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露锋
明朝燕王朱棣武力篡夺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后,他凌迟磔杀的,不只是拒写诏书的“读书种子”方孝孺,还有建文帝和方孝孺君臣两人共同的仁政理想。
方孝孺自幼天赋惊人,尤其是师从大儒宋濂后,学问大为精进。他不仅文才卓异,还有治国韬略。朱元璋知道方孝孺有大才,但并没有立即起用他,而是希望他将来能为皇太子朱标所用。谁料朱标比朱元璋先死,皇太孙朱允炆隔代继承了大位。
建文帝很早就听说方孝孺的贤名,即位后便将他召入帝京。方孝孺被任命为翰林侍讲,次年迁侍讲学士,成为建文帝近臣。无论是讨论国家大事,还是为建文帝读书释疑,他都是建文帝身邊不可缺少的人物。朝廷撰修《太祖实录》、《类要》等书,都任命他为总裁。
建文帝如此倚重方孝孺,乃因建文帝长期受儒家思想熏陶,恢复上古三代之治是其政治理想。方孝孺是朝野公认的名士大儒,道德学问均为当时之冠,在儒家士大夫中具有极高声望,而且他仁义治国的主张与建文帝完全契合。建文帝起用方孝孺后,待之如师。
为报知遇之恩,同时实现自己治国救民的政治理想,方孝孺忠心辅弼建文帝治国,直接参与各项政治改革的筹划。他是“建文新政”蓝图和总体构想的总设计师,当时几乎所有出台的改革方案,都以他的治国方略作为思想理论基础。
在治国理政的问题上,建文帝与爷爷朱元璋完全不同。朱元璋推行恐怖政治,而建文帝以仁义礼乐治国。
“建文新政”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宽刑狱。朱元璋严刑峻法,制造了大量冤案,方孝孺对其害有切肤之痛,他的父亲方克勤、叔叔方克家和恩师宋濂,均蒙冤而死。方孝孺提出“以德为主,以法辅之”的德治思想,与建文帝“宽仁”的执政理念不谋而合。在方孝孺的参与下,建文帝平反了一大批假错案,矫正朱元璋时期滥法任刑之弊。其最直接的成果,就是全国的囚犯人数比以往少了三分之二。
朱元璋雄猜多疑,采取挑拨分化、特务监视、恐怖屠杀等手段来控制朝臣,并且废中书省和丞相,大权独揽,建立独裁统治。方孝孺严厉批评朱元璋恃威自用,把臣子当奴才,任意鞭笞侮辱。他认为皇帝应当礼贤下士,虚心纳谏,与贤臣士大夫适当分权,共理国政。建文帝采纳方孝孺的建议,向朝臣放权,实行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扭转朱元璋肇始的专制皇权空前强化的趋势。
方孝孺的政治思想,与中国历史上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他根据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之意,进一步发挥说:上天立君主,是为了百姓,不是让百姓来服侍君主的。如果所立君主无益于民,那还要立他干什么呢?强调君主治民要本乎仁义,顺应民意。建文帝在这一点上身体力行,他清心恭己,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建文新政”实行几年之后,取得很好的成效,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而且得了民心,年轻的建文帝得到百姓拥戴。然而这一切因朱棣起兵篡位而终结。
方孝孺在当时有极高的声望和影响力,朱棣企图让他起草诏书,来说明自己上位的合法性。方孝孺知道理想已破灭,置生死安危于度外,取笔大书“燕贼篡位”四个大字。盛怒之下,朱棣将方孝孺凌迟处死,其肢体分裂后悬首张尸以示众,并灭其十族,惨彻人寰。
登上皇位的明成祖朱棣,完全摒弃建文帝时期的仁义礼乐,重拾朱元璋时期的严刑苛法。甚至,朱元璋在晚年废止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朱棣登基后立即就恢复了。人性的幽暗,历史的吊诡,又一次凸现出来。刀枪之下,理想竟如此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