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华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出要体现学生主体性,鼓励学生探究,老师应由传统的传授者转变为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由此地理教学方法里提出了“问题导引法”,“变教为导”定位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解答疑惑的教学思想。本文就“问题导引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问题导引 ;初中地理 ;教学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导引的教学方式能激起初中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学习,提出疑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探究过程。充分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也符合新课改培养探究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一、“问题导引”核心在于问题,必须精心设计
在问题导引的教学里,作为教师必须以问题来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所提的问题应以教学的知识结构框架为前提,知识脉络必须清晰,彼此相互联系,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切勿在知识结构不清晰的情况下设置问题,直接导致的是学生对问题捉摸不透,思路混乱。问题的提出主要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设计问题要准确并且没有歧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提问成功率 比如学习《地球公转》这一节的时候,如果问题是“今天是3月18号,太阳直射点与赤道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不明白老师问的是什么关系,就很难应答。同样的问题改动一下变成“今天是3月18号,太阳直射点是在赤道以北还是以南?”学生们一下子就知道该回答的关系是方向性的问题,很快就回答上来了。作为教师,提问一定要确切,不要故作高深,学生明白题意了,积极性就来了,也能回答准确,增强学生自信心。
2.设计问题需要有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问题设置方面我一直遵循着熟悉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前提,用相关性的事物来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散思考。比如我在学习《地图》这一节的时候我会设置:上课前大家先用两分钟画一幅简图,画老师站在讲台的旁边,接着我就站在讲台的一边让学生照着画。画好以后我就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回答,“为什么大家把老师画小了啊?”“为什么小明把老师的头画成一个圆圈大家也可以一下就认出来了啊?”“为什么大家都把老师画到了桌子的左边啊?”通过上面几个问题,就可以引入本节的重点——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图例和方向了。学生通过画图明确了整個问题情景的前提,我再通过一系列小问题的引导,让学生成为自己的探索者,反问自己刚才为什么会这样子表达这样一幅图?这样既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质量。
3.设计问题要有联想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挖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教师设置问题应该推此及彼,从多方面理解事物本质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比如在学完《地球的运动》后提出问题“假如地球不自转了,其他条件不变,地球的昼夜如何变化?”然后教师应该就问题的根源引发的变化和学生们一起进行探讨。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对问题逐步简化,达到对知识点的更深层次认识,打下扎实基础。同样,教师通过这种问题的引导,在课后让学生自己变动各种参数,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索来解答。
二、“问题导引”正确导引是关键
问题导引分为问题的主体和导引的过程,课堂教学问题固然需要精心设计,同样也需要做出正确的导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明确自己提什么问题, 而且要尽量预知学生回答的答案,这是课堂提问基本原则。教师不应信手拈来,使学生思维不能衔接,打乱正常的教学设计。
1.发问时机要把握好 在整个上课过程,教师都可以随时发问,但怎么样的时机才是合适的呢?通常时机点为:学生的疑惑点、新旧知识的关联点、教学环节的关键点、学生思维的转折点。务求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时发问效果最好。在强烈求知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顺着学生思路引导他把隐藏的回答说出来。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自信,活跃了课堂氛围。
2.问题的回答主体要选好 问题引导的表现好坏会直接关系到课堂质量,而问题是由教师提出的,所以必须强化自身引导艺术,善于引导。提问首先要明确一点,思考的对象必须是全体学生,所以有些教师先点人然后再提问的做法是不合适的,这样子直接导致部分学生不顺着教师的上课思路进行思考。合适的发问是挑选中等水平学生作答,然后请优等生进行补充或解难。当然,正确的发问要结合当时上课的情形适当请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增强课堂参与度。
3.问题需留有时间思考 课堂提问中要留有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是影响学生做答质量的重要因素。通常教师给的时间太短,学生的思维活动还没有反应过来,这样子学生就会答得不理想。如果这时候教师立即给出答案,那就变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当然问题相对简单,给的时间太多,学生早已完成了对问题的思考,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转移,从而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另外如果问题过难,学生不断思考还是失败,教师这时候如不及时引导,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混乱,自信心受挫。
三、“问题导引”总结回答是目的
问题导引的最终目的是收集学生各方面思维活动的反映,让教师处理相关信息来进行问题回应的总结。当学生回答完了问题以后,教师应该及时回应学生的回答,整理零散意见进行综合表述,对浅层理解进行深层次回应,对于回答比较片面的予以补充,错误的答案要改正过来,这样子问题的答案就能清晰、明确、完整。学生才能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得到一个经过思维辩证的结论,记忆才能更加深刻。当然,一些具有讨论意义的问题可以在总结完部分结论以后留下让学生课后继续思考。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创新能力。
问题导引法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地位,也体现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导,使学生在锻炼自己思维的同时就获得了教学任务里的知识。对培养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段玉山.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3-93.
[2] 刘玉中. 探析课堂提问中的“等待时间”[J].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 (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