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远兰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思考的快乐和解决问题的精神满足,激发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关键词】生活情境;激发;数学学习
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探索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创设适宜的情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习上,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并且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就如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谈一些看法.
案例一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学片段
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一般有往大估、往小估和大小估等方法,同学们看这道题,你喜欢哪种估算方法呢?
出示:老师要为同学购买六一节演出服,每套50元,需要购买24套,1000元够吗?
生1:24接近20,20×50=1000(元),1000=1000,够.
(不够,不够,下面反对声一片.)
生2:24接近30,30×50=1500(元),1000<1500,不够.
生3:20×50=1000(元),24×50肯定比1000大,所以不够.
师:这样看来,这道题怎样估算更合适?
生:往大估.
出示五、六年级的同学们到阶梯教室观看科教片,阶梯教室每排34个座位,共26排.有600名同学,够坐吗?
生1:我用大小估的方法估算,34接近30,26接近30,30×30=900,900>600,够.
生2:我往小估,34接近30,26接近20,30×20=600,600=600,够.
师:不同的方法得到同样的结论,哪种估算方法更好一些呢?
生:往小估好,往小估更保险.
师:那估算到底应该怎么估?
生:看情况确定往大估,往小估,还是大小估.
师:看来,估算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估算方法.
……
案例二 乘法分配律教学片段
师:跟家长一起到农贸市场买过菜的同学举手.(班上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
师:买菜需要付钱,一般是谁说出应付多少钱?
(学生有的说卖菜的爷爷,有的说家长,举手表决发现卖菜的爷爷先说出应付钱数的占多数.)
师:不论是我们的家长还是卖菜的爷爷,他们用草稿本写竖式计算还是用计算器计算呢?
生1:是口算的.
生2:有的电子秤上有计算器.
生3:大部分是口算,小部分用计算器算.
(同学们点头表示同意.)
师:老师也有这样的本领,你们想看一看吗?
生:(齐)想.
师:早晨我到超市买了25千克大米,每千克3元零4分.老板刚拿出计算器,我已经口算出需要付给他多少钱了.你们能很快算出需要付多少钱吗?
学生们有的在嘴里念念有词积极尝试,有的皱起眉头表示有难度.
师在黑板上写出76元,学生非常惊奇,认为老师太神了.师:想学吗?
生:(齐声喊)想!
……
《小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特征也随之变化.低年级学生喜欢的童话情境,吸引力渐渐衰退.这时我们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更多地创设更有亲切感、更富挑战性、更具实用性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案例一中,在学生学习了解了估算的一般方法后,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了两道估算题.学生本以为可以轻松解决的,却遇上了“实际生活”这一拦路虎.在老师有意识地布置的陷阱中,学生通过积极地分析、判断、推理、交流等活动努力跃出陷阱,在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数学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案例二中,教师根据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一特点,用一句话“跟家长到农贸市场买过菜的同学举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速算造成疑惑,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跃跃欲试,让学生带着任务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做到学有目标,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学生在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激发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时时刻刻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并将其加工、提炼,以适应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能力.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思考的快乐和解决问题的精神满足,激发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