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云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枯燥的学习数学,无法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来源于生活中的数学,则能使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关键词:数学;生活;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9-0011-02《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身边做起,善于观察,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把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到课堂上,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那么,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选择的素材要恰当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有些数学教学内容对小学生显得较为抽象。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让数学贴近生活,就需注意生活素材的攫取。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素材选择。如笔者在讲简便计算时,向学生讲述了买菜的经历。菜场的婆婆们大都没有读多少书,可算帐却特别快,如:买西红柿2.5元/斤,1斤8两,婆婆刚秤完,价钱就出来了,你知道她是怎么心算吗?这些贴近生活的实例,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活跃了,纷纷说出自己的算法,然后笔者把婆婆的简便算法讲了一遍:婆婆按照2斤×2.5元=5元,0.2×2.5=5角,再用5元-5角=4元5角,从中让学生明白简便计算在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生活素材的选择有利于构建数学模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是对生活的提炼和超越,但在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原形的,这就需要在选择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选择的材料便于让学生从中去提炼数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通过生活化实现数学化。让学生寻找一种规律时,就索性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探索和发现。如,用火柴棒摆各种不同的长方形并记其长和宽,然后探寻规律,发现长与宽相差越大,面积就越小,相差越小,面积就越大。这样通过学生自己探索的规律,学生乐于接受,记忆也格外深刻。
二、合理应用数学知识,使学生生活经验得以发挥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深奥的算理如果直接告诉他们就很难被理解,这时不妨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出算理。如在教《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有这样的一个课件:小明到学校领本子,他对管理员说:“我要领49本算术本和98本生字本。”管理员先数出49本算术本给小明,又拿出一捆100本的生字本,从中抽2本后递给小明,问小明一共领回多少个本子,怎样列式:49+98
师:怎样才能算得快?
生:像刚才小明领本子那样,49本加上一捆100,就是149本,再减抽回的2本,就是147本,这道题明明是加法为什么要减2,教科本上的“多加了要减,多减了要加”,像饶口令似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学生对这个道理很容易就明白了。
世界之大,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提高学生学习素质的需要。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你的身边。
如在讲“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段: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比是1:1,脚底与身高比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警察也会根据脚印判断罪犯的身高。再如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可从学生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架、电线杆架、桥架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如给椅子加上三角形木档,从而使椅子稳起来,这样学生学得容易印象深刻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三、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数学最终是为了用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所能地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经过课堂教学的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这些实际问题都要经过数学处理,只有把这些计算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材中的习题,很多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可以把生活题材融入到计算的学习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调整教材,用更熟悉的事例来编制习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通过这种练习,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计算知识,培养熟练技能,应用意识。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中,当学生形成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技能后,教师灵活应用生活素材,以学生熟悉的自身方位、教室方位、学校方位、周围环境方位为认知体验平台,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并通过交流和描述,来体验日常生活中的方位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如:每天太阳东升西落,每年燕子从北方飞往南方过冬,夜晚北斗星可判断方位,在北方可根据积雪融化来辨别方向……把学科内部及学科间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有关空间方位的感性经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生活”课堂,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发现、实践数学,使学生在情感上也得到了满足。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获得了成就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植树问题”的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对于在封闭或不封闭的路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两端都不植树,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树等类型很难分清,导致容易出错,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可以利用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园寻找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并合作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校园里这类生活原型非常多,学生很容易找,如花坛四周护栏和插红旗、防栏栅、排队等各种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就容易掌树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轻松做出正确的解答。
四、数学的生活应用注意事项
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不仅要做到以上几点,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1.联系生活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不要生般硬套。
2.联系生活不要局限于当前所学知识点,应培养学生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不仅仅依靠教师指引,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感受。
4.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大胆的去探索发现。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让数学应用服务于生活,将学生应用于数学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