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樱
摘 要: 当前一直实行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关键是教师观念要改革。在新课改中,每个教师都是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者,并不只是起始年级起始学科教学,要求每一个教师都从观念上加以接受,从行动上加以探索,追寻一条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之路,努力为学生架设“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只有当数学不再一板一眼时,学生才会产生兴趣,才会进入数学学习角色,才会学懂数学,真正感受数学的魅力与价值,此时课堂才会是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本文将以新教材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因数与倍数》这一部分内容为教学背景,浅谈如何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直观、易于接受理解的知识。
关键词: 寓学于乐 数学学习 游戏教学
案例一:
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时候,第一步:一上课,我打趣地对学生说:“想不想在数学课上向我挑战一番?”“想。”学生信心满满地回答我。我顺势接道:“只要你任意说出一个数,我马上能判断出这个数能不能被2,3,5整除。你们信不信?”“啊?什么?”学生一脸吃惊地望着我,似有不信,于是立即试验一番,在学生全身心投入之后,我趁机揭露:“想知道老师的秘诀吗?”“想!”孩子们迫切地答道。“其实啊,很简单的,这个秘诀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用心去发现,你一定能像老师一样对答如流。”
第二步:让孩子们分别写出三个能被2,3,5整除的数,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自己发现、探讨交流,逐渐完善能被这三个数整除的数的特征。
第三步:通过贴近自身且有趣的“学号”游戏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能被这三个数整数的数的特征的认识。游戏开始,我让孩子纷纷报出自己的学号,然后,提出第一个问题:能被2整除的学号的学生站起来。学生按口令做出反应。第二个问题:“学号能被5整除的同学站起来。”学生如约而行。第三个问题马上提出:“为什么有些同学站起来两次?”学生被问愣了。几秒钟之后一个同学站起来:“因为我能被2整除也能被5整除。”“你,简直太棒了!”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掌,既能被2又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记住了。
案例二:
教学因数和倍数的个数的特点时,我同样安排了与“学号”相关的两个游戏:
1.找因数朋友:课上我说:“12,”学号是12的同学先站起来,它的因数1、2、3、4、6学号的同学立即随之站立。通过比赛起立速度和起立同学的个数是不是完整,1号同学不管哪个同学先起立,都必须随之而起。这里,我故意问学生:“老师不管叫学号是几的孩子,哪位学生一定是起立的呀?”“1号!因为1是所有数的因数!”“哎哟!真是太棒了!”就这样,学生在欢笑声中对“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这句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找倍数朋友:如我说:“2。”学号是2、4、6、8等的同学站起来,当最后一个学生站起来时,我故意问:“就这些吗?”学生说还有,只是我们班同学人数不够。我又问道:“学号是2的学生能不能坐下?”“当然不能,自己也是自己的倍数啊!”多么生活化的语言,新知识就这样在一阵阵快乐的笑语中呈现。如此“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这句话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评析:像这样的“学号”游戏,也可以用到学习质数、合数、分解因数的教学中。
如所有学号是质数的孩子请起立,然后找找你的好朋友,看看你俩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互质,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对互质数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为今后学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做了铺垫。
如“学号4,学号8”,“最大公约数是4,最小公倍数是8”;“学号2,学号11”,“最大公约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22”,等等,通过这样的游戏学习,我的授课目的达到了,而学生每节课都沉浸在欢快的游戏中,不排除有学生站错,学生哄然一笑,课上我竭力做一位组织者,帮助孩子在快乐中纠正错误。那时那刻,孩子们的笑容就如温暖的阳光洒满整间教室。
教学是一门艺术,只要每一位教师用心发现,那么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意想不到的快乐。曾经看过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写过的一本书《听吴正宪老师上课》里提到: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让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让生活中的数学进入课堂,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感与活力感。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实实在在感受到数学的价值,进而增强探索精神。因此,对于数学教育工作者而言,应从学习者的生活实际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使他们真正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更广泛的数学学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