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异
- 王充《雷虚篇》对汉代雷神信仰的批判
,其中与雷相关的灾异记录多达37处[1]。雷变灾异的频繁出现,使得雷崇拜与雷神信仰在汉代有了更多的特性表达。不论是赋予雷人格或神格,还是将雷与惩恶扬善相联结,都使得雷这种自然天象在官方、民间的关注度得到提升。王充的《论衡·雷虚篇》(以下简称《雷虚篇》)正是基于这种社会环境而作,文中记叙的对雷异之象的虚妄解读实质是在隐喻汉代灾异感应。王充对这些虚妄认知进行驳斥,目的是批判灾异感应思想盛行给社会带来的神鬼虚妄风气。一、《雷虚篇》对汉代雷崇拜与雷神形象的解读王充
武陵学刊 2022年3期2022-12-28
- 旧方志中的灾异记录偏失研究
——以临汾地区明代灾异记录为中心
030619)灾异记录是地方志的重要内容,通常以“祥异”为名自成一卷。秉持着“惟德可弥灾”的编纂思想,[1]凡例,6地方志中的灾异记录不仅囊括了当地发生的重大灾害,还附带有农业上的丰收和时人所未能理解的各种异常现象,即“若夫嘉禾卿云河清星聚,当世瑞征尤宜备载,而霾风淫雨田没地震,一时变异足资修省者”[2]卷23,1,内容十分丰富。作为地方记忆的传承,灾异记录反映着区域自然环境变化及其对民众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是一个地区人地关系的风向标,因而受到研究者的重
运城学院学报 2022年5期2022-12-08
- 灾异与吏治*
——以清世宗为中心的考察
710065)灾异是历史时期人类面对自然灾害以及天之异象时所表现出的一种认知,其核心内容彰显的是灾异与人事之因果关系,尤其强调国君政事。西汉董仲舒言“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1],这里的“国家”意指“圣主贤君”。唐初,君臣虽有“轻天命,重人事”的倾向,但常有“人君”重视政事之警醒,根据天之异动而观其政事善恶,并有自省、宽刑狱、鼓励大臣上书言事等举措。宋代朱熹在其《论灾异札子》《乞修德政以弭天灾变状》等奏札中,更是系统地提出“人君”感召和气以致禳丰之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11-30
- 从灾虫到神虫:东汉“蝗不入境”的历史书写
者只是从天人感应灾异思想、汉代对循吏的褒崇这些大的时代背景做了探讨,即使谈到谶纬学说影响,也仅泛泛而论。实际上,东汉时期“蝗不入境”书写的出现与东汉时期蝗灾频繁而又严重、谶纬学说盛行而又意识形态化、“变复之家”的德化思想及其积极宣扬更有直接关联性。一、《东观汉记》蝗灾书写的特质《东观汉记》是记载东汉历史的官修史书,也是当时人编纂的当朝史。从历代辑佚片段来看,其中有关蝗灾的记录与书写如下:1.(王莽)末年,天下大旱,蝗虫蔽天,盗贼群起,四方溃畔[1](P2)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11-28
- 宋代祥瑞灾异思想与雅乐建设
32)我国的祥瑞灾异思想起源甚早。商周时期,这一观念已初步形成。如《尚书·周书·泰誓上》“弗敬上天,降灾下民”,《左传》“国无政,不用善,则自取谪于日月之灾”,皆是说人的行为尤其是君王的行为不当的话,会引起灾异,而灾异也是对人的惩戒。到了汉代,祥瑞灾异思想发展成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董仲舒《春秋繁露》“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异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是说灾异的产生在根本上是由国家政事混乱导致的,天降
学术交流 2022年8期2022-11-08
- 东汉三公任期问题研究
更多的是因日食、灾异、地震、阴阳不和等自然灾害被罢免。以灾害策免‘三公’,西汉已有,而东汉更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东汉对太尉的考课、问责制度较前加强”[1]。孙程九、焦建华、代谦等《灾异、天人感应与政治权力——一来自东汉的证据》一文指出:“灾异出现显著增加了三公(东汉宰相)遭到罢免的概率,并且大幅缩短了三公任期。”[2]虽然此文颇具匠心地借助数学模型阐释史学问题,但其将灾异、三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并未区分对应。基于以上研究现状,笔者试以东汉三公任期变化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08-01
- 高丽时代的灾异及其应对方式考略
李 祥 李宗勋“灾异”指自然灾害或某些异常的自然现象,是天灾地异的简称。“灾”一般指自然灾害,如地震、旱灾、水灾等;“异”一般指异变,如日食、河水变色、桃李华、牛生马、鬼哭等。“灾”和“异”是不同的概念,但是由于古代认识水平有限,通常将“灾”和“异”结合在一起考虑,构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灾异思想体系。(1)上述关于“灾异”的概念,据百度百科、naver百科等综合整理而得。高丽(918-1392年)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继统一新罗之后朝鲜半岛上又一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02-10
- “灾异”新论:灾异、灾异思想与经学灾异说
100084)“灾异”是中国经学与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观念,古人借助此观念深化了对天人关系及其相关政治问题的思考。对古人而言,“灾异”本身即是“天人之际”的落实,是反映国家权力和天下治理状态的神意或精神现象物。与此同时,“灾异”也可以看作人类精神及其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投射物。无疑,灾异思想是中国经学、中国思想和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赞曰:“汉兴,推阴阳言灾异者,孝武时有董仲舒、夏侯始昌,昭宣则眭孟、夏侯胜,元成则京房、翼奉、刘
广西社会科学 2022年3期2022-02-03
- 高句丽时代灾异及灾异观研究
621000)“灾异”指脱离正常的自然现象成为灾殃的变怪,是天灾地异的简称。“灾”一般指自然灾害如地震、旱灾、水灾等;“异”一般指异变,如日食、河水变色、桃李华、牛生马、鬼哭等。“灾”和“异”是不同的概念,但是由于古代认识水平有限,通常将“灾”和“异”结合在一起考虑,构成一套完整系统的灾异思想体系。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一个横跨今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和朝鲜半岛北半部的文明古国,国祚绵延七百多年,在东北亚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高句丽的灾异及应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2021-12-30
- 董仲舒、司马迁灾异思想异同论*
15009)一、灾异思想成立依据之异同灾异,主要是指自然灾害(地震、水灾等)和某些异常的自然现象(日月食、流星等)。大体从周人起,人们开始在本为自然现象的灾异与人类的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间建立起某种感应和联系,从而逐渐形成一种灾异思想。[1]西汉时期,灾异思想盛极一时,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观念构建起一套系统的灾异学说。[2]言说灾异,成为西汉政治生活的鲜明特征之一。①例如,灾异与汉代诏书的关系,参见叶秋菊《汉代的灾异祥瑞诏书》,《史学月刊》2010年第5期第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12-05
- 人文天地
管西汉中期以后,灾异论逐渐沦为各路政治势力相互倾轧的工具,但其前提即阴阳不和现象与农民问题的深层关联,仍然是君臣双方普遍默认的共识。它是两汉士大夫得以就灾异问题发表政见的现实基础。李 宸 方 雷“大一统”的意义构成优先保持某种对于时间及其形式的相关性,即“大一统”直接关注的是时间性秩序的形成,空间的有序化则通过附着于时间性秩序,实现了一种时间与空间相一致的整体性,这样,对“大一统”的理解就可以被放入自时间至空间的秩序化线索内。
开放时代 2021年2期2021-07-12
- 春秋灾异与政治张力
晏子 祝史荐信 灾异 天人关系 政治张力 《左传·昭公二十年》中图分类号:K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1)02-50-56《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了齐景公生病,祝固、史嚣祭祷鬼神后而不愈,梁丘据和裔款欲诛杀祝、史,晏子就此劝谏齐景公的史事。《晏子春秋》内篇《景公病久不愈欲诛祝史以谢晏子谏第十二》,外篇《景公有疾梁丘据裔款请诛祝史晏子谏第七》以及上博简(六)《景公虐》对这件事亦有一定的记载。且《晏子春秋》外篇关于晏子“论祝史
贵州文史丛刊 2021年2期2021-06-28
- 《汉书·五行志》“傅《春秋》”的逻辑结构与灾异家谱系构建
》”的逻辑结构与灾异家谱系构建王尔(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傅《春秋》”是《汉书·五行志》叙述的一大特征。除了“经曰、传曰、说曰”体式因袭刘向之《洪范五行传论》外,班固在“说曰”以下的“例说”部分精心重组了“春秋”和“汉”的史事,呈现二者对应的结构关系,旨在表明《春秋》咎征解读可挪用于汉世。班固对汉儒文辞的引用可分为“灾异著作”和“历史言论”两种形式,各有不同的史源及含义。前者凸显董仲舒、刘向父子及京房的灾异学说通古今之变的权威性,后者则表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06-17
- 西汉年号中的祥瑞文化内涵考释
013)一、祥瑞灾异文化的缘起与发展祥瑞灾异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们伴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而而来,早在上古时代,面对日月星辰、四季变换、电闪雷鸣、洪水地震、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人们难以理解,更难以掌握,从而在内心产生了畏惧和顺服的心理, 于是便开始有了最初的原始崇拜,这种崇拜最初多以自然现象为主,后来逐渐发展到将各种自然现象抽象化、 综合化而成的图腾崇拜, 如中国人现在仍信奉的龙图腾, 早在8000 年之前的氏族部落时期就已经出现, 如1982年考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01-21
- 叙事与诠释:古代汉藏灾异的述行策略研究
文化的重要表现。灾异分为天象灾异、气象灾异、地象灾异、水象灾异(包括海洋象灾异)、生物象灾异、人体象灾异等六大类型,“中国是一个灾害大国, 地震、水灾(又称大水、洪涝)、旱灾(又称大旱)、虫灾(包括蝗灾等)等灾害的种类多,而且频发”。[3]灾异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异常所导致的, 其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损害性的影响;其系统性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和灾情为主,还包括灾害监测和预警、减灾对策等所组成的综合体系”。[4]一、 朴素记忆与自然述行:古代藏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12-26
- 陆贾、贾谊到董仲舒的灾异思想演进略论*
5009)西汉的灾异思想不仅是西汉儒学、经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与西汉的诸多实际政治事件密切相关;因此,无论是在学术史还是政治史上,它都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前辈学者们对西汉的灾异思想已有许多的探讨与分析。(1)就陆贾、贾谊、董仲舒三人的灾异思想而言,学者们大都集中于对董仲舒灾异思想的研究。例如,金春峰先生的《汉代思想史》、徐复观先生的《两汉思想史》(第二卷)等思想史专著,王文涛先生的《论董仲舒的灾异思想》、王保项先生的《汉代灾异观略论》等专文。至于三人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5期2020-12-10
- 论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灾异与祥瑞书写
风五十九首》中的灾异与祥瑞书写唐元(防灾科技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河北 三河 065201)《古风五十九首》是李白的代表性作品,其中的灾异与祥瑞书写起到了丰富诗歌艺术表达效果的作用,也成为经史与文学的跨界通道。组诗的首篇采用灾异书写史中最重要的典故之一“西狩获麟”,实现了诗歌的经学意蕴和复古宣告。灾异祥瑞意象在组诗的咏史诗、时事诗中普遍使用,提供了典故的互文、超越的视野和沟通天人的轨迹,激发了想象力和虚实相生的韵味。祥瑞书写对其中游仙诗的美感生成也发挥了值
天中学刊 2020年4期2020-09-10
- 新罗时代的灾异及灾异观
64209)关于灾异的讨论古已有之。汉代何休有言:“灾者,有害于物,随事而至者”;“异者,非常可怪,先事而至者。”[1]故灾异包括灾害和异象两方面:“‘灾’主要与自然现象有关联,往往造成经济或人员损失,如水灾、旱灾及蝗灾等;而‘异’则是一些异常的自然现象或人事现象,并不一定造成人事损伤,如天象异常的日食、陨石及怪异之事等。”[2]“灾”“异”是有区别的,但由于古代社会人类认知的局限性,通常将“灾”“异”联系起来,人为构建出一套灾异理论。新罗(前57—935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0年4期2020-08-21
- 《左传》灾异现象透视春秋文化特质
章主要对《左传》灾异现象透视春秋文化特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关键词:左传;灾异现象春秋文化《左传》是中国的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不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如今,其都有着非常高的地位,而且其不但将浓厚的精神气质全面地散发了出来,还将属于中华民族特有的璀璨文化全部彰显了出来。其主要呈现的文化特质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点,就是将中国古代早期的一种文化精神全部地展现了出来,对于此种文化精神而言,其有一个最为关键的作用,就是将三代以来发展的连续性气质集合在了一起,而且定
雨露风 2020年3期2020-06-04
- 奉天法古与西汉儒生的更化善治运动
为两派:一是好言灾异的奉天派,借助灾异占验探究天人之际神秘而又可畏的感应关系,本天道以立人道,批判君主专制,限制君权;一是好言礼制的法古派,通过古今对比揭示王朝更迭、治乱兴衰的历史规律,以古礼准今制,确立礼教先行、刑罚为辅的治理模式,抨击时弊,移风易俗。西汉末,王莽利用奉天派的灾异论取代刘氏政权,推行新政,将法古派的礼制论付诸政治实践,从而将西汉儒生的更化善治运动推向高潮。由于王莽一朝对灾异论的滥用以及对礼制论的拘泥不化,在导致新朝覆灭的同时也宣告了复古更
孔学堂 2020年1期2020-06-01
- 论西汉灾异思想与儒经之结合
始借助儒家经典与灾异一说相结合来对统治者制造威慑的作用,以免统治者对权力进行滥用。一、灾异一说在西汉的提出灾异一词最早由西汉的陆贾提出,在此之前,“灾”和“异”一般分开来讲,也是讲述社会当中发生的各种灾祸。但是到了汉高祖时期,陆贾为了劝诫高祖而著《新语》,在其《新语》的《怀虑》片当中有“灾异之变”等对灾异的描写。在其《新语》所含思想当中,并非单纯的讲述社会发生的各种灾异,而是将灾异与统治者的德行相结合,讲述灾异的发生便是由于统治者的恶政所致。陆贾是汉高祖身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2020-02-22
- 刘向《洪范》五行说新论
”“皇极”等与“灾异”结合起来,建构了一套以“六”为准的阴阳五行系统。夏侯始昌虽然把《洪范》“五行”与“灾异”初步结合起来,但其阴阳五行思想系统并不完善,因为其是以“六”为准而非以“五”为准。这一任务是由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来完成的。对于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学界目前尚存在着不同看法,如其所讨论的主题究竟是《尚书》学还是《春秋》学、其所采用“五行”说是五行相生说还是五行相胜说等。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新的探讨。一、《洪范五行传论》的
社会科学研究 2020年6期2020-02-21
- 《春秋公羊传注疏》灾异考
”是如何产生的?灾异现象与人事是如何互动的?如何消弭灾异?历朝历代以来,灾异诠释作为一个政治导向始终占据着政局的一席之地。但随着时代和学术的发展,其立足点皆有不同,侧重点亦有区别,即使是一门学说也有着其发展过程。公羊学一脉在发展的过程中,灾异诠释理论日趋完善。董仲舒创立并发扬天人感应学说,将灾异与人事相联系,不但深刻影响了当代学者、政治家,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公羊家何休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论,《春秋公羊解诂》(下文称《解诂》)站在公羊学家的角度对《春秋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01-09
- 灾异与明代嘉靖朝政局关系研究
同时,学界也有将灾异与明朝政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研究的成果。肖平《试论灾异与万历政局》一文将万历时期的张居正改革、矿监税使、争国本、朝臣攻讦等政治事件与自然灾异联系起来,以此探究灾异对万历朝政局所起的作用。徐芳芳《明朝官方禳灾研究》一文本质上也是关于明代政治思想层面的,作者认为,面对灾荒,统治者都会进行祈祷以求消弭灾害,禳灾作为一种修省的举措在明朝贯穿始终,它对明朝的政治和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周致元《明世宗朝的弥灾修省活动》一文是从宗教学的角度对明世宗的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01-09
- 刍论汉代经学发展中的“异化”现象
——以刘向灾异论为例
言诸子学说,大谈灾异,表达自己的学术主张和政治立场。该文以刘向的灾异论为出发点,分析这种“异化”现象的产生原因、表现及其产生的影响。1 “异化”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刘向讨论灾异有其内在的原因,一方面,在儒学独尊的大背景下,以儒家经典为主的经学与当时政治、权力活动密切相关,此种环境下,研究诸子学说和灾异论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政治斗争的工具。另一方面,西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的政治危机和生产力水平低下、占卜流行的社会现实,也进一步创造了灾异论的生存空间。汉武帝时期,罢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4期2020-01-02
- 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尚书》灾异观略论
重要文献资料,其灾异观与天人关系思想是中国天人关系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内涵丰富而深刻,对后世影响极大。《尚书》“灾异观”在《洪范》“八曰庶征”中有较为系统的表述,此外《大诰》《多士》《咸有一德》等中亦有反映,《金滕》《高宗肜日》《咸乂》等篇中也有具体灾异现象记载,其与特征思想内涵有待具体分析与讨论。一、什么是灾异按照一般的理解,灾异即指灾害和异象。如汉何休《公羊解诂》解释道:“灾者,有害于物,随事而至者。异者,非常可怪,先事而至者。”《尚书》中对灾异的概
殷都学刊 2019年2期2019-12-15
- 火灾视阈下北宋刘太后与士大夫的权力博弈
词:北宋;火灾;灾异;刘太后中图分类号:K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78(2019)04-0008-05DOI: 10.39 69/j.issn. 1005-6378.2019.04.002晚年的宋真宗,心力交瘁,刘皇后“性警悟,晓书史”,故“事多决于后”[1] 8613。真宗死时,仁宗尚幼,遗诏刘皇后为皇太后,遂垂帘听政。刘后从幕后走到台前,开始了长达十一年的执政生涯。对于这位宋朝第一个垂帘听政的权力女性,目前有诸多研究成果①。本文另辟
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9年4期2019-10-20
- 从祥瑞灾异学说看儒学的发展变迁
,但都蕴含着祥瑞灾异学说(以下简称“祥瑞灾异”)的意趣。在本专题的复习课中,教师不妨从这一学说出发,优化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儒家文化发展变迁的认识,自己也可以避免教学过程中的机械重复。本文即是笔者对这一教学设想的研究与实践,敬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二、史实的分析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基本梳理出“祥瑞灾异”的发展历程,在为教学设计积累资源的同时,形成了以下三点认识:1.先秦时期的儒家文献记录了大量的祥瑞灾异现象中国古代的先民们认为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背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5期2019-09-10
- 秦汉弭灾制度浅析
理解和认识,认为灾异的发生是各种神灵的警戒及发怒的表现,因此,消弭灾祸往往要通过祭祀、祈祷神灵、罪责自己等形式来解决。随着这一社会意识的不断发展和历代统治阶层的运作,逐步形成了体系化的消灾、弭灾制度。然而,单纯的弭灾救灾制度并不能完全起到实际的消灾、减灾效应。尤其是遇到那些致使农业歉收、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等严重威胁国家统治秩序、社会安宁、经济发展的重大灾异,必须辅之以实际的经济救灾手段,即传统意义上的赈灾、减灾制度。一、弭灾制度弭灾即是消弭灾祸之意。早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2019-03-07
- 北宋《洪范》学兴起的“近因”
——以《洪范政鉴》为中心
、《洪范政鉴》:灾异化的《洪范》学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我们长期忽略了一本《洪范》著作——宋仁宗《洪范政鉴》(以下简称“《政鉴》”),而翻检其内容,却与胡瑗、苏洵、王安石、曾巩等人《洪范》之论的言辞所指,实可谓“近邻”。据史记载,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十一月丙辰,“内出御撰《洪范政鉴》”,“以示辅臣”(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年,第3055页。。此书不见录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天府新论 2019年5期2019-01-18
- “易代乱世,动荡艰辛”
易代乱世 灾异吴嘉纪,字宾贤,号野人,家安丰场之东淘(今江苏东台市安丰镇),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卒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初著名布衣诗人,著有《陋轩诗》。吴嘉纪生于明清鼎革之际,“幼负异资,成童时习举子业,操觚立就,无何辄弃去,曰:‘男儿自有成名事,奚必青紫为!自是专历于诗三十年,绝口不谭仕进,遂筚门蒿径,乐以忘饥”。吴嘉纪性孤狷,不谐俗,东淘乃海滨斥卤之地,嘉纪常年居于此地,寄迹盐户灶丁,不善交游唱和,虽工诗,而诗名不传,“语广陵
文教资料 2019年24期2019-01-07
- 浅析灾异天象对靖难之役战局的影响
靖难之役中双方对灾异天象的对策“靖难之役”中战场上的天象变化诡异难测。初期,南军将士在北地的寒冷中难以适应,北军则习以为常。负责守城的世子利用寒冷天气浇水成冰,使李景隆数万大军连攻不下。朱棣也积极利用寒冷天气的优势,故意引李景隆出兵,“我师攻大同,李景隆果来援,引军出紫荆关。上率师由居庸关回,景隆军冻馁死者甚众,堕指者什二三,弃铠伏于道不可胜计。”把天气应用于战争,使李景隆军损失惨重,严酷的天气成了战争胜利的筹码。北军面对突发情况的处理相比南军来说也是游刃
长江丛刊 2018年28期2018-11-14
- 略论汉唐灾异认识论之嬗变
19)汉唐时期,灾异学说是天人感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的思想文化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当时人们把自然或社会中的危害现象都称之为“灾异”。然而实际上,“灾”和“异”分别有不同的含义。董仲舒说:“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1]欧阳修说:“夫所谓灾者,被于物而可知者也,水旱、蝗之类是也。异者,不知其所以然者也,日食、星孛、五石、六鹢之类是已。”[2]由此可知,所谓“灾”是指水灾、旱灾、蝗灾等直接危害人类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2018-01-19
- 董仲舒与汉代灾异理论的建构
为董仲舒与汉代灾异理论的建构鲍有为(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董仲舒结合先秦以来的知识与理论,总结出了一套完整而有体系的灾异理论。董仲舒对“灾异”概念的诠释,不仅具有一定的逻辑抽象性,还把对灾异的诠释上升到了伦理学以及哲学的高度。灾异在董氏天人理论的支配之下,即是为了让人君意识到“天之不可不畏敬”,又是人君政治权利乃天授的显现。而他加入的阴阳学说,使得灾异不再是简单的违背自然客观规律的异象,而是天的意志对人的不满。然而灾异“偶然性
衡水学院学报 2017年6期2017-12-21
- 政治权力绑架下的西汉天人感应灾异说
以来的天人感应和灾异说都颇为熟悉。一般认为,儒生官员能利用灾异来指陈时弊、规劝天子、进计献策,因而可以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从理论上看,这种观点是很有说服力的,但是,从其在现实政治中的操作上来看,灾异说其实根本无法完成这一使命。本文侧重于研究灾异说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运用,并试图揭示西汉官员对灾异解说的热衷,与其说是为限制皇权,不如说是为了争夺政治权力。一方面,儒生用五经取代了卜、史等所掌握的对灾异、星象的专门知识,并将控制灾异的神灵转化成一个作为道德载体的上
社会观察 2017年11期2017-11-23
- 战国至东汉时期祥瑞灾异说的演变
国至东汉时期祥瑞灾异说的演变李晓梅(陇东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甘肃庆阳745000)祥瑞灾异思想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是天人感应的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祥瑞灾异思想在战国至东汉之间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发现祥瑞灾异思想在西汉时期完成了基本的理论构架,其集大成者便是董仲舒,到了东汉时期,社会各阶层不仅全盘接受西汉董仲舒的祥瑞灾异说,而且与西汉末年以来流行的谶纬学说结合起来,使祥瑞灾异说更为完善。祥瑞; 灾异; 阴阳; 五行祥瑞灾异思
陇东学院学报 2017年4期2017-08-16
- 天谴灾异与天道自然
——两大传统灾异观的形成及其所体现的防治方法
易德生天谴灾异与天道自然 ——两大传统灾异观的形成及其所体现的防治方法易德生中国古代先民面对大自然的各种灾害,逐渐形成了两大灾异观,本文称之为“天人感应的灾异观”和“天道自然的灾异观”。前者根植于万物有灵和神秘的天人感应思想,后者则根植于唯物主义,更多从自然规律的角度来看待灾害。由于灾异观的不同,防治灾害的方法和手段就会有较大不同。纵观古代中国灾害防治的历史,实质上也是两种灾异观相互交织的历史。灾异观;灾异防治;方法和手段从世界范围看,中国是农耕文明发源最
社会科学动态 2017年11期2017-04-10
- “所殃惟民”与“端在司牧”
——明清山西地方志中的祥异观
祥异观中国古代的灾异记载主要分布在正史中的《五行志》和地方志中的《祥异志》。《五行志》创自班固的《汉书》,其后成为正史之重要组成部分。而地方志中灾异内容主要分布于《祥异志》、《灾祥志》、《旧闻考》、《大事纪》中。不管是正史还是地方志,对于灾异的关注与记录基础均来自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而这一思想的提出又有着诸多历史条件的支撑。其一为概念提出。《尚书·洪范》提出的五行理论,“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
长治学院学报 2017年3期2017-03-29
- 浅析西汉灾异思想
00)浅析西汉灾异思想张营营(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475000)摘要:灾异思想渊源颇深,在远古时期,就已经萌发生芽。至西汉时,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观念,把灾异学说纳入儒家的天人感应体系之中,形成了一套新的、系统的灾异—政治学说。灾异虽然一直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然而对现实政治的干预力并不明显。至西汉后期,灾异学说在刘向等人的推动下,其政治色彩明显,对现实政治的干预力大大增强。关键词:西汉灾异思想政治追求灾异学说萌发于远古时期,形成了天神崇拜的宗
文教资料 2016年11期2016-07-19
-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新论
董仲舒;阴阳家;灾异;天人感应一、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缘起“儒学发展到汉代初年,则与阴阳家发生了结合的关系,(阴阳家的学说思想,与儒家经典中的《周易》《春秋》和《书经》的《洪范》相通。)因之,由人道思想又回头折返天道思想,而邹衍天人相与的思想遂成西京之显学。董仲舒适逢其会,涵濡阐扬,成为诸儒之巨擘,而‘天人相与’的思想遂作为他哲学体系的大间架”[1]105。可见,董仲舒受到了邹衍“天人相与”思想的影响,并结合西汉时期的社会和政治状况,进而构建起了具有时
衡水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03-16
- 灾异与人事
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二十四史”中大多有 《五行志》 《天文志》《灾异志》,但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
读书文摘 2015年10期2015-11-20
- 汉代灾异话语与刑罚实践
海瑛 吴方基汉代灾异话语与刑罚实践袁海瑛 吴方基灾异分别是指灾和异,灾指直接对人和物造成损害的事;异指非常可怪的事。“‘话语’这个术语指的是一套协调一致的范畴、概念和原则,个人据以领会和概括实在(特别是社会实在),并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贯彻其实践。话语是一种有关可见性(visibility)、特定化(specification)和分类化(classification)的概念构架(grid),个人借助话语,赋予社会背景以意义,理解自身与这些背景的关系,并以此将
文艺评论 2015年4期2015-09-29
- 以“灾异”喻易代
,但通过对谶纬、灾异的书写隐晦地指出了这一事件。笔者发现《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尤其是《三少帝纪》中有大量关于“龙困井中”之象的记载,兹列列表如下:从上表来看,整个《三国志》在《魏纪》中对“龙困井中”的异象记载多达9次之多,在二十五史中也是属于最多的。那么,他究竟要说明什么呢?有什么蕴意呢?东晋时有着“鬼之董狐”⑦之称的干宝,给我们道出了真相,他说:“自明帝终魏世,青龙黄龙见者,皆其主废兴之应也。魏土运,青,木色也,而不胜于金,黄得位,青失位之象也。青龙
考试周刊 2015年23期2015-09-10
- 两汉官员引咎辞职镜鉴
,形成的一种发生灾异时皇帝下罪己诏或是策免三公以祈福禳灾的制度。其表面是上天对应于天子的谴吿说的延伸与汉帝消灾灭异的后续,其实质却暗含或伴随有中国古代特有的救灾“方案”与“措施”。两汉引咎辞职对后世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今社会也有借鉴意义。【关键词】 汉朝 灾异 三公 引咎辞职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汉代宰相引咎辞职,多因连年受灾或大饥荒现代意义上的引咎辞职制度,并非是近些年
人民论坛 2015年10期2015-09-10
- 东汉三公因灾异被免现象考论
王小明东汉三公因灾异被免现象考论王小明(成都市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理论教研部,四川成都610100)摘要:三公因灾异被免是东汉时期重要的政治文化现象。它是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理论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表现。东汉中后期,大量三公因灾异被免去官职,这造成了东汉中后期相权衰落,皇权急剧膨胀的局面,给外戚和权臣把持朝政提供了便利。三公因灾异被免是东汉后期政治腐败黑暗的重要原因。同时,我们依据相关史料认为东汉时因灾异免三公已经成为一项正式的政治制度。关键词:东汉;三公;灾异;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7期2015-08-15
- 东汉社会的“灾异观”
文通过对、东汉时灾异理论的一些变化产生的过程和内容实质,探究其对东汉社会产生影响。[关键词]灾异观;东汉社会东汉时期灾异频发,故而,灾异思想在东汉时期成为一种人们在认识事物处理事情中的基本态度,成为一种传统。它对东汉的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自身颇有特色的灾异理论。一、早期的灾异理论中国古代的灾异观念起源很早,赵翼在《廿二史札记?汉儒言灾异》中说:“上古之时,人之视天甚近。迨人事繁兴,情伪日起,遂与天日远一日。此亦势之无可如何也。”(1),可见灾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1期2014-11-12
- 董仲舒灾异说对后世的影响
志》中有大量关于灾异的记载和阐释。我们以《汉书》中关于灾异的大量记载来了解古人是如何看待灾难的。汉代的人们往往把灾难与人世间发生的人为事故结合起来,企图给灾难一个科学性的解释。例如《春秋》十四年记载言“八月壬申,御廪灾”。董仲舒解释说这是因为四国一起讨伐鲁国,在龙门击败了鲁国的军队,百姓因为这场战争遭受的伤害还未痊愈,对国家征兵的怨恨还未消除,君臣之间不勤于政事,不能保护祖先的宗庙于兵灾,所以上天降下灾祸以惩罚。而刘向认为御廪“夫人八妾所舂米之臧以奉宗庙者
衡水学院学报 2014年6期2014-04-08
- 灾异与“文景之治”
)中国古代社会的灾异在今天看来只不过是一些寻常的自然灾害或是天文现象,但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统治阶级会根据自己的臆测和政治需要进行不同的解读,灾异就会或多或少地对当时的施政产生一定的影响。“文景之治”时期也是如此。从《史记·孝文本纪》和《史记·孝景本纪》中可知,文景时期灾异频繁,汉文帝和汉景帝既对灾异心存敬畏,因而采取一系列惠民政策,又利用灾异加强中央集权,对“文景之治”的实现起了促进作用。一、“文景之治”时期的灾异汉文帝时期共有4次灾异,分别是3次日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2期2014-03-25
- 天人同感与以阳为尊理念的显现
——《焦氏易林》灾异事象描写的透视点
100872)灾异是汉代文献中常见的高频事象,“其大略之类,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1](P259)灾异连称,指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发生的反常之事。《易林》的作者喜谈灾异,《汉书》记载:“其(焦赣)说长于灾变”,遍检《易林》,《汉书》的这一论断能得到很好地印证。灾异类爻辞描写的事象丰富多彩,内容广泛。如此密集出现的背后包含了什么样的理念呢?这些理念是如何在灾异事象中运作的呢?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议题。一、灾异
阴山学刊 2014年2期2014-03-11
- 贾谊《旱云赋》之思想及其价值述略
”。赋中融杂阴阳灾异思想,是汉初政治思想和学术的反映,与汉初黄老无为之术的推行实相表里。其对“云”所展开的体物铺排与具有政治意义的诠解,使后来此类赋体创作向两个维度伸展。贾谊对“云”之阴阳之寓的表现及其所蕴内涵和精神为后世师法。贾谊;《旱云赋》;阴阳灾异;黄老之术;题材贾谊《旱云赋》全文今见最早保存在《古文苑》中,唐代虞世南《北堂书钞》及《文选》注曾多处摘引。然而《艺文类聚》收有东方朔《旱颂》12句,几乎与贾谊《旱云赋》中句子相同,似乎当是从《旱云赋》中摘
天中学刊 2014年2期2014-02-11
- 《春秋纬》对《春秋繁露》天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是将“正元”与“灾异”视为《春秋》的二端,通过这两个方面,从而将人事、历史与上天之意旨连结在一起。首先,董仲舒认为“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1]147。也就是说,元为本初,是万物终始,王道之本,所以可以通过正元来正天之端,继而正王之政,最后达到“化大行”的目的。因此《春秋》首云“元年春王正月”,即是通过这种方式来体现天人合一、同出于元的观念。其次,董仲舒通过灾异来将《春秋》与天的哲学联系起来。以灾异为天意古已有之,但《公羊传》言灾异并不与现实政治问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3期2013-04-12
- 文本视阈中的晋东南区域自然灾异
——以乾隆版《潞安府志》为中心的考察
的晋东南区域自然灾异 ——以乾隆版《潞安府志》为中心的考察王建华(长治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山西长治046011)个人“书法”和文本失忆是历史书写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在乾隆三十五年版《潞安府志》中有着显著的表现。受知识背景、政治立场及写作逻辑的约束,史志撰者有时会有意无意地把公共资源作为表达自我的平台,甚至针对性地将普通日常行为与政治生活妄加联系。但同时,相比基于宏大叙事的传统史书所透露的信息而言,区域背景的方志所提供的自然灾异文本,给我们展示了阅读灾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2012-11-04
- 《汉书·五行志》所载董仲舒说灾异八十三事考论
志》所载董仲舒说灾异八十三事考论江 新(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 100871)过去对董仲舒灾异思想的研究多集中于天人感应部分,对于他具体如何推演灾异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仔细考察《汉书•五行志》所载董仲舒说灾异八十三事,我们可以归纳出6条其推演灾异背后的原则:阴阳理论是董仲舒推演灾异的第一原则;分野说是董仲舒推演日食的重要理论基础;五行说不是董仲舒推演灾异的理论基础;罪在外者天灾外,罪在内者天灾内;罚“甚罪当重,简罪当轻”;不时不灾。董仲舒;《五行志》;灾异;
衡水学院学报 2012年2期2012-07-24
- 《汉书·五行志》的五行观
志》的五行观念为灾异的人事比附,具体表现为五行灾的人事比附、妖祸异的人事比附。五行说的本质是虚幻的:不同学者的主观努力、不同集团的随意阐释、灾异解释的牵强附会。五行说对当下奇幻文学也产生了影响。五行;灾异;人事比附;虚幻;奇幻一、五行传统《尚书·洪范》:“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2年1期2012-04-02
- 两汉时期的谏诤思想
据,在两汉盛行以灾异说、圣者贤人说、前代兴亡说来匡正君失。其中以灾异说最为盛行,两汉时期的人甚笃灾异,以灾异言事对言谏行为有积极效果。灾异 两汉时期 思想两汉时期的谏诤思想比较丰富,其中以灾异说、圣者贤人说、前代兴亡说最为盛行,用这些理论规劝君失,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及其长治久安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一、灾异说两汉时期,人们对“天”的认识各有不同,总的来说,把“天”看成一种超自然超人事的神秘力量,对于解释不了的自然现象,就与“天”联系起来,使“天”成为更神秘的事
黑龙江史志 2010年5期2010-08-15
- 杜甫灾异诗的“天人感应”解读
00071)杜甫灾异诗的“天人感应”解读李慧智(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071)杜甫记录灾异的诗,受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写灾异的同时更多是在批评时政的失误。一般来说,在天人感应的解释中,灾异是上天对人君施政失误的谴告。上古时,尧遭洪水汤遭大旱,所以经学中对灾异的天人感应解释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些观念在杜诗中都有反映。杜甫灾异诗注重描写灾异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批评的表达多比较含蓄。只有结合天人感应的思想观念,才能读懂杜诗记录灾异背后积极关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3期201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