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之死
- 从英汉思维差异看戏剧《推销员之死》的翻译
通过戏剧《推销员之死》的汉译本,分析在戏剧翻译过程中,英汉思维差异造成的影响及应对的策略。【关键词】戏剧翻译;英汉思维;《推销员之死》【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5-0101-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5.031作为文学翻译中的冷门领域,戏剧翻译直到21世纪初才开始受到译者们的青睐,深入的研究也从那时起
今古文创 2023年35期2023-09-19
- 目的论视角下话剧文本译本对比分析
——以《推销员之死》汉语译本为例
、 引言《推销员之死》是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戏剧三大家之一的阿瑟•米勒的代表作品,作品相继荣获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 阿瑟•米勒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1],著作有《萨拉姆的女巫》《都是我的儿子》《代价》等多部戏剧。 他的作品针砭时弊、直言不讳、风趣幽默、思想深刻,深受美国观众与读者的喜爱。戏剧及戏剧语言的特点:(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戏剧是通过舞台呈现的,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都要在舞台范围内,戏剧情景通过幕和场转换实现。 (2)反映现实中的生活
现代英语 2023年7期2023-09-10
- 基于目的论指导的戏剧翻译策略①
——以英若诚译作《推销员之死》为例
复杂化。《推销员之死》是美国戏剧大师阿瑟·密勒的代表作之一,一经问世就在美国舞台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83年,我国著名话剧大师兼翻译家英若诚先生出于演出的特殊需要,将《推销员之死》翻译成中文,使得这一负载西方文化的戏剧在中国本土收获成功。毫无疑问,这部译作之所以取得成功,离不开英若诚从演员、译入语受众、译者三大视角的精准把握,更离不开面向舞台演出这一强烈目的性的指导,因此,以翻译目的论视角解读英若诚译作《推销员之死》,对于探索戏剧翻译的可行策略、深化戏剧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4期2022-11-26
- 论《推销员之死》中表现主义的运用
一、关于《推销员之死》的文献综述《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创作的一部关于美国大萧条时期精神危机和社会问题的作品。它讲述了经济危机时期普通人被“美国梦”支配的悲剧故事。剧目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推销员在自杀前两天的所思所想,生动地展现了推销员威利的悲惨人生。1979 年梅绍武最先翻译了这部剧作并且传播到了中国,在中国的戏剧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刘荣新和曹禺的力邀下,米勒两次来到中国亲自指导他的戏剧《推销员之死》。它在中国的演出非常成功,在国内引发了一场讨论。随着《
戏剧之家 2022年4期2022-11-12
- 以《推销员之死》为例探究人物性格缺陷与戏剧冲突构建
总结由于《推销员之死》中的人物性格各异,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造成了内在与外在的矛盾冲突。每一个人,包括威利自己,都是造成他死亡悲剧的原因。一方面,他极度渴望成功,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另一方面,种种矛盾碰撞形成的戏剧冲突所推进的剧情,使他没有迎来成功,反而梦想彻底破碎,最终酿成了更大的悲剧。经典作品带给我们的启发在于,它所描述的社会人生正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它所批判的社会现象正是现实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的反映,需要我们去思索、改善。这部戏剧带给读
戏剧之家 2022年22期2022-10-31
- 修复与反思
——《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怀旧建构
011)《推销员之死》是美国戏剧家阿瑟·米勒的著名戏剧。该剧描写了威利在一天之内的所思所想,借用怀旧的幻想补全了他与过去的纠葛。本文就《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怀旧建构指出,现实空间的冷漠与破碎,资本主义社会施加的不可见的暴力以及人际关系的疏远导致威利选择通过怀旧来完善自我身份的断裂。正如戴维斯(Fred Davis)所说,怀旧是“一种适应社会变革的方式以及对身份断裂的回应”。现代怀旧理论认为,“怀旧是同时具有回避、亲附倾向的人群,在环境变故令自我连续性受损的
戏剧之家 2022年27期2022-10-31
- 《推销员之死》中的身份认同危机与重构
,其中,《推销员之死》于1949年在百老汇上演后就轰动了美国戏剧界,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奖和托尼戏剧音乐奖,并连续上演742场,深受观众喜爱和批评界关注。《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威利从事推销员工作30余年,却不曾料想自己在晚年被辞退,两个儿子也一事无成,现实生活的压力以及梦想的破灭让他不堪重负,最终选择自杀。威利的悲剧命运历来都是学者关注的重点,有一大批学者以此为出发点解读该戏剧的社会意义,追溯戏剧背后的悲剧根源,该戏剧无疑也因为威利最后的死亡有了更宏大的主
名家名作 2022年5期2022-06-20
- “和而不同”, 方为“大同”
摘要】 《推销员之死》是一部关注女性与自然生存状态的生态女性主义佳作。通过刻画女性与自然在父权制社会中的相似遭遇,米勒试图引导读者发现两者之间休戚与共的亲密联系和共同命运。女性与自然背负人类繁衍之重担,反受父权制社会压榨剥削之苦难。其根源在于倡导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逻辑。因此,米勒呼吁人们以“和而不同”理念解构二元对立逻辑,鼓励两性合作共建男性与女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大同”社会。【关键词】《推销员之死》;生态女性主义;女性与自然【中图分
今古文创 2022年45期2022-05-30
- “人不是橘子皮”
其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以20世纪30年代的大都市纽约为背景,讲述了威利·洛曼等人在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中的生存境况。本文从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来重读《推销员之死》,通过人的“物化”和人性的“异化”来解读在大众消费主导下美国的真实社会景观,进而揭示阿瑟·米勒对20世纪物化危机的警示性,以及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推销员之死》;鲍德里亚;消费主义;异化危机【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今古文创 2022年18期2022-05-19
- 《推销员之死》的空间叙事研究
·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在反映现实的同时,也蕴含了不同的空间建构,对戏剧叙事效果的产生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运用法国著名思想家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探讨该剧中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建构、表征及其意蕴,揭示空间叙事对戏剧人物塑造、戏剧主题呈现和戏剧效果强化的意义。关键词: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空间叙事《推销员之死》(1949)是世界著名的美国当代现实主义剧作家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最知名的作品。剧作一经问世便连续演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3期2022-04-05
- 梦想背后的他们
家之一,《推销员之死》在美国戏剧中心百老汇连续上演742场,一举夺得当年五项戏剧大奖,从而奠定了米勒在当代美国戏剧史上的地位。虽然《推销员之死》的剧情较为简单,但其时代背景的设定和多面人物的塑造,使这部戏剧所表达的艺术思想极为深刻。本文将从多元化的视角,解读主人公威利与林达的形象,并从中分析《推销员之死》的人物矛盾和戏剧冲突。关键词:《推销员之死》 阿瑟·米勒 悲剧《推销员之死》讲述了推销员威利·洛曼在纽约一家公司工作了36个年头,为公司的产品创出了牌子,
参花(下) 2021年11期2021-11-30
- 泡沫时代下的破碎梦想
——从戏剧情境看《推销员之死》
072)《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经典代表作之一。整部作品通过对威利一家人的悲剧性命运的描写,展现了美国中产阶级美国梦的破灭。谭霈生老师曾在《戏剧本体论》中讲到,“人的命运乃是个性与情境的结合,情境赋予人的命运以实在的形式。只有动作置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才能把握主体动机。特定的情境赋予动作特殊的意义。”在这部戏剧里,特定的情境可以分为社会情境、家庭情境以及个人性格情境。三个不同的情境使得人物产生行动动机,并做出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的动作。下面本文将结
戏剧之家 2021年4期2021-11-15
-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认知语用分析
——以《推销员之死》对话选段为例
外学界对《推销员之死》的研究多从主题,创作手法,人物形象等角度入手,大都忽略了对剧中人物对话的认知语用角度的分析。本文从认知角度对《推销员之死》的选段进行分析是对关联理论的一次尝试性应用,旨在揭示人物心理状态,体现阿瑟·米勒戏剧语言的艺术魅力,从而证明关联理论在戏剧对话分析中同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一、理论基础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关联论认为,语言用于交际只是一种表现,其实质是为了认知。史伯博和威尔森认为关联原则是言语交际所遵循的惟一原
散文百家 2021年6期2021-11-12
- 威利·洛曼,你为何不放过自己评上话版《推销员之死》
勒的名剧《推销员之死》于2021年8月7日-22日亮相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剧院。这部曾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了743场,为年轻的米勒一举赢得托尼奖、普利策戏剧奖和纽约戏剧评论奖的戏剧,表现了在美国大萧条时期,一个叫威利·洛曼的推销员兢兢业业为公司辛勤奔波了30多年,到了年老体衰,被老板解雇。为了给妻子和两个一事无成的儿子留下一笔保险费,他深夜驾车身亡。因教学的需要,我曾把1983年由编剧阿瑟·米勒亲自导演、北京人艺在首都剧场演出的《推销员之死》录像看了又看。然
上海戏剧 2021年5期2021-10-14
- 来自1949和2021的思考话剧《推销员之死》创作谈
能够执导《推销员之死》,我很幸运。这一部戏,由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家阿瑟·米勒创作于1949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原定2020年8月首演,由于疫情整整推后了一年,变成了2021年的8月。早在几年前我就知道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计划制作《推销员之死》,作为剧院西方经典作品重绎中的一部,由吕凉老师主演。但由于种种原因,导演一直没有确定。因为这个系列之前几部都是邀请该作品所属国家的导演来创作,所以在2018年我听说吕凉老师提议可以让我来尝试导演这部戏时,全然把它当作
上海戏剧 2021年5期2021-10-14
- 当“本”归来
——解读《推销员之死》中“本”的人物形象
200)《推销员之死》是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的经典作品之一,获得了托尼奖、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该剧主要讲述了美国社会中的一名普通推销员威利,在执着追求“美国梦”道路上陨落的故事。作品围绕主人公威利生命的最后24小时展开,剧作家通过对时空的特殊处理,用表现主义手法把主人公的回忆、现实和幻境融合在一起,呈现出威利错综复杂的精神世界,并赋予作品更迷人的戏剧因素。威利的哥哥“本”其实已经死亡,但是他却作为神秘人物归来,频频出现在威利的幻境中,与威利真实对话,
大众文艺 2021年11期2021-06-25
- 论《推销员之死》中的父亲角色
容摘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知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关于该剧的研究成果虽林林总总,但对该剧父亲角色进行的专门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拟从男主人公威利作为父亲的角色阐释其走向失败的必然性,解析父亲角色在推动作品情节发展以及深化美国梦主题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为读者赏析该剧的丰富寓意提供一个新的視角。关键词:父亲角色 《推销员之死》 作品主题 畸形家庭教育一.引言《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在国际戏剧界享有很高盛誉,作者阿瑟·米勒通
文学教育 2021年5期2021-06-15
- 论阿瑟米勒戏剧《推销员之死》中的符号艺术
·米勒的《推销员之死》描绘了20世纪50年代悲剧而又现实的社会观。在这个以世俗成功导向的社会中,象征主义在传达失败这一中心主题的意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列举并分析了一些象征符号,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剧作家在发展该剧中的文学技巧。阿瑟·米勒在1948年写的《推销员之死》试图让观众不同寻常地看到威利·洛曼的思想,作为一个性格复杂的60岁推销员,他通过努力做到“有价值”,发现自己在竞争激烈的资本主义世界里挣扎着被吞没了。阿瑟·米勒运用各种文学手法,
科技研究·理论版 2021年20期2021-04-20
- 破碎的美国梦
——《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悲剧初探
就完成了《推销员之死》这部作品,却得到了包括普利策奖、托尼奖和纽约剧评界奖在内的三大奖项。在他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为观众呈现了《推销员之死》《严峻的考验》《全是我的儿子》《萨勒姆的女巫》《炼狱》等诸多优秀作品。其中《推销员之死》的影响最大,有评论家甚至说《推销员之死》是一出创造了历史的戏剧。这里所说的创造历史,是指它在百老汇连演742场,刷新了美国戏剧史上的新篇章。《推销员之死》的主人公威利·洛曼是个悲剧人物。年逾花甲的威利·洛曼在经历了工作上的一系列以及
魅力中国 2020年39期2020-12-21
- 跳崖的梦游者——《推销员之死》的悲剧探源
·米勒的《推销员之死》(下简称《推》)于1949年上演后获得了极大成功。这部剧讲的是一位底层推销员威利,怀抱美国梦,却又对现实生活盲目自信,对于自身和他人错误判断,最终走上自杀绝境的故事。威利这个小人物,这个普通人,让跨越国界的观众产生了共鸣。因为他对成功的追求,对物质金钱不加掩饰的渴望,对生活的迷惑都是人所共有的,人们在威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从威利破碎的生活中感受到极大的悲哀。一、盲眼的父亲作为推销员的威利,一个勤勤恳恳、没犯过什么大错却最终一无所获的人
魅力中国 2020年32期2020-12-07
- 从琳达的角度分析《推销员之死》的悲剧原因
摘 要: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最重要的剧作之一。剧本主要描写了老推销员威利·洛曼的悲惨生活,他成为了美国梦的受害者,而威利的悲剧原因有一部分来自于他的妻子琳达·洛曼。正如我们所知,女性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没有话语权,或者更糟,成为了男性的附属品。他的妻子琳达·洛曼也像大部分女性一样成为了男权社会的受害者。正是由于琳达的懦弱,她对丈夫的溺爱和崇拜导致了威利沉浸于自己的幻想,最终决定自杀。此外,琳达对孩子们的忽视也极大地影响了她的孩子,造成了她孩子的悲剧。关键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4期2020-09-06
- 从琳达的角度分析《推销员之死》的悲剧原因
摘 要: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最重要的剧作之一。剧本主要描写了老推销员威利·洛曼的悲惨生活,他成为了美国梦的受害者,而威利的悲剧原因有一部分来自于他的妻子琳达·洛曼。正如我们所知,女性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没有话语权,或者更糟,成为了男性的附属品。他的妻子琳达·洛曼也像大部分女性一样成为了男权社会的受害者。正是由于琳达的懦弱,她对丈夫的溺爱和崇拜导致了威利沉浸于自己的幻想,最终决定自杀。此外,琳达对孩子们的忽视也极大地影响了她的孩子,造成了她孩子的悲剧。关键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4期2020-09-06
- 戏剧《推销员之死》中话语标记语“well”的汉译对比研究
——基于多译本平行语料库的方法
戏剧作品《推销员之死》为例,通过语料库的方法,对使用频率最高的话语标记语well的汉译展开了研究。[4]话语标记语是研究戏剧翻译的一根标尺。这类词汇虽比较简短,但内涵十分丰富,在戏剧语篇中大量存在,研究其翻译能更直接地对比和研究戏剧语篇的翻译, 洞察译者的翻译手段和意图。一、研究方法本文研究的对象为《推销员之死》三种中译本中well的用词。这三个译本分别为1971年的姚克译本(以下简称“姚译”)、1980年的陈良廷译本(陈译)以及1983年的英若诚译本(英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06-06
- 论人性的复杂性
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成名作,发表于1949年,凭借此剧米勒获得了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三大奖项并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米勒创作的戏剧注重美国小人物的普通生活。当时的美国,物质社会极度发达,精神世界却极度匮乏。《推销员之死》刻画了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形象,他怀揣梦想却一身不得志,盲目估计了自己以及儿子的能力导致了他一生的悲剧。本文从洛曼的人际关系方面着手来讨论人性的复杂。关键词:《推销员之死》 ;威利·洛曼 ;人性;复杂作者简介:冯育军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2期2020-05-26
- 论《推销员之死》中的女性形象
通过分析《推销员之死》中出现的三类不同女性形象,从而揭示《推销员之死》不仅仅是威利洛曼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引发人们对女性社会处境的关注。关键词:《推销员之死》;阿瑟·米勒;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6--01阿瑟·米勒是美国著名的剧作家之一,作品因聚焦社会问题而表现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因此也被称为“美国戏剧的良心”。1949年创作的《推销员之死》上演并获得纽约戏剧评论家奖
青年文学家 2020年6期2020-04-09
- 美国的梦,人类的诗
——浅论《推销员之死》的诗性智慧
072)《推销员之死》被认为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其创作于1949年,彼时正是大洋彼岸的中国建立新政权的年份而被人铭记。1983年,阿瑟·米勒在国内戏剧家英若诚(时任中国文化部副部长)、曹禺(时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的盛情邀请下,来到中国亲自执导了本剧,由此引发了《推销员之死》的研究热潮,并沿袭至今。目前国内对于阿瑟·米勒及《推销员之死》研究论文已呈汗牛充栋之状。但是其中大部分论文依然从“美国梦”的现实基点出发,或探索本作的现实意义,或探索本作
湖北社会科学 2020年4期2020-01-17
- 阶级身份、伦理困境与历史深度的开掘
——以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为例
主要有:《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都是我儿子》《两个星期一的回忆》《桥头眺望》《格格不入》《堕落之后》《维希事件》《美国大钟》等,其中话剧代表作是《推销员之死》与《萨勒姆的女巫》。米勒不仅两度踏上中国的土地,还在北京亲自执导了他的《推销员之死》。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涌现出一大批学术成果。他的作品深刻影响到了包括经典话剧《狗儿爷涅槃》在内中国当代戏剧的创作。鉴于米勒在国际的影响力和其对中国的深远影响,对米勒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国外对阿
武夷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2019-12-26
-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
·米勒;《推销员之死》;父子关系[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2--01一、引言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家庭关系是构成情节的关键要素。这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戏剧的一个共同特点。通过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读者能够解读故事中的冲突。在这个家庭中,不同的人物在各自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亚瑟·米勒的戏剧《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和他的两个儿子之间的互动,使米勒能够评论父子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二、父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2期2019-12-16
- 《推销员之死》戏剧人物冲突分析
,分析了《推销员之死》中的几位主要人物:惟利、弼甫、海庇、林妲的人物形象以及他們之间的冲突。文章切入的角度是:谁才是《推销员之死》中的真正的受害者,以这一特殊的角度展开分析,并且通过试探析该剧作是如何通过人物冲突来渲染戏剧悲剧性的。关键词:《推销员之死》;戏剧;人物分析戏剧场景一开始就是一幢弱小的单薄的房子,周围的高楼林立,更衬出这家人家的弱小单薄。黑暗的夜空之下,橙黄色的灯光照耀之下,高耸的公寓大厦包围了这座小小的住宅,显得有些阴森和阴沉,住宅里的家具和
北方文学 2019年33期2019-12-10
- 话剧《天窗》与电影《推销员之死》比较分析
》与电影《推销员之死》均在家庭框架内讨论了社会存在与个人梦想,实质上属于针砭时弊的社会剧。主人公威利和汤姆是主流价值观的代表,而威利的儿子比夫和汤姆的情人凯拉则力图逃离这种主流价值观,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两者都非线性叙事,而是从某个场景开始,以回忆的方式追溯过去。积压已久的矛盾在偶然事件爆发之后再也无法调和,激烈的对话表露了双方的性格,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这既是人与人之间价值观的鸿沟,也是个人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冲突。其中或隐或显的社会批判呼应了易卜生时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11期2019-11-26
- 论《推销员之死》的悲剧内涵
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探讨了美国的社会问题以及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问题,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作品,其塑造的威利·洛曼并不是古典式的传统悲剧人物——他没有高贵的出身和斐然的名声,他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美国公民。从个人、家庭、社会层面依次解读,可以发现威利这一人物的形象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及其丰富而深刻的的悲剧内涵,是“美国梦”欺骗性的真实写照。一、一个自我价值迷失者的悲剧酿成威利自我迷失的首要因素,是他没有看透“美国梦”的欺骗性。威利是“美国梦”虔诚的信仰
长江丛刊 2019年22期2019-11-15
- 从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看威利·罗曼的悲剧
丹摘要:《推销员之死》被誉为“美国梦不再”的代表作。运用卡倫·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对书中主人公威利·罗曼的性格特征重新进行解读,并指出威利·罗曼的悲剧源于他的屈从型人格以及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没有准确认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最终在自我异化过程中产生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他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关键词:《推销员之死》 威利·罗曼 悲剧 神经症理论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5-0101-02阿瑟·米勒是美国最杰出
现代交际 2019年15期2019-10-21
-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哈皮的男性气质
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一部两幕剧本。主人公威利携妻子以及儿子比夫、哈皮在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幻想通过商品销售获得名利,实现美国梦,终归失败自杀。威利盲目追求美国梦的,误导比夫和哈皮形成了不切合实际的价值观。本文意在用R. W.康奈尔的男性气质来探究哈皮的男性气质,研究是否存在第五种男性气质。关键词:R.W.康奈尔;男性气质;哈皮;美国梦[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01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3期2019-09-16
- 《推销员之死》中的现代悲剧观
要:在《推销员之死》中,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呈现了一个不同于古典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的悲剧。米勒打破一些传统规则的束縛,创作了这部《推销员之死》,并以此表达了他对现代悲剧的一些见解和观点。关键词: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现代悲剧[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0--01一、引言《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的代表作,该剧在风格和题材上都非常新颖现代。这部戏剧主要与米勒的散文《悲剧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0期2019-09-10
- 双重桎梏下的“美国梦”观小维克剧院《推销员之死》
同执导的《推销员之死》再一次征服了伦敦的剧评人和观众。笔者在今年稍早的时候,曾于本刊撰文表明对性转版《伙伴们》的些许疑问,并认为其性转的设定虽然耳目一新,却多少有些逻辑尚且无法自圆其说之处。然而,这次《推销员之死》尽管使用了类似的手法,其张力却不可同日而语。伊利特将罗曼一家设定为下层中产阶级的非裔美国人,在保持了米勒的原作对“美国梦”的质疑和批判的同时,也将种族问题和资本主义糅合在了一起。按照剧评人马克·申顿的说法,这样的选角策略“让一切都改变了,同时一切
上海戏剧 2019年4期2019-08-29
- “人生就是一场空忙”
芷摘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最著名的剧本,讲述了一个老推销员威利一事無成的阴郁生活。他渴望成功和社会的认可,不断地活在幻觉和梦境之中。本文结合戏剧理论:“情境”“人”“动作”“行动”,分析林达这一女性形象,以及她在家庭中的他者地位。阿瑟-米勒为我们揭示了美国梦破灭后,它的余波渗透到小人物的家庭日常生活中,产生了最深刻也最为撕裂的矛盾。关键词:阿瑟·米勒情境论 女性他者《推销员之死》《推销员之死》于1949年发表,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了742场,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4期2019-07-25
- “人生就是一场空忙”
——浅谈《推销员之死》中的女性林达
09 ]《推销员之死》于1949年发表,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了742场,此剧荣获了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也为阿瑟·米勒赢得了国际声誉。剧本以威利·洛曼一生的悲剧为主线,老推销员工作了一辈子,到头来却要靠以前的朋友查理接济;拥有两个一事无成的儿子——哈比和比夫;改变现状,想要换份工作,却遭到老板霍华德的冷眼和炒鱿鱼的决定;最后走投无路之下,为给儿子们赢得一笔保险金,选择自杀。和威利一样,他的妻子——林达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女性形象。在威利死后:林达 三十五年来,
名作欣赏 2019年11期2019-07-12
- 英若诚戏剧翻译风格的译者行为批评
诚汉译本《推销员之死》为例,对其戏剧翻译风格进行探析,更好地欣赏英若诚先生译本的精彩之处,并借助其翻译成功之处给戏剧翻译实践带来启发。关键词: 翻译风格 英若诚 戏剧翻译 《推销员之死》1.引言纵观中外翻译史,最早提出翻译风格问题的是英国著名翻译家泰特勒,他在《论翻译的原理》中(1970)提出著名的翻译三原则:(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性质一致;(3)译文与原文同样流畅。其中“风格一致”原则便可视为翻
文教资料 2019年34期2019-02-16
- “人性是复杂的”
——浅析《推销员之死》人物威利与林达
000)《推销员之死》发表于1949年,在百老汇连续上演742场,荣获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直到1983年在北京进行中国首场演出,也将喝彩声带进了中国。全剧以威利·洛曼一个普通推销员的悲剧一生为主线,以小人物内心世界记录了美国当时的社会现状与问题。该剧所塑造的人物威利·洛曼一度成为大家评议与慨叹的对象,威利是一个平凡的“梦想家”,其身上所呈现出的人物的复杂性堪称戏剧人物形象的典范。同威利一样,他的妻子——林达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女性形象。本文试从威利和林达
大众文艺 2019年13期2019-01-28
- 浅谈《推销员之死》话剧舞台美术设计
.米勒的《推销员之死》 之前,曾经多次现场观看中国话剧先锋孟京辉先生的《思凡》《百年孤独》等话剧,他的话剧中的舞台表现形式和叙事方式都给在现场的我触动很大,都能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话剧的魅力.《推销员之死》作为20世纪话剧里里程碑式的作品,从一个小人物悲剧的一生入手,从个人与家庭的种种矛盾来揭露整个美国社会当时浮夸,泡影似的财富梦想,体现梦想和现实之间不可磨合的矛盾.这样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话剧,激起我对此话剧舞台创作的无限想象.二.材料整合在这个剧本里,回忆
新生代 2018年16期2018-11-13
- 浅析《推销员之死》主人公威利·洛曼悲剧结局的心理原因
摘 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20世纪重要剧作家阿瑟·米勒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曾获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奖。本文拟采用心理分析法对《推销员之死》主人公威利·洛曼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寻其注定悲剧结局的心理原因。关键词:威利·罗曼;心理分析;悲剧《推销员之死》设定在主人公威利·洛曼生命最后24小时的内心活动。从他对过去的沉思以及与妻儿和邻居的对话中,处处体现了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特征,即对“他者”的依赖和对自我的虚幻认识。一、自我异化拉康的镜像
青年时代 2018年22期2018-10-16
- 创新表现主义与超现实主义戏剧
——以米勒与北京人艺合作的《推销员之死》为例
·米勒的《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是一出用西方表现主义与超现实主义手法展现小人物美国梦破灭的现代悲剧。1949年该剧在纽约百老汇首演,连续上演742场,场场爆满,为米勒一举赢得了很高的声望。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西方优秀剧目,该剧是最早搬上北京人艺舞台的西方现代剧之一。外国经典剧目要搬上中国舞台,实现其新颖的艺术价值,有两个跨越与创新的过程。一是从外国文本到中国文本的跨越与创新;二是从剧本到舞台艺术的跨越与创新。任晓霏
文化艺术研究 2018年2期2018-08-01
- 关于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的悲剧氛围探析
摘 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创作的一部两幕剧。本文将通过对其剧作的悲剧氛围探析,来研究主人公威利悲剧性的一生折射出的个人、家庭和社会矛盾。本文从正面渲染和侧面烘托两个大的角度,包含环境渲染法、人物场面渲染法、情节渲染法、镜头切换法、心语渲染法等,来分析剧者所营造的悲剧氛围,以此更好的剖析剧作的深层含义:威利的一生是美国底层小人物悲剧性的一生,揭露了美国社会富有童话的欺骗性。剧作结构尤其是米勒使用的倒叙手法和想象中的对话颇为新颖,解读其逻辑也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2期2018-06-23
- 《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伦理选择
摘 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现实主义著名戏剧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文学评论界普遍认为该剧是一个小人物美国梦破灭的悲剧。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回到美国大萧条时代的伦理现场,分析主人公威利伦理选择,发现导致威利自杀的主要成因是其伦理身份与伦理规范相悖,该剧通过一个普通人的伦理选择给予现代人以教诲和警示:每一个人都要遵循社会中的伦理规范,一旦打破了这些秩序,势必要受到无法逃脱的惩罚。【关键词】《推销员之死》;文学伦理学;伦理身份;伦理选择中图分类号:I206
戏剧之家 2018年4期2018-05-15
-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的表现主义技巧
表作品,《推销员之死》的表现主义技巧,将该部作品的虚构空间和现实情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本文尝试探讨《推销员之死》的表现主义技巧。关键词:《推销员之死》 阿瑟·米勒 表现主义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3-0086-03作为上个世纪美国最为著名的剧作家之一,阿瑟·米勒,以作品《推销员之死》在世界剧坛上享有盛誉。本文尝试探讨《推销员之死》所呈现出来的表现主义技巧,对于促进该部作品表现主义相关内容的研究有着一定
现代交际 2018年3期2018-03-10
- 论《推销员之死》中景观的悲剧维度
。在创作《推销员之死》时,正值资本主义景观社会的发展时期,米勒特别聚焦被城市景观所包围的普通群众的生存发展问题,巧妙地将戏剧中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与其所处的景观的在场直接联系起来。本文以米勒的《推销员之死》为文本,借助文学地理学理论和生态文化思想,聚焦戏剧中的公寓景观、房屋景观以及花园景观,剖析米勒在戏剧中对景观所建构的悲剧维度,从而揭示在资本主义景观社会下,以主人公威利·洛曼为代表的当代美国平民阶层陷于生存困境的真正缘由。一、棱角分明的公寓景观:非真实状态
外文研究 2018年4期2018-03-07
- 美国梦的兴起与破碎
——以《推销员之死》论美国梦
渐衰微,《推销员之死》即是反映美国梦衰落的重要文学作品。一、美国梦与文学创作(一)美国梦的缘起 “美国梦”,翻译自英文American Dream,也可以译作“美国梦想”。自1776年美国诞生以来,美国梦便与之俱生,成为美国民族精神与传统价值的集中显现。[1](P42)美国梦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原始淘金梦、个人成功梦以及当前的投资移民梦,但究其内涵,则可以分为美国的梦想以及美国人的梦想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就美国的梦想而言,它指美国国家层面的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1期2018-01-29
- 无法愈合的创伤
——创伤理论视角下《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死因解读
痛苦。在《推销员之死》 中,威利心中的深刻创伤无法愈合,而事后创伤修复的失败,将其推上了自杀的不归路。二、创伤的累加产生米勒在《推销员之死》一书中以主人公威利所遭受的诸多创伤为出发点,小说中四重事件的接踵而至导致主人公的创伤不断累加,其日益累积的消极情绪最终将其推入了灰暗的深渊,极大的心理压力压垮了家庭顶梁柱。1. 童年家庭创伤弗洛伊德认为,童年的经历就像影子一样徘徊在人性左右,在适当的时机里内心被压抑的意识会像地雷一样爆炸。③作者在剧中没有大篇幅地着墨威
名作欣赏 2018年35期2018-01-28
- 浅谈《推销员之死》中琳达的女性悲剧形象
其代表作《推销员之死》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批判精神,成为了西方现代悲剧的典范。大多数评论家和学者从多种角度对该剧的悲剧性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而对其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以女主人公琳达·洛曼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剧中的女性形象,进而揭示了该剧不仅仅是威利·洛曼一个人的悲剧,也是身为普通家庭妇女琳达的悲剧。关键词 《推销员之死》 女性形象 悲剧性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1
科教导刊 2018年28期2018-01-04
- 《推销员之死》中的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
摘 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现代剧作家阿瑟·密勒的代表作,该剧一经上演便引发强烈反响,震动了美国的戏剧界。该剧的成功与剧作家对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的熟练运用是密不可分的。关键词:阿瑟·密勒;《推销员之死》;表现主义;象征主义作者简介:宋正元(1982.1-),男,湖南会同人,苗族,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1一、引言《推销员之死》是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5期2017-12-26
- 过去、现在、未来
著名剧作《推销员之死》。两部剧都使用了跨度为十五年的两个时间维度,并采用交错在舞台中进行的方式,都对剧情的节奏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作用方面仍有差异。本文通过比较《荒原与人》与《推销员之死》,找出二者的异同。关键词:《荒原与人》;《推销员之死》;李龙云;阿瑟·米勒一、作品介绍李龙云的剧作《荒原与人》,“错乱”的时间是其最为鲜明的特点。而这一特点恰好与阿瑟·米勒的剧作《推销员之死》有相似之处,都运用了一个十五年的时间跨度,但在产生的作用方面又有所区
青年时代 2017年29期2017-11-28
- 从影片《推销员之死》看小人物生存困境
2)影片《推销员之死》改编自米勒的同名戏剧,由沃尔克·施隆多夫执导。这部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名63岁的旅行推销员威利·罗门,威利从年轻时便有一个梦想,即希望通过自己敢于拼搏的勇气和不懈努力,获取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成功,做一名事业有成、家庭和睦的商人,从而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但影片向我们展示的却是一位失败的推销员,他步履蹒跚,疲惫不堪,事业不顺,家庭失和,精神失措,人们看到的是一位处于困境中的老者。本文拟通过分析威利·罗门这一典型人物来探究小人物的生存困境。一、威
电影文学 2017年14期2017-11-16
- 浅谈过去对《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悲剧结局的影响
:过去对《推销员之死》里主人公的死亡起了重要作用。社会的发展及变化在这部剧中对主人公的命运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弗洛伊德的退行理论,本文发现威利对过去的场景的回憶大多都是为了寻找慰藉和逃避现实,这也最终导致了其最后的自我毁灭。关键词:《推销员之死》;社会的历史发展;个人的过去作者简介:辛若晨(1993-),女,汉族,天津人,英语文学硕士,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9期2017-11-08
- 《推销员之死》中的异化现象探究
摘 要:《推销员之死》揭示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的生活窘况。本文结合异化理论,发现该剧中主人公威利之死是由残酷的资本主义造成的。资本主义将人视为推动商业发展的机器,使得人们在这种绝对控制下遭受了异化。该剧作中,主人公威利·罗曼的自我认识、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以及爱的能力均在资本主义强权下发生了异化,导致他最终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牺牲品。关键词:《推销员之死》;阿瑟·米勒;异化[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7期2017-10-24
-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人生
经典剧作《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悲剧人生背后的深层动因,逐层揭示了“小人物”的苦难,展示了现代人为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导致对人生的迷茫和绝望。【关键词】需要层次理论;悲剧;人生价值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018-02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享誉世界文坛的美国现实主义剧作家,一生创作了众多闻名于世的剧作。其中被称为“一部十足的美国戏剧的经典作品”[1]的《推销员
戏剧之家 2017年14期2017-09-11
- 1979年以来中国学界的《推销员之死》研究综述
奎摘要:《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的经典之作。自1979年以来,对于该剧的研究在中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应当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加注重《推》剧的整体性研究。基于此,拟分四个时间段历时地对其在我国的研究作以概述和反思,以期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把握这部剧作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关键词: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I10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7010903引言阿瑟·米勒①(Arthur Mi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7期2017-07-29
- 《推销员之死》的创伤解读
要: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杰出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他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创作出了这部广受赞誉的作品。本文以创伤理论为基础,分别从创伤表征、创伤根源和创伤复原失败三个视角切入对剧作进行解读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警示人们不能忽视创伤带来的严重后果和影响。关键词: 《推销员之死》 创伤表征 创伤根源 创伤复原失败《推销员之死》是当代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该剧作于1949年发表,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了742场,荣获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从而使
文教资料 2017年14期2017-07-29
-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
·洛曼是《推销员之死》中的主人公,也就是阿瑟·米勒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一名推销员。他作为美国社会中最普通的一员,为公司卖力工作35年,年岁大被解雇;他对儿子寄托全部希望,儿子们事业却很失败;无力养家的他选择自杀,以便给家人带来一笔保险金。他的悲剧不是他个人的悲剧,在整个美国社会中也是典型的悲剧。关键词:威利·洛曼;价值观;期望与现实;付出和回报作者简介:关羽含(1994-),女,汉族,辽宁省本溪市人,辽宁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1期2017-07-28
- 《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
角,分析《推销员之死》中引起父子关系不和谐的因素,讨论父子矛盾的消融过程,探讨父与子的意义生存观,指出威利同理心的缺失和比夫的恋母情结也是造成父子冲突的原因,不切合实际的梦想便会成为幻想,重物质轻精神的追求终会走向灭亡。关键词: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父子关系;同理心;俄狄浦斯情结;生存意义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6.087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16期2017-07-06
- 浅析美国梦在《推销员之死》中幻灭的原因
的价值。《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巅峰之作,其塑造了一个困惑、迷惘、绝望的普通小人物——推销员,揭示了普通美国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和扭曲的价值观。本文分析了剧作中美国梦破灭的主、客观原因,目的在于使人们意识到对金钱和物质的盲目追求,极有可能将自己沦为商品和社会错误价值观的牺牲品,从而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關键词:美国梦;幻灭;原因作者简介:党思宇,女,1993年出生,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中图分类号]:I106
青年文学家 2017年9期2017-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