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贵芬
新课改强调“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小学数学作为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学科,提高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理应引起教师的特别重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由师生的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因素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任何一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师生关系,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压抑的、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而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世界上最难拉近的距离是心灵的距离,要想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必须先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想让学生能很好地接受所教的知识,必须先让学生喜欢你,佩服你,爱你这门课,喜欢听你的课,让学生感到你有吸引力。
二、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作为教师,一堂课的成功与否,除了对教材内容是否娴熟以及是否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外,还与是否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密切相关。课前准备需要教师要做到充分了解教材,吃透教材,准备教材教具以及跟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等。教学是一门艺术,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本条件。我们在上课前多动脑、多思考、多钻研,课堂上就会得心应手。
三、精心创设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是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关注,进入学习环境,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铺垫,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好的导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明确要做什么进而主动的学习。课前导入有几种形式:游戏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还可以利用有悬念的导语。但不管用哪种形式一定要注意紧扣教学目标,都必须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如教学《年、月、日》时,不妨设计这样一个开场白:有个小朋友已经12岁了,才刚刚过了三个生日,你相信吗?学了年月日这节课就会明白了是什么原因。听了教师的话,学生一个个睁大了眼睛“为什么自己长一岁过一个生日,而这个小朋友到12岁了才过了三个生日呢?”事情出乎他们意料之外,于是好奇的火花被引发了,争着想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自觉想学的积极动机。
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生动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和保证。学生能否对数学产生兴趣,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密切相关。首先,教师必须在教法和学法上下工夫,注重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展开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多角度、多层次地编排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可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促进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功能。
五、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每一堂课都有一个重点,而整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能更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把这些重难点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通过声音手势等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等直观学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六、巧妙设计问题
数学知识的获得源于问题;数学发现源于问题;数学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源于问题;数学中到处充满着问题。正是问题激发着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发现,去实践,去探索,也正是问题激发着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驱动着数学的发展与完善。正因为数学是由问题驱动的,所以数学教学也必须编制合适的数学问题,用数学问题贯彻始终、构成线索、驱动教学。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什么样的思考,而思考决定行动。数学教学既要学生会解常规问题,也要能够解决非常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数学问题可以直接来源于现实情境,也可以人为地编制数学问题。这就是说,提出数学问题的情境可以是现实的情境,也可以是纯数学情境。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问题驱动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我们总是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寻求解题策略,求出问题的答案,评析问题解决结果的。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并且能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这方面,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容易的问题让差生回答,较难的问题让好学生回答,将好、中、差生都调动起来
七、设置层次练习
不断获得成功、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学习兴趣也在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而屡遭失败、经常受批评的学生,其学习兴趣就会日渐衰减,直到完全丧失。由此可见,兴趣和成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课堂练习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取得成功而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教师可以安排A、B、C三组练习。A组是基础题,要求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完成;B组是稍难题,要求中等生完成;C组是提高拓展题,要求尖子生完成,这样的分层练习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有效地起到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八、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若能善于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往往能一扫学生头脑中对数学枯燥、抽象的印象,产生新奇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新知识引入时应尽量设置一些能引发学生兴趣和激发学生探究能力的背景,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他们体会到身边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好数学的内部动机。
如教学《比例尺》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拍照,问学生:为什么照片上的人比你本人小得多,却和你一模一样?接着教师便指出在实际生活中往往需要把某一物体缩小或放大而不改变其形象,从而引出比例尺的概念。这样,从生活中自然引入实际问题,学生感到是一种需要,因而能更加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九、鼓励与表扬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的一句激励性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它还能纠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偏差,使其调整学习的方法,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由此可以知道,教学语言应当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激励评价已成为广大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精彩的课堂激励评价能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动机,诱发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激励性语言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