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青春期孩子正确表达叛逆

2012-04-29 00:44谢文姬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7期
关键词:叛逆青春期倾听

谢文姬

〔关键词〕青春期;叛逆;倾听;心理敏感区

众所周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时期让父母特别头疼。在这段时期里,孩子会出现很多“离经叛道”“特立独行”“不听教诲”的言行举止,如抽烟、喝酒、留长发或者染发,顶撞父母,无心向学……这些行为都被冠上一个名词——叛逆。

其实,我们都清楚,叛逆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很多父母自己当年也都有过叛逆的行为,男孩子也曾背着父母偷偷抽烟、打架,女孩子也曾偷穿妈妈的高跟鞋、涂指甲油、看言情小说……那么,现在已为人父母的我们都变坏了吗?答案固然是没有的。所以,导致“坏孩子”出现的原因肯定不是这些“叛逆行为”,那会是什么呢?只要我们仔细分析那些出问题的孩子的家庭环境,不难发现,粗暴的教养方式、冷漠的亲情关系、不懂倾听的沟通方式……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因此,作为父母,读懂叛逆、理解叛逆、接纳叛逆,才能教育孩子正确表达叛逆,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度过这一时期。

一、耐心倾听,翻译孩子的言外之音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很多父母都觉得与孩子的沟通变得越来越难。父母与子女之间经常话不投机,不是沉默相对,就是矛盾冲突频发,亲子关系变得非常紧张。所以,父母要想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开展教育,首先应该学会与青春期的孩子对话,正确解读孩子的言行传递的意思。

很多孩子和父母的对话里,既有单纯的“逆反心理反应”,觉得父母不理解他们,也包含技术性的父母“不会倾听”因素。

比如,孩子说:“学校不准用手机,我觉得很不合理。”父母理解的意思和孩子想表达的意思可能会截然不同。孩子可能仅仅表达了没有手机这种现代通讯工具,与人保持联系有点不太方便。而父母的解读可能是:孩子又想玩手机,耽误学习。这样的误解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冲突。

记得在一次家长沙龙上,有位母亲跟我提到她儿子说的话:“我不喜欢上数学课,不喜欢数学老师,我做错的时候,他骂我骂得特别凶,可是我做得好的时候,他又看不见,只表扬我同桌。”作为父母,你怎么解读这句话呢?如果父母说:“老师骂你,批评你,是为你好”,那么,孩子就会觉得爸爸妈妈都不能明白和理解他,他们和老师是一伙的,懒得跟他们说了。久而久之,也就导致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沉默和冷淡,让很多父母心痛不已。

表面上,那位儿子在指责老师,其实他是在向妈妈传达一些情绪信息、内心感受。父母首先要听得出语言背后的情绪信息,关注孩子的情绪,而不需要介入事件、评论老师。比如,孩子说:“老师今天当着全班同学骂我了。”妈妈:“那你肯定觉得没面子了。”孩子:“是啊,其实我只是向人借橡皮。”妈妈:“哦,你觉得被老师冤枉了。”这样,理解了孩子的内心感受,接纳了他的情绪,等孩子平静下来,他自然会明白,虽然老师当众批评自己使自己很丢脸,但自己在上课期间借东西,影响其他同学听课也是不对的。那么,孩子在这件事情中就学习到了遵守纪律,而不是怨恨老师。

再如抽烟的例子。很多男孩之所以抽烟,只不过是想通过“抽烟”这一行为向父母传达“我长大了”的想法。如果父母愿意承认孩子的成长,然后再宣布规矩——我知道你长大了,但你在学生时代还是不准抽烟。这样,孩子就比较容易接纳父母传递的命令和要求。至于抽烟的危害,估计现在的孩子知道的并不比我们少。

这就使家庭的规则变得简单,孩子可以尽情表达内心的想法,但行为必须参照父母、社会、学校的规定做,这就叫“服从性”品质。基本上,孩子3岁时就要开始训练这一品质。尽量回避跟孩子进行“辩论”,“辩论”等于在训练孩子的“对抗性”,也会把父母带进冒险地带,万一说不过孩子怎么办?父母的立场必须鲜明——你表达的观点我能理解,但行为上你必须这么做。

青春期的孩子追求自我价值的肯定,即希望得到父母、老师的认可——我长大了。如果家长忽视甚至否认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情绪、言行就会“失控”,出现青春期常见的沉默、暴躁、对抗、孤僻、寂寞、敏感、易怒等现象。

如果成年人学会“描述性”地说话,而不轻易进行评价,就不会伤害到孩子:描述孩子的行为,描述自身的感受,描述事件对自身的影响。比如:“这次你分数下降了17分,让我感到担心,是不是最近遇到什么困难,能和我谈谈吗?”这比传统的指责、挖苦更有效果。

举个例子:孩子要出门,穿了件很暴露的衣服,父母不要攻击孩子的衣服,更不要评价孩子的审美观,不要说“你怎么穿成这样?一点都不像中学生,怪里怪气的”,而只是说“我需要你换一件衣服才能出门”,这就够了。当孩子真的想和我们辩论的时候,我们再表达自己的观点,以示范引领孩子的成长。强制性灌输的观点,孩子是不会接受的。

允许孩子思想上的“叛逆”,规范孩子的言行,就好比我们可以质疑为什么在宽敞的松山湖大道上限速80迈而不允许更快的速度,但我们必须遵守这一交通规则,否则就要接受惩罚。在欧洲很多路段,半夜没人罚款时,人们也不会超速,这就是教育的成功典范。

孩子进入青春期,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逆反心理和行为出现的频率在增加。而事实上,这种心理和行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包括成年人。个人认为,逆反心理并不是一种道德问题,只是一种维护自身尊严的本能而已。反思一下自己,当别人否定自己的观点,指责自己的行为时,即使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都会不高兴,甚至出现愤怒的情绪,从而极力为自己的观点行为去辩驳。设身处地地想想,当孩子的观点看法得到他人认同,他就能感受到被人尊重和重视,他的情绪就能平静,不容易产生对抗,这个时候,家长再来规范和约束孩子的行为,就容易多了。

二、反省自身,突破心理敏感区

如果说沟通不好是因为年龄差距的原因,那么,同是成年人的夫妻,为何依然会出现沟通问题呢?其实,沟通不仅在于倾听说话者的字面意思,更多地要读懂对方语言背后的信息。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根本无法静心聆听。阻挡我们倾听对方心声的原因,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极力维护的东西,这些东西构成了心理敏感区,类似于一个个地雷,一触碰到,就会引爆情绪的失控。

某次心理老师在交流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高中女生,留着比较长的头发,两侧头发掩盖了耳朵,刘海遮住了眼睛。这样的发型,严重违反了学校相关规定。班主任多次严令该女生理发,该女生都不予执行。直至某一天,领导、班主任请来了家长一起对孩子进行教育。谈话过后,刚离开学校,母亲就将孩子拉到一理发店,拿起剪刀,强行将女生的刘海剪掉,女生伤心不已。

其实,在心理老师与该女生接触之后发现,女生之所以不愿意理发,原因是她自认为脸型胖,长发能起到遮掩的作用,是她脆弱心理的自我保护。但是,家长和老师都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不遵守纪律,所以,一再强迫孩子毁掉自己的保护层,从而触碰到孩子的心理敏感区,导致了孩子的情绪失控。

敏感区分为生理敏感区和心理敏感区。心理学的实践研究发现,在成长经历中,每个人内心都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敏感区,类似于在内心埋下了各种各样的“地雷”,所以,敏感区也可以俗称为“雷区”。这些“地雷”一旦被触碰,就很容易引起言行和情绪上的失控,伤害他人或者伤害自我。

很多老师常说:“其他同学都要按照学校的规定做事情,凭什么你不遵守,你以为你很特殊吗?”这一类话语,特别容易伤害孩子的内心,导致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对抗。当孩子闯祸时,家长往往会生气地责备孩子:“你为什么这么不听话,说过多少次不准把鞋乱放!”“你为什么考试考得这么差!”其实,我们可曾静心地想过自己为何生气?每个人都犯过错,为什么在孩子犯错、学生没考好时,我们会雷霆大怒?是孩子的过错无法饶恕吗?还是成年人通过对孩子发火来发泄自身的焦虑?如果脾气的爆发源于我们自己的挫败感,那么它对于教育是毫无帮助的,甚至还有可能酿成悲剧。

成年人应该学会觉察自身情绪的变化,发现“发火”源于自身的挫败、担忧,而不是真的“为孩子好”。所以,父母头脑要清晰,不要被孩子一些表面的叛逆现象吓住,慌了阵脚,它们只是我们自身焦虑的反映而已。

学习翻译孩子的言行,理解孩子的思想,了解孩子的思维,学会把情绪、思想和行为分开处理,让孩子有向父母表达思想的权利和倾诉的欲望,才能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更加和谐,也才能在了解孩子的前提下,实现自身的教育理念。

那样,即使孩子偷偷烫了发,抽了烟,变坏的可能性也很小。即使“叛逆”,也能学会心平气和,选择合理、科学、正确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需求和感受。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东莞,523128)

编辑 / 于 洪 黄才玲 终校 / 何妍

猜你喜欢
叛逆青春期倾听
成长之痛
心病还须心药医
叩问灵魂的乐章
浅谈青春期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经达英—35及妈富隆治疗的效果观察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师生冲突中遇到学生挑衅,怎么办?
青少年如何合理度过青春期
小学数学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学会用“耳朵”与学生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