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推销员之死》中的表现主义技巧

2018-03-10 21:45刘芳考
现代交际 2018年3期
关键词:阿瑟表现主义米勒

刘芳考

摘要:作为一部揭露美国虚假梦想的代表作品,《推销员之死》的表现主义技巧,将该部作品的虚构空间和现实情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本文尝试探讨《推销员之死》的表现主义技巧。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 阿瑟·米勒 表现主义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3-0086-03

作为上个世纪美国最为著名的剧作家之一,阿瑟·米勒,以作品《推销员之死》在世界剧坛上享有盛誉。本文尝试探讨《推销员之死》所呈现出来的表现主义技巧,对于促进该部作品表现主义相关内容的研究有着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表现主义的内涵

在探讨《推销员之死》所呈现出来的表现主义技巧之前,有必要从理论层面对表现主义所具有的内涵进行解析,从而为其后续的探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从起源上来看,表现主义最早起源于绘画领域。随着其影响的不断深入,后来延伸到文学领域。在表现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相关的艺术创造者开始追求再现事物本质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他们的口号是“表现而不是再现”。到了上个世纪初期,表现主义思潮开始影响到美国,作为受表现主义影响深远的剧作家阿瑟·米勒,在进行剧作创作的过程当中,特别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重视对人物内心情感感受的表达,关注每个个体命运,关注命运背后的社会现状的写照。从《推销员之死》中可以感受到阿瑟·米勒高超的表现主义技巧。

二、《推销员之死》的表现主义技巧分析

作为美国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推销员之死》在结构上,比较注重使用表现主义模式。在进行叙述的过程当中,将倒叙和插叙融合在一起。在情节方面突破了现实想象,将过去、现在、幻想、现实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些都充分地彰显出作品所具有的表现主义特征。

(一)心灵外化手法

在《推销员之死》中表现主义最大的体现或者说表现主义戏剧和以往的戏剧根本的区别在于:不再将客观生活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更加注重对作品中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更加注重对内在真实的呈现。阿瑟·米勒在《推销员之死》中通过大量的表现主义技巧进行了主人公内心的刻画,尤其是对在生活压力面前的人的心理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表达。

在米勒看来,进行主人公内在思想的表达是艺术创造的一个重要落脚点。为了更好地显示出主人公威利的精神状态,米勒通过心灵外化的手法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来进行表达。例如,为了更好地呈现出主人公威利在面对周遭压力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些心理压力,作者通过一种幻觉或者说幻象的方式来引发观众的共鸣。

威利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会产生幻觉,这种幻觉会让他想象到曾经去世的哥哥,哥哥的形象直接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立体地感受到主人公此刻的内心挣扎。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暗示出威利面对挫折、面对生活压力所产生的内心挣扎以及面对自己未来时所呈现出来的彷徨。例如,在第二幕中,威利和老板进行谈判的时候,他希望老板能够给他一个工资相对较低但是轻松的工作,结果老板竟意外地将他解雇。他开始失控,他开始暴躁,当他开口说话的时候,他的幻想又开始出现。

在经历了长期的思想挣扎之后,威利似乎已经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但是他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家庭还充满了希望,甚至充满了一点幻想。他觉得自己应该还有机会去争取更多生命的可能。幻想中,他会对过往的事情进行反复的回忆。阿瑟·米勒通过使用倒叙的方法让观众更加直接地了解米勒在他的前半生所经历的一切。

所有的内容都和主人公威利的内心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通过往事再现的方式,还是通过口叙的方式,都将整个故事情节不断向前发展。从整个剧作发展的结果来看,阿瑟·米勒用幻想和往事再现的方式来进行主人公心理的刻画所达到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不仅将整个故事情节往前推进,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主义手段,更加丰富地展现出主人公此刻的挣扎与内心的彷徨,这也为主人公之死埋下了伏笔。

(二)巧妙的舞台设计

在表现主义戏剧中,通过舞台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呈现出良好的舞台效果。无论是演员的表现,还是布景,都需要通过舞台设计来体现。阿瑟·米勒从舞台的气氛和整个舞台的节奏方面对表现主义戏剧进行了充分的发挥。

一般来说,舞台氛围营造,主要是借助灯光以及音乐来进行。阿瑟·米勒非常重视灯光在整个舞台气氛中的作用。不同的心理活动借助不同的灯光来灵活搭配。在《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风尘仆仆地回到家中的时候,舞台的灯光慢慢亮起。随着灯光的变化,也暗示着主人公内心的起伏。当威利和老板进行对话的时候,当他受到贊美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喜庆悠扬的音乐。可是当吵架声响起的时候,音乐开始变得狂躁与压抑。在这部作品中阿瑟·米勒借助灯光来进行分层表演,尤其是在主人公威利自言自语的时候,就是通过灯光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很好地实现了剧作中所呈现出来的内心世界的表达。还通过灯光来进行情感的转换。在主人公内心矛盾最为激烈的时候,也是用灯光来体现,先是灰暗,然后是明亮,最后是寂灭。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的内心。为了更好地实现整个舞台气氛的营造,在灯光颜色的选择方面,阿瑟·米勒也是苦心孤诣。

在舞台氛围的营造中,作者使用大量的背景音乐。因为音乐作为整个舞台气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依据主人公内心的变化以及故事情节的走向来选择不同的音乐。在《推销员之死》这部作品中,每一个主要人物都会有自己的音乐背景来对他们自身的内心情感进行表达。有的音乐是高昂的,有的音乐是阴沉的,有的音乐充满梦想与追求,有的音乐反映更多的是一种人物的内心与性格。所以,在情节变化的时候音乐响起;在情节起承转折时,音乐又逐渐走向高潮。当威利自杀完成以后所有的音乐戛然而止。米勒通过音乐和灯光的有机融合,更好地渲染了作品所具有的气氛。

(三)典型的人物塑造

作为一个失败者,威利是一个普通的人物。他是一个丈夫,也是一个父亲。可是无论是作为父亲,还是作为一个丈夫,他都是失败的。作品用了大量的笔触对他三十几年的生命光阴进行了描述。他的伤心、落魄,他的绝望,他的无可奈何与忍让等等。虽然,威利在心中似乎还有希望,对自己的未来还有些侥幸,他希望儿子能够实现自己曾经有过的梦想。他希望自己的死亡能够给儿子的未来发展与成功带来一些帮助。可是,他的梦想难以实现,因为他的儿子让他失望。他自己所谓的坚强,只不过是一个虚假面具之后的彷徨。一方面,他对自己的家庭充满了爱。可是,另一方面他也有认识不足的时候。他的爱是自私的。他对自己的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他误入歧途,他的人生最终变成悲剧,而悲剧的始作俑者正是他自己。他的出轨,他的辜负,最终让家庭离崩溃散。endprint

作为一个失败的推销员,或者说作为一个追梦失败的个体,威利在很大层面上表现出了美国梦想的虚假或者说美国梦想的虚伪。因为美国梦一直以来是美国所以宣称的骄傲和自豪,可是当像威利一样的推销员最后选择了离开人间这样的结局之后,整个梦想的虚荣暴露无遗。没有人希望像老狗一样死去,他们在精神恍惚之间,只能回想过去曾经取得的成就和已经难以达到的未来。威利作为一个类型化的人物,也曾经好高骛远或者说也曾经志向远大,可是在现实面前,在残酷的命运面前,他也只活在一个自我欺骗的世界里面。他从来没有真正地认识自己是谁,自己能干什么。他一直在做那种不切实际的发财梦。威利始终没有明白在残酷竞争的商业社会,狡诈和虚伪有可能是获胜的唯一法宝,可是威利还没有学会。他不具备发财的本事,他只具备发财的冲动,甚至为了获取死亡保险金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去换。他被欲望或者说被金钱遮盖了双眼。

(四)舞台节奏

在整个《推销员之死》的剧作呈现过程当中,舞台节奏在某种层面上和戏剧结构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整个作品表现出的主人公的心理冲突,通过主人公的自言自语以及灯光和音乐的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命运的悲剧。阿瑟·米勒特别善于使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以此将作品中主人公的现实和梦想结合在一起,仿佛时光倒转,仿佛人物重新再来。例如,在《推销员之死》的舞台实践中通过大量的情景转换,从起初的威利疲惫回家到回忆,到幻想到最后的破灭。这种类似于意识流的方法让整个作品在舞台艺术和表现张力方面得到更大水平的提高。观众也似乎被带进这种场景,感受到主人公威利内心所经历的忐忑。作为戏剧的一种,无论是传统戏剧还是表现主义戏剧,都是以整个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关系的塑造作为主要的落脚点。在表现主义方面,通过场面的转换来更好地进行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自由表达。通过使用闪回的方式,虽然看似没有逻辑,可是在闪回背后,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场景宽度、深度、时间、空间的周转与融合。在整个空间的表达中,作者对整个家庭的气氛以及情节的铺展在一开始就奠定了悲剧的基调。表现主义剧作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通过使用具体化、具象化的表达,将整个作品中所具有的人物心理和真实场景、虚幻场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在某种角度上可以说,阿瑟·米勒是通过《推销员之死》这部戏剧中本身所存在的一些不合逻辑的地方来进一步地解释所谓的美国梦的虚假。例如,国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匮乏,面对现实和梦想之间的落差,面对人生和虚伪之间的批判,面对自我和幻想之间的虚荣,如何更有效地平衡以及所有真实的情感表达。

三、《推销员之死》表现主义因素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上文主要探讨了《推销员之死》这部作品中表现主义因素的主要体现。本节主要分析《推销员之死》表现主义因素的形成原因。

(一)表现主义思潮的影响

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由于受到表现主义思潮的影响,西方戏剧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或者说更好地展现人物在舞台上的心理变化,这是表现主义戏剧和传统戏剧最大的区别。表现主义创作者更加注重自我的表达、自我本质的彰显,注重主观和客观思考的呈现。作品更加注重形象地刻画出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每个人所经历的内心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阿瑟·米勒在表现主义的使用过程当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他不断地进行倒叙、插叙,让情节和幻觉融合在一起,拓宽了舞台空间的表达,让整个戏剧的张力得到很大限度的彰显。同样,阿瑟·米勒也特别善于使用悲剧,整个作品的悲剧气氛非常强烈,主人公的内心挣扎与体验和观众实现了良好的共鸣。

(二)《推销员之死》中表现主义体现的意义

作为一部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品,这部作品批判了美国经济危机时期人心的变化以及整个社会的动荡。剧作家米勒表现主义的使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内容上的意义。《推销员之死》本身就是一面镜子,它折射出美国梦想的虚假,也为更多追逐美国梦想的人打了一剂清醒剂,引导他们更好地去面对今后的人生。作为相信美国梦想的主人公威利,他在向往美好未来的过程当中不注重脚踏实地,也没有把握梦想的本质,而是抱着一夜暴富的幻想。作为一个普通的推销员,他认为只要通过努力就可以获得尊重,可是这套人生哲学并没有让威利得到更多的实现梦想的机会。《推销员之死》应该是一个悲剧,辛辛苦苦几十年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一类人在美国随处可见,尤其是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美国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所有的美国梦想就如同泡影一般烟消云散。阿瑟·米勒希望通过《推销员之死》这部作品唤醒那些对所谓的梦想充满幻想的美国民众。所以,从表现主义手法来看,这是对现实主义最好的呈现。应该讲,主人公威利的一生是一个美国梦幻灭的一生。他是痛苦的,犹豫的,他并不愿意面对这个无比残酷的现实,他还存在幻想。他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这样所謂的心灵鸡汤,可是在某种层面上,这样的鸡汤已经成为一种心灵毒药。他的幻想,他的美梦,在现实面前都变成一种射向自己心口的剑。他认为只要自己对孩子好,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而这些仅仅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这部作品在很大层面上揭示了在个人与现实之间、个人和他人之间的矛盾,也为未来敲响了警钟。一个人如何能够在这个社会中得到认可,不仅需要在梦想的实现中获得力量,更需要清楚地认识自己。威利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他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方向,他认为推销就可以创造出未来。可是,虚假的梦想只会让威利在未来崩溃的路上走得更远。

其次,形式上的意义。阿瑟·米勒在整个作品中使用的表现主义技巧对今后的剧作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他通过现在与过去的对接,创造出了不同凡响的舞台表现意境。例如,在整个作品呈现过程当中,阿瑟·米勒通过时空的转换,将主人公内心的独白和舞台呈现结合在一起,让观众可以更加直截了当地了解主人公此刻的心理。因此,这部作品在很大层面上具有的独特的表现主义价值。

四、结语

《推销员之死》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剧作品,阿瑟·米勒在这部作品中把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手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本文在研究过程当中主要介绍了这部作品的表现主义元素以及形成的原因和意义。无论通过心灵外化的方式,还是通过典型化人物的塑造,都在很大层面上助推了整个作品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洪增流,张玉红.评《推销员之死》中的表现主义[J].外国文学,1999(6):83-86.

[2]卢焱.《推销员之死》——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完美结合[D].安徽大学,2006.

[3]郭荣.《推销员之死》中的陌生化效果研究[J].长江丛刊,2016(27):28-28.

[4]张轶.《推销员之死》的创伤解读[J].文教资料,2017(14):12-13.

[5]吴耀芝.心理外化技巧在《推销员之死》中的运用[J].多元文化与多种视点的交汇,2013(1):305-309.

责任编辑:刘 健endprint

猜你喜欢
阿瑟表现主义米勒
七月恒星
大侦探福尔摩斯
大侦探福尔摩斯4
温暖的邂逅
没有秘密的树洞
美国死刑犯:七次躲过行刑,续命33年
浅析表现主义舞台的特点
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试析希区柯克与表现主义
为什么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