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慎花 谭顶良
〔摘要〕儿童的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会导致其成人期的适应不良、精神疾病和违法犯罪等;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往往是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发源地;本研究从家庭的经济收入、结构类型、父母性格特征和生活习惯、教养方式及父母分歧等方面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研究线索。
〔关键词〕儿童;行为问题;家庭因素;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3-0008-03
一、前言
儿童行为问题或问题行为,是指儿童期出现的、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1]。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如“极端的羞怯”“对教师或其他权威人物的长期对抗”“过度的白日梦”“旷课”“长期的不愉快或抑郁”都可看作是问题行为[2]。美国教育界普遍认可的问题行为概念是:学校学习存在问题;人际关系不良;不合适的行为和情感;泛化的抑郁和痛苦;与学习有关的躯体症状。儿童的行为问题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据McGee等学者研究中的发现,十个儿童中至少有一个有明显的问题。Loeber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相当一部分儿童中,早期的问题行为尤其是外显的问题行为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到青春期以后变化的可能性较小。儿童的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会导致其成人期的适应不良、精神疾病和违法犯罪等,还有研究证明行为问题儿童的生活质量在多个方面显著低于正常儿童,同时儿童的行为问题还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一定的负担[3]。因此,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是临床心理学、精神医学及教育心理学等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要想预防和减少儿童的行为问题,使他们能够顺利健康成长,就要探讨和研究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应对方法。
二、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影响因素分析
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各种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和心理创伤等,都可能干扰和阻碍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导致他们产生情绪或行为上的偏差。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发展最早和最持久的环境,是个体人格发展和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也往往是心理问题的发源地[4]。
1. 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家庭的经济收入不仅是儿童住房、衣食、玩具和书籍等各方面的重要物质保障,同时家庭收入的高低还可能会影响到父母对孩子教育上和精神上的投入。如果家庭陷入贫穷,会严重威胁到父母的教育和儿童的发展,而且贫困发生得越早、持续的时间越长,对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破坏也就越大,这其中还包括儿童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成绩[5]。国内学者桑标等的研究进一步证明,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是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6]。家庭收入低的幼儿比家庭收入高的幼儿在交往缺陷、不良习惯、进食睡眠方面存在更多问题[7]。对于男童来说,家庭的经济投入情况会影响抑郁和探索性行为;对女童来说,对儿童的经济投入情况会影响退缩和多动行为[8]。其可能原因是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情况下家长就无需为生存而忙碌、奔波,有更多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同时物质上的富足也能够让家长为儿童购买较多的儿童读物、玩具以及参加较多的娱乐活动。相反,经济地位低的父母由于生活艰辛,不仅没有多少时间与子女相处,而且由于不愿意子女过着与自己同样的生活,而期望子女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更可能对孩子采取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此外,父母文化程度较高者大多从事较体面、待遇较高的工作,这又进一步通过家庭经济状况来影响着儿童的成长。
2. 家庭结构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组成的类型及各成员相互间的关系。家庭结构是儿童社会化和儿童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学者王琳研究显示,家庭氛围和类型对儿童行为问题影响的危险性分别排第一、第二位,进一步明确了家庭氛围和类型对小学生行为问题影响作用大于家庭经济状况及具体差异值[9]。王玉凤等学者对北京城区2432名学龄儿童调查发现,大家庭中儿童行问题的检出率最低,核心型家庭和中间型家庭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居中,单亲型家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10]。而孙殿凤的研究结果表明,生活在大家庭中的儿童较核心家庭的儿童更易出现行为问题。对于男童来说,家庭结构会影响体诉、不成熟和分裂样症状;对于女童来说,家庭结构会影响退缩和多动,与王玉凤的研究略有差异[11]。关于家庭中子女的数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国外一些研究发现在小家庭中的儿童身上出现焦虑现象更为普遍。相反,在多子女家庭,过于压抑以及缺乏监督可能会导致儿童出现反社会行为和过失行为(Wagner,Schubber,1985)。学者郑名、辛宏伟的研究认为,独生子女在性格缺陷和行为障碍两个方面的问题比非独生子女多[8]。姚梅玲等对独生子女家庭及多子女家庭的比较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分焦虑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焦虑程度高[11]。原因可能是父母关注的焦点和期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给孩子自由支配和发挥的空间较少,从而给孩子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
3. 父母的性格特征和生活习惯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家庭是是制造性格的工厂,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一面镜子。在婴幼儿阶段,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的性格特征、言行举止,包括不良行为和习惯,都会通过家庭环境耳濡目染逐渐使儿童形成不良习惯,影响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国外学者通过比较攻击—反社会男孩的父亲与其他男孩的父亲,发现前者出现反社会人格和酒瘾者更多见[12]。国内学者刘贤臣、周晓彬等学者研究发现,父母的内向性格、父亲酗酒、父亲患精神疾病与儿童的行为问题有高度相关[13,14]。还有的学者研究发现在儿童的心理问题方面,父母具有不良习惯的家庭比父母没有不良习惯的普通家庭更为严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儿童的问题行为、情绪不良及人际交往过程中,例如敏感、违纪、缺乏合作与沟通、对立、孤独、自卑、偏执、冷漠、对立、焦虑等[15]。其可能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性格内向或者有不良习惯的父母相对来说育儿水平和能力低,对孩子的心理反应缺乏敏感性,对孩子的各种需求应答少,或者缺乏积极的情感表露,父母与子女间难以形成亲密的依恋关系;二是父母的吸烟、酗酒、赌博等不良行为容易激化家庭矛盾,造成家庭气氛的紧张和对立,从而导致儿童心理压力增大,所以会比正常家庭的儿童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
4.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普遍被认为是儿童学业问题、行为问题及其他多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学者Michelle的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及其他问题行为(如药物滥用、酗酒、反社会行为)有影响。Patterson等学者研究发现,不良的教养态度和行为与儿童的反社会行为有着因果关系,家长不良的教养态度和行为是儿童发生问题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反社会儿童、攻击性儿童的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暴戾而不一致地进行管教,对儿童行为缺乏监控管理,父母也很少参与到儿童的活动中来[16]。我国学者陈会昌等人分别对2~4岁和4~7岁的幼儿进行追踪调查发现,儿童2~4岁时的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态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儿童的外显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态度的相互作用较强,儿童内隐的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态度的相互作用较弱;从4岁到7岁,父亲的教养态度与儿童的问题行为和学校适应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17]。董会芹、张文新研究发现,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容易攻击同伴或者被同伴统治;冷漠型父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会表现出攻击与犯罪行为;放纵型父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也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18]。邹芙蓉、徐韦等学者的研究发现,有行为问题个体的父亲偏爱、父亲拒绝否认、父亲惩罚严厉与母亲偏爱、母亲惩罚严厉、母亲过分干涉和过分保护因子分显著高于无行为问题个体,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显著低于无行为问题个体[19,20]。如果父母对孩子惩罚严厉,孩子则容易产生忧虑、退缩、不安全、怀疑、冲动等行为,而且具有很强的侵犯性;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则易使孩子产生任性、依赖、情绪不稳、交往困难等行为问题;拒绝和否认则易使儿童感到压抑并有严重自卑感,并且被拒绝的儿童最容易产生攻击和破坏性行为,被忽略的儿童则在任何方面都没有突出的表现,积极性都很低。还有研究发现父母关怀与反社会人格症状呈显著负相关,父母的鼓励行为自由与反社会人格症状呈显著正相关,母亲否认心理自主与反社会人格症状呈显著正相关[21]。
5. 父母分歧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父母双方是独立的个体,由于成长的家庭背景、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各不相同,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和教养理念也各不相同,分歧不可避免。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父母分歧的内容可能引发儿童某种特殊的问题行为。Hodder等人研究发现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易使儿童出现攻击和焦虑等异常行为。高雯、陈会昌研究发现父母分歧的频繁程度对儿童的内部问题和身体问题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不同的是对儿童外部问题的影响不大。具体地说,父母的行为分歧可预测儿童的退缩、焦虑、社交不良和多动/注意问题;重大决定分歧可预测违纪;对待朋友分歧可预测攻击;教育分歧能预测身体疾病;生活目标分歧可预测分裂样/强迫倾向[22]。衣明纪研究也发现,若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意见分歧严重,期望值过高,儿童行为问题则较多[23]。教育方式不一致、打骂孩子容易使孩子产生矛盾、忧虑、退缩、偏激的心理,处事缺乏自信,任性冲动,从而造成人格或行为偏倚等躯体化症状。父母分歧之所以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一是当夫妻双方在教养方式上存在较多的分歧时,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会使孩子处于不稳定或矛盾的教育氛围中无所适从;二是一些胆小或敏感的孩子容易把父母间的矛盾和冲突归因到自己身上,在家里惶恐不安,生怕因自己做事不小心而引发父母间的冲突或争吵,严重缺乏安全感。
家庭作为儿童早期社会化和人格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结构特征、父母的个性特征、生活习惯和教养方式等都在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诸多学者的研究也已证实这一点。作为孩子成长路上重要陪伴者和影响者的父母,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确立科学的养育观,以民主的教养方式养育自己的孩子,并要努力改善自身不良的个性特征和生活习惯,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和谐融洽的精神氛围。
参考文献:
[1]李雪荣.儿童行为与情绪障碍[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
[2]王薇.家庭环境对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10.
[3]Sawyer MC,Whasit ES L,Rey JM,et al.Health related qualit y of lif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J] .J Am Acad Child Adolese Psychiatry,2002,41:530-537.
[4]曾女星,徐静.心理治疗:原则与方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7-10.
[5][美]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M].吴颖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790-791.
[6]桑标,席居哲.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80-84.
[7]郑名,辛宏伟.甘肃省291名农村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597-599.
[8]孙殿凤,衣明纪.4~岁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4):245-246.
[9]王琳,季建林.小学生行为问题影响因素重要性差异专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6):771-772.
[10]王玉凤.北京市城区2432名学龄儿童行为问题调查报告-学校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2(3):114-117.
[11]姚梅玲,陈静静.郑州市3-5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5244-5266.
[12]Birch L L,Davison K K. Family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ing behacioral controls of food intake and childhood overweight[J].Pediatr Clin North,2001,48(4):893-907.
[13]周晓彬.6-11岁农村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3):215-216.
[14]刘贤臣,郭传琴等.4-5岁儿童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1994,9(1):39-411.
[15]陈利民,张美兰.父母不良习惯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2):216-217.
[16]Patterson,G.R.,DeBarysheB.D.,& Ramsey,E.,oregon Social LearningCenter[J].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antisocial behavior,American Psychologist,1989,44:329–335.
[17]陈会昌,张宏学.父亲教养态度与儿童在4-7岁间的问题行为和学校适应[J].心理科学,2004,27(5):1041-1045.
[18]董会芹,张文新.家庭对儿童欺负受欺负的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3):127-130.
[19]徐韦.家庭环境与儿童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1):77-78.
[20]邹芙蓉.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5):529-530.
[21]蒋奖,许燕.儿童期虐待、父母教养方式与反社会人格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6):642-645.
[22]高雯,陈会昌.父母分歧对岁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11):791-794.
[23]衣明纪.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青岛医学学报,1997,33(4):329-331.
(作者单位:1. 江苏省教育学院运河分院,邳州,221300;2.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编辑 / 于 洪 杨 怡 终校 / 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