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华
摘 要: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实现其主体地位、落实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它需要建立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形成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有效性;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激发学习热情。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8-0060-02
目前,由于中考还不考生物学科,学生普遍存在“生物课学不学无所谓”的心态。针对此现象,如何使学生爱上生物课已是每位生物教师必须关注、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切实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形成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
有一种说法:“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首要且有效的手段,对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善于倾听,用眼神、微笑、手势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和赞许,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激励和鼓舞。这样可以打开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灵性,使学生敢想敢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思考的空间,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在课堂上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备课时,就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从学生实际出发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内在动力,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一般来说,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应以一至二种教学方法为主,辅之以其它如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教学法、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竞赛对抗法等多种方法,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扬长补短、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如在初中生物“鱼纲”一节的教学时,可用直观法让学生观察了解鲫鱼的外部形态,用引导发现法探索发现鱼鳍的功能,用实验法(边讲边实验)进行结构和生理的教学,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归纳鲫鱼的外形和结构与水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引导学生共同归纳鱼纲的主要特点,用分组竞赛对抗法提高实验小组实验速度和质量。
三、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有效性
创设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解除心理负担,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这要求教师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有效性。
1.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各种直观手段(如图片、实物、标本、模型、多媒体课件、录像等),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不仅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这不但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降低了学习难度,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2.小诗歌、小谜语、小故事辅助生物课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例如:在讲授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节时,教师可运用学生在小学学过的小诗《天天做早操》:“公鸡叫,天亮了,早上空气多么好。小学生,上学校,排起队来做早操。”提出疑问:“早上空气真的多么好吗?”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其实,经过生态学家近年的研究知道,早上的空气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空气最好的时刻应是每天下午15~17时。”
3.注意教学与实际相联系。生物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之一是能现学现用,学以致用。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也就是只要给学生一个展开思维的空间,每一节课都能触动学生的兴奋点,都能激起学生好奇、探索的本性,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和激励。例如:讲“水分代谢”时,联系生活中盐拌黄瓜不久就会出现水的情况,种花一次施肥过多会出现“烧苗”现象,使学生加深对渗透吸水原理的理解;讲“新陈代谢中生命活动调节”时,联系为什么有的母鸡打鸣,有的女性长胡子的情况,说明激素的调节作用。
四、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激发学习热情
提问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一个重要策略。可以说提问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激素”和“催化剂”。但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梯度)、有目的性、有启发性、有综合性、有开放性,问题要富有思考价值,要能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兴趣启动动机,真正把问题转化成知识与能力的纽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例如:在“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一节中,三个演示实验的讨论问题都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针对“种子萌发放出能量”的实验,设计的问题一是“哪一个瓶的温度上升?”二是“为什么温度上升?”三是“热量来自哪里?”,这样通过问题链,使学生从观察到的直观现象是装有萌发种子的一瓶温度计的温度上升,结合所掌握的知识是热量能使温度上升,思维一步步向纵深发展:使温度上升的热能来自萌发的种子,最后结合教师的解释推断出: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释放出能量,一部分能量用于种子萌发,还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另外,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走,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最大化创设情景、把握时机、有效指导、民主平等对待学生质疑。例如:在进行“生物遗传”的教学之前,让学生去观察自己与父母的一些性状特征,单眼皮和双眼皮,有无耳垂等,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性状在自身的体现。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不少学生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何我长得像父母,但父母都是双眼皮,我为什么是单眼皮”等等。学生处在自己发现的问题情境中,自然会思维活跃,对遗传的本质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变浓,这就为上好本课打下了基础。
总之,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上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是上好生物课、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生物学教学虽然在客观上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只要我们生物教师动脑筋、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生物学的教学仍然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责任编辑 张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