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异质同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

2014-06-30 12:00吕江俐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合作初中体育

吕江俐

【摘 要】“合作学习”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运用广泛。但笔者认为,如何分组值得探讨,作者在自己任教的体育学科中进行实践探索,力图通过一学年系统的初中体育课“异质同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期待达成合作意识增强、成绩提高、效率优化、心理健康状况改善的目的,为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提供实践探索,也为一线教师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初中体育;异质同组;合作

1 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的 “最近发展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另一种是潜在水平,现有发展水平与最高潜在水平之间的发展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就是合理地利用了“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在合作中能做的事比独立工作时多”,合作小组是“合作学习”理论重点提倡的组织形式。在十多年的教学中,本人深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但未做系统探索。本文力图通过在杭州市下城区某中学八年级体育教学中进行“异质同组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和探索体育课堂中实施 “异质同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为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一条有效途径,为推动体育课堂实施“异质同组合作学习”作出初步探索。

概念的界定:

1.1“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国外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在不同的国家,“合作学习”的研究角度、实践方式、学习模式、甚至表述称谓都相差甚远。“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的教学技术。美国明尼明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俩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我国教育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等等。尽管存在种种不同,但我们不难看出“合作学习”是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主要取向,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共同特征。 简而言之,“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当然,还存在以师生互动、教师间互动及完全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

1.2“异质同组、异组同质”的概念

“异质同组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在组成学习小组时主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所谓“组内异质”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性格、个性、体能成绩和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好差兼容”的原则将学生组织成优中差(2A:2B:2C)或(1A:3B:2C)组合。将各个层次的学生组成“异质同组合作学习小组”, 以便组员在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直接目的是希望同学之间能互相启发,彼此分享知识、经验、智慧,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仅靠个体努力无法解决的学习疑难。从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角度看,还希望通过“异质同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之间能彼此互助、包容,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包括必要的妥协与退让,并能与不同的人相处。当然,在分组时还需要做到“异组同质”,使组与组之间实力相当,没有明显的差别,以确保全班各小组展开公平的竞争。

“异组同质”是指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是希望将学生个体间的竞争转化为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创设竞争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符合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的心理。但在竞争中经常处于劣势的学生个体,容易产生挫败感,丧失自信,严重者还有可能滋生出破坏行为。教师如若将个体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既能以合作的方式最终解决学习任务,又能让学生分享胜利的喜悦,分担失败的沮丧,感受到来自同伴间的相互支持,避免竞争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毕竟,不论何种方式的学习,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成长,而不是为了竞争。

总之,这样的分组是为了更好地合作。

2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杭州市下城区某学校八年级学生共120人。其中实验组60人,对照组60人,平均年龄13.8岁。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实验实施前对八(1、2、3、4)班共发放《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量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此量表的折半信度在0.84—0.88之间,重测信度在0.67—0.86之间。结构效度:各分量与全量表分相关在0.51一0.79之间,各分量表间相关均低于0.4。该量表一致性系数α=0.865。)及自编问卷120份,回收120份,有效率百分之百,实验结束时再对同一人群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20份,有效率百分之百。再通过学生对体育课兴趣培养、学习成绩提高等方面的调查,对比教学实验前后对体育课感兴趣情况及学生心理变化进行。

2.2.2文献资料法。查阅文献资料,加以综合分析。

2.2.3教学实验法。对杭州市下城区某校八(1、3)班进行教学实验,而对同质的八(2、4)班则采取普通的教学(这四个班是平行班,七年级时均由本人采用传统教学法,至实验开始时学情相当,确保了实验的有效性),一年后观察实验结果,并进行比对分析。

2.2.4数据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13.0软件包统计处理。设定P<0.05为显著性差异。

3 “异质同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

本课题的提出,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从备课、授课、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能顾及优秀、合格、不合格各类学生差异。往往采用“一刀切”、 “一锅煮”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优生吃不铇,不合格的学生受不了,特别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差异将越来越大。采用“异质同组合作学习”使他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特别是让学生学会合作,提高自信,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整体质量。

3.1调查分析

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调查、分析、比较。根据教学的需要,按性别、体育基础、技术训练水平、体能情况心理素质等因素,将全班学生大致分成较好掌握技术要领的优生(A层)、掌握情况一般的中等生(B层)、掌握情况较差的基础生(C层)三个层次。

3.2分类建组

3.2.1组建预备组。教师讲明分组意图及原则后,先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依据“异组同质、男女搭配”的原则,稍作调整,这是为了保持组际之间的均衡性,有利于组际间的交流和竞争,有利于对各组学习活动的评价。建组之后,登记注册。在分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做好学生思想工作,防止优生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尤其是C层的更要讲明目的,使他们消除顾虑,打消自卑感,力争早日追赶上A层和B层的水平。各组之间要保持基本同质。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如果频繁地打乱小组,将使刚产生的凝聚力消失,才培养起来的团体意识消解,评价也不易操作。

3.2.2明确组内成员分工。由于学生异质同组,组内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要注重培养组内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因而在小组“异质同组合作学习”时,分工一定要明确。让技术能力、学习能力最强的一名A层学生做常务组长,负责组织组内成员的合作学习。组内推选运动技术相对完善的两名学生做组长,配合常务组长的辅导帮助工作。

3.2.3适时进行组间调整,实行动态管理。在小组“异质同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如不是很平衡,甚至出现较大差异时,教师应认真观察,对确实不能合作的小组,在两三周后可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对小组作出调整时要及时了解合作不下去的原因,让学生明白此次调整的意图(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自己有哪些要注意的问题,切忌把某些人随意调来调去,使小组成员混乱,导致合作无法进行下去。同时,两名组长并不是长期固定的,在这种分组中,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起,每个人擅长的项目不同,组内成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变换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组长要灵活机动地更换,使那些最擅长本课教学内容的学生有组织、管理、帮助别人的机会,更给他展现自己的舞台,获得组员及全班同学的认同,从而提高他的自信心,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

3.3操作程序

表1 课堂各部分时间安排表 课堂内师生时间分配表 n=45分钟

课的部分 导 入 自 练 交 流 合 作 尾 声

教师导学 3 —— 3 —— ——

学生学练 4 6 8 8 ——

生展师评 1 —— 4 3 3

效能监评 2

3.3.1趣味导入,明确目标。上课时,运用游戏、意会、情景、演示等方法导入新课,揭示本课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和发展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获得取胜的信心。

3.3.2自学探究,分类指导。这一环节,先让各层次学生选择相应的目标进行自练,自练时要自觉、自练、自查等,同时鼓励B、C层学生超前一层次学习。此时教师要集中时间和精力,指导各层次学生的突破口进行自练,所谓突破口即各层次学生中经过教师的指导,能比较容易地从本层次向高层次转化的学生。

3.3.3小组交流,生际合作。自练大约6分钟后,组内同学对不能解决和不懂的地方进行讨论,每个学生要根据自身的目标,通过互查、互议、互帮、互评等,交流自学所得,提出自己不会的地方,互相学习,互相矫正,共同提高。同时推选本科的两名组长。要求A层同学此时担负起组织的责任,这样,两名组长分别帮助和带动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既给自己一个整理过程,又给别人学习的机会。特别是中差生既减轻了负担,又学有所得。同时伙伴间的距离缩小,他们互相讲解,压力小、主动性强、民主气氛浓,同学之间容易接受。教师利用学生交流的机会,到各组巡视,掌握学情,发现不同认识,争论的焦点,尤其要注意发现有创见性意见,同时还要注意需要支持和鼓励的差生。

3.3.4小组汇报,质疑问题。讨论结束后,教师根据检查层次学生的学习合作情况,具体做法是:各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让低层次的同学发言,各小组同一层次的同学先补充解答,再让高一层次的同学补充。之后,由常务组长总结本课本组学习情况,最后总结性汇报。教师对教学的重难点辅助讲解,点拨。

3.3.5生展师评,比学赶超。经点拨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强化练习,此环节是课堂上情绪最高涨的时期,个个同学都不甘示弱,知识能力已在激烈的争论中获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形成向上追求的力量,同时更让他们感到同学友谊的可贵。汇报、评价是极有效的教学过程,要求针对各类学生的学习水平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有困难、有自卑感的学生,采取肯定评价,寻找共同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中等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指出不足,指明努力的方向。鼓励积极上进:对优等生严格要求,努力拼搏,戒骄戒躁。最后,评出最佳学习小组和学习个人。进行表扬和奖励。

3.3.6效能监评,及时进行。每堂课结束,教师将对以下效能监评表进行合理打分,具体的评价标准这里不作赘述。

表2 学生学习效能监评表

内容组别 自主 合作 展评 监测 规范 合计

1

2

3

4

5

每课打分,一周统计,一月小结。学生特别关注自己组内的得分,可以以奖促练。

3.3.7期末评定,多元评价。“异质同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把传统教学只有终结性评价,改为注重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创新能力、进步幅度等多围度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组与组评价、师生评价等多元评价,使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与定量评价、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因为,笔者认为,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学习目标主要是在“过程”中完成的,只有在学习过程注重多方面的评价,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存在的不足,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改进,使学习评价真正成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催化剂”。当然,小组学期得分是每个组员的平时分。

4 结果与分析

4.1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分析

4.1.1 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表3结果显示,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体现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各纬度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可以认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别。

表3 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

维度 对照组 (n=30) 实验组 (n=30) T P

学习焦虑 6.74±2.88 7.95±3.19 -1.76 0.08

对人焦虑 3.63±1.51 4.15±1.64 -1.45 0.15

孤独倾向 2.03±1.55 2.30±1.59 -0.77 0.44

自责倾向 4.24±2.57 4.55±2.21 -0.58 0.57

过敏倾向 4.34±2.21 4.55±2.68 -0.82 0.41

身体症状 3.42±2.68 4.05±2.65 -1.04 0.30

恐怖倾向 2.84±2.02 3.33±2.71 -0.89 0.38

冲动倾向 2.50±2.26 2.83±2.07 -0.66 0.51

4.1.2实验前后对照组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表4结果显示,对照组实验前后体现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各纬度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可以认为,实验前后对照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没有发生显著性的变化。

表4 实验前后对照组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

维度 实验前 (n=30) 实验后(n=30) T P

学习焦虑 6.74±2.88 6.21±3.47 0.72 0.47

对人焦虑 3.63±1.51 3.55±2.18 0.18 0.86

孤独倾向 2.03±1.55 2.50±1.33 -1.43 0.16

自责倾向 4.24±2.57 4.11±2.45 0.23 0.82

过敏倾向 4.34±2.21 3.55±2.47 1.47 0.15

身体症状 3.42±2.68 4.34±3.14 -1.38 0.17

恐怖倾向 2.84±2.02 3.26±2.06 -0.90 0.37

冲动倾向 2.50±2.26 2.34±1.68 0.35 0.73

4.1.3实验前后实验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表5结果显示,经过一学年的“异质同组合作学习”教学的干预,实验组实验前后心理健康水平的学习焦虑维度(t=2.18, p=0.03)出现显著性下降。体育教学中的“异质同组合作学习”干预使得实验班学生的学习焦虑水平显著降低,而心理健康中的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各纬度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表5 实验前后实验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维度 实验组1 (n=40) 实验组2 (n=40) T P

学习焦虑 7.95±3.19 6.73±1.59 2.18 0.03*

对人焦虑 4.15±1.64 4.68±1.86 1.34 0.19

孤独倾向 2.30±1.59 2.60±1.46 -0.88 0.38

自责倾向 4.55±2.21 4.33±2.21 0.46 0.65

过敏倾向 4.55±2.68 4.83±2.18 -0.05 0.96

身体症状 4.05±2.65 3.40±2.01 1.24 0.22

恐怖倾向 3.33±2.71 2.43±2.12 1.65 0.10

冲动倾向 2.83±2.07 2.23±1.46 1.50 0.14

4.2讨论

心理健康状况改进的原因分析。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异质同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正是把大班分成小班、大课变为小课,把传统教学中的全体学生一个目标和只有期末的终结性评价变为不同层次不同目标、注重过程中的多阶段评价,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老师的贴近与多方鼓励,使其不断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自尊与自信心得到加强,心理压力得以缓解,焦虑水平显著下降。心理障碍率明显下降,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合作小组的学习方式,就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交流与合作的团队,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使身心健康向良好方向发展

5 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七、八年级期末时,笔者分别以统一问卷调查的形式,就学生上体育课是否感兴趣等问题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作了一次问卷调查。

表6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的体育课是否感兴趣状况

项 目 喜欢上体育课 无所谓 怕上体育课 合计

对照组 人 数 39 16 8 60

百分率% 60 26.7 14.3 100

实验组 人 数 38 14 8 60

百分率% 63.3 23.3 13.4 100

表7 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的体育课是否感兴趣状况

项 目 喜欢上体育课 无所谓 怕上体育课 合计

对照组 人 数 44 10 6 30

百分率% 71.1 16.1 12.8 100

实验组 人 数 50 10 —— 60

百分率% 83.3 16.7 —— 100

与实验前后相比,由于运用了“异质同组合作学习”,强化了学生参与意识,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见数据表6、7)。

5.1.2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从达标结果看,由于“异质同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学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与帮助,因此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各种技能技巧,从而大幅度提高了他们的体育成绩。从达标情况看(见表8)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表8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达标情况

时间 项目 优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合计

实验前

2011 人数 30 18 12 —— 60

比率 50 30 20 —— 100

实验后 2012 人数 38 18 4 —— 60

比率 63.3 30 6.7 —— 100

5.1.3加强了学生合作与交往能力。小组合作的课堂,同学间互帮互助、相互交流,组员相互击掌加油鼓励、相互拥抱欢跳、欢呼雀跃等情景随时可见,97.5%的学生认同以合作小组方式进行学习。在合作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游戏组织、技能学习与练习、比赛与考核等都是以小组的小团体形式进行,时刻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小组要想在平时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异的成绩,交流与合作是必要的,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使本小组整体的成绩有所进步,各个成员的成绩在互帮互助过程中相应得到提高。既增强友谊与集体主义精神,又能提高合作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案例:杜月娇,身材消瘦,运动能力弱,腿部力量极差,偏内向,分层时作为C层,在一次体育课上,她的坐位体前屈可以做到30厘米,足足超过了满分线12厘米,学生一片惊呼,看到这一幕,组员纷纷推荐她当组长,她一下子脸红了,在组员及其他同学的鼓励下,那节课她的表现非常出色。从此,她成为了班级的骄傲,全年级的学生都认可了她的柔韧性,从此,她每次都早早地、积极地参加体育课的学习,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体能测试项目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年后,学生说:“吕老师,那堂课改变了我。”

5.1.4增强了集体主义荣誉感。采用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互相帮助,密切合作的形式,从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通过“异质同组合作学习”,增强了集体主义荣誉感,使学生懂得了合作互助,民主自治的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伤害事故的发生。

5.1.5无形中培养了编排与创新能力。在“异质同组合作学习”的实验课堂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而且创新成果会得到表扬和奖赏,这样,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中常常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每个学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大大拓宽了解决问题方法的思路,一个学生的发言能启发另一个学生悟出或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组讨论时,当学生看到队友积极发言时,自己也会积极去思考。有心理学家发现,当学生智商都差不多时,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效果最好,因为在这种情境里,学生对问题发表见解的机会都是等同的。当然,在课堂中可以创新时,组员的表现更加活跃。如“摸石头过河”游戏时,大家群策群力,讨论热烈。武术、体操的动作创编中,各组员的聪明才智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体操和武术期末考试评分由动作完成分和编排分组成,实验班学生的动作完成分总体要高于对照组,编排分更是远远超过对照组。其实,对照组中也有学生有较好的创新表现,因为是个体行为,在课堂练习时学生会把创新动作藏起来,生怕其他学生“偷习”,不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与促进。合作小组的团体形式,尽管动作相同,如果队形编排和动作造型稍微变化,效果就大不一样,虽然同学之间也有“偷习”动作的可能,但队形和造型等就难以“照搬”,也不太好意思全盘“偷习”自己小组的东西,所以学生在课堂都会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杰作”,课堂就成为学生相互启发和学习的良好场所。应该注意的是,实验班学生是以合作小组形式学习和考试,在实行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免费搭车”的现象,应防止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由小组中部分甚至个别能力强的同学完成所有任务的现象。

5.2建议

5.2.1在体育课中可以尝试“异质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5.2.2在“异质分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适时调整组织人选,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获得当组长的机会。

5.2.3在这种模式教学时还应考虑尖子生的培养。

5.2.4实行时要避免“免费搭车”的现象。

总之,“异质同组合作学习”教学研究是符合改革趋势,切合实际的。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并能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间合作意识的作用不容忽视;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编排与创新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得以增强;能给不同的学生相同的舞台和机会,同时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和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对学生一生都有积极意义。但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组,组内分工要科学动态,不能长期一层不变。也由于每堂课的A层学生要花很多精力在帮助同组弱势同伴,于是,个人技术水平提高的机会相应减少,在今后的实践中要探索对策,寻求突破。

参考文献:

[1]周逸先,赵婧.浅议“分层教学-合作学习”的整合[J]. 中国教师,2007(49):41-43

[2]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32-185

[4]郭文安.试论创新教育及其特点[J]. 中国教育学刊,2000(1):9-12

[5]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7

[6]Phi11ip.压力与健康[M]. 石林,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94,323-324

[7]卢三妹,朱石燕,李梅.华南农业大学体育课“分层教学-”异质同组合作学习”教学实验[J].体育学刊.第16卷第11期

猜你喜欢
合作初中体育
例谈自主识字的有效方式
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高职图书馆与系部合作共建文献资源新模式
如何在初中体育中有效开展健美操教学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校地合作促进居民健身的探析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篮球教学中三步上篮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