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浅析突发性聋发病机制

2021-01-08 01:22王璐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一气突聋中土

王璐璐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0 引言

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是72 小时内突然发生、原因未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其临床症状不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还常伴有耳鸣、耳闷、眩晕、听觉过敏等不适感觉,甚至出现焦虑、睡眠障碍等精神心理变化,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社交质量。突聋病因病机尚未完全阐明,病毒感染[1]、循环障碍[2]、膜迷路积水[3]以及毛细胞损伤等为目前较公认的发病机制。中医思维强调整体论治,突聋虽表现为耳朵局部病变,但总不离人体阴阳之变化。清代医家黄元御倡导“一气周流”理论,认为“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土脾胃之气是人体阴阳升降、脏腑运动变化的动力和枢轴[4],中气为轴,斡旋四象之气,一气周流而百病不生;中气斡旋失司,周身气机运行受阻,病气由生。本文试从“一气周流”理论阐释气血精液亏损、外邪、气郁、实火、痰饮、瘀血在突聋发病的重要作用,以便指导临床辨证诊治。

1 “一气周流”理论与“耳闻五声”生理功能的相关性

1.1 “一气周流”的基本内涵

古代中医哲学的气一元论认为气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动力。《四圣心源·天人解》[5]详细论述了

一气浮沉为阴阳,阴阳升降为四象的气机运行模式。气含阴阳,清者浮升为阳,浊者沉降为阴。中土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土上行,阳升于左为肝,升于上为心;胃土下行,阴降于右为肺,降于下为肾。气由中土出发,升则为木、火,降则为金、水,中土斡旋不已,四象升降不息,以维持全身一气周流,故可将黄元御《四圣心源》的主要思想概括为“中土斡旋,土枢四象,一气周流”[4]。

1.2 “耳闻五声”生理功能

《四圣心源》[5]提出“耳闻五声”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声传入”,二是“耳窍空灵”。耳为清阳之门户,己土上行,清气左旋,阴升而化阳,故清阳位于上而走空窍,此为“有声传入”也。耳为冲虚之官,戊土下行,浊气右旋,阳降而化阴,故浊阴沉降耳窍空虚,遂言“声不传于崇山,而独振于空谷者,以其虚也。”

2 “一气周流”理论与“耳无所闻”病理机制的联系

《四圣心源·耳病根源》[5]阐释了突聋发病总病机:“脾陷胃逆,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虚灵障蔽,重听不闻。”脾胃为中焦气机之枢纽,脾胃运转不利则金木升降不行、水火不能相济,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而依据患者的临床证候特点,可将突聋发病概括为虚实两端:虚者多为脾、肾脏腑虚损、清窍失养所致,实者多责之外邪、气郁、实火、痰饮、瘀血等实邪蒙蔽清窍。

2.1 中焦失运,生化乏源-气血亏虚

脾胃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圣心源·中气》[5]曰:“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胃司受纳,脾主运化,纳运相得,化生精气;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升降相因,精微布散。《灵枢·邪气脏府病形》[6]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经脉气血上行濡养耳窍则能听;若不得濡养,则耳不闻。若因饮食所伤,情志不遂,寒温不适,劳逸失度,素禀脾胃虚弱导致脾胃纳运失司,升降失调,则五脏之精气皆为失所,耳窍失聪也。

2.2 心肾不交,坎离失济-肾精亏损

脾胃运化饮食物化生水谷精微,散布五脏六腑,其中部分下输肾脏以资先天之精。《证治准绳·杂病》[7]引《保命集》云:“夫耳者,以窍言之水也。”《诸病源候论·耳病诸候》[8]曰:“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者肾之窍,肾中精气充足则耳窍通灵,可闻五音。纵观中土四象:心属阳主火居于上,肾属阴主水位于下,心火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与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从而保持心肾阴阳升降的动态平衡。又言肾开窍于耳,心亦寄窍于耳,《疡医大全·耳聋门主论》[9]云:“肾治内之阴,心治外之阳,清净精明之气,上走空窍,而听斯聪矣。”若中气不运,心肾不交,水火不济,阴阳不和,皆令暴聋。

2.3 中虚外感,风邪乘之-外邪侵袭

湿困中阳或饮食不消,阻滞中焦气机运行,胃土不降则肺金不降,此时肺卫不能顾护肌表,外感风邪,肺气郁遏于皮毛,导致周身气机流动不畅;肺之络会耳中,气不上达,耳窍不通,则为突聋。《四圣心源·阴阳变化》[5]云:“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枢轴运动……浊气右转,降而化水。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浊气下降,辛金而化癸水;中焦气机不健,肺气壅滞,金不能生水,肾精亏损,风邪亦乘之。即《圣济总录·风聋》[10]所云:“本于足少阴经虚,风邪乘之,令气脉不通,风邪内鼓……甚者聋闭不通。”又可见《医学纲目·耳聋》[11]所述:“若劳伤气血,兼受风邪,损于肾脏而精脱者,则耳聋也。”

2.4 肺胃不降,浊气填塞-气机壅滞、郁而化火

《四圣心源·气血原本》[5]云:“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心火清降而化金者,缘戊土之右转也,是以胃为化气之原。”此句内涵有二:一是中焦胃土下降,带动肺金沉降,发挥呼吸之功能,源源不断促进气的生成。二是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与肺呼吸的自然界清气与聚于胸中参与生成宗气,行气血以布散全身。故《医门法律·明胸中大气之法》[12]曰:“肺主一身之气。”《金匮钩玄·气属阳动作大论》[13]云:“气……周流一身,循环无端,出入升降,继而有常……总统于肺气。”若戊土不旋,肺失肃降,气机壅滞,清阳不旷达于耳,则发为突聋。《证治准绳·杂病》[7]“耳者,宗气也,肺气不行故聋也。”中焦斡旋失利,辛金不得以降,乙木则不得以升,气机痞塞而不畅达,郁而化火燔灼上焦津液,耳窍干涸不得养,也可发为暴聋。

2.5 肝脾不升,陷则凝瘀-血脉瘀阻

《四圣心源》所构建的土枢四象模型中,升降阴阳之权全在于中土。脾土左旋,带动肾水温升而得肝木,其性温和而升散,肝血方生,故云“木生于水而长于土”。脾气健运,化源充足,生血统血,肝才能有所藏。《血证论·脏腑病机论》[14]曰:“肝属木,木气冲和发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土气流转,乙木之气调达,血流顺畅而不瘀滞。故可将肝木之性概括为肝藏血,以血为体;主疏泄,以气为用。脾土为湿所困,肝气亦不得疏散,则肝血“陷则凝瘀”。瘀血停滞脉络,阻碍气机升降,清阳不能上达,耳窍失养失聪。

2.6 金水堙菀,清道堵塞-痰饮内生

中阳虚衰,中焦气机运行不畅,则“肺气壅滞,不能化水,肾水凝瘀,不能化气。气不化水,则郁蒸于上而为痰”。水液代谢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密切相关:肺为水之上源,主宣降水气,敷布津液,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将津液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具有“灌溉四旁”之功能;肾者水脏,主津液,肾中阳气对水液代谢起到蒸腾气化作用。脾胃之轴不转,肺失肃降不能行水,肾失气化不能化水,痰饮内生,流注经络,易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耳窍不养,发为突聋。

3 小结

综上所述,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重视中土之气在人体生理功能及疾病发展的重要作用,即“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中土虚衰,气血生化乏源,脏腑精气不得充养,难以上奉耳窍,此为“无声而入也”;土气斡旋失司,金木不运,水火不济,邪气由生阻塞清窍,此为“声入而不闻也”。由此病机,突聋论治应重视中土在气机运行的枢纽作用,升降金木,交济心肾,维持机体阴阳的平衡状态。本文从“一气周流”理论分析突聋的具体发病机制,试为临床治疗突聋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一气突聋中土
《四型突发性聋患者内耳膜迷路积水的临床观察》摘译
下雨
下 雨
“突聋”的年轻人多了
突聋 三周内请务必就诊
“魔戒”再现,重返中土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有明之初岭南水墨前后五百年(之三)
突发性聋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