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窍

  • 旴医谢强应用升阳祛霾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经验
    ,肺气不畅则影响耳窍与鼻窍的通畅,耳便容易失聪[3]。肺为肾之母,久病子脏受其波及,肾主水功能失司,人体水湿难以代谢则生湿浊于内。脾主升清、运化水湿,其脏特点喜燥恶湿,湿浊致使脾失健运,水湿运化受扼,痰湿内生,湿浊反甚,脾虚愈甚。耳为肾之外窍,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虚则肾气不能上达濡养耳窍,脾虚清阳受扼不能温煦耳窍耳窍空虚又蒙水湿阴霾蒙蔽,故病情反复缠绵难愈。阳气化生源于脾肾二脏,人体生理功能健运均有阳气参与,阳气上升可载精微物质奉养耳窍,体内湿浊消散亦需

    江西中医药 2024年3期2024-05-19

  • 从脏腑论治耳鸣的针灸临床研究概况※
    官窍,脉络空虚,耳窍失养,引起耳鸣。《医方集解》曰:“五脏皆禀气于脾胃,以达于九窍。烦劳伤中,使冲和之气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聋也。”因此,脾胃虚弱是影响耳鸣的重要原因。脾虚型耳鸣患者,初始耳鸣声小,或如蝉鸣,或如水激钟鼓声,劳累后常加重,且常伴神疲乏力、脘腹坠胀感、口淡、纳呆、大便溏薄等症状。董建萍等[13]认为脾气健,清气升,耳窍开,耳鸣才能得以有效治疗,其在头穴针刺基础上配合耳周及腹部等穴位(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温和灸治疗耳鸣,以健脾补虚、提升机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22期2024-01-28

  • 从痰浊论治久聋经验探析
    4]基础上,出现耳窍失养或经脉瘀阻不通而发病。临证上医家多以补虚为本[5],从瘀血角度论治本病[6-7],而从痰浊辨治者较少涉及。我们认为久聋发病系在脾、肾、肝虚损基础上,痰浊凝聚耳窍,同时兼夹湿邪、瘀血,肝气郁滞为其重要的发病因素。通过临床实践,我们认为从痰浊论治久聋可取得良好疗效,现将相关辨治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1 依据《类编朱氏集验医方》载:“夫痰者,津液之异名。”痰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是指视之可见、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3年5期2023-07-29

  • 从肝脾论治耳鸣耳聋
    证的基础上,注重耳窍局部病变特点,强调辨证与辨病的结合,临床取得良好疗效。【关键词】耳鸣耳聋;肝脾论治;经验【中图分类号】R766.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3)07-0066-03Treating Tinnitus and Deafness From Liver and SpleenYANG Mou1 CHEN Zukun2*1.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 Yunnan Pr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3年4期2023-06-27

  • 运用熊大经教授吉雷通窍汤加减治疗耳胀耳闭的治疗经验
    浊与气血相搏结聚耳窍,导致耳窍痞塞不通。耳之所以称之为窍,重在强调清空、通畅,才能纳清阳之气、闻及天籁之音。如果受到风邪,则耳窍经气闭塞不通,其名为风聋,就是来源于《诸病源候论》中所云。耳胀耳闭主要有耳鸣、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耳胀为病之初始,多受风、湿、热遏制于耳,而耳闭为病之甚,耳胀病之久已,风、湿、热甚,三者融为一体,病邪重,导致气血不通,耳窍不畅,出现耳闷耳堵,听力下降。为什么熊老治疗鼻渊的经验方可以用到耳胀耳闭?从西医解剖角度分析,鼻腔及其黏膜发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23年4期2023-05-11

  • 孙善斌循经辨证取穴治疗耳鸣耳聋经验※
    邪循经上扰,闭塞耳窍而致病[2]。如«诸病源候论»记载:“劳动经血,而血气不足,宗脉虚,风邪乘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黄帝内经»曰“木郁之发……甚则耳鸣旋转”“肝病者……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指出肝失疏泄,气机失调,可致耳鸣失聪。«景岳全书»言:“火盛而耳鸣耳闭者,当察火之微甚,及体质之强弱而清之降之。”张景岳提出治疗耳鸣耳聋应观火之盛衰、体之强弱,分别治之。王清任认为瘀血痹阻耳窍,挤压耳道,亦可导致耳聋,在«医林改错»中指出“耳孔内小管通脑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2期2023-04-15

  • 基于“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理论探讨分泌性中耳炎的论治新思路
    以后天养先天,故耳窍功能正常同样有赖于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充分滋养。 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耳窍失养而功能失司,或久病脾虚,气血运行不畅,气血瘀阻耳窍,发为耳病。此外,脾胃居中焦,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主升清降浊。 脾胃健运,则清升浊降,清阳之气通行耳窍,若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聚湿生痰,上干于耳,甚或痰与火结,壅闭耳窍,致生耳病。在经络循行方面,耳为宗脉之所聚,《灵枢·经脉》载“胃足阳明之经……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足太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2期2023-04-05

  • 调治脏腑,可疗耳科顽疾;观耳取穴,能治脏腑杂症
    ,经络运行不畅,耳窍失养,或外邪侵袭,清窍不利,则可影响其正常功能,出现耳鸣、耳聋、眩晕等。另一方面,耳窍作为脏腑经络功能的外现,可以通过观耳取穴及耳针、耳穴诊治多脏腑病变。为了深入理解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总结耳窍疾病以及通过耳针耳穴诊治脏腑疾病的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赵进喜教学名师工作坊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耳与脏腑经络病展开了热烈讨论,现报告如下。1 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刘宁主任医师:头部是清阳之气上通之所,属于清窍

    环球中医药 2022年4期2023-01-02

  • 朱镇华运用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脾虚痰瘀型耳鸣经验*
    鸣的发病多与肾虚耳窍失养或瘀血阻窍有关,治疗上多以补益肝肾或活血通窍为治法[3]。朱镇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湖南省名中医,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镇华从事耳鼻喉科临床教学科研三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耳鸣的中医认识见解独特。其认为耳鸣的发生不仅要重视肾虚和瘀血,脾虚亦不可忽视。耳鸣日久,常为脾虚痰瘀。朱镇华在治疗耳鸣之时,始终不忘治病求本、合理组方的原则,疗效

    中医药导报 2022年5期2022-11-15

  • 鼓室内注射联合当归芍药散治疗难治性突发性耳聋临床观察
    风邪外犯型、血瘀耳窍型、肝火上炎型、痰火郁结型、肾精亏损型、气血亏虚型;然本病起病急、发病迅速、病情重,临床上以实证居多,且血瘀耳窍型最为多见。难治性突发性耳聋是指经过常规治疗2 周后效果不显著的患者,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突发性耳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将治疗情况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医院2017 年1 月——2018 年7 月收治的96 例难治性突发性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按照随机、非盲法分为A 组(单纯鼓室内持续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5期2022-08-25

  • 揿针疗法联合耳周穴位注射治疗血瘀耳窍型突发性耳聋伴睡眠障碍的效果分析
    生率[1]。血瘀耳窍型突发性耳聋属于中重度耳聋,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常规护理虽然能满足患者康复需要,但是护理缺乏针对性,护理内容亦较为单一,导致患者远期预后较差[2]。耳周穴位注射是血瘀耳窍型突发性耳聋伴睡眠障碍患者常用的干预方法,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水平,减轻内耳积水等症状,但是远期预后较差,复发率较高。揿针疗法是基于中医针刺留针方法发展而来,能发挥其持续的作用,实现疾病防治的目的[3]。因此,本研究以血瘀耳窍型突发性耳聋伴睡眠障碍患者为对象,探讨揿针疗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7期2022-04-08

  • 从“脾胃不足,痰瘀滞络”辨治耳鸣❋
    .1 脾胃气虚,耳窍失养,痰瘀互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可见,脾胃之气在充养脏腑、九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脾胃乃元气之本”,即脾胃是充养人体元气之源泉,脾胃之气充足元气才能得以滋补,血得以化生,经络得充,脏腑得养,九窍通利。若中焦气虚则阴血化生乏源,经脉空虚则耳窍失养可发为耳鸣。《素问·通评虚实论篇》中云:“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因气帅血行,气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12期2022-02-25

  • 朱镇华教授从“养阴”论治耳鸣
    阴液虚损不能充养耳窍耳窍失濡发为耳鸣;二为因虚致瘀,耳窍经脉瘀阻发为耳鸣。朱教授运用阴阳学说确定治疗原则,抓住阴阳失调主要矛盾,用汤药纠正阴阳失调状态,亦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述:“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2 辨证论治朱教授在临床上熟练运用“养阴”之法治疗各类阴虚病证,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化裁,方中君药生地黄甘寒入肾,滋阴壮水。玄参滋阴降火除烦;麦冬养阴清心生津,为臣药。佐以丹皮清热活血散瘀;白芍敛阴和营泄热;贝母清热润肺,明耳目;薄荷辛凉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1期2021-11-30

  • 几个中医方法治耳鸣
    外邪循经络而上行耳窍,蒙蔽耳窍,出现耳鸣。虚症耳鸣多由于脏腑虚损所致。“肾开窍于耳”,虚症耳鸣多与肾精亏虚有关,老年人多见。同时,当下人们工作紧张、思虑过度、饮食不节,肝郁脾虚者众多。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肝郁脾虚或心脾血虚都可使气血生化功能受影响,导致耳脉缺乏濡养,诱发耳鸣。耳鸣往往是全身疾病的早期表现或提示,因此,治疗过程中,不应一味追求耳鸣症状的减轻,还需兼顾改善焦虑、睡眠状态及全身整体情况。一方面,饮食应尽量减少动物内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1年9期2021-10-09

  • 杜氏金针“热补针法”治疗颈源性耳鸣验案※
    火相互搏结,上扰耳窍,虚证则为心血亏虚、脾气不足、肝肾阴虚等导致耳窍失养。本案患者为围绝经期女性,素体肾精不足、冲任亏虚,加之长期低头劳累,颈部经络闭阻、气血壅滞,导致耳窍失养,发为耳鸣。杜晓山老中医为“杜氏金针手法”创始人,“热补针法”在传统“烧山火”手法基础上化繁就简,强调施术过程中“得气”与“守气”不拘泥于分层与次数,创新性形成了独特的“热补针法”,在顽固性面瘫、更年期综合征、小儿遗尿、肩关节周围炎等疑难杂病的治疗中均获得良效[3]。“热补针法”具有

    中国民间疗法 2021年22期2021-03-28

  • 基于“玄府”理论探讨风药辨治突发性聋
    气血运行不畅可致耳窍经脉阻塞,不能纳音而致耳聋。根据SHL的临床特征,突发性聋当属“暴聋”范畴,《素问·厥论篇》云“少阳之厥,则暴聋”,可见暴聋一名,早在《内经》即已有之。后《吕氏春秋》首先明确耳聋的病因病机:“郁闭不通”,“气郁……处耳则为聋”。刘完素也提出“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明·张景岳全面总结了耳聋的证型,“火闭者,因诸经之火壅塞清道;气闭者,多因忧郁,气有所结而然;邪闭者,因风寒外感,乱其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2期2021-03-28

  • 从脾虚论治耳鸣的病机与辨治
    若肾中精气不足,耳窍失于充养,则出现耳鸣;但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先天之本赖于后天之本气血精微的滋润充养,若作为后天之本的脾气虚弱,难以运化水谷精微,肾失于濡养,髓海失充,耳失滋养,发为耳鸣。如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饮食生活的不规律,容易损伤脾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谷,不能疏散布运水谷精微,耳窍失于气血精气滋养而发为耳鸣,又因脾虚清阳之气不能升发耳窍,浊阴上逆,湿邪上犯停聚耳窍,亦致耳鸣。故从脾虚角度来

    光明中医 2021年22期2021-03-27

  • 基于“耳为肺之用”理论治疗耳鸣验案举隅
    调——湿阻气滞于耳窍为其病机要点,治疗重在理肺调气,形成了以理肺通窍为主的治疗思想。现以《脾胃论》“耳为肺之用”理论为基,浅谈耳鸣的中医病机与上呼吸道感染之间的联系,以期能为临床辨治耳鸣扩宽思路,并辑临床验案1则,以资佐证。1 耳为肾之窍,肺之用历代医家认为“耳为肾之窍”,由于肾脏功能失调或虚损而衰,导致司属之耳窍失灵而为耳鸣,故从补肾填精施治者多,且沿袭至今仍盛而不衰。但《灵枢·本输》言:“少阳(当作‘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认为肺与肾经脉相

    中医药通报 2021年3期2021-03-26

  • 活血通窍法治疗中青年耳鸣耳聋临证体会
    则易形成瘀血阻于耳窍,瘀血阻碍,则新血无法濡养耳窍,耳部失养,导致耳的纳音功能失常,甚至全然不能纳音,则出现耳鸣耳聋。新病者,多表现为突发耳鸣耳聋,可有外伤史或爆震史;久病者,其耳鸣耳聋症状逐渐加重。病因可分为内因和不内外因两类。内因为长期情志抑郁,肝气郁结,气机不利,血行不畅,气滞血瘀,气不煦耳,血不濡耳所致;不内外因或为打斗、爆震等伤及筋脉,致瘀血内停;或因起居失宜,突受惊吓,气血逆乱,运行不畅,窍络瘀阻所致。若因感受外邪,肺气郁闭,肺失宣肃,邪气阻于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9期2021-01-09

  • 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浅析突发性聋发病机制
    声传入”,二是“耳窍空灵”。耳为清阳之门户,己土上行,清气左旋,阴升而化阳,故清阳位于上而走空窍,此为“有声传入”也。耳为冲虚之官,戊土下行,浊气右旋,阳降而化阴,故浊阴沉降耳窍空虚,遂言“声不传于崇山,而独振于空谷者,以其虚也。”2 “一气周流”理论与“耳无所闻”病理机制的联系《四圣心源·耳病根源》[5]阐释了突聋发病总病机:“脾陷胃逆,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虚灵障蔽,重听不闻。”脾胃为中焦气机之枢纽,脾胃运转不利则金木升降不行、水火不能相济,以致清阳不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10期2021-01-08

  • 神经性耳鸣采用针灸结合中医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探究
    ,外邪入侵、上犯耳窍者:蝉蜕、赤芍、荆芥、柴胡、牛蒡子、金银花各10g;连翘、当归、石菖蒲各15g;丹参、葛根、板蓝根各30g;咽痛、鼻塞流涕者:黄芩、苍耳子各10g;气血亏虚、耳窍失养者:茯苓、升麻、柴胡、赤白芍、炒白术各10g;耳胀、头痛者:羌活、白蒺藜、丝瓜络、蔓荆子各10g;路路通20g;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取汤汁服用。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采用1.5寸毫针,选取中渚、听宫、耳门、夹脊、听会、侠溪、内关穴进针,留针时间持续半小时,每天1次,两组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3期2020-12-27

  • 治疗耳鸣耳胀案例思考
    有肾精不足引起的耳窍空虚者,有清阳不升引起的耳窍不荣者,有心阳不足引起的耳窍闭塞者,有少阳枢机不利引起的耳窍不通者,有肝经湿热引起的耳窍壅塞者,有瘀血痰饮内阻引起的耳窍不通者等。多种病因混合,虚实夹杂。临证当证机相合,方证对应。该患者耳鸣、耳胀5个月,病时虽长,但切勿只当虚证。首诊颈项强直,怕冷,即是表寒闭塞,用葛根汤解表舒筋;左耳积水,头晕,苔腻,即是痰饮上扰清窍,清阳不升,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逐饮升清利窍;口苦即胆火上溢,用龙胆草、黄芩,清肝胆火。因在

    婚育与健康 2020年7期2020-08-26

  • 基于“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理论从脾胃论治耳鸣刍议
    作用。1 脾胃与耳窍的关系《灵枢·邪气藏府病》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上走于耳而为听。” 耳居头府两旁,为气血精微及清阳之气上行之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若脾气虚弱,不能生化气血上奉于耳,则耳窍经脉失于濡养,发为耳鸣,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4期2020-01-13

  •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经验
    ,耳胀反复发作,耳窍闭塞,成为耳闭,湿热邪毒滞留于耳窍,阻于脉络,并与内在脏腑虚损有关,故多为虚实夹杂之证。中医药在儿童SOM的治疗上,重视“耳”之局部与“人”之整体结合,病证互参,不良反应少,接受度高,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1 病因有内外,合邪而为病中医古籍当中有关耳胀的论述散在于各篇之中,但直至近代其名方被确立,《大众万病顾问》曰:“何谓耳胀,耳中作胀之病、是谓耳胀。”不难看出是一个以主症来命名的疾病。归纳起来,耳胀是指因外邪侵袭、耳窍不利所致的以耳内

    环球中医药 2020年8期2020-01-11

  • 孙永东教授调中致和法治疗中耳疾病学术思想总结
    发挥其生理功能,耳窍作为人体的一部分,其生理功能和病理活动同样受脏腑功能活动的影响与支配。耳与五脏关系密切,本次研究主要讨论脾胃与耳窍的关系;脾胃化生气血濡养耳窍,脾胃强健,气血充足,耳脉充盈,则耳听聪慧,平衡有度;反之倘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耳脉失养,则产生耳鸣、耳聋、耳眩晕等症。脾主生清,胃主降浊,耳为清阳之窍,脾胃的升降功能与耳窍的清灵密切相关,脾胃健运,则升降有序,耳窍清阳充养,则听觉敏锐;脾胃运化失司,则升降失职,则听觉失聪,耳鸣耳聋[1]。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20年1期2020-01-10

  • 从肝脾辨治耳鸣经验总结
    ,肝火旺盛,冲犯耳窍,阳亢气逆者,症见突然耳窍轰鸣或耳聋,如闻潮水声或风雷声,时轻时重,每于恼怒后加重,伴有耳胀耳痛,或兼有耳闭塞感,烦躁易怒,头晕头胀,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胸胁胀痛,或见夜寐不安、多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多弦数。治疗以清肝泻火,开郁通窍为法,主方用丹栀逍遥散,重者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张教授治疗耳鸣辨证为肝火上炎者,常用此二方,疗效显著[1]。2 肝郁气滞《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首先提出:“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指出肝木之气郁结,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20年3期2020-01-10

  • 谢强“温督祛霾”针灸法辅以头部扬刺治疗梅尼埃病经验
    依赖督脉运行直至耳窍及全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在窍为耳。”督脉属肾,肾为水火之脏。督脉所统率之阳气来源于肾中真阳,肾中真阳依赖于督脉脉气将阳气输布于全身脏腑肢窍以维系正常的生命活动功能,即阳气的运行敷布与肾-督脉-脏腑经脉功能活动系统密切相关。可见,督脉是脏腑肢窍阳气转输之纽带。耳为清窍,居清阳之首,与脑相通。阳气上蒸耳窍,才能听觉灵敏,平衡觉敏捷。反之,若阳气虚弱不能上达清窍,清窍空虚,内外之邪乘虚入侵;“阳不升则浊不降”,寒凝痰阻,壅塞空虚之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11期2020-01-10

  • 从痰饮论治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致风邪乘虚而袭,耳窍经气痞塞;耳胀失治,或反复发作,日久可致水湿滞留于耳窍,脉络受阻,其多与脏腑虚损相关[4]。耳位于头面部,是清阳之气上通之处,属“清窍”之一,宜“虚”忌“实”[5]。若水湿留滞于清窍之耳,则出现耳胀闷堵塞感,听力下降等症状。鼓室内积液虽为局部水液潴积,但究其根源,其乃体内津液运行失衡。人体津液的正常代谢有赖于肺气的宣降,脾阳的温运,肾阳的温煦。若肺、脾、肾功能失常则人体津液代谢失常,水液不能正常的输布及排泄,停聚于耳窍而变生耳胀耳闭之病

    陕西中医 2020年10期2020-01-01

  • 揉压三穴,护牢听力
    可祛风泄热、通利耳窍,对重听、耳痛有缓解作用。具体方法是:用手掌拖住面颊,用食指用力反复按摩。 听会穴。听力的形成靠外部声音传递,是一个以外入内、从阳入阴的过程,它要求耳部气血遵循规则并与此同步,外部聲音带来的信息才能传达到大脑。听会穴(耳屏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善治神经性耳鸣、突发性耳聋,按摩时用手指指腹往下压,可作圈状按揉,每日三次,每次至少3分钟,感觉到胀痛感即可停止。 听宫穴。张口时耳屏前凹陷的地方即为听宫穴,它可治疗耳朵各种疾患,善治各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40期2019-09-10

  • 揉压三穴,护牢听力
    可祛风泄热、通利耳窍,对重听、耳痛有缓解作用。具体方法是:用手掌拖住面颊,用食指用力反复按摩。 听会穴。听力的形成靠外部声音传递,是一个以外入内、从阳入阴的过程,它要求耳部气血遵循规则并与此同步,外部声音带来的信息才能传达到大脑。听会穴(耳屏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善治神经性耳鸣、突发性耳聋,按摩时用手指指腹往下壓,可作圈状按揉,每日3次,每次至少3分钟,感觉到胀痛感即可停止。 听宫穴。张口时耳屏前凹陷的地方即为听宫穴,它可治疗耳朵各种疾患,善治各

    华声文萃 2019年11期2019-09-10

  • 刘敬霞辨证通窍治疗耳鸣
    的填塞瘀阻可导致耳窍闭塞不通,引发耳鸣,早在古籍中就有心虚血瘀可致耳鸣的相关记载,如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首次提到:“心脉急甚者为瘛疭,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6]。微涩即血脉瘀阻填塞不通。刘师认为,脑为清窍,为人之神明之所在,脑脉瘀涩不通则使之清窍阻塞,导致耳窍不通,从而引起耳鸣、耳聋的发生。1.3 清阳不升 脾为后天之本,具有升清作用,主运化,耳窍得以脾升清作用予以濡养,脾的升清功能正常,则耳窍得濡养致使听觉功能正常发挥,若清阳不升,浊阴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3期2019-02-15

  • 李鲤教授治疗耳鸣临床经验※
    是一个有机整体,耳窍虽位于人体头颈部,为外在独立器官,但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联系。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与耳相关,故耳鸣治疗不应只局限于耳窍,更应注重全身的调理,这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李老认为耳鸣病位虽在耳,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临床治疗多从脏腑入手,当先辨虚实。《景岳全书》云:“耳鸣当辨虚实。凡暴鸣而声大者多实,渐鸣而声细者多虚,少壮热盛者多实,中衰无火者多虚;饮酒味浓,素多痰火者多实,质清脉细,素多劳倦者多虚。次辨脏腑病位,虚者多责之脾肾,实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3期2019-01-30

  • 孙永东教授调中致和法治疗中耳疾病学术思想总结
    发挥其生理功能,耳窍作为人体的一部分,其生理功能和病理活动同样受脏腑功能活动的影响与支配。耳与五脏关系密切,本次研究主要讨论脾胃与耳窍的关系;脾胃化生气血濡养耳窍,脾胃强健,气血充足,耳脉充盈,则耳听聪慧,平衡有度;反之倘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耳脉失养,则产生耳鸣、耳聋、耳眩晕等症。脾主生清,胃主降浊,耳为清阳之窍,脾胃的升降功能与耳窍的清灵密切相关,脾胃健运,则升降有序,耳窍清阳充养,则听觉敏锐;脾胃运化失司,则升降失职,则听觉失聪,耳鸣耳聋[1]。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19年4期2019-01-06

  • 郭裕教授治疗肝火上扰型耳鸣验案举隅
    邪或脏腑实火上扰耳窍,抑或瘀血、痰饮蒙蔽清窍;虚者多为脏腑虚损、清窍失养所致。本病病机复杂,病势缠绵,常虚实夹杂,郭师提出耳鸣的发生,尤其是特发性耳鸣多数以肝火上扰耳窍,气滞血瘀为基础。肝者刚脏也,宜疏不宜郁,久郁则化火,火性上炎,扰之耳窍则鸣响不绝;肝气郁结,气机不畅,久之则气滞血瘀,耳窍闭塞。郭师指出现代社会,由于繁重的工作学习压力,加之电子产品、饮食、生活方式的变化,使人劳虑忧思,常常肝郁气结,耳窍不清,耳鸣发之。2 甘麦大枣汤甘麦大枣汤原方载于《金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9年4期2019-01-04

  • 谯凤英运用通窍法论治耳科疾病经验举隅
    、风、湿诸邪上泛耳窍,均可致耳窍发病。谯凤英主任医师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从事耳鼻喉专业临床与教学30余载,用中药治疗耳科疾病有着丰富经验,尤善使用通窍论治耳科疾病。现将其运用通窍法辨证论治耳科疾病的经验总结如下。1 活血通窍法治疗耳鸣于某,男,35岁,2016年10月3日初诊。右耳鸣如蝉,持续发作,夜间加重5个月,头昏沉,纳可,寐差,便调。既往体健。检查示双外耳道畅,鼓膜(-),纯音听阈示双耳听力大致正常,声导抗示双耳A型图。舌暗红苔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8年7期2018-03-19

  • 耳鸣耳聋煎熟地
    耳聋之症,是开通耳窍的良药。三味合用,起到滋阴去火、通窍聪耳的作用。尤其适合治疗阴虚火旺导致的耳鸣、耳聋,具体表现为五心烦热、脸颊发红、失眠盗汗、口燥咽干、眩晕、耳鸣耳聋、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值得注意的是,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寒滑之物;宜食一些能够滋养耳窍的食物,如豆类、谷类、小米、粳米;黑芝麻、核桃、黑木耳、蘑菇、海带、冬瓜;桃、梨、苹果、香蕉、菠萝、西瓜;猪肾、乌骨鸡、鱼类、蛋类、乳类,以及各种海产品、动物肝脏等,可帮助化气生血,从而滋阴生津、清养脏腑、

    益寿宝典 2018年22期2018-01-26

  •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论治耳聋医案探析*
    疾病的病理特点为耳窍不通,清阳不运,统论耳疾特点。1 对耳聋病因病机的认识叶氏于耳聋辨析分虚实,识久暴,明标本。外感风温侵袭耳窍,邪阻窍闭;湿热蒙蔽,“因于湿首如裹”,耳窍灵机失用;暑邪为病,暑性升散,易犯头目,暑邪闭窍,耳失聪,又分暑湿、暑热两途,暑致耳聋又多与湿热相类;叶氏遵《内经》意言“胆脉络耳”,肝胆郁火,上犯于耳,动而鸣响,郁而失聪;耳属肾窍,肾病为患最多,心寄窍于此,心肾亏虚,则耳窍失养,然叶案虽论其理,少有验案,唯肝肾亏虚,阴不上承,龙相不宁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12期2018-01-22

  • 周凌教授针药并用治疗耳鸣的体会
    虚弱,不足以濡养耳窍;中年女性多存在气血不足或气血暗耗,耳窍失养;老年人肾元亏损,耳窍失于温煦。因此在治疗耳鸣虚证上,周凌教授从脾胃、气血方面论治,以“补益脾肾,调和气血”为治疗原则,并结合舌脉,提出经验方“耳鸣1号”加减并配针刺,效果显著。对于实证耳鸣,周凌教授认为东北气候寒冷易受风寒,且当地人喜食肥甘厚味,日久痰湿内生,湿浊上犯耳窍,加之性格急躁,易肝火上扰,蒙蔽清窍。因此在治疗耳鸣实证上,周凌教授从痰湿、肝火论治,以“清肝泻火,利湿化浊”为治疗原则,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18年3期2018-01-21

  • 从肝辨证论治耳鸣
    肝主疏泄,调畅耳窍气机《素问·脏气法时论》云:“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又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旋转”。肝者,将军之官,主升发疏泄,调节全身气机的运行,若气机调畅,疏泄适度,气血和调,则清阳得升,清窍得养。若肝的疏泄功能失调,肝失条达,或情志抑郁,肝气不舒,气机郁结,或暴怒伤肝,气郁化火,升发太过,则气机逆乱,随经络上扰清窍入耳,清窍壅塞,则可致耳鸣、耳聋。同时若肝郁化火,郁火日久,易灼伤阴液,致耳失濡养,则进一步加重耳鸣、耳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18年2期2018-01-19

  • 耳鸣揉揉风市穴
    纳其病因,主要为耳窍经脉痹阻,失于气血濡养。故治疗以疏通经络、濡养耳窍为主。人体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在体表有循行的路线。足少阳胆经循行于耳后,又入耳中,再出于耳前。因此,足少阳胆经气血能濡润耳部筋脉,可治疗耳部疾患。风市穴属足少阳胆经腧穴,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直立时患者手下垂放于体侧,中指尖所指处,故又名垂手。虽定位在下肢,远离耳,但其穴位具极强的疏通经络作用,通过胆经的循行,濡养耳窍,从而改善耳鸣症状。耳鸣症状较轻的患者可自行按摩穴位,每次在风市穴

    农村百事通 2017年9期2017-02-08

  • 血压高引发耳鸣可用中药缓解
    易肝火旺盛,上扰耳窍而致耳鸣;第二个“实”是痰湿,痰湿郁久化火,上攻耳窍也会产生耳鸣。这类耳鸣的特点是发病时间不长,每次持续时间短,声音高亢。而“二虚”之一就是肾虚,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肾与耳朵的关系最为密切,肾虚易产生耳鸣;除了肾虚外,脾胃虚弱也会诱发耳鸣,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使得气血不足,耳窍失养渐发耳鸣。这类耳鸣往往病程较久,每次发作时间长,声音相对低沉。对于高血压引起的耳鸣,可运用中医药方法进行防治。如用生地黄、骨碎补、石菖蒲、山药

    农村百事通 2016年24期2017-01-07

  • 耳窍小议
    于小菊 周发祥耳窍小议于小菊1周发祥2△《黄帝内经》曰:“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又曰:“肾主耳……在窍为耳”,对于《黄帝内经》中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不仅初学者惘若雾水,甚至于许多资深学者的见解也是各有千秋。笔者查阅了许多先贤学者的相关论著,对此也想阐述一下自己的微见。现试从音韵、声量以及脏窍全息等方面加以论述, 以探究它们之间的些许微妙联系。耳窍;音韵;音量;脏窍全息论1 耳窍与心肾的关系1.1心与耳窍的关系心为君主之官,司音韵。心主神明, 心神为一切

    光明中医 2016年18期2016-03-11

  • 孙西庆教授论治耳鸣经验
    因寄于耳,此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耳鸣与心神关系密切,是神失内守的表现[1],《严氏济生方》曰:“六淫伤之调乎肾,七情所感治乎心。医疗之法,宁心顺气,欲其气顺心宁,则耳为之聪矣”。心主火,居上焦,肾主水,居下焦。肾水和心火相互既济,清净之气上荣清窍,则耳聪。若心火亢盛,或肾水不足,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可见耳胀耳鸣,听力下降等。治疗上可予养心安神,交通心肾,清心开窍等方法。1.3脾升清胃降浊以濡耳脾气升清,是指脾气的升动,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14期2016-01-31

  • 从心肝肾浅析耳鸣、耳聋发病机理
    ;肝主疏泄,调畅耳窍气机,肝主藏血,耳受血而能听;耳为肾之窍、肾主髓藏精、肾为先天之本。通过中医理论来认识耳窍与心肝肾的功能关系,详细分析了心肝肾影响耳鸣耳聋的发病机理。耳鸣;耳聋;病因病机;心;肝;肾耳鸣是指无外界声源刺激,而耳内主观上有声音感觉为主要特征的病证。耳聋指传音、感音异常导致听力减退、听觉障碍。耳鸣、耳聋是临床常见疾病,两者在临床上常同时或相继出现[1],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2]。因其病因病机基本相同,故将二者一并论述。中医理论认为心、肝、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19期2016-01-30

  • 突发性耳聋中医病因病机探析
    所听之声归于脑,耳窍通脑之道路中,若有阻滞,故耳实聋”[8]。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瘀血不行,耳失濡养,发为实证突聋。对于气滞血瘀致聋,完全符合现代基础研究,同时对于临床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1.5气血不足,无以濡养气血生成主要是由脾胃运化水谷而来。中焦脾胃,运化水谷,调理气机。若中焦枢机不利,脾胃功能损伤,运化无力,气血生成不足,无以游益精气,或脾阳不升,气血难升,无以濡养耳窍,耳功能损伤,听力下降,形成虚证突聋。如《脾胃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6年4期2016-01-24

  • 张争昌主任医师治疗耳鸣经验介绍
    昌主任医师以疏通耳窍为主导思想,注重分清虚实,运用针灸配合强通法治疗耳鸣,临床疗效显著,经验值得借鉴。张争昌主任医师,第四届陕西省名老中医师带徒导师,在治疗耳鸣病上,强调以疏通耳窍为主导思想,注重分清虚实,选取针灸配合强通法,潜方选穴少而精,在本病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耳鸣目前已成为临床又一常见病、高发病,本病虽经多方治疗,但因其疗效欠佳,目前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张争昌主任医师在多年临床工作中发现,针灸配合强通法治疗本病,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介绍

    陕西中医 2015年11期2015-04-04

  • 浅谈宣肺通窍法治疗耳聋
    其耳中之针也,是耳窍与鼻窍、口窍之相通也。”结合现代解剖学,鼻腔通畅,则咽鼓管开放功能良好,从而能维持中耳内外的气压平衡,耳窍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肺主肃降,助耳清窍。耳为清窍,喜清恶浊,而肺喜清肃和下行,可清上犯耳窍之污浊,肃清耳窍,以维持耳窍的生理功能。肺主水,濡养耳窍。肺主行水,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较轻的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以濡润耳窍。耳为肾之体,肺之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耳主听觉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5年11期2015-04-03

  • 耳鸣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节之人肾精亏虚,耳窍失养,容易患耳鸣,可能伴有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性欲减退等。中医认为“久病在血”,“久病多瘀”,如果瘀阻耳窍,气血流行不畅,耳窍失养也容易发生耳鸣,伴有头痛如刺,部位固定,头昏。中医治疗耳鸣有独特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可选用针灸、中药结合或者配合推拿来治疗,疗效肯定。耳鸣病程短,发病迅速,甚至爆聋,多为实证,易治:如果耳鸣病程长,发病缓慢,病势和缓,多为虚证,就比较难治。姚主任教大家一些治疗耳鸣的自我按摩法:梳头抹耳法:双手十指由前发际向后梳

    健康博览 2014年10期2015-03-20

  • 针药结合治疗耳闭
    ,脏腑功能失衡,耳窍经气闭塞所致,故属于“气闭耳聋”范畴。耳胀日久失治,或反复发作,以致邪毒滞留,气滞血瘀,脉络阻滞更甚,耳窍闭塞,亦可转化成耳闭之症。耳闭多见于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听力明显下降。中医学认为肾开窍于耳,耳之疾病莫不与肾中之精气虚衰相关。耳闭为风邪外袭,痞塞耳窍,或为肝胆湿热,上蒸耳窍;故治疗应以补益肾气为主,或以疏风通络,或兼以补肝利胆。然若素体脾虚,水湿失运,或耳胀病程过长,迁延日久,邪毒滞留,气血瘀阻,亦有耳胀日久而致耳窍

    吉林中医药 2014年3期2014-04-15

  • 浅析通调水道与水通道蛋白结合论治分泌性中耳炎※
    百脉,气血上注于耳窍濡润及耳则能听能通。《温热经纬》云:“坎为耳,故耳为肾水之外候,然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龙葱,专主乎听。”龙葱相当于现代解剖学的鼓膜;另外手太阴肺经之络会于耳中,且肺开窍于鼻,鼻和耳通过耳咽管相通,耳鼻相通,肺气宣通则清灵之气能上走耳窍,鼻窍通畅则耳通;由此可见耳与肺脏关系密不可分。1.2 肺通调水道与耳的相关性 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进行疏通和调节。通过宣发,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宣发输送至耳窍;通过肃降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12期2014-02-05

  • 周凌教授治疗风邪外袭型耳胀的临床经验
    ”,直接道出肺与耳窍的关系,说明肺部受邪可以导致耳胀的发生,而肺为“华盖”,易感外邪,风又为百病之长,故风邪外袭型耳胀临床较为常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病较急,耳内胀闷、不适或微痛,耳鸣如闻风声,自听增强,听力下降,可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发热恶寒,周身不适等症,舌淡红,苔白,脉浮。检查可见鼓膜松弛部或全鼓膜充血,内陷,鼓气耳镜检查鼓膜活动受限,音叉试验及纯音听阈测定示传导性耳聋,声导抗测听平坦型(B型)为典型曲线,负压型(C型)示咽鼓管功能不良,部分有鼓室积

    中医药信息 2014年4期2014-01-25

  • 丛品教授治疗耳鸣经验
    ,条畅失司,上扰耳窍,则致耳鸣;饮食不节,或思虑劳倦损失脾胃,水湿停聚乃生痰湿,痰湿郁久化火,蒙蔽清窍而致耳鸣。久病、老年气血衰弱,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清阳不升,不能上奉于耳,耳窍经脉空虚,发为耳鸣;素体虚弱、恣情纵欲或年老久病致肾精耗伤,髓海空虚,耳窍失养,发为耳鸣。2 病分虚实,证审脏腑《景岳全书》提出:“耳鸣当辨虚实。凡暴鸣而声大者多实,渐鸣而声细者多虚;少壮热盛者多实,中衰无火者多虚;饮酒厚味素多痰火者多实,质清脉细素多劳倦者多虚”。临床上亦将耳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年11期2013-01-22

  • 陈家礼老中医辨治耳鸣、耳聋注重脾胃的学术经验
    耳鸣(肾精不足、耳窍失养)。治则滋补肾精。一诊:拟方如下:生熟地各18 g,山药12 g,山茱萸12 g,茯苓 10 g,泽泻 10 g,丹皮 10 g,麦冬 10 g,青蒿 12 g,枸杞 15 g,沙苑子 15 g,柴胡 9 g,蝉衣 4 g,丹参 30 g,陈皮10 g。5剂,水煎服,早晚两次分服。二诊:患者症状同前,舌淡苔薄腻,脉沉弦。上方加磁石12 g,五味子 10 g,砂仁 4 g,焦三仙各 15 g,木瓜 5 g,5剂,水煎服,早晚两次分服。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5期2012-04-13

  • 祛风通络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宣,邪气郁滞,致耳窍闭塞,耳窍积液。现代医学认为上呼吸道感染影响咽鼓管开合,或咽鼓管功能失常,中耳气压失调,血管通透性增强而渗液,可能与感染、免疫功能等有关。其病程多易反复,甚至病久不愈。笔者在临床上发现及时彻底的治疗本病可防止其发展传变,在治疗过程中注重驱风通络药物的运用,不论是对初期、晚期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都能取得良好疗效。1 病初,风邪初中,驱风通络,散邪开窍感冒受凉等所致分泌性中耳炎之初,多耳内胀闷,耳鸣,听力下降,乃风邪入耳,耳内气机失调,《诸病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2期2012-03-31

  • 针刺治疗鼻咽癌放疗后耳聋1例
    :补肾益精、开通耳窍。取穴:听宫、率谷、翳风、完骨、安眠、外关、中渚、肾俞、太溪、三阴交、照海、申脉(均选取双侧)。操作:听宫穴针刺时嘱患者张口,针刺深度1寸左右,要求针感向耳底传导;翳风、完骨、率谷穴针刺时也要求针感向耳底传导;太溪、三阴交用补法;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每隔15 min行针1次。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10次。3 治疗结果经治2次,患者诉睡眠较前转好,听力未见明显好转。经治4次,患者诉“感觉他人说话声音较

    针灸临床杂志 2012年6期2012-01-24

  • 熊大经教授辨治耳鸣经验
    ,踊跃而上,躁扰耳窍,耳窍失去其清静宁和之性而发生耳鸣。辨证论治导师基于上述对耳鸣病机的认识,认为临床凡遇耳鸣者,应紧扣这一根本病机,以阴阳为纲,然后具体审察,分析其具体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能提高临床疗效。1.风邪外袭:“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性清扬,侵犯人体时最易侵犯上部器官。外邪侵袭,首先犯肺,风邪上受,肺气宣降失常,风引阳气壅塞于上,则耳闭为病,不通鸣生。症见耳鸣如风,耳中憋气,有阻塞、胀闭感,听力稍有下降而鸣声增强;伴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

    中国民间疗法 2011年2期2011-02-12

  • 浅谈《黄帝内经》对耳鸣耳聋的针灸治疗原则——辨病辨经辨证相结合
    治疗耳鸣时,可在耳窍局部取耳门穴。又如《灵枢·厥病》:“耳聋无闻,取耳中。”《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有耳聋无闻者,当取耳中听宫穴以刺之,系手太阳小肠经”,所以在治疗耳聋时可在耳窍局部取听宫穴。又如《灵枢·刺节其邪》:“耳无所闻……刺其听宫”,则明确指出耳聋可取病位附近的听宫穴来治疗。2 辨经此“经”包括经脉、经别、经筋、根结,与耳直接相通者。据此,临床上取穴时可先循经远取,后据“经”之虚实有余不足,而行相应之刺灸法,或补其虚,或泻其实,或平补平泻导气而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12期2011-02-11

  • 自拟聪耳汤治疗难治性突聋临床研究
    、寒生凝滞、闭阻耳窍,还是内有胆热肝火、浊气上逆、气滞血瘀痰湿蒙蔽耳窍,总归是邪气郁结在先,以致耳窍闭阻,而后脾肾阳虚,清阳不升,胆胃上逆,浊阴不降,导致耳窍失养。另外,肾开窍于耳,肾精耗损,无所奉养,亦会使耳窍失养,最终导致突聋。据笔者观察,难治性突聋虚多实少,患者大多为各种原因导致脾肾阳虚、肝肾不足的耳聋,故在治法上一方面要祛寒通络、散结开窍,另一方面要升清降浊,升脾肾而降胆胃,升降畅达气机;另外更要补益脾肾使精气充足,耳窍荣养,自然能闻善听。本方中用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6期201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