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玉军
方孝孺十族被诛案
□ 冯玉军
方孝孺,浙江宁海人。他天资聪慧,勤敏好学,5岁能读书,6岁能作诗文,13岁时就能写一手好文章,初显了其超乎寻常的文学才能。后来,他拜到当时的名士宋濂门下学习,学问精进,被视为当时的大儒。他博学强识,通晓经史,文章盖世。方孝孺曾在1382年受到明太祖的召见,并得到皇帝的赏识。后来,他到了蜀献王府,担任了世子的老师。因为举止稳重,才华出众而受到人们的称颂,他所传授的学问也被称为是“正学”,俨然称为天下读书人的表率。
朱元璋死后,他的长孙继承皇位,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将方孝孺招至南京,委以翰林侍讲之职,第二年又升为侍讲学士。建文帝经常向方孝孺咨询国家大事。建文帝爱读书,每当读书遇到疑问的时候,就把方孝孺叫来为他讲解。有时候在朝廷上讨论时事,皇上想知道群臣的议论是否适当,就叫方孝孺到休息的内室来商议对答。后来,建文帝改革了官制,方孝孺改任文学博士。燕王朱棣起兵谋反,方孝孺替建文帝起草了一系列征讨燕王的诏书和檄文。
燕王朱棣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很快打入了京城。建文帝失踪,一心效忠建文帝的方孝孺也被抓到了监狱里。燕王对方孝孺的才学和人品也十分钦佩和敬仰,对他的为人和学问早有耳闻,所以非常想将方孝孺收入麾下。而且他也希望利用方孝孺在知识分子阶层的感召力量,创造支持自己取建文帝而代之的舆论。
但方孝孺的为人准则是忠孝至上,在他眼里,燕王是一个反叛作乱者,自己宁可去死,也不会屈服于他。对方孝孺的这种性格特点和刚烈的个性,朱棣的老师,也就是他的主要谋士姚广孝非常了解。为了保护方孝孺,姚广孝在燕王进入北京之前,向燕王进谏请求说:“燕王即便占领了北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方孝孺也不会归降的。但请求燕王不要杀他。如果杀了方孝孺,那么天下就没有读书人的楷模了。”燕王表示同意。
燕王进入北京后,迫不及待地找见了方孝孺。
史书记载,当天燕王朱棣要求方孝孺代拟即位诏书时,方孝孺当众号啕,声彻殿廷,明成祖也颇为感动,走下殿来跟他说:“先生不要这样,其实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
方孝孺反问:“成王安在?”
明成祖答:“已自焚。”
方问:“何不立成王之子?”
成祖道:“国赖长君。”
方说:“何不立成王之弟?”
成祖道:“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生不可!”孝孺执笔,疾书“燕贼篡位”数字,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发怒说:“汝不顾九族乎?”孝孺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骂声益厉。
朱棣气急败坏,恨其嘴硬,叫人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至耳根。孝孺血涕纵横,仍喷血痛骂,朱棣厉声道:“汝焉能遽死,当灭十族!”朱棣一面将其关至狱中,一面搜捕其家属,逮解至京,当其面一一杀戮。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胞弟孝友临刑时,孝孺泪如雨下,仍与弟从容吟诗明志。
最终,朱棣就在九族之上又加一族,连他的学生朋友也因此而受牵连。这就是更古未有的“灭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入狱及充军流放者达数千人。
方孝孺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面对专制君主的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这可谓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和赞颂。就其个人气节来看,历史上实在不多见,这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方孝孺死后,其门人敛其遗骸,葬于聚宝门山上,死于宁海县城之方氏族人,有义子收其残骸,投入井中,后称此井为义井。
(摘自清华大学出版社《明清奇案迷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