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

  • 七绝之《爱莲说》清正之方孝孺 ——方孝孺《荷花渚禽》赏论
    江苏|李金坤方孝孺(1357—1402),浙江台州府宁海县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为书斋取名“逊志斋”;因故里旧属缑城里,又称“缑城先生”;又曾于汉中府担任教授,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是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方孝孺自幼聪慧、机敏好学,曾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死,惠帝即位,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后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

    名作欣赏 2023年10期2023-09-28

  • 旅魂依旧到家山
    去年是方孝孺殉难620周年,我曾有一短文《江南才子不书生》,梳理方孝孺与南京的关系,意在说明,方孝孺不是一个迂腐冥顽的人,一个鲁莽冲动的人,一个绝情寡义的人,一个沽名钓誉的人。今年是方孝孺诞辰666周年,我仅从方孝孺的一首小诗说起,说他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对历代历史人物的独特思考,还有他所处时代大变局中的人事代谢、艰难抉择,管窥蠡测,挂一漏万。1我们知道,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被朱元璋冤杀在南京江浦。方孝孺与他哥哥方孝闻迢迢而来,扶柩归里,椎心泣血。1392年

    莫愁·小作家 2023年4期2023-04-16

  • 豫让论(节选)
    [明]方孝孺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①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②,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23年2期2023-02-15

  • 《明实录》中方孝孺的政治形象塑造
    430072)方孝孺,明初著名儒臣,字希直,一字希古,浙江宁海人,生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 卒于明建文四年(1402)。自幼警敏,资质过人,被宋濂称赞为孤凤凰“喧啾百鸟中,见此孤凤凰”。《宁海县志》称:“诸儒所长,互有得失,孝孺卓然为一世儒宗。”明清士儒皆尊其为正学和读书种子。朱允炆即位后非常器重方孝孺,“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方孝孺坚定支持建文帝削藩,但燕王朱棣兵破南京后,方孝孺作为建文帝遗臣而殉难。朱棣以藩

    今古文创 2022年29期2022-11-01

  • 文人三壶茶
    惨的人,他就是方孝孺方孝孺在短暂的46年生涯中博学多才,在明惠帝时期官至文学博士,相当于今天的文化部长。皇帝朱允炆十分倚重方孝孺,燕王朱棣起兵篡权,朱允炆进行讨逆,其诏檄皆出方孝孺之手,可见方孝孺文采何等了得。其实,篡权夺位不一定非要搞血腥镇压,毕竟各为其主,应该给予谅解。你把皇位都夺到手了,还纠缠原来那些琐事干啥?早在朱棣篡权时,谋士姚广孝就对朱棣说:“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方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方孝孺可以说是当时天下文人中的领军人物,

    海燕 2022年10期2022-10-24

  • 方孝孺的苦乐观
    □ 赵映林方孝孺(1357—1402),明朝学者、文学家和思想家,历任汉中府学教授、翰林侍讲、侍讲学士等职。《明史·方孝孺列传》赞之为:“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文章“纵横豪放,颇出入于东坡(苏轼)、龙川(陈亮)之间”。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选录标准严苛,共收入东周至明代文章222篇,明朝入选18篇,方孝孺独占两篇,一篇《深虑论》,一篇《豫让论》。方孝孺有“明之学祖”和“天下读书种子”之誉。他仿效

    群众 2022年18期2022-09-28

  • 方孝孺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上)
    人之道的思考。方孝孺的文章,论析透彻精辟,行文高屋建瓴,气势磅礡雄迈。《明史》说他“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四库全书总目》编者评价说:“孝孺学术醇正,而文章乃纵横豪放,颇出入于东坡、龙川(陈亮)之间。”东坡、陈亮作品,都以豪放壮阔著称。清初康熙年间(1662—1722),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收明代12位作家18篇作品(人均1.5篇),其中方孝孺的两篇文论入选,一篇是《深虑论》首篇,一篇是《豫让论》。一、方孝孺提出尽人事“以

    唯实 2022年8期2022-08-23

  • 明代的“赵氏孤儿”* ——方孝孺后人在常州
    001)明代的方孝孺有“读书种子”的美誉,方孝孺被灭十族的故事让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心情都非常沉重。既然被灭十族,方孝孺照理不会再有后人,而现实情况是,方孝孺不仅有后人,而且他们在上海、浙江和江苏都枝繁叶茂,其中一支后人就在江苏常州繁衍生息。方孝孺存后的故事如同春秋时“赵氏孤儿”一样感天动地。一、方孝孺是何许人也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世居宁海缑城里,台州府宁海人,生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在乡间度过了童年。明朝卢演在《方正学先生年谱》中写道:

    江苏地方志 2022年3期2022-08-05

  • 方孝孺之死
    赵映林方孝孺是明初大儒、杰出思想家,然而在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随着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靖难之役”画上了句号,建文帝出亡,一批臣子不甘臣服有违礼法、“犯上作乱”的燕王朱棣,纷纷遭诛戮,伴以“瓜蔓抄”,株连无辜。总计不下数千人被诛戮,流放充军发配者约有数万人之多,方孝孺拒绝为朱棣撰写登基诏书,被诛十族。究竟如何看待方孝孺的死,数百年来,莫衷一是,究其原因,则是在于论者所处的时代、地位不同,而论者的视野也有高下,见仁见智,实属正常。《皇明表忠记》的作者钱士升肯

    书屋 2022年6期2022-06-21

  • 方孝孺:一曲“天下读书种子”的慷慨悲歌
    刘立祥方孝孺(1357—1402年),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因其故里旧属缑城,故称“缑城先生”,又因蜀王朱椿赐名其读书庐舍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浙江台州府宁海人。历任汉中府教授、翰林侍讲、侍讲学士等职。方孝孺是明朝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有“明之学祖”和“天下读书种子”之誉,因为拒绝为燕王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被残忍磔杀,诛灭十族。方孝孺“以一身抗万乘之威,虽九死而不悔”的懔懔气概,备受后世景仰,鲁迅先生赞之为“台州式的硬气”。一、警敏好

    唯实 2022年2期2022-03-30

  • 江南才子不书生
    0)南京雨花台方孝孺铜像(方成健 摄)方孝孺死难迄今已经620年了,我们为何还要缅怀他,纪念他?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的惨烈而死、被诛灭十族?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的元末,他在群雄并起中脱颖而出,以南京为根据地,与陈友谅、张士诚等殊死较量,与蒙元激烈拼杀,最终建立了大一统的朱明王朝。朱元璋建立政权之后,如何治理天下?如何处理对待一些功勋大臣?如何看待、使用诸多知识分子?如何平衡淮西集团、浙东文人集团以及从陈友谅和张士诚队伍中归顺过来的若干人等?如何实现国家的长治

    江苏地方志 2022年6期2022-02-17

  • 一位悲壮的殉道者 ——论方孝孺是不是必须死
    211815)方孝孺(1357年3月16日—1402年7月25日),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浙江台州府宁海县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思想家。后方孝孺因拒绝为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杀害于南京聚宝门外,时年46岁。南明弘光帝时追谥“文正”。关于方孝孺之死的价值与意义,数百年来,莫衷一是,争论不休。称赞者认为他的死是“凛然千古

    江苏地方志 2022年6期2022-02-17

  • 中国思想史上的方孝孺 ——纪念方孝孺殉道620周年
    210017)方孝孺是明初一代大儒、杰出思想家。方孝孺生活在14世纪,那是中西方都处在历史大转折的时期,是中国有可能转折走向改变的历史拐点。然而,明初洪武年间,朱元璋通过地方行政改革以及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紧紧控制了行政权,通过屠戮功臣彻底掌控了军权,通过锦衣卫实行特务统治,通过文字狱打击有话语权(道统)的知识分子,“片板不许下海”,消除了任何可能对专制皇权造成制约与威胁的潜在力量与因素,专制极权政治全面趋向反动,窒息了中国社会最有可能走出专制极权政治的一线

    江苏地方志 2022年6期2022-02-17

  • 方孝孺对于江南士林的影响
    (1402),方孝孺一人抗命,十族被诛,惊天动地,风云变色。在人类文明史上,绵长记忆的丰碑,悠久文化的影响,每每与骇人听闻的惨案相伴而生。作为惨案的关键人物,方孝孺本来就身在魏阙,望重儒林;作为政治家,他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深得皇帝倚重,广受社会拥护;作为思想家,他思深虑远,承传开新,对于仁政内涵、为政之道,都有独创性见解;作为学问家,他博学多能,卓识独具,为文汪洋恣肆,直追韩愈、苏轼,书法、绘画也都独具特色,名闻遐迩。他多次主持科举考试,弟子门生遍天下。

    江苏地方志 2022年6期2022-02-17

  • 方孝孺的“忍”与“迂”
    具体到正学先生方孝孺,如果说儒者最重要的两门功课是“仁”与“义”的话,方孝孺于“义”一门,就其与建文帝朱允炆的“君臣之义”交了一份满分答卷,是优等生无疑;而于儒者另外一门功课,也就是“仁”一门却是严重的不及格。朱棣本无心杀方孝孺。燕王朱棣从起兵到谒陵即位,仅仅用了不到四年时间。大军临发,他的首席智囊姚广孝叩马而谏,谆谆以方孝孺为托:城下之日,不可杀方孝孺,“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何况朱棣初收功,诸臣恐慌观望,正是其收拢人心之时。若能争取到德高望重的方

    领导文萃 2021年16期2021-11-05

  • 蜀献王与建文帝
    相拉拢的对象。方孝孺是朱元璋钦定的“后备干部”,朱椿将其从汉中教授的任上礼聘到蜀府作“世子傅”,这一方面起到提升蜀中文化的实际作用;另一方面也暗含拉拢未来朝廷重臣的政治投机。从双方的诗文往来看,二人相处愉快。通过梳理朱椿所历三朝的过程,可以看到他既承认建文帝的正统地位,也承认朱棣的“家长”身份,在“靖难之役”过程中不持立场,并被朝廷时时监控;使其真心拥护的是最终掌权者。以此推论,建文帝逃蜀的传说不成立;而朱椿以极大的贤名,仅获谥号“献”,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文史杂志 2021年2期2021-03-11

  • 方孝孺“求忠书院”成孩子们的校外课堂
    市地方史志学会方孝孺研究会在航头镇成立,总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的方孝孺纪念馆也正式开馆,对外开放。从10月开始,纪念馆“正学堂”迎来了一批批学生参观者,学习这位“天下读书种子”的儒家思想和理念。方孝孺,浙江省寧海人,明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世称“正学先生”,著有《逊志斋集》二十四卷,被誉为“天下读书种子”。方庆平,方孝孺的第25世孙,经过8年的考证,遵循父亲的遗嘱,不仅写好了方家的家史和家谱,还始创重建了这座方孝孺纪念馆暨“求忠书院”。纪念馆落成

    学生导报·初中版 2020年11期2020-12-23

  • 天地正气
    第一文人,他叫方孝孺,今浙江宁海(古属台州)人,与鲁迅的学生柔石是同乡。年幼时以天资超群蜚声乡里,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被乡人誉为“小韩愈”。成年后,师从“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宋濂的门生无人能出其右,就连前辈胡翰、苏伯衡也自叹不如。1382年,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召见了年方25岁的方孝孺。尽管方孝孺的仁政主张与朱元璋偏重刑罚的施政理念相左,但朱元璋还是对这个不亢不卑的年轻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悄悄对皇太子朱标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

    山东文学 2020年8期2020-11-18

  • 方孝孺的“忍”与“迂”
    与“义”的话,方孝孺于“义”一门,就其与建文帝朱允炆的“君臣之义”交了一份满分答卷,是优等生无疑;而于儒者另外一门功课,也就是“仁”一门却是严重的不及格。“全节”的代价朱棣本无心杀方孝孺。四年前燕王朱棣起兵谋篡,大军临发,他的首席智囊姚广孝叩马而谏,谆谆以方孝孺为托:城下之日,不可杀方孝孺,“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何况朱棣初收功,诸臣恐慌观望,正是其收拢人心之时。若能争取到德高望重的方孝孺为其所用,则不需刀锯鼎镬,天下纷纷,或可一举而息。毕竟帝位攘夺

    清风 2020年21期2020-09-10

  • 莫逞口舌之快
    。明成祖朱棣诛方孝孺十族就是因为一句话。明成祖要方孝孺拟即位诏书,方孝孺不从。明成祖说:“先生不要这样,其实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方反问:“成王安在?”成祖答:“已自焚。”方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国赖长君。”方说:“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生不可!”孝稀执笔,疾书“燕贼篡位”数字,掷笔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发怒说:“汝不顾九族乎?”孝孺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正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0年1期2020-01-15

  •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了十族的人
    □ 木 匠方孝孺(公元1357-1402年7月25日),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宁海人。因其故里原属缑城,又称“缑城先生”;又因其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曾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他是明代的一位大学者。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曾拜当时的大儒宋濂为师。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其父太子朱标已故),是为明惠帝(因其使用的年号是建文,故又称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即遵照太祖的遗训,召方孝孺入京(

    中外文摘 2019年16期2019-08-29

  • 方孝孺的信仰世界与生命践履
    文星【摘 要】方孝孺宁可被“诛十族”也不屈从于当权者的示好,这种慷慨赴死的行为并非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愚忠,也并非是不识时务的迂腐,而是一种忠于内心信仰的自我成全。在儒学道统观的熏陶、成长环境的影响下,方孝孺成为了一名深谙孔孟之道的“读书种子”,形成了具有儒家圣贤色彩的正统观和生死观。作为帝师,儒生的理想追求在方孝孺的政治实践中发挥的淋漓尽致,虽其政治举措太过理想化而难以推行,但也恰恰反映了其作为儒家传统读书人的纯正。【关键词】方孝孺;诛十族;儒家道统;践

    智富时代 2019年7期2019-08-16

  • 方孝孺的《深虑论》谈起
    王春南明朝方孝孺有两篇文章收入《古文观止》,一篇是《深虑论》,一篇是《豫让论》。《四库全书总目》称,方孝孺的文章“纵横豪迈,颇出入于东坡、龙川之间”(东坡即北宋苏轼,龙川即南宋陈亮)。“文以人重”,世人尊崇方孝孺的气节,也推重其文章。方孝孺的《深虑论》,所以能作为古文范本供人们阅读、欣赏和研究,不但是因为文辞优美,而且还因为议论透辟。对于历史上朝代兴替,王朝执政风险,虑之深,思之切,发他人所未发,足以警示世人。这样的文章,不是那些有“头巾气”的迂腐的读书人

    群众 2019年8期2019-06-05

  • “君子”与“豪杰”的冲突 ——论幸田露伴《命运》的思想倾向与学者意识
    末及战争结束后方孝孺、卓敬等文人的崇高气节和惨烈结局,后半部分着重描写了建文帝皇位被夺之后的流亡生活,与永乐帝荣登帝位之后的常年征战形成鲜明对比。书中展露着战争的残酷、士人的气节及命运的无常,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至今仍备受关注, 1999年田中芳树还根据《命运》改编创作了《命运:两个皇帝》一书。但是,《命运》作为露伴大正时代一系列中国题材作品的发轫之作,采用了雄浑大气的汉文体,而且故事情节几乎完全基于史料展开,不时穿插着作者本人对历史事实或人物命运的感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2019-02-09

  • 百年方孝孺研究述评
    100875)方孝孺是明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继其师宋濂之后成为新的士人领袖,被誉为“读书的种子”,更因“靖难之役”殉身于道而闻名后世。明清学者如高攀龙、刘宗周、黄宗羲等人都为方孝孺撰写过评述。近代以来,人们在现代学术视域下对方孝孺进一步展开研究,百年来涌现出不少成果。已有学者对这些研究进行过总结,特别是张树旺和金紫薇二人学位论文的综述部分,着重考察了对方孝孺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的研究状况。近几年来,对方孝孺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以研究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2019-01-15

  • 被凌迟的理想
    的“读书种子”方孝孺,还有建文帝和方孝孺君臣两人共同的仁政理想。方孝孺自幼天赋惊人,尤其是师从大儒宋濂后,学问大为精进。他不仅文才卓异,还有治国韬略。朱元璋知道方孝孺有大才,但并没有立即起用他,而是希望他将来能为皇太子朱标所用。谁料朱标比朱元璋先死,皇太孙朱允炆隔代继承了大位。建文帝很早就听说方孝孺的贤名,即位后便将他召入帝京。方孝孺被任命为翰林侍讲,次年迁侍讲学士,成为建文帝近臣。无论是讨论国家大事,还是为建文帝读书释疑,他都是建文帝身邊不可缺少的人物。

    华声 2018年12期2018-01-05

  • 方孝孺没有被诛十族
    ◎龚涵锦方孝孺没有被诛十族◎龚涵锦1402年,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成功夺得建文帝的皇位,随后在朝廷上下开展了对建文旧臣大规模的血腥屠戮,株连者达数万人。最骇人听闻的莫过于对明初最负盛名的儒士—方孝孺处以“诛十族”的酷刑。诛十族即在九族的基础上,将方孝孺的朋友、学生归为一族,合称“十族”,这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史上是空前绝后的。然而,这一众所周知的史学论断,其实是值得怀疑的。关于方孝孺被诛十族的记载最早出自正德年间祝枝山著的《野记》,但是,《野记》

    百家讲坛(红版) 2017年1期2017-12-30

  • 南京阳山碑材的历史密码
    阴谋。朱棣残害方孝孺当年燕王朱棣在南京篡位当上皇帝后,恐朝野不服,听从“国师”姚广孝的建议,召来德高望重的方孝孺入朝,令他起草诏书,歌颂新帝登基。谁知方孝孺怀念故主,不但拒写诏书,还披麻戴孝,到朝廷大哭,手指朱棣大骂:“你这乱臣贼子,看你横行到几时!”朱棣大怒,下旨将方孝孺凌迟处死并灭其十族(九族和方孝孺的学生),死者达870余人。方孝孺及其十族被诛戮后,天下民怨沸腾。朱棣为了平息民怨,苦思良策。就在朱棣急如热锅之蚁时,他忽然夜得一梦,梦中有仙人对他说,在

    民间故事选刊·下 2017年7期2017-07-04

  • 方孝孺十族被诛案
    □ 冯玉军方孝孺十族被诛案□ 冯玉军方孝孺,浙江宁海人。他天资聪慧,勤敏好学,5岁能读书,6岁能作诗文,13岁时就能写一手好文章,初显了其超乎寻常的文学才能。后来,他拜到当时的名士宋濂门下学习,学问精进,被视为当时的大儒。他博学强识,通晓经史,文章盖世。方孝孺曾在1382年受到明太祖的召见,并得到皇帝的赏识。后来,他到了蜀献王府,担任了世子的老师。因为举止稳重,才华出众而受到人们的称颂,他所传授的学问也被称为是“正学”,俨然称为天下读书人的表率。朱元璋死后

    中外文摘 2017年11期2017-05-24

  • 背景:600年谜团,年轻皇帝下落不明
    助手,第一个是方孝孺,第二个是齐泰,第三个是黄子澄。这三个人都是文人,饱读诗书,都有远大的正统儒家理想。方孝孺这个人必须好好说一下。方孝孺是明朝初期著名的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方孝孺年幼时勤奋好学,据说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人称 “小韩愈”。他的老师是著名学者宋濂,从老师那里,方孝孺学到最多的是“仁义治天下之道、以达到时世太平为己任”。洪武十五

    贵阳文史 2017年1期2017-05-06

  • A Contrastive Analysis Between the Cultur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Names from Sociolinguistics Perspective
    iaoru (方孝孺), Fei Xiaotong (費孝通) and so on. Moreover, Chinese people also prefer to chose names cited from idioms or classical works such as The Book Of Songs, The Book Of Rites, etc.Unlike Chinese ethical culture, western culture

    校园英语·下旬 2017年3期2017-04-12

  • 报复
    炙热!试以明朝方孝孺案说之。当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放逐惠帝朱允炆,自立为帝。他登上帝位后,首先做的就是为了坐稳江山而清除敌人,这其中就有一个叫方孝孺的人。此人是明初元老、翰林学士,称得上是天下读书人的风向标,也是朱元璋死前特意安排协助惠帝的重臣。朱棣亲自接见了方孝孺,一开始好声好气地希望他能为自己起草称帝诏书,方孝孺不写。朱棣失了耐心,叫人拿了纸笔逼他写,方孝孺还是不写。刀都架到脖子上了,方孝孺这才低下头,写了四个字——“燕贼篡位”。朱棣怒不可遏

    意林原创版 2016年8期2016-11-25

  • 读写行,可以出书矣
    生态的作文。游方孝孺墓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去游览了雨花台,目的是想看看明朝的方孝孺墓。雨花台入口处,人很多,吵吵嚷嚷的,一番国庆节的样子。但是往方孝孺墓方向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到最后,就只剩我们几个了。在栈道上,两旁都是高大的树木。树枝与树叶挡住了太阳,使栈道变得幽暗。大树上的鸟儿们用深沉的声音叫着,就像有人在敲一面大鼓。我们散步来到了方孝孺墓。一块大石碑突然在我们眼前出现,好似一个闪电将它从天上劈了下来,上面题着“方孝孺先生之墓”,黑底白字。墓周围有一

    莫愁 2016年24期2016-11-25

  • 文人抬杠
    知己真难求啊。方孝孺抬杠成本太大。燕王朱棣夺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后,很仰慕这位“读书种子”,要他写即位诏书,方孝孺拒绝了。朝堂上有这么一段对话:朱棣说自己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方孝孺反问成王在哪里?朱棣说成王死了,方孝孺说那就立成王之子;朱棣说国家需要像他那样成熟的统治者,方孝孺说那就立成王之弟。朱棣说,这是我的家务事,不需外人操心。就这样一直抬扛抬得朱棣火星子直冒,朱棣威胁他,再不给我面子,我就诛你九族。方孝孺继续抬杠,爱咋咋的,灭我十族也不怕。结果,方氏九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6年10期2016-10-13

  • 方孝孺和布鲁诺之死
    □ 资中筠方孝孺和布鲁诺之死□ 资中筠方孝孺和布鲁诺两个相隔千万里,时差二百年,却都遭到了惨绝人寰的极刑:方孝孺被“磔于市”,也就是当众分裂肢体;布鲁诺则在火刑柱上被活活烧死。虽然两人皆为威武不屈的殉道者,但所殉的“道”大不相同,中西方文明的巨大差异也由此显现。方孝孺是明朝初年最德高望重的儒生,被明太祖朱元璋任命为皇太孙允炆的老师。由于皇太子早逝,明太祖死后由皇太孙继位,就是短命的明惠帝,方孝孺理所当然地成为顾命老臣之一。后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打到南京,

    中外文摘 2015年13期2015-11-23

  • 任性有两种
    即位时,朱棣召方孝孺草拟即位诏书。方孝孺身穿孝服而来,在大殿上为建文帝痛哭不止。朱棣走下宝座,劝他说:“先生不要自己苦自己。我只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而已。”再三劝说,可方孝孺初衷不改。不肯草拟诏书也就罢了,还挥笔写下“燕王篡位”几个大字,写完后,还高声说:“你就是杀了我,我也不会给你起草诏书。”朱棣强压怒火:“怎么能这么容易就让你死,就是你死了,难道你不怕株连九族吗?”方孝孺立刻回敬道:“就是株连十族又能拿我怎么样?”盛怒之下,朱棣诛灭了方孝孺十族八百多人。

    杂文月刊 2015年5期2015-07-05

  • 章太炎不念旧恶
    殿下入京,勿杀方孝孺,杀方孝孺则读书人绝矣……申叔若死,我岂能独生?”姚广孝,明朝僧人,通儒术,工诗画,他曾与朱棣定策起兵,成祖即位,功为第一。方孝孺,明朝官吏,朱棣入南京,即将继位,召他草即位诏书,拒不草诏,朱棣欲杀之。姚广孝劝朱棣,不要杀他。后来还是被诛杀九族。刘文典读后,十分感动。发了电报,章太炎还不放心,又与蔡元培联系在上海报纸登广告。刘师培见之,忙赶到上海。章太炎是传统文人,不念旧恶,急人之难。(摘自《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作者:汪兆骞)

    中老年健康 2015年9期2015-05-30

  • 种子
    ,称看重气节的方孝孺不会轻易归顺,希望手下留情,不要加害,否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明史·方孝孺列传》记载:“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朱棣明白作为士林领袖的方孝孺的分量和影响力,故当初是应允的,“成祖颔之”。朱棣篡位后,请方孝孺为他起草登基公告。“至是欲使(方孝孺)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方孝孺为他死去的先皇而悲而恸,这样的忠臣真是难得一见,朱棣似乎也被感染,“成祖降榻,劳曰:‘

    延河 2014年5期2014-07-11

  • 方孝孺的生前身后事
    建文皇帝的老师方孝孺的书斋名。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攻入南京后,方孝孺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刚烈和气节。人们为了怀念他的义举,遂以“正学”二字命名。建文帝的倚重大臣方孝孺乃浙江宁海人,这里自古以注重气节闻名。方孝孺青年时就才华横溢,抱负远大,刚满20岁就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表现出中国传统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风范。方孝孺曾几次接近朱元璋,明太祖对他的学问、人品都非常赞赏,但一直未予重用。朱元璋曾对太子朱标说,方孝孺是个难得的人才,我将让他

    百科知识 2014年7期2014-04-03

  • 史上最有骨气文人
    :“朝中有个叫方孝孺的,学问很高,将来殿下夺取天下,他一定不肯归附,不过殿下千万不要杀他,杀了他,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就灭绝了。”朱棣颔首答应。朱棣占领南京后,方孝孺果然不肯归附,朱棣于是将其投入狱中。几天后,朱棣准备正式登基,让方孝孺为他拟写登基的文告,方孝孺坚决不从,朱棣派方孝孺的学生廖镛、廖铭二人前去劝说,反遭一顿痛斥。无奈之下,朱棣只好派人强行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当时穿着一身斩衰(古代的一种丧服,按生者和死者关系,丧服分为五等,斩衰最重),在大殿上嚎

    文史博览·文史 2014年1期2014-02-24

  • “求一个是”:方孝孺之死难与评价
    315200)方孝孺是公认的浙东名儒,是明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的门生,金华朱学的传人。方孝孺抱负宏大,学问醇正,文才出众,在当时就名扬天下,人称“正学先生”;而他的死和灭十族更对人们的心灵造成深深的震撼和巨大的创痛,其争议至今未能停息。本文对方孝孺之死试图在疏理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一得之见的评价,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一方孝孺(1357~1402),明浙江宁海北乡溪上方人,字希直,自幼“性资精敏绝伦”,六岁时即能作诗,十余岁时,已好学成癖,“读书十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5期2013-08-15

  • 方孝孺以民本为主旨的政治思想解析*
    250100)方孝孺(1357-1402),生于浙江宁海一个官宦家庭,其父方克勤曾任济宁知府,做官“以德化为本”著称,百姓赞之为“我民父母”[1](《方克勤传》)。方孝孺师从有“开国文臣之首”[1](《宋濂传》)美誉的宋濂,是宋濂最为得意的 门生。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方孝孺应建文帝之请,出任翰林侍讲学士,后值文渊阁,深得朱允炆赏识。曾主持修撰《太祖实录》、《类要》等。朱棣篡位后,命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以彰正统,遭拒。朱棣怒而诛其十族,诛连受害者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2013-04-07

  • 她敢对皇帝的求婚说“不”
    在建文帝的忠臣方孝孺那儿碰了个硬钉子。没过多久,为了策立新皇後,他又在当朝美女徐妙锦这儿碰了个软钉子。前面那个硬钉子碰得他十二分生气,灭了方孝孺十族(多出的一族是方孝孺的门生)。後面这个软钉子碰得他十二分泄气,却无可奈何。徐妙锦是明朝开国元勋、魏国公徐达的第三个女儿,才貌极其出色,甚至超过了她姐姐仁孝皇後。仁孝皇後去世後,朱棣一心想把徐妙锦迎进宫去。可能是徐妙锦打从心底里瞧不起这位奸诈强横、冷血暴虐的永乐皇帝,所以她递上一封情词哀恳的书信,婉言谢绝了朱棣的

    晚报文萃·开心版 2012年14期2012-12-06

  • 浅谈方孝孺的政治思想
    林 丹浅谈方孝孺的政治思想林 丹方孝孺传承宋代儒学,以“内圣外王”为毕生修身之道,以“明王道、辟异端”为己任。他主张以民为本、养民富民,强调以仁义为基础,辅以法治,希望将儒家思想赋诸政治实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治改革措施。方孝孺;政治思想;儒家;仁义;法治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号逊志,明代台州宁海(今浙江宁海)人。自幼精敏绝伦,饱读诗书,十五岁就能做文章。二十岁游京师,师从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宋濂门生众多,先辈胡翰、苏伯横在方孝孺面前也自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3期2012-08-15

  • 方孝孺的文学思想
    35000)论方孝孺的文学思想赵珊珊,王 燕(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方孝孺是明初一位正直而渊博的学者,性格耿直,傲世独立,宣扬伦理教化,追求儒家政治理想,是一位儒家大师,他主张“文以载道”,文贵乎自然,推崇“气”。他的文学思想,值得后人去探究。方孝孺;文以载道;自然;气方孝孺,明代文学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正学,浙江宁海人。以荐召授汉中府学教授。建文中,官至翰林讲学士,改为文学博士。燕王朱棣攻入南京,方孝孺拒绝投降替他草诏,并且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2012-08-15

  • 如何看待“知识分子的清高”—— 兼析“以今衡古”的评判标准
    接着,何顿剑指方孝孺,认为“像方孝孺那样,为了自身的名节,让几百人跟着他殉葬,这是不是太看重名节和太自私自利了?!”文中还有几段“义正词严”的质疑:“感觉知识分子的清高是很害人的,害了自己倒也无所谓,但有些知识分子因清高,把自己一家人,甚至几族人都害了。……这种为‘名节’而不顾一切的做法是神圣和伟大的呢,还是太自私自利了呢?古代有很多知识分子为了‘名节’都把自己的家人搭上了,三族、五族、六族的被诛灭,都是‘名节’这东西闹的。”读到这些似是而非的“论断”,几

    民主与科学 2010年2期2010-12-26

  • 方孝孺和布鲁诺之死
    之上鸿毛之下。方孝孺和布鲁诺相隔千万里,时差两百年,却都遭受了惨绝人寰的极刑:方孝孺被“磔于市”,也就是当众分裂肢体;布鲁诺则在火刑柱上被活活烧死。虽然两人皆为威武不屈的殉道者,但所殉的“道”大不相同,中西方文明的巨大差异也由此显现。方孝孺是明朝初年最德高望重的儒生,为明太祖朱元璋任命为皇太孙允炆的老师。由于皇太子早逝,明太祖死后由皇太孙继位,就是短命的建文帝(明惠帝),方孝孺理所当然地成为顾命老臣之一,尽管他年龄并不老(死时才45岁)。建文四年,朱元璋的

    剑南文学 2010年8期2010-08-21

  • 方孝孺汉史典籍研究探微
    朱志先方孝孺汉史典籍研究探微朱志先(咸宁学院人文学院,湖北咸宁437005)方孝孺一生治学广博,对历代典籍皆有考究,尤其是对汉代典籍剖析甚多,从实学的角度质疑《史记》所载,从治世角度论析《盐铁论》、《申鉴》,从反对苛政的角度批判《政论》。在研究汉史典籍的基础上,方孝孺又从为君之道和为臣之法方面论述汉史的借鉴功能。方孝孺;汉史;典籍;研究方孝孺(1357-1420年),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遜志,人称正学先生,浙江宁海人,洪武进士,建文朝官至翰林院学士、侍讲学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6期2010-02-15

  • 方孝孺 灭十族真相
    石 墨关于方孝孺灭十族,有这样一个版本:“燕王曰:‘汝不畏九族乎?先生奋然曰:‘便十族奈何?”有人据此认为:他是为了自己的名节,不顾十族死活的另类。其实600多年前的“灭十族”真相,与此大相径庭。明崇祯《宁海县志》,知县常熟宋奎光修,刊本中的《方孝孺传》一文,可以佐证:北师(燕兵)至京,驻金川门外,宫中悉焚,建文帝逊去(这里指死亡),时壬午(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四日也。孝孺持斩表服(不缉边的重丧服),昼夜号哭。上述,记录了明朝“靖难之变”时,作为与

    人物 2009年9期2009-11-02

  • 论“读书种子绝矣”
    1402)年,方孝孺不肯为朱棣草诏,历史上最惨烈的“灭十族”的悲剧就此发生了。文章探讨了朱棣为何要对知识分子惩罚的内心活动。关键词:方孝孺;草诏;灭十族;惩罚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起了“靖难之役”。成祖兵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额之。城破之日方孝孺下狱。按理说,方孝孺有姚广孝的说情挽救,朱棣也默许,应该不至于被害,但朱棣“欲使草诏”,为的是借方孝孺在儒林中的威

    神州民俗 2009年1期2009-10-22

  • 方孝孺和布鲁诺之死
    之上鸿毛之下。方孝孺和布鲁诺相隔千万里,时差二百年,却都遭受了惨绝人寰的极刑:方孝孺被“磔于市”,也就是当众分裂肢体,布鲁诺则在火刑柱上被活活烧死。虽然两人皆为威武不屈的殉道者,但所殉的“道”大不相同,中西方文明的巨大差异也由此显现。方孝孺是明朝初年最德高望重的儒生,被明太祖朱元璋任命为皇太孙朱允炆的老师。由于皇太子早逝,明太祖死后由皇太孙继位,就是短命的明惠帝,方孝儒理所当然地成为顾命老臣之一,尽管他年龄并不老(死时才45岁)。后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打

    国学 2009年8期2009-09-04

  • 方孝孺和布鲁诺之死
    资中筠方孝孺和布鲁诺相隔千万里,时差二百年,却都遭受了惨绝人寰的极刑:方孝孺被“磔于市”,也就是当众分裂肢体,布鲁诺则在火刑柱上被活活烧死。虽然两人皆为威武不屈的殉道者,但所殉的“道”大不相同,中西方文明的巨大差异也由此显现。方孝孺是明朝初年最德高望重的儒生,被明太祖朱元璋任命为皇太孙允蚊的老师。由于皇太子早逝,明太祖死后由皇太孙继位,就是短命的明惠帝,方孝儒理所当然地成为顾命老臣之一,尽管他年龄并不老(死时才45岁)。后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打到南京,即

    中外文摘 2009年12期2009-06-23

  • 方孝孺和布鲁诺之死
    方孝孺和布鲁诺,两个人相隔千万里,时差二百年,在脑子里把他们联起来的纽带一是他们各自所受的惨绝人寰的极刑(方孝孺被当众凌迟处死,布鲁诺则在火刑柱上被活活烧死);二是他们二人在我早年心目中都是威武不屈的殉道者,死得英勇、惨烈。但是现在细想他们各自所殉的“道”是什么,引起我对中国和西方文明的巨大差异的深思。方孝孺是明朝初年德高望重的儒生,被明太祖朱元璋任命为皇太孙允炆的老师。由于皇太子早逝,明太祖死后由皇太孙继位,就是短命的建文帝,方孝孺理所当然地成为“顾命大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09年12期2009-05-21

  • 冷血方孝孺
    齐庆民一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希古,浙江宁海人,“幼警敏,双眸炯炯”,是个神童。方孝孺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明初开国文臣宋濂,宋濂门下名士如云,其中就有太子朱标,但都不如方孝孺,“皆出其下”。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洪武四年任山东济宁知府,是个一件布袍子能穿十几年的清官。他对朋友十分厚道,有被朝廷贬谪的官员从其辖区过,便送钱、送物。济宁在方克勤的领导下物阜民康,当地人用歌声来表达对他的热爱:“谁减免了我的徭役,是方大人的力量,谁救治了我的庄稼,是方

    百家讲坛 2008年9期2008-06-12

  • 腰斩酷刑:从产生到消失
    衍说:文学博士方孝孺,素有学行,城破之日,必不肯降。殿下万万不可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绝了。当时方孝孺已经是名闻天下的第一大儒,其学识品德为四海所称颂,朱棣也有意借用他的威信来收揽人心,所以答应了。当燕军攻破南京后,惠帝自焚宫中,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果然拒不投降。朱棣派人强行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戴孝而入,悲恸至极,哭声响彻大殿。朱棣劝他辅助自己即位,就像周公辅助成王一样。方孝孺厉声质问朱棣,那为何不立惠帝的儿子或弟弟为君呢

    中外文摘 2006年16期2006-05-23

  • 方孝孺遭诛始末
    建文帝即位时,方孝孺被召为翰林侍讲,旋迁侍讲学士,后改文学博士,朝廷政事多向他咨询。当时的诏檄文字多出其手。他曾主持修《太祖实录》,命为总裁;著有《侯城集》、《逊志斋集》等。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入京师(南京),宫中起火,建文帝去向不明。由于方孝孺是建文帝的亲信重臣,朱棣先将他逮捕下狱。朱棣准备登基时,又将他开释出狱,宣他上殿受命草诏。出狱后,方孝孺身穿孝服,一进殿堂,便高呼“成王”(建文帝),悲恸大哭。朱棣见状,急忙解释道:“我是学习周公

    知识窗 1998年9期1998-03-18

  • 吸取过去的教训
    的另一个例子是方孝孺。他认为方孝孺实在太傻,可怜,为建文帝尽了愚忠。我又认为他上了当。方孝孺为建文帝尽忠,被明成祖砍了头,并不可怜。说得不客气一点,他只是为自己的政治利益而拼杀,成则王败则寇。既落为寇,只好认命、被杀头。中国知识分子学问越高越想做官,做大官,弄不到手,只好归隐,清高,骂人。我不信方孝孺会轻轻易易的为着什么一定要忠于建文帝而不为明成祖办事从而杀头。对于官修的史书,虽然文笔漂亮,我却相信鲁迅先生的话,不可相信,骗人的很多。扯远了,还是说知识分子

    读书 1994年2期199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