,有效提高了做事效率;有的孩子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做一个有公德心的人;有的孩子做事却不思后果,蛮用笨力做事,费力费时;有的孩子做事没有统筹安排,做事杂乱无序,效率低下……所以,希望你们无论在生活或学习中,做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有心人。”

[分析]

基础教育需要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所谓成长需要,是从成长、发展的角度认识、体悟当前孩子的成长,发现孩子当下已经显现出来的成长可能性,其具体表现可以是孩子当下呈现的,我们必须及时解决,否则会影响孩子成长的一系列问题;也可能是孩子显现出的新的兴趣、爱好、能力的提升,才华的展现等需要。成长需要意识的形成,要求教师保持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希望、新可能的高度敏感。

(责任编辑 刘 馨)endprint

猜你喜欢
赏识成长引导
用心感受,用爱教育
“赏识”催开作文花
西部城乡结合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