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 让品生课更精彩

2012-07-09 20:57钱文岭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2年7期
关键词:潜能新课程理念积极性

钱文岭

摘要:《品德与生活》是活动型课程,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运用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获得真知。

关键词:积极性;新课程理念;潜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9-0129-02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也表明《品德与生活》与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区别,而“活动型综合课程”更道出了《品德与生活》的特点。《品德与生活》课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科学运用引“动”策略,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离不开各种形式的活动,如表演、讨论、观察、游戏、生活体验等;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动”起来,《品德与生活》才能真真正正地走进学生的生活。

一、贴近生活——开发学生脑“动”

学生学习往往从问题开始。在课堂上,教师要力图通过再现丰富的、生动的、形象的生活事例或生活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制造悬念,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如在教《爱心献给你》一课时,教材中提供了一个小故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这个小故事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进而对学生进行教育。问题如下:①故事中的“宝宝”和“贝贝”你喜欢谁?为什么?②如果你是贝贝,你会怎么做?③想一想,你平时又是怎么做的?学生在交流、思考的过程中了解到哪些做法是好的,是有爱心的表现。这样一方面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自身行为进行了检测,另一方面又对学生进行了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教育。

二、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口“动”

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辨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导行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结合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评议,认清美丑;还可以自编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分清是非,辩明真伪。如:有一个同学平时表现很好,遵守纪律、乐于助人。可有一次,他为了帮助一个残疾人寻找亲人,上课迟到了,不少同学指责他“不守纪律”,笔者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组织学生讨论、辨析。这样指责对吗?为什么?通过讨论、辨析,激发学生口“动”,在争议辩析中学生懂得了判断、评议一个人和一件事需要注意全面地分析,而后才作出结论。那位同学能热心帮助别人是对的,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而他迟到却是不对的,不过他的迟到与一般不遵守纪律有着明显的区别,无论批评者和受批评者都要正确对待。

三、情境感悟——诱发学生心“动

新课程要求学校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作为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例如利用生活事件、运用生活问题等,去引导孩子听一听各种问题,引他们认真去思考,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建议,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又进一步“学会生活”。《实话实说》等类的电视节目都有相当高的收视率,很有创意且深受广大学生欢迎,为此我们的思品课堂也应多一些类似这样的创意,通过开放课堂,转换我们的脑筋,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品德课老师只不过是一个主持人——课堂教学的主持人,负责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

如教授《有规律地生活》一课时,笔者就以主持人的角色参加,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生活规律都说出来,并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哪些规律是好的,有益身心发展的;哪些是不好的习惯,需改正。最后教师再总结学生的发言,并提出要求,这就真正诱发学生心“动”起来了。

四、行为训练——引发学生手“动”

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探索情趣,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引发儿童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儿童对他们所接触到的生活内容、周围的环境、眼中的世界认真观察、发现、探究感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认识,达到在做中悟、做中学的目的。《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比如上《我是中国人》时,笔者设计了“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活动,要求每位学生都动手实践,积极地参加做宣传画、做贺卡等活动。再上《品德与生活》课时,学生争先恐后地向笔者展示他们的作品……此外,笔者还通过让学生动手做些小实验、小制作,来培养他们的劳动和操作技能。例如教学《欢欢喜喜过春节》一课,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剪窗花和拉花、吹气球、做灯笼、准备节目等,要求用自己的双手来装扮教室,喜迎新年。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学生不仅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养成了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五、游戏体验+生活体验——触发学生行“动”

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全面评价。要求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应灵活运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观察记录、作业、书面或口头测验、竞赛活动、成果展示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价。低年级的学生爱模仿、爱活动,课堂上加入游戏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观察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过程后,有一个小游戏——学青蛙:小青蛙,呱呱叫,前腿短,后腿长。走起路来,一跳又一跳!呱——呱!学生一看到这儿,也学着青蛙一蹦一跳的样子跳起来,边跳边叫。还有的学生一下子把青蛙的特点记下来了: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游戏让学生一下子掌握了青蛙的特点,还让他们体会到青蛙的生活习惯。

说到生活体验,让笔者想起在教授《我长大了》一课时,设计了“我是妈妈的小帮手”活动,要求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帮妈妈做一件事,然后向老师汇报。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有了生活的体验又让学生学会了基本生活的能力,从而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总之,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新课程理念,激活《品德与生活》课,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合理选择运用这些行之有效的引“动”策略,真正让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动”起来,能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猜你喜欢
潜能新课程理念积极性
激发兴趣,走出误区
谈也让学生做老师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创客”对大学生价值潜能研究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探析
如何调动高校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探析
评价机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