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走进文本

2014-08-14 01:29陈永根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18期
关键词:教研组词语交流

陈永根

一、研究主题与背景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走进文本?教师在讨论中有不同的声音。有教师说:走进文本,学生就要做到阅读与思考相结合;也有教师说:教师必须要充分理解文本以及在备课中把教师的理解与教学设计结合起来;更有教师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其实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多角度结合,依据教师的引导,学生的理解,师生对文本的共同咀嚼,更好地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

学校刚好进行“校长课堂开放周”。为此,我们语文教研组决定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走进文本”展开一些研究。而我这堂四年级下册的《花的勇气》也就成为研究的开始。

二、课堂研究描述

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

于是,我们教研组全体语文教师围绕这样一个主题,结合这样一个文本,一起听了我的第一次试教课。

[第一次教学](片段为初读部分)

师:谁来说说文中哪一段话使你感受最深?

生: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使我感受最深。

师:(出示最后一段话)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师:作者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感受吗?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完成下面的填空。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 ),因为(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 ),因为(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 ),因为(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 ),因为(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 ),因为( )。

(先让学生找到感受最深的那句话,而后再进入文本去找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理解文本。)

(一)第一次教学后,教研组讨论

我自己对课不是很满意:这堂课,虽说有与文本交流对话的过程,但是让学生一开始就关注最后一句主题式的语言,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禁锢,学生在而后的对话交流中似乎语言贫乏,难以真正走进文本。而此时,我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显得比较被动,学生也学得不自然。

教研组教师的看法是:我的教学设计从整个环节来看,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在培养学生与文本交流、理解的能力上显得有些不够,引导学生关注的点比较少,从而引起学生语言的不足,问题还是出在教师的引导上。

老师们普遍感到我的这节试教课没有能够真正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等进行的有效交流不够。

学校校长在此时,向我们介绍了绍兴县柯桥小学洪志明老师关于“生本课堂”的一些经验,觉得应该要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关注课文的特点,把握“以生为本”的核心思想,打开思路,才能找到相应的突破口。

洪老师觉得:传统的课堂,教师关注的重点是文本的知识点,教学参考里面的一些重点,是否让学生理解。反映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必然会或多或少地,甚至不自觉地把答案和盘托出。虽然本节课上不太明显,但是遇到学生理解不到位时,理解出现偏差时,教师还是有点自觉地、无意识地“引导”学生向教参的答案上去理解的意味。

这种向标准答案不断迈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真正理解文本,对培养和发展学生阅读力有多大价值?

我们在集体反思与讨论的基础上,普遍认为:教师应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时教师还需要停下来,让学生多关注文本,再抓住一些句子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无需其他媒体,文本就是最好的资源。更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学会正确表达,学会有序表达,学会融入文本与自我思考相结合的表达。这样的氛围才能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更好地理解文本,从而提升阅读力。

教师们达成的这个共识说明:在课堂中,要关注学生,教师作为引领者,要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教学环节,课前多思考学生这时会怎么回答,多从学生角度来设计教学流程,这样才能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作者、走进文本世界,建立起有效的对话。

[第二次教学](片段仍为初读部分)

教师出示:怦然一震(这篇略读课文,教师觉得这个词语最难读)

抽生读词语。

师:这个“怦然一震”在哪一自然段。除出现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之中,还出现在什么地方?回到导读提示。

(课件出示“导读提示”。)

师小结:读文章,就是和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师:请大家认真读一读,导读提示,哪一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读了这个问题,我们肯定知道了冯老在维也纳,他的心情经历了什么?

1.生打开课本,圈出文中四个关键词。

2.师生共同交流。

3.师:他的心情怎么会经历这么大的变化呢。请同学们认真地默读课文,在这四个词语的前面或后面去找一找原因。试着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可以从文中直接圈出关键词,也可以用自己想到的词来概括。

4.交流:

(1)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为失望的?(绿色泛滥)

(2)那作者为什么会遗憾呢?(花躲草下)

(3)作者又什么会“惊奇”“怦然一震”?(冷风冷雨、拔地而起)

整个交流过程,我觉得还是比较满意的,在初读部分不到十分钟学生就比较准确地理解了作者的心路历程,从而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二)第二次课后,教研组继续讨论

对于这堂课,老师们感到满意多了。有老师说:陈老师能够关注略读课文的导读提示,关注问题中的几个词语,点抓得准,从而学生在理解问题时,方向就比较明确,通过阅读文本,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这说明,教师的引导是十分关键的。endprint

同时,也有教师认为:陈老师引导比较到位,教学思路清楚,在这样的教学思路中其实还体现了略读课文的学路,即要关注课文的“导读提示”,从而能够高效的进入文本,理解文本,这为常态的略读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不过,也有教师提出了一些质疑:教师在让学生交流时,交流了的学生是理解了,那么其他学生是不是就真正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了呢。一些教师说,看到很多学生没有及时记录,注意力也不是很集中,这样的课堂效果只照顾到了一些好学生,课堂习惯还是有待于培养。

基于这样的质疑,教学班的语文教师在讨论后,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小检测。

结果还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有一半的学生竟然填写不出课堂教师板书的这些词语(绿色泛滥、花躲草下、冷风冷雨、拔地而起),小部分甚至还没有理解导读的最后一个问题。很显然,我的课堂教学还是有问题的。

后来,我们通过访问教学班学生才渐渐发现:平时,教师没有要求学生很好的记录课堂笔记,对上课的及时反馈也没有跟上。所以,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自然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这样的教学,是不是还是属于教学效率低下呢,也就是说,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只是表层的理解,没有实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而我们的课堂如果长此以往,那么学生的思维力就得不到发展,思维习惯也不可能得到培养,这样实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还是一句空话。

为此,大家觉得在一些学生在交流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适时适当记录的习惯,教师要及时提醒,引导一些学生再来理解理解,努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看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文本知识,更要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去试着理解他人交流时的意思,从而结合自我对文本的理解,达到真正走进文本,真正理解文本。

于是,我觉得很有必要借班再上一次课,对“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这一研究主题再做一次努力。

这次讨论大家也达成了一个共识:课堂教学细节处理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要考虑学生的思维品质,特别是针对农村小学的孩子,如果小学阶段良好的思维品质、课堂行为习惯得不到培养,高效课堂还是一句空话。

[第三次教学]

导入:

师:同学们,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种课文有一个特点,每一篇课文有前面都有一个导读提示。(出示导读提示)

1.哪一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2.(抽生读,齐读这个问题。)读了这个问题,我们肯定知道了冯老在维也纳,他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板书。(教师边板书,学生边在书中圈出来这四个词语来。)

初读:

1.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结合练习纸的第四大题第二小题,请把这四个词语试着填写进去。

2.师生校对,读一读。

3.第二遍默读课文,在这四个词语的前面或后面找到原因,并试着在练习纸上写一写。(用最简洁的词语或短语来概括,可以从文中直接圈出关键词,也可以用自己想到的词来概括。)

4.交流,教师板书。

(1)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为失望的?(绿色泛滥)

(2)那作者为什么会遗憾呢?(花躲草下)

(3)作者又什么会“惊奇”?(冷风冷雨、拔地而起)

(4)作者为什么会“怦然一震”?(感受到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5.同学们刚才还有一题我们没有填写好,谁能够找到作者看花躲草下的是哪一个自然段?(学生找到后出示语段。)

课后,学校教研组的老师们再一次进行了集体讨论。

教师们在讨论中再次达成了一个共识:读思结合很重要,但是高效课堂仅仅只有读和思还是不够的,更要考虑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读、写、思三方面结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们可以试着让学生多用笔写一写他们的想法,把阅读与批注结合起来,把阅读与表达结合起来,多种感观参与课堂中。教师在设计教学中,也必须要考虑这样的因素,从而真正把学生带入文本,真正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三、课例研究反思

在我的三次授课中,教师们围绕着研究主题“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走进文本”开展了讨论。在不同阶段教师对此有不同的理解:

①如何关注文本的特点,学生的学习起点,来设计教学思路,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②教学思路明确了,对于动态的课堂,我们还要关注些什么,才能真正做到引导有效。

③引导学生有效走进文本,更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思维习惯的培养甚至还优于思维能力培养。

由此可见,帮助学生有效走进文本,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对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即所谓的品维品质进行培养。在教学设计和过程中,要加以关注与研究,并最终让学生对阅读的文本有准确的理解和独特的理解。

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到,教师的教学智慧极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使学生充分调用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借助文本语言,在自然的、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言语交际中感悟言语,体验感情,奔涌“精神”。真正让学生走进文本,开展与作者、本文、教师多层次的对话与交流,在这样的情感交流中,必然会让学生真切地触摸、拥抱言语,从而焕发生命的活力。

专家点评:(浙江省绍兴县实验小学,特级教师金明东)

这一独特的反思型教例,以教师三次执教的片段实例和体会组成。读后让我深刻地感受到:陈老师和他的团队有一种可贵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在学生身上。三次不同的尝试,三次深入的剖析,都能剑指“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走入文本”这一个我们教学中绕不开的话题。更可贵的是陈老师和他的团队能直面这个话题进行有效的研究反思,提出了让学生有效进入文本的团队理解,从而在务实的案例研究中真实地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

(责任编辑 刘 馨)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研组词语交流
容易混淆的词语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找词语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一枚词语一门静
江苏省天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