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之死》中的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

2017-12-26 20:29宋正元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5期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阿瑟象征主义

摘 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现代剧作家阿瑟·密勒的代表作,该剧一经上演便引发强烈反响,震动了美国的戏剧界。该剧的成功与剧作家对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的熟练运用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阿瑟·密勒;《推销员之死》;表现主义;象征主义

作者简介:宋正元(1982.1-),男,湖南会同人,苗族,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1

一、引言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现代剧作家阿瑟·密勒的代表作,该剧于1942年在美国纽约上演,该剧一经上演便引发强烈反响,震动了美国戏剧界。阿瑟·密勒也凭此剧获得了普利策奖。阿瑟·密勒是一位善于描写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然而,他在创作剧作时也经常运用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手法,以使作品主题深刻,发人深省。

二、表现主义手法的运用

表现主义手法的运用,推动了《推销员之死》一剧的故事情节顺利发展,有利于揭示故事主要人物之间在思想上以及情感上的矛盾与隔阂。剧本故事前后延续一天一夜,但作者利用主人翁威利的幻景,把威利一家的主要矛盾以及引起矛盾的主要原因交待得一清二楚。例如,作者利用闪回镜头,描述了威利年轻时候对妻子不忠的事实,而这一幕正好被儿子比夫撞见,儿子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到外地漂泊流浪。比夫选择逃避有他不得已的苦衷。一方面他不能跟父亲针锋相对,因为那样会让父亲无地自容、伤其自尊;而另一方面,他也不能把父亲的丑事告诉母亲,因为那样会让母亲伤心欲绝;父亲威利因为自己的丑事被儿子撞见而羞愧难当,因自身的原因使儿子从此一蹶不振而心痛不已,因自己对妻子不忠而内疚万分。于是他在现实中自暴自弃,在虚幻中自得其乐。妻子琳达是一位贤妻良母,她想让丈夫摆脱虚幻、逃离痛苦,但威利已是泥足深陷、难以自拔。于是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丈夫走向毁灭而爱莫能助。通过一系列表现主义的心理描写,密勒把威利一家的隔閡、矛盾以及他们面临的危机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密勒的这种表现主义手法不但细腻地描述了主人翁的内心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还在心理描写的基础上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问题,赋予作品社会意义,使推销员这一形象深入人心。后来人们把他的这种创作手法称为“社会表现主义”。

三、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在《推销员之死》中,威利一心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美国梦,留下一份丰厚的家业,为儿子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剧中多次出现威利试图购买一些种子想要在后院种出一些蔬菜。剧中的购买种子、播种以及等待开花结果象征威利一心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凭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番事业,成为儿子心目中的英雄。然而,其实他自己也意识到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他时常感到有一把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他,使他不能施展才能。例如在第一幕中,威利发现房子周边高楼林立,自家后院终日照不到阳光,连萝卜都种不活。妻子也提醒过他,后院阳光不足,植物难以生长。这里的高楼林立、阴影笼罩象征着资本主义严酷的生存环境,说明“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美国梦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尤其不适合普通人。威利一生兢兢业业,为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他老了失去了利用价值的时候,老板便无情地把他解雇了。在这种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普通人是没有出路的,也许只有死亡才是解脱的唯一方法。

威利一生都在做着那个不切实际的美国梦,虽然他在潜意识里知道后院根本长不出庄稼,但他并不死心。他一次又一次地想着去买种子,就连在他被老板解雇之后都没有忘记去买种子,他迫切地想要种出点东西,给儿子留下点实实在在的家当。然而,当他意识到自己撒下的种子永远都不可能开花结果的时候,他决定用自己的死亡去换取两万元保险金,作为自己留给儿子的最后礼物。

威利最后种下的是自己的生命,然而,诚如他在后院种下的种子一样,他的美梦——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两万元保险金并以此作为儿子比夫发家的资本——永远也不能实现。

另外,丛林中的熊熊烈火象征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酷以及威利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它就像是威利的催命符,时时刻刻在提醒着他时间紧迫,催促他尽快采取“行动”。

最后,剧中的丝袜是威利对妻子负心的证据,也是威利对儿子负疚的根源。妻子琳达在家缝补旧丝袜,舍不得买新的,而威利却给情妇买漂亮的新丝袜,而这一幕正好被儿子比夫撞见,于是父子之间产生了永远也无法弥补的鸿沟,威利在儿子心目中的伟大形象顿时化为乌有,儿子愤怒地喊出:“你这个骗子!”

四、结语

阿瑟·密勒是一位现实主义的社会剧作家,在其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中,他别出心裁地融入了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威利一生的起起落落,清晰地描述了威利一家的矛盾根源和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幻本质,严厉地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利益至上”的残酷现实。

参考文献:

[1]Bigsby, Christopher. 2001.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rthur Miller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Nourse, Joan. 1997. Arthur Millers Death of a Salesman and All My Sons [M].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阿瑟·密勒,1986,悲剧与普通人[J].外国文艺(5):88-89.

[4]周维培,1999,当代美国戏剧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endprint

猜你喜欢
推销员之死阿瑟象征主义
台州学院李国辉教授新著《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象征主义》出版
接种乙肝疫苗致1例阿瑟反应的报告
当代象征主义流派研究的困境和出路
没有秘密的树洞
理想的彼岸世界——象征主义的绘画艺术
美国死刑犯:七次躲过行刑,续命33年
预设在戏剧文本《推销员之死》中的语用功能
电影《推销员之死》的艺术悲剧特色
《推销员之死》中的非语言交际分析
杜拉斯小说中的“诗”与象征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