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玲艳
摘要:本教学设计主要在复习硝酸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证明硝酸的性质,并对铜和硝酸反应的系列实验进行改进,提升学生对实验的综合分析能力。并通过含氮化合物间相互转化实质的揭示构建知识网络,加深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关键词:硝酸复习;实验改进;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116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就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应该设计有效、真实的化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高效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构建知识网络能帮助学生高质量落实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在实验中发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去总结、反思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本节教学分为硝酸性质的复习、设计实验、改进实验设计三大部分。
二、教學内容分析
硝酸的性质是高中化学中元素化合物部分和高考考查的重点;相关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又是贯穿高中化学的两大基本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具体应用和反应。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巩固,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更本质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及相互的转化,使学生在知识网络的构筑过程中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
学生通过对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以及对稀硝酸与铜反应课本实验的改进,能更深入地理解实验原理进而对实验进行改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教学案例是在高一下学期初进行教学的,学生通过新课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硝酸、NO和NO2等物质的性质,但却是零散的具体知识点,不成系统,无法从本质上理解含氮化合物之间转化关系。对于硝酸与铜反应、二氧化氮与水反应、NO与氧气反应有初步的了解,但还没有亲自做过实验。学生通过高一化学中硫及其化合知识等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与总结,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初步的改进、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也具备了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的初步能力。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相互讨论能基本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通过教师设计适当的情境和问题,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小结、设计、交流、实验、讨论补充的形式建构学生的知识。
四、教学目标
1. 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硝酸、NO和NO2的化学性质。掌握氮的化合物间的转化本质。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多价态元素的相关物质之间的转化。掌握硝酸的性质及工业制取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从问题的本质出发思考问题优点。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意识。
2. 发展性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装置改进的原理。使学生学会编制简单物质间转化关系的框图。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新意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理解设计实验的基本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硝酸的性质及含氮化合物间的转化本质。硝酸工业制法及装置改进。
【教学难点】分析、设计实验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教师给出任务一:观看硝酸泄漏视频,观察现象和应对措施,复习硝酸性质。
【视频播放】硝酸泄漏。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回答泄露现场的现象和处理方法:白雾、红棕色气体、水稀释、碱液中和。
【归纳总结】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师活动】任务二:完成简易防毒面具制作溶液的选择。
【学生活动】简易防毒面具的制作。
【设计意图】通过应对措施的思考,让学生潜移默化中运用硝酸的性质来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复习硝酸的有关性质,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真实的问题。
【教师活动】任务三: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硝酸的酸性和氧化性。引导实验方案的选择并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并选择方案。动手实验:铜和浓硝酸的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如何使红棕色NO2消失。
【学生活动】设计方案:原装置中加水。自主实验,观察变化。猜测可能的原因是硝酸铜浓度、硝酸浓度或二氧化氮的溶解讨论,控制变量法。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实验。
【学生活动】分享实验现象,在分享中发现差异。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体系中加水后改变了哪些因素。板书记录学生分析:硝酸铜浓度、硝酸浓度、NO2。提出怎样用实验证明是哪一个因素的影响?总结:对比实验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思考可能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分析思维能力。初步理解实验设计的原理。
【教师活动】铜与稀硝酸实验的书本设计,如何证明反应生成的是NO?PPT展示装置。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关键是排除反应装置中的空气。设计方法。(加液法、用其他气体排、或抽空气等方法)
【教师活动】任务四:提出课本稀硝酸和铜反应装置的不足,进行改进设计。
【设计意图】理解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装置改进的原理。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例题引入定量分析实验,用离子反应揭示反应实质,引导学生进行定量计算。用氧化还原引入硝酸的工业制法复习。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归纳。
【教师活动】习题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制取原理分析习题中各装置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装置。思考题:怎样运用尾气吸收原理变废为宝。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整理。
【设计意图】学会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多价态元素的相关物质之间的转化。理解反应的实质。
【教师活动】任务五:归纳整理含氮化合物的知识网络。PPT展示硝酸工业生产的装置图和生产原理:NH3→NO→NO2→HNO3
【学生活动】书写方程式,小组分析讨论,整理,得到知识网络的雏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化合价变化,电子得失的角度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对含氮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学会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多价态元素相关物质之间的转化,理解反应的实质,初步建构含氮化合物知识网络:
通过构建知识网络,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通过习题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制取原理分析装置的作用,进一步联系实际,改进完善装置,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五、反思
本节课采用“创设情境——演绎归纳——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从浓硝酸泄露的真实情境出发,归纳出硝酸常见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提出实验设计证明硝酸的酸性和氧化性,并进行学生的分组改进实验,用注射液袋作为反应容器,实验现象明显,密封性能好,无空气污染,且可以连续进行浓稀硝酸的连续反应,便于观察。缺陷是学生对注射器的使用不熟练,耗时较长。通过对书本实验设计的探讨,使学生发现装置中的缺陷,改进实验装置,并找到反应的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在此基础上得到含氮化合物的的知识网络,并以此为指导复习硝酸的工业制法,通过例题加深理解。缺陷是由于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限制,这一知识的内化较为仓促。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以问题为核心,以实验为手段,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享受成为课堂主人的喜悦。
这节课的整体感觉不错,学生自主参与性高。实验设计考虑到了环境污染、排除实验现象的干扰等因素,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环保意识。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欠缺,对教学时间的安排有一定的干扰。
参考文献:
[1] 龔 伟.“初步认识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的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J].化学教与学,2014(8).
[2] 龚国祥.“铜与硝酸反应的装置设计”教学案例[J].化学教学,2010(5).
[3] 王 凡,文庆城.一次化学优质课活动后的思考[J].化学教育,2011(7).
[4] 潘竹梅.“硝酸”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J].甘肃教育,2013(7).
(作者单位: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21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