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檀上宽++王晓峰++冯立君
太祖遗诏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太祖朱元璋驾崩,随后,遗诏马上就被送达到各地藩王手中。遗诏确定由皇太孙继承皇位,同时昭告天下,太祖葬礼期间大明臣民必须遵守的各项条款。其中,有这样一条规定:“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遗诏发布后,各地藩王是如何应对的,具体情况无从得知。但唯一例外的就是燕王,史书详细记述了燕王此时的情况,从中可以略窥他与南京之间的博弈。正史《太宗实录》做了如下记述: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不豫,遣中宫召上。已至淮安,太孙与齐泰等谋诈令人赍敕符令上归国。及太祖太渐问左右燕王来未,凡三问无敢对者。
太祖崩。是夜即敛,七日而葬,皇太孙遂矫诏嗣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逾月始讣告诸王,且止毋奔丧。上闻讣哀毁几绝,日南向恸哭。
按照这段记述,燕王是奉太祖的召唤,赶赴南京探望病情。朱元璋是想要让在世的儿子中最年长的燕王即位,而不是让皇太孙即位。但是,由于皇太孙的阴谋,燕王不得已中途返回北平。《太祖实录》及《奉天靖难记》中也都记载了大致相同的内容。
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由于皇太孙的阴谋,太祖临终前,没能与燕王见面,太祖驾崩后一个月,朱允炆才公布遗诏。而且,遗诏是皇太孙与召授顾命辅佐皇太孙的兵部尚书齐泰伪造的,并非太祖本意。太祖朱元璋原本想让燕王继承皇位的,但是,齐泰等人阴谋矫诏,篡改太祖意图,皇太孙才登上了帝位。或许是这个原因,太祖遗诏没有被收录到上述三本史书中。
实际上,遗诏的确是太祖所写,遗诏中也明确由皇太孙继承皇位。
16世纪初编纂的官方史书《大明会典》中全文收录了太祖遗诏的内容,这表明太祖遗诏是官方认证无误的事实。皇太孙继承皇位、禁止藩王参加葬礼等也都是事实。这应该是朱元璋担心举行葬礼时发生不测而预先安排下的。从燕王夺权篡位至《大明会典》成书,历经百余年,真相终于大白天下。
《太宗实录》等书的记载,可以理解为站在燕王立场篡改史书的例证之一。史实就这样被非常巧妙地篡改了。
祸起削藩
在各地藩王中,当数燕王对南京的威胁最大。这是因为燕王在在世诸王中年纪最长,又长期戍守北边,在常年对蒙作战的实际经验中锻炼出一身卓越的军事才能。因此,建文帝断然削藩,其首要目标当然就是燕王,夺其军权、削其封地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是,关于削藩的顺序,在建文集团内部出现了分歧。
齐泰建议直接对燕王下手,同是顾命大臣的黄子澄则认为,剪除燕王,首先要从其周边实力较弱的藩王着手,先断其羽翼,最后再灭燕王。黄子澄这样考虑是顾忌燕王的军事实力,同时,他觉得直接针对燕王,师出无名,假如是对付历来不法的藩王,那就没问题。最终,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的意见。必须说,建文政权在这个决定上铸成了大错,为燕王起兵反叛提供了充分的准备时间。
建文帝即位仅两个月后,洪武三十一年七月,断然实行了第一次削藩。首先被削藩的是周王朱橚,周王是太祖朱元璋第五子,素来行为不法。当然,最主要的原因不是这个,而在于他是燕王一母同胞的兄弟,燕王与周王同是硕妃所生。削除周王封地,正是按照黄子澄的建议,斩断燕王手足。
以此为开端,建文政权连续展开削藩。同年十一月,齐王被削藩,第二年即建文元年(1399年)正月被削藩的是代王,四月是湘王,六月是岷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总共有五个藩王被剥夺王位。其中,最悲惨的当数湘王:他不屑于被官差抓捕,关闭王府大门,放火自焚,悲愤而死。削藩绝不是不会流血的。
南京政权不仅对燕王进行严密的监视,同时,还密谋削弱他的军事力量。南京政权最忌惮的就是燕王麾下的虎狼之师。燕王一手培养的护卫部队,跟随他屡次出击蒙古,出生入死,因而,燕王深受护卫拥戴,在护卫中威望甚高。有鉴于此,南京政权不可能放任其发展壮大,为防止削藩中发生意外,必须剥夺燕王的军权。
建文元年三月,建文帝采纳了齐泰、黄子澄的献策,以强化边防守备为名,命宋忠为都督,统率三万大军驻扎在北平以北的开平(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附近)。而且,要从燕王护卫中征选精兵编入宋忠麾下,旨在从根本上削弱燕王的军事实力。对于皇帝的命令,燕王竟然没有任何违背,将大部分护卫部队都给了宋忠。同时,南京政权还召还了燕王护卫中任官职的大批指挥使回京,比如蒙古族的猛将关童等,大批优秀将领从燕王手中被调回南京。南京政权不仅削减燕王的兵卒,而且选拔精兵勇将,想要从根本上瓦解燕王的军事力量。
同月,建文帝还命徐凯为都督,率军驻扎临清(在今山东省),以耿瓛为都督驻军山海关,与开平的宋忠遥相呼应,迅速对北平形成了牢固的三角包围之势。他们与北平城内的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联手,厉兵秣马,准备抓捕燕王。燕王面临自受封北平以来面临的最大危机。
燕王的应对
当然,面对南京政权步步紧逼的削藩政策,燕王绝不是束手待毙。当初,建文帝对周王削藩之际,燕王立即上书建文帝,为周王求情,而且,言辞极其恭敬卑微,以“至亲之情”恳求建文帝不要重罚周王。
当然,燕王自己也知道上书不会起到任何作用,这只不过是他起兵计划中的一环,旨在为起兵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上书被驳回后,燕王立即称病卧床,断绝与外界的一切来往,以此蒙蔽南京政权的监视耳目,借机闭门不出,暗中筹谋起兵大计。其间,他在北平附近招募青壮充实护卫,并在各地寻求奇人异士等,加紧起兵的准备。
燕王府原本使用的是元朝的宫殿,占地很大,周围建有城墙堡垒,在王府的后院,由军师道衍亲自指挥,每天操练士兵。王府的地下设有秘密工场,日夜不停地打造兵器。为掩人耳目,在地表上建有建筑,周围建有围墙。而且,在王府后院饲养了很多鸭子和鸟,它们的叫声足以掩盖军队操练及打造兵器的声音,只是有不雅之嫌。
建文元年正月,为祝贺新年,燕王派长史葛诚进京。长史是负责藩王府内长史司的官员,承担对藩王的指导及总管王府政务的要职。燕王派深得自己信任的葛诚进京,表面上是为了庆祝新年,实际上是让他伺机探听南京政权的情况。
出乎意料的是,葛诚在建文帝召问之时,竟然背叛了燕王,将北平的情况和盘托出,并且约定,南京政权对燕王削藩时,愿做内应。葛诚大概是对陷入绝境的燕王失去信心了,为谋求自保而选择投靠南京。葛诚返回北平复命时心神不定,燕王立即判断出他已经投靠南京了。但燕王装作不知,让他继续与南京联络,以免惊动南京方面的耳目。
面对南京政权的重重监控,燕王决定派三个儿子进京,以此迷惑南京政权,为自己争取时间。但这一决定很可能使自己的三个儿子被南京政权当作人质扣留软禁,可以说,这是燕王孤注一掷的豪赌。而南京政权没想到燕王如此应对,仓促之间确实有扣留他们的打算,然而,黄子澄怕因此会刺激燕王立即起兵反叛而反对扣留,最后,决定放还燕王的三个儿子返回北平。这是南京政权的又一次大失误,而燕王自然是非常高兴地欢迎三个儿子归来。
尽管燕王费尽心思努力应对,但形势并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峻。南京政权连续出招,一步步将燕王逼入绝境。
建文元年五月,北平布政司及按察司的官员被南京政权以接受燕王府贿赂的罪名判处流放或降职。紧接着,六月又以参与燕王谋反计划为由,诛杀了燕王府护卫,燕王也因此受到重责。至此,南京政权抓捕燕王、削其封地只是时间问题了,建文帝的削藩诏书随时都有可能送达北平。
就在此时,看似大势已去的燕王演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骗局——装疯。在密切监视着他的南京政权的眼皮底下,燕王突然以疯子的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他时而在北平的大街上奔跑、喊叫,时而冲进民居抢东西吃等,做出各种怪异行为,有时甚至在大街上昏倒,一整天都不起来。燕王发疯的消息迅速扩散,北平内外尽人皆知。
消息传到南京,据说当时南京政权还真的信以为真,可见燕王的演技相当高超。但是,南京方面很快就识破了燕王逼真的演技,原来是葛诚暗中向南京告密。南京方面随即密令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开始实施抓捕燕王的计划。
决断之时
然而,南京方面抓捕燕王的密令却被了解内情的都指挥佥事(都指挥司的属官)张信泄露给了燕王。一直以来,张信非常崇拜燕王,但在燕王与南京之间,他始终摇摆不定,难以抉择,直到此刻,他最终决定站到燕王一方,向燕王坦白了建文帝的密令。
事已至此,燕王立即召来军师道衍连同一众亲信,着手起兵事宜。起兵在即,王府内一片紧张的氛围。在《明史纪事本末》的“燕王起兵”一节中,用非常具有戏剧性的描述记录了这一时刻:
乃召僧道衍至谋事。适暴风雨,檐瓦堕,燕王心恶之,色不怿。道衍以为祥。王谩骂:“和尚妄,乌得祥!”道衍曰:“殿下不闻乎?‘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坠,天易黄屋耳!”王喜。
道衍的话当然是为了打消众人心中的不安,但是,这样恶劣的天气,非要说它是好事,燕王心中不悦,于是马上问道:
和尚妄,乌得祥!
面对燕王不满的责问,道衍看起来毫不惊慌,从容不迫地做了如下回答:
殿下不闻乎?“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坠,天易黄屋耳!
据说,燕王听闻道衍振振有词的解释,非常高兴,一扫之前的不安,变得信心十足。
此时,南京方面对燕王削藩已进入倒计时,留给燕王的时间不多了。燕王命令护卫指挥使朱能、张玉率领八百勇士防守王府,整个燕王府进入临战状态。南京方面早已预先确定了进攻王府的日期。都指挥使谢贵统率北平内外所有卫所的士卒,将燕王府团团包围,切断了王府通往外界的一切通道,意图将燕王府一网打尽。
不久,建文帝剥夺燕王爵位、抓捕燕王府所有官员的诏书送到北平,并很快递交给燕王。随后张昺、谢贵等要求燕王府交出要抓捕的官员。燕王与朱能密谋以计取之,首先诱杀张昺、谢贵等人,只要南京朝廷兵马群龙无首,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于是,燕王以交出获罪官员为名,将两人骗进府来。
建文元年七月四日,燕王以查验、抓捕获罪官员之名邀请张昺、谢贵前往燕王府。他们率领大队人马,戒备森严地来到了燕王府门前。在他们准备进入王府之前,门卫以随身卫兵人数过多为由,只允许两人进府。两人竟没有任何怀疑,按门卫的要求只身进入王府。虽然现在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恐怕他们两人早已认为,在南京政府的强大攻势下,燕王已然无力反抗了。
宴饮在非常友好的气氛中进行,此时,王府为他们两人摆上了新鲜的西瓜。燕王一再邀请他们品尝,燕王自己也拿起一块西瓜,在放到嘴边刚要吃的时候,突然一下子站了起来,对着两人骂道:
今编户齐民,兄弟宗族尚相恤,身为天子亲属,旦夕莫必其命。县官待我如此,天下何时不可为乎?
燕王说完,就将手里的西瓜猛地摔在地上,而这正是事先约定的信号。此时,隐藏在殿外的士卒一拥而上,将张、谢两人擒下。
建文元年七月四日,燕王起兵。
第二天,燕王以道衍为军师执掌全军,同时宣布否认建文帝年号,而继续尊奉洪武年号。
之后,燕王向麾下将士发布誓师檄文,声称此次起兵并非谋反,而是因为当今皇帝年幼,为奸臣所蒙蔽,所以要诛杀奸臣,清君之侧,实乃不得已而为之。
自此,太祖驾崩而失去控制的历史齿轮再也无人可以阻挡它的转动了。此次内乱前后历时四年之久,史称“靖难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