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良
摘 要:教育变革都以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近一百年的教育改革与同期社会、科学发展明显不对称。当前世界教育总的来说是属于“复演”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拉开了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序幕,尤其是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出台使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快车道。然而十年后的今天,教育管理模式滞后,教育理念滞后,教育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依然存在。
关键词:教育管理;教育理念;教育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8-0014-02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基调
当前教育总的来说是属于“复演”现象;基础教育比较前沿的是“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是这种教育的主要体现。这两种方法我们的祖先孔圣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充分的实践和科学的论断:“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记)。
中国自古以来有着丰富的“素质教育思想”及相应的实践。西周的教育注意提高人的多方面素质。当时兴“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体现了对于人的多方面素质培养。孔子致力于“真善美”多方面素质的培养,注重理想人格的塑造,“圣人”是他所追求的最高人格,其核心素质是“仁且知”。所培养的“君子”则是品德高尚、精通“六艺”、德才兼备的人才。孔子“性近习远”、“学而时习”、“学思结合”、“下学上达”、“启发诱导”、“举一反三”的教学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勤勉精神,无不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精神。对照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无论从理论到实践看,似乎是一种“复演”。此次高中课程改革不迈过“复演”,多在创新上做文章,怕是难遂人愿。
二、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滞后
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滞后主要是:
1.教育管理模式的滞后。表现:封闭式管理、校长“一支笔”。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及其指导理论,不断受到来自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挑战,这种模式过度强调等级、集权、计划和直接控制,导致效率低下,腐败滋生等问题,进而引发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建议:实行人文生态工程管理。
中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科学文明、具有自主创新、社会和谐、国泰民安、人民幸福的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达到上述目的,首先各级各类教育须领先,尤其是教育管理模式须与时代合拍。回忆一下,我国历史上教育曾有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培养出一大批“诺贝尔”(孔子、孟子、老子、墨子等);第二次是西南联大时期,培养出一批中国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扬振宁、李政道等,还有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等)。上述两时期人才辈出的原因是有一个产生人才的社会生态环境。
教室外是校园,校园外是社会。想象当时这两个时期是个何等景况呢?民不聊生、战火纷飞,为什么会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呢!主要是教育双方的人格平等,两者的思维因子生态平衡。当时的最大“优势因子”是爱国、热爱事业、崇尚科学。当前,管理模式单一僵化,甚者专横跋扈导致教育双方的思维因子失去生态平衡,更缺乏“优势因子”——爱国、爱事业、崇尚科学。手扪心口问问自己,家长们省吃、省穿,拿几千、几万元钱择“名校”是为了培养孩子爱国、爱事业、崇尚科学吗!老师们牺牲节假日甚至不惜透支自己的健康身体,给学生补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爱国、爱事业、崇尚科学吗!把教育当作“实业”、把学生当作我们的“衣食父母”去办教育。设法从学生家长那里揩油,走捷径很快致富。严重破坏了教育的人文生态,不能不说这也是我国本土培养不出获诺贝尔奖者的原因之一。
2.教育理念的滞后,经验、复印式教育教学。一切教学活动围绕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而展开。在以传授知识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强调课堂教学的高效和知识容量,认为一个好老师的唯一标准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把书面知识“翻译”成生动、通俗、容易理解的口头语言。
老师们应该认识到各自有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但是这些成功的教学经验并不保证都能成功的被转移到新的教学环境中去。建议按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科学规律去施教。
3.教育评价标准的滞后(主要以学科成绩尤其是主课成绩为评价依据)。做教师的一定要避免皮革马利翁效应。假如老师们总批评一个后进生“看你总是那个德性”;日子久了真的就成了现实。建议多给学生补充正能量,多给些鼓励、肯定的评价。
三、课改必须走出四个误区
1.把学生看作一张白纸,任由老师“涂画”。多数老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认可,放不开手,总感到满黑版写、满课堂灌心里才踏实,“改要他学为他要学,变教师教为教师导”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2.把学生看作“孩子”。学习、生活经常由家长和老师包办代替。小学低年级由家长背着上学,到了高年级由家长牵着上学;中学生由家长护着上学;大学生则由家长陪着报到。
3.教育学生要“笨鸟先飞”。期望自己孩子成龙成凤的家长们恨不得将孩子泡在书本里,浸在作业中。有人调查高年级小学生晚上9点休息,次日早晨6点起床;初中生晚上9点左右休息,次日早晨6点起床;高中生晚上10点左右休息甚至更晚,次日早晨5点半起床,学生普遍感到睡眠不足。
4.错误认为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悖。说什么只要高考指挥棒不取消,就无法搞素质教育。不少人认为:素质教育重视教育的过程。而对于学生参与这过程的评价,容易搀杂个人因素,操作性不强,因此认为只要高考指挥棒存在,素质教育就难实现。似乎高考与素质教育有冲突,这完全是误解;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通过高考被选拔的人大都是品学兼优,有能力的人才。“素质教育”是注重人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它与传统教育不相矛盾,只是纠正了传统教育中的过于重视知识的传递,却忽略了能力培养教育的不足。新课程改革理想的结果应是两者嫁接成为一个“植株”,素质教育是“接穗”,传统教育是“砧木”,砧木供给接穗水分和营养,开出新花结出新果。
教育要改革,其实我国在解放初期就开始了。但年复一年,改来改去,无非是把每门课的内容,调整一下次序,或做一点补充精减,如此而已。至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拉开了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序幕。尤其在1999年国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出台似乎我国教育改革已进入快车道。一瞬间快十多年了,除少数学校教室里多了几件电子教具,多数学校用上了新教材,别的还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课相同”。教育改革如果不从源头上创新比如将教育学改为“育教学﹑育人学”,想当教师首先学习三年生命科学基础;教师不懂得正常人从外部获取信息80%来自眼睛,15%来自耳朵,全身有400多万条神经纤维通向大脑传递信息,其中200多万来自眼睛的一般常识,不懂得人体的一般代谢生理基础、发育基础,不用科学原理施教,依然故我的用“经验复制式”施教,恐怕再过几十年我国的教育还是这个样子。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可以看看那些树木的园艺师、林业师哪个不是研究树的专家里手!再看我们这些当教师的对学生的生长发育、心理发育研究多少,懂得多少。学生作为个体首先是生命的个体,其次才是社会的个体。教育只重视后者而忽视前者我认为这是教育不遂人愿的重要原因。
对我国现行教学理论形成困扰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1)缺乏方法学理论指导作用。任何一门学科的繁荣与发展,都离不开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方法论知识为之拓宽出路;如学习思想方法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决策论等,都是教学论中不可缺少的;(2)缺乏文化传统、教育传统、思想传统等约定俗成的民族性法则与创造精神;(3)缺乏体现民族精神的学习理论遗产为基础;(4)缺乏引进相邻学科和自然科学的理论成果,尤其是生命科学、心理科学,因而闯不出新路子。为适应当前科技急速发展的特点和新趋势,有些国家还要求普及高等教育,实现高等学历社会。由此看来,学校课程的发展变化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现代社会,从一个国家教育内容即可看出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学校课程是时代的产物,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可能提供的条件是制约学校课程的约定性因素。此次乘国家“课程改革”的东风衷心希望我们的教育改革取得实际的理论与实践真实突破。
参考文献:
[1]施晓光.现代教育思想专集[M].当代世界出版社:113.
[2]田华.服务型教育政府的构建 [J].中国教育学刊,2006,8,(6~9).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1.
[4]张志勇.从不作为到作为[J].中国教育学刊,2006,4,(8~9).
[5]王北生,王萍.由“状元”被拒引发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8):13.
【责任编辑 韩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