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虚论治耳鸣的病机与辨治

2021-03-27 11:02王任炜
光明中医 2021年22期
关键词:清阳运化气机

蒋 曼 胡 革 常 卫 王任炜

耳鸣指患者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主观感觉,但外界并无相应的声源或电刺激存在,一般持续5 min以上[1]。有研究[2]调查显示耳鸣的患病率约17%,且随着年龄不断的上升,患病率也随之提高,在老年人中耳鸣的患病率高达33%,并且由于现代社会工作压力的增加、生活饮食不节制、噪声污染增加等原因,其患病率逐年增加。耳鸣往往屡见叠出,经久难愈,可对耳鸣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动、工作状态、睡眠质量等日常活动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听力减退、睡眠失调、焦虑抑郁等症状,给耳鸣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痛苦。目前由于耳鸣产生的基本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上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和措施。2019年欧洲指南[1]指出目前治疗方案主要是立足于消除耳鸣及适应耳鸣两方面,主要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人工耳蜗、认知行为疗法、针灸治疗、习服疗法、声治疗、助听器等。

中医常称耳鸣为“苦鸣”“蝉鸣”“耳中鸣”等。中医认为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调,阴阳交替不顺接均可发为耳鸣。肾开窍于耳,耳的功能依赖于肾中先天精气的充养,若肾中精气不足,耳窍失于充养,则出现耳鸣;但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先天之本赖于后天之本气血精微的滋润充养,若作为后天之本的脾气虚弱,难以运化水谷精微,肾失于濡养,髓海失充,耳失滋养,发为耳鸣。如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饮食生活的不规律,容易损伤脾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谷,不能疏散布运水谷精微,耳窍失于气血精气滋养而发为耳鸣,又因脾虚清阳之气不能升发耳窍,浊阴上逆,湿邪上犯停聚耳窍,亦致耳鸣。故从脾虚角度来论治耳鸣是至关重要的。

1 耳与脾的关系

1.1 耳与脾的经络关系《灵枢·口问》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和精气运行的一个重要通路,能够起到联络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的作用,起到调节阴阳、贯通上下、沟通表里的功效,进而调节脏腑生理功能及平衡,是耳窍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人体经络与耳的关系密切,或直接或间接地与耳脉相顺承,十二经脉的气血充沛,经脉畅通流利,则耳窍聪灵。《灵枢·经脉》篇云:“胃足阳明之脉……上耳前”“足阳明之筋……从颊结于耳前”。《素问·缪刺》云:“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足太阴脾经通过络脉与耳窍相会,并且通过相表里的胃经与耳脉间接相沟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化生气、血、精、津液,经六经输布于九窍,九窍得以濡养,则九窍各生理功能健旺,而耳为九窍之一,由此可见耳与脾有着紧密的关系。

1.2 耳与脾的生理关系《素问·玉机真脏论》言:“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脾胃论·气运衰旺图说》亦曰: “脾胃乃元气之本,脏腑经络之源,脾胃强健……则精、气、神皆出,九窍通利也”。脾为机体后天之本,人体元气之根,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充养先天之气,散布营养周身,灌溉滋养五脏六腑、四肢九窍,耳窍得气血精气濡养,气血充足,则耳窍清灵;脾主升清,清气上布,浊阴下降,为调节周身气机之枢,气机升降相宜,阴平阳秘,气机清灵,则耳窍气机通利,痛安从来。脾之生理功能健运,脏腑功能活动得以维持,精微物质上奉于耳,则耳得气血精气濡养,耳窍清灵,气机运行调达,耳之司五音及平衡功能健旺。

2 病机分析

“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脾在志为思……思伤脾”“形体劳役则脾病”“饮食劳倦则伤脾”;饮食不节,饥饱不定,过食生冷辛辣,嗜食肥甘厚腻,形劳体倦,起居无常,忧思过度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脾胃虚弱,则纳运失司,升降失调;脾虚则不运,气血乏源,不能输布营养周身,脏腑失养,脏腑官窍功能衰退。古代医家李东垣认为“脾胃既伤,元气不充,百病由生”,元气乃生命活动之源泉,而脾乃元气充养之源,脾之功能受损,气血生化无源,升降失司,元气失充,脏腑失养,机体不足以维系基本生命活动及抵挡防御病邪外袭,可发而为病,故治病应注重调理脾胃功能的恢复。

“脾不及,令人九窍不通”。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耳窍失养;清阳不升,浊阴上逆,耳窍闭塞;脾失运化,湿邪内生,耳窍蒙蔽均可发为耳鸣。脾为后天之本,主腐熟水谷,输送水谷精微,化生气血精气,上注于心肺,经肺气宣发布散滋养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耳得气血精微的涵养,经脉丰盈,气血充沛,耳之功能旺盛,耳窍聪灵。《灵枢·口问》: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脾胃虚弱,腐熟运化水谷功能减弱,化生气血不足,气血津液不能上奉于耳,耳中经脉空虚,耳窍失于濡养,可发为耳鸣。且脾虚水湿运化功能减弱,湿邪困阻于脾,聚湿生痰,随气机升降上犯清窍,致使水湿停聚于耳窍,耳窍蒙蔽,耳窍失于清灵,亦可发为耳鸣。《素问·脉解》云:“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耳为清阳之窍, 唯清阳之气易达之”。耳窍居上,为清窍,性喜清阳之气,耳窍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清阳之气充养;脾胃位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清气上布、浊阴下降皆赖于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健运,脾胃强健,升降有序,清升浊降,生生不息,耳得清阳之温煦,清气之充灌,则清灵聪敏,听觉敏捷[3]。若脾胃升降相因,则耳之清阳之气充盈,浊阴不能上犯,耳窍清空,则耳窍聪敏;若脾胃虚弱,致使阴阳升降失枢,气机郁滞,清阳虚弱不能上布,浊阴盛上不能下沉,造成耳窍失于清气滋养,耳失清空,故耳内嗡鸣作响。

3 从脾辨证耳鸣

3.1 脾胃虚弱 气血亏虚脾为后天之本,脾通过其消化吸收饮食物,化生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化生气血,周循脉内,滋补五脏六腑、四肢九窍,以保障脏腑功能及生命活动。耳得气血温煦滋养,经脉充盈通利,气血充足,耳得声而能闻。若生活不调,饮食不规律,饥饱不定,食少事繁,刺促不休,耗伤脾胃之气,导致脾胃虚弱,脾之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弱,气血乏源,气血精微不能上承于耳,耳脉匮乏,耳失荣养,则耳鸣作。故治疗上应注意恢复脾胃功能,如补中益气汤加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热”代表方,方中黄芪、人参、白术性味甘温,补中益气固表,升发清阳;陈皮健脾理气;当归活血补血;升麻、柴胡升举阳气。诸药共奏补益脾气,补气生血,升阳固表之效。且现代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汤能够有效调理消化道功能,提高细胞代谢,改善机体免疫功能[4]。

3.2 脾胃失调 清阳不升“耳目口鼻,为清阳之气所奉于天”“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气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通利也”。耳居上位,为清阳之窍,耳司听觉的功能依赖清阳之气的滋养。脾胃主升清降浊,位居中焦,沟通上下,脾升胃降有常,气血津液输布生生不息,气血丰盈,清升浊降,耳得清阳之气,耳窍清空,则耳聪灵敏。若脾胃虚弱,升清降浊功能失序,水谷精微不能上布,气机不畅,清阳不升,浊阴上逆,拥塞清窍,故耳内嗡鸣作响。治疗宜选用益气聪明汤、补中益气汤加减补脾益气,升清降浊;益气聪明汤首次记载于《东垣试效方》,主要用于治疗脾胃不足之耳鸣及内障,具有补益脾气、升阳举陷的功效。方中黄芪、人参健脾益气;柴胡、葛根、升麻、蔓荆子升发清阳之气上行头目;白芍敛阴和血;黄柏补肾滋水。诸药合用则补益中气,清阳上布,气血上达,耳聪目明。

3.3 脾胃虚弱 湿浊内生脾主运化水湿,喜燥恶湿,脾脏运化功能减弱,容易导致水湿停聚于内,湿邪又易困脾,反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湿邪内生。嗜食肥甘,食滞脾胃,耗伤脾气,运化不畅,积聚为痰;或脾胃功能受损,水湿不运,聚湿为痰,痰湿随气机升降,导致湿邪困阻耳窍,耳失清灵,耳窍蒙蔽,发为耳鸣。治疗当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健脾祛湿。参苓白术散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人参、茯苓、白术、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共奏健脾益气渗湿之功,配伍砂仁醒脾和胃,芳香化湿;桔梗引药上达耳窍,通调水道,诸药合用具有补中益气、渗利湿邪之效。

4 验案举隅

龙某,女,34岁。2019年1月17日就诊,主诉右耳耳鸣3个月余,加重5 d。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右耳耳鸣,耳鸣如蝉,时轻时重,晨起时明显,曾至当地医院就诊,予以营养神经及改善循环药物,未见明显好转,5 d前因加班熬夜后感耳鸣加重。现症见:耳鸣如蝉,呈持续性,晨起时明显,劳累后加重,无明显听力下降,无耳闷堵感,无头晕,倦怠乏力,寐差,纳呆,大便干结。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查体见:双耳耳道干洁通畅,鼓膜完整,无充血内陷,标志清楚,鼓室内未见明显积液。辅助检查:电测听:双耳听力正常;声阻抗:双耳“A”型。有慢性胃病病史。辨证为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证。予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如下:黄芪40 g,白术15 g,陈皮10 g,党参20 g,当归10 g,升麻9 g,葛根10 g,蔓荆子15 g,柴胡5 g,石菖蒲10 g,炙甘草6 g。7剂,水煎服, 日1剂,早晚温服。7剂后耳鸣改善,纳食较前好转,仍有头晕乏力,拟前方加川芎10 g,继服7剂。续服7剂后,耳鸣基本消失,纳食可,头晕乏力好转,守方续服7剂,随访半年,耳鸣未见复发。

按:本患者呈持续性耳鸣,劳累后症状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同时结合患者脉证,辨证考虑为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证;患者素有慢性胃病病史,脾胃本虚,且因劳累过度,饮食不调进一步使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失常,化生气血津液无源,气血精气不足,不能奉养耳窍,耳窍空虚失于濡养,故发为本病,治疗以益气健脾为主,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党参、白术甘温健脾益气,当归活血行气,陈皮理气化痰醒脾,升麻、葛根、蔓荆子升发阳气、上行头目,柴胡、石菖蒲通窍引经,甘草调和诸药,以期达到健脾益气,升发清阳之药效。脾气健运,气血充盈,耳窍充盈通利则耳鸣熄。

5 总结

传统理论认为耳为肾之外候,耳为肾所主,常将耳鸣责之于肾,但现代研究发现[5]500例耳鸣患者中,脾胃虚弱者占314例,由此可见耳鸣常常由脾胃虚弱引起。卢兢哲等[6]研究显示200例患者中,52.5%患者患有脾胃系疾病,且这些患者中88.5%恣食肥甘厚腻,87.5%贪食生冷寒凉,80%患有睡眠障碍;现代生活不调,饥饱不定,刺促不休等原因导致脾胃虚弱,生理功能受损,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气机升降失调,水湿停聚,耳窍失去充养,故耳内鸣鸣作响。故治疗耳鸣应重视脾胃的生理功能,对于脾胃受损者,不能单从肾论治,应辨证论治,以调节脾胃功能为法,以后天滋养先天。

猜你喜欢
清阳运化气机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性格情绪对于气机的影响——C、D型性格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金匮要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研究现状
便携电子打气机
江苏清阳机器有限公司 原江苏清淮船舶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论中医气机升降出入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