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平
摘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数学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贴近生活实际,导入新知,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新知,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新知结合生活实践,应用新知。
关键词: 生活实际;导入;学习;巩固;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数学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数学在他们的眼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使学生不仅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而且爱好数学。培养理解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我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一、贴近生活实际,导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与自己同行。同时,也强烈地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编了“小猴子找外婆家”的故事,并配上录音:有一次,小猴子的妈妈生病了,要小猴子上山告诉外婆。临走前,妈妈说:外婆家和奶奶家的房子很像,稍为有点不同的是外婆家的房子呈正方形,奶奶家的房子呈长方形。可是,顽皮的小猴子还没听明白撒腿就跑。到了山上,看见房子都差不多才愣住了。这时,小朋友完全进入情境中,都愿意帮助小猴子,可是他们也不懂正方形和长方形呀!于是老师趁机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再如: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小东小组打扫操场,小红小组打扫教室,怎样比较他们谁做得多,谁做得少?这就要借助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动画很快就吸引住了大家的注意力,学生随即进入了学习新知的最佳状态。
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是教学的关键。在课堂 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探讨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比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有三种情况的题目,即相向运动、背向运动和同向运动。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及解题方法,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行程问题中的三种情况分别演示出来。活动开始时两位同学在不同的地方面对面地站着,我喊“预备-走!”同时相对而行,经过一段时间,两人就紧紧地靠在一起了,我问学生:这说明两人怎么了?(相遇)相遇时,小华走的路程是哪一段?小刚走的路程是哪一段?两人原来的相距与两人走的路程有什么关系?为了照顾差生,我再让两个学生走一次,这时,全体学生开动脑筋,纷纷举手争相发言。正当大家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时,我又问:“谁能根据刚才的表演编一道应用题?又该怎样解答呢?”学生的思维马上又回到活跃状态,积极参与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接下来我再抽学生表演背向、同向运动,通过集中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行程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另外,我还针对教材中实践性很强的数学知识,把课堂教学由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新知。比如:教学小数时,我带着同学们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积。实践证明,体验生活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需要巩固,才能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我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组织练习或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发现的方法去解决龟兔粉刷墙壁面积的大小,完成当裁判的任务。这样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增强自信。在巩固练习中,安排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许多物体,提问:你想了解它们的面积吗?能直接计算吗?先确定求哪种物体表面的面积,用直尺量出它的长和宽,取整厘米数,计算出面积。通过动手测量实物,并计算面积。又如:教学统计时,我让学生到课外调查,统计全校人数、参加校外活动兴趣小组人数、父母一年收入情况……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题目,使他们感觉不是在做题,而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合生活实践,体验新知
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虽然也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这些实际问题都是已经过加工并处理的问题,只有把这些知识切实运用于生活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内化。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知识,我就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践,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小区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认识后,我利用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过程中,我就借此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感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逐渐养成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就这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新鲜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做数学”、“用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通过实验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有效教學,应是:有效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有效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地亲自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地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有效获得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东盛总校张八屯小学 074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