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
- 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的生成及教育引导研究
体的兴起,网络亚文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变得越来越普遍。网络亚文化是指在互联网空间中形成并表现出独特文化特征的群体或社区,它们通常由共同的兴趣、价值观、语言和符号构成,将其成员联系在一起。这些亚文化可以包括电子游戏社区、影视作品迷、追星粉丝等。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对网络亚文化的参与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并具有广泛性。研究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生成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网络亚文化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社交机会、兴趣发展和创造性表达的平台,有助于他们在大学期间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27期2023-12-19
- 亚文化与潮牌服饰的关联研究
30)0 引言亚文化与潮牌服饰作为两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概念,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卫·雷斯曼(David Riesma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关于亚文化的相关概念,归纳了有关大众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区分,并将亚文化总结定义为积极追求小众的风格[1]。潮牌服饰作为一种时尚文化表达形式,融合了亚文化的元素与潮流时尚的趋势,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青年文化符号。潮牌服饰作为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与流行文化和商业市场密不可分。潮牌服饰的兴起不仅仅是由
西部皮革 2023年22期2023-12-18
- 浅析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及高校的引导路径
洲 韦东增网络亚文化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和其他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它有别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青年文化,另一方面它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网络亚文化已经有了相对成熟且广泛认同的概念,其较早的定义来源于杨鹏教授,杨鹏教授在其专著中把网络亚文化定义为“青年亚文化”[1]。随后,谭彬彬以归纳的方式对网络亚文化提出了一种集合性概念,认为网络亚文化是一种以网红、弹幕、二次元[7]等素材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化。网络时代的
公关世界 2023年3期2023-03-21
- 基于CiteSpace的亚文化研究可视化分析
挑战主流文化的亚文化也在我国萌芽发展,且在文化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当下,我国社会常见的亚文化包括嘻哈亚文化、宅文化、电竞亚文化、二次元亚文化、佛系亚文化等等。在这一背景下,更加深入地研究亚文化,对于青年思想引领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学界关于亚文化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内容全面、视角多元、方法多样,既有宏观的学理阐述,也有微观的案例分析。但是归纳总结亚文化相关研究的综述性文章较少,且基本上没有使用可视化分析软件较为完整地呈现我国亚
传媒论坛 2023年3期2023-03-12
- 新时代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若洁一、新时代亚文化的定义亚文化的内涵一直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演进。20世纪20年代起,芝加哥大学就开始对美国的移民以及犯罪青少年等群体的形成进行研究,形成了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关注移民以及种族问题,更多以边缘群体为研究对象,强调异常行为。20世纪70年代,亚文化的研究中心出现转移,出现了伯明翰学派。伯明翰学派与芝加哥学派一样,都是为了解决应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而生,伯明翰学派借鉴继承了芝加哥学派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关注战后英国的工人阶级青年,形成了对“青年亚
文化学刊 2022年5期2022-12-06
- 我国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研究现状
——基于CiteSpace 5.7R5版本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
称为主流文化。亚文化是在整体文化中占据少量部分和存在于少数群体中的文化[1]。网络亚文化是一种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网络流行文化,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2],有别于网络主流文化。我国对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研究始于2002年,目前关于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相关研究涉及领域还有着较大的拓展空间。本研究将使用CiteSpace 5.7R5版本可视化软件[3]和聚类分析模型对关于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合文献具体内容来阐述目前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研
黑龙江科学 2022年21期2022-12-03
-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亚文化产生与发展
231131)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一种次生文化,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审视其衍生的逻辑,可以发现亚文化寄寓于主流文化的屋檐之下,与主流文化共生中标举守成与创新矛盾的张力,两者相互缠绕,双向建构,双重整合。一、亚文化的生成逻辑(一)亚文化主体的“错乱”式诉求从宏观视角审视之,亚文化的产生是相对聚集性群体的话语需求,与群体的特性和社会历史背景紧密关联。“基本上,族群指的是在较大的社会里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的群体。”[1]生活相对聚集的群体,无论从特殊的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7期2022-11-24
- 青年亚文化时代综艺节目的发展分析
□徐林青年亚文化概述由于青年亚文化的风格特点,当前互联网传播的媒介特性以及青年群体的心理需求,使得大量综艺节目成为青年亚文化传播的主要平台。加上综艺节目本身对商业价值的追求,主动对受众投其所好,使得这些节目的受众群体快速扩散,对青少年流行文化以及价值观带来一定影响。Z世代与亚文化。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人口调查统计,1995年至2010年出生的人群,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32%,成为数量最多的一代人。这个时期出生的人在2010年已成长为青年,这段时间也是我国网络媒体
声屏世界 2022年11期2022-08-25
- 浅析微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现象
)根据罗伯逊对亚文化的划分标准,可分为人种的亚文化、年龄的亚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等。青年亚文化可以理解为隶属于年龄的亚文化形态的一个分支。青年亚文化一般指的是由年轻群体创造的、与父辈文化和主流文化抵抗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1],是青年群体为区别于主流文化而创造的一种代表文化。一、亚文化与后亚文化(一)亚文化概述1930-1950年,芝加哥学派在对种族、社会、移民等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涉及到青年亚文化,就此这一领域的研究正式起步。1960年,英国伯明翰学派在此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03-09
- 亚文化镶嵌对城市的正向意义
——以青岛大学路为例
是主流文化还是亚文化。在人类逐渐成为地球之主的过程中,人口的膨胀是无可避免的,加之一系列更加复杂的原因,人类产生了不同的文明,这就导致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出现在人类社会中。随着人类从迁徙的分离到现在全球化的、世界化的进程,多种多样的文化又产生碰撞,在此消彼长的过程中,人类社会对文化呈现出更加包容的状态,因此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在城市之中彼此共存,共同造就了一个个风格迥异的城市。1 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往往是一个城市起决定意义的文化,它左右着城市的风格与类型,是
建筑与文化 2022年2期2022-03-07
- 询唤与出圈的对话 青年主流文化亚文化流变观察
因素息息相关。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从诞生起就似乎与主流文化存在对抗、冲突与收编的辩证关系。然而,青年亚文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创新,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态势,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青年特点的价值和认知体系。每种亚文化的背后是青年人共同的价值观,他们积极利用媒体平台展示自己,表达自己,实现自我价值。值得注意的是,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边缘性的文化形式,也纷纷“出圈”“破壁”。青年亚文化在网络上表现得也不再是与主流文化的“对抗”,而是强化了“社交”
传媒论坛 2022年9期2022-02-17
- 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思考
相关的各种青年亚文化现象都曾一度成为热议的话题。此类“现象级”的话题往往由年轻人发起,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扩散,成为整个社会的流行语,反映了特定阶段的社会心理。青年亚文化当然不限于流行语的广泛使用,包括网络上的“恶搞文化”“鬼畜文化”“表情包文化”等等在内都可以纳入青年亚文化的范畴。相比主流文化,青年亚文化往往形式更加灵活,易于传播,便于接受,是观察时代心理变迁的一个绝佳窗口。网络青年亚文化由于其独有的特点,在当下的年轻人中影响颇大,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也是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2022-02-09
- PUA犯罪亚文化的特性与遏阻对策
年来,PUA 亚文化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广泛传播。自“北大女生自杀事件”被媒体报道后,亲密关系中的精神控制、洗脑等不良行为成为社会批判的热点,PUA 亚文化也逐渐引起人们重视。亚文化(subculture)与主文化相对应,从概念史上看,虽然亚文化的内涵一直在发生变化,但一般都是指“社会阶层结构框架里不断出现的带有一定反常色彩或挑战性的新兴社群或新潮生活方式”[1]。因此,有的亚文化就可能挑战主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背离主文化所制定的行为规范,最后发生越轨行为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22年2期2022-02-05
- 网络亚文化群体间关系及影响因素探析
□刘 越学界对亚文化的研究总体上经历了从20世纪初的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的后亚文化研究等几个时期,而这些对亚文化的研究始终都是通过对亚文化群体进行研究而实现的。美国学者戴维·波普诺对亚文化的界定就是建立在对亚文化群体的群体表现分析基础上的,他认为亚文化(subculture)“建立在一种拥有更加广泛文化的亚群体之中,这个群体生产出一种既包括亚文化的某个特征,又拥有不为其他群体所包含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进入赛博时代后,亚文化群体的活动范
记者摇篮 2021年6期2021-11-29
- 新媒介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的新表征
——以“云吸猫”为例
新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人类学家马赛尔·莫斯说过,“猫是唯一成功驯服了人类的动物”。这句话验证了当下国内部分网络人群吸猫成瘾的现象。吸猫一词最早来源于2016 年,某位铲屎官在互联网上发表的帖子《妖妖零吗?这里有一群不法猫奴聚众吸猫!》,迅速走红,吸猫一词便被广大网友知晓。吸猫的具体含义是指用鼻子闻猫咪的身体,又进一步延伸为对猫咪施展各种亲密的动作,例如用手抚摸猫的身体,或是把脸埋在猫的肚子里,以此来获得一种满足感。而云吸猫指的则是在互联网上通过肉眼观看猫咪的
戏剧之家 2021年3期2021-11-14
- 从对峙走向融合:青年亚文化视域下对《脱口秀大会》的思考
融入了许多青年亚文化的象征元素,在彰显节目风格的同时也代表着青年亚文化向大众的普及,同时也象征着青年亚文化与大众文化逐渐融合的趋势。青年亚文化是英国伯明翰学派的研究重点,此学派认为青年亚文化不是被动的消费文化,亚文化和丛书群体挪用了主流社会的商品符号,以符码的形式来表达的一种抵抗。青年亚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颠覆性、边缘性和批判性,它对成年人社会秩序采取一种颠覆性的态度。《脱口秀大会》语言风格活泼多样,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单人也可以多人,可以文本形式也可以唱歌形
声屏世界 2021年7期2021-11-13
- 出圈:青年亚文化与“主流”的互相靠近
长和普及,青年亚文化实现了从相对封闭的“小众团体”向整个社会开放的“普泛化”转向,青年亚文化也频频“出圈”“破壁”。20世纪30至50年代的芝加哥学派在关于种族、移民、犯罪等问题的研究中涉及青年亚文化,开启了这一研究领域;发展至60年代,英国伯明翰学派对前者进行了继承和反思,他们对青年亚文化所涉及的社会群体以及所展现出的“仪式抵抗”更感兴趣,深入研究了青年亚文化的政治内涵和文化活力;进入后亚文化时代,青年亚文化“抵抗”精神的弱化以及亚文化自身多样化、娱乐化
中国新闻周刊 2021年17期2021-05-26
- 数字媒介展演下的青年亚文化流变
——基于“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综述
的发展使得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理论范式历经着多次演进。从传统大众传媒时期青年亚文化研究的亚文化取向到新媒体时代下的后亚文化取向和“亚文化资本”概念,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显然受到新媒体技术变迁的冲击和影响。着眼于当下的媒介环境,青年亚文化在抵抗态度、诞生逻辑等层面呈现出新的样态特征,且“身份政治”的相关议题变得日益凸显,但此时的青年亚文化仍未逃脱被消费主义收编的宿命。一、从亚文化到后亚文化:新媒体技术包裹下的青年亚文化理论演进一般意义上看,亚文化研究迄今为止大致经历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01-29
- 网络亚文化的发展与引导
单 单网络亚文化是体现网络审美观、价值观的流行文化,不管是“硬核”“盘他”等网络流行语,还是搞笑动漫、二次元等内容,为青年追求个性、表达自我提供了空间,为文化多元性注入活力。但具有“丧”文化特点的漫画等在宣泄情绪的同时,也被质疑传播“网络负能量”。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表达匿名化的场域下,网络亚文化良莠不齐。网络亚文化的受众主要是年轻人,对青年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产生直接影响,必须加以引导、规制,让其成为主流文化的有益补充[1]。网络亚文化发
青年记者 2021年4期2021-01-02
- 亚文化,不可怕
韩一个 等“亚文化”不是一个贬义词。1950年大卫·雷斯曼提出了大众文化和亚文化的差别,并将亚文化解释为具有颠覆精神的文化。大众是“消极地接受了商业所给予的风格和价值”的人,而亚文化则“积极地寻求一种小众的风格”的人。小公司、新公司在红海市场里拼不过大公司,但是从亚文化中寻找商业切入点是最容易实现颠覆的。小米的数码发烧友、Keep 的健身狂人、B 站的二次元粉……这些圈子大部分都是一种亚文化社群。营销人和产品经理的一样,要时刻关注亚文化的冒头。因为,每一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2020年11期2020-11-21
-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个年轻人,九个亚文化爱好者,剩下一个是资深爱好者。近日,知乎热门问题“目前中国有哪些亚文化”中,来自答主兰陵的回答,称目前中国可以划分出10大类、至少72种不同的亚文化群体。只要你有爱好恭喜你成为亚文化圈中人10个大类、至少72种亚文化群体,总会有你没听说过,但同时包括了你所见过的。虽然大众对亚文化范畴尚未有清晰定论,但亚文化群体的细分早已在不知不觉中遍布各个领域。 在“通过个体外观的改变,表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喜好”的个体外观分类里,就有今年存在感特别强的
党员生活·中 2020年8期2020-10-29
- 祛魅与超越:当代青年亚文化的融合发展
罗红杰青年亚文化是中西方文化史中历久弥新的概念,也是现实生活中不断更新的文化现象。在战后英国伯明翰学派视野中,青年亚文化指“社会阶层结构框架中不断出现的那些带有一定反常色彩或者挑战性的新兴群或新潮生活方式”①[英]斯图亚特·霍尔:《通过仪式的抵抗:战后英国青年亚文化》,孟登迎、胡疆锋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第20页。。在全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是指“青年群体基于共同兴趣和价值追求,创造性表达自我的文化实践”②马中红、陈霖:《无法忽视的一种力
云南社会科学 2020年1期2020-02-20
-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新思路
术学院一、传统亚文化理论的辉煌与成就20 世纪50年代以来,在欧美发达国家,由于朋克、嬉皮、光头党等青年文化和青年运动的蓬勃发展,不少学者都将研究的目光聚焦于这些千奇百怪的亚文化形态中青年的奇装异服、反抗态度等“偏差行为”,对其的大量研究大体可归为两类:将年龄和生理差异作为该文化现象根源的世代解释模式和更关注青年群体种族、阶级和社会角色的结构解释模式。但是随着结构解释模式的杰出代表伯明翰学派在该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及辉煌成就,从60年代起,世代解释模式逐渐退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3期2019-03-22
- 从“亚文化”到“后亚文化”:青年亚文化研究范式的嬗变与转换
普遍应用,青年亚文化显现出复杂、多变等诸多新的文化症候,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的解释力不断受到质疑。2002年,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与社会学系遭到校方解散,作为一种学术机构的伯明翰学派不复存在,作为一种学术流派的伯明翰学派也摇摇欲倾。在英国,多中心的文化研究格局开始形成。在世界范围内,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文化研究迅速崛起,文化研究的国际化特征日益显现。亚文化研究进入“后”伯明翰时期或后亚文化研究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后亚文化研究是以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研究对立
云南社会科学 2019年4期2019-03-03
- 大学生亚文化研究述评
4)国内大学生亚文化研究可以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亚文化”一词最初通过学者译著进入研究视野,经历了外来文化视角、多样化文化视角、网络文化视角的研究发展历程,将大学生亚文化概念从青年亚文化、校园亚文化、大学亚文化等概念中凸显出来,确立了大学生亚文化研究的基本领域,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成果。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文化强国目标为指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转变对大学生亚文化的收编和整合思路,建立引领的理念、方法和体系,把大学生亚文化建设成为主流文化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4期2019-02-21
- 古风音乐亚文化的传播研究
语境下古风音乐亚文化的衍生古风音乐亚文化发轫于2005年“仙剑奇侠传”等国产网络游戏盛行的时期。早期,古风音乐爱好者就能通过贴吧等渠道欣赏古风作品,并在早期社交网站上进行自发的交流和分享,“抖音”APP的兴起更带火了一批古风歌曲。正如罗杰斯所说,“个体通过与同伴对话而获得信念,可以产生彼此的认同感,进而组织起来去实现他们作为分散的个体所无法达到的目标”①,这些年轻人通过各种媒体平台觅得知音,并以此化解现实生活的苦闷孤独,古风音乐亚文化群体也得以发展壮大。另
视听 2019年3期2019-02-20
- 传播的本土视角:从媒体异视异色(vice中国)、透明人看亚文化的延伸
学界,尤其是把亚文化[1](特别是青年亚文化)视为研究重点。80年代后期,文化研究开始脱离早期的框架,也试图消除文化研究中“文化抵抗”[2]的观念。“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叛逆有一定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并非是因为理性的缺失和享乐主义的泛滥”[3]。亚文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总体文化的次属文化。一个文化区的文化对于全民族文化来说是亚文化,而对于文化区内的各社区和群体文化来说则是总体文化,而后者又是亚文化。那就是在都市处于非中心——或者说处于边缘地位的人,共同创
大经贸 2019年11期2019-02-04
- 面对亚文化:客观看待,积极转化
会副主席 尹鸿亚文化作为社会部分人群的精神抚慰方式,具有一定“合理性”,而一些新兴传媒平台和逐利资本会利用其“夸张性”吸引眼球、带入流量、获得回报,使得亚文化的“虚饰性”“表演性”变本加厉,更加扭捏作态,从根本上背离亚文化本身的“合理性”。“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人类的主流文化如同大江大河,总是在融汇各种涓涓细流之后,才有大江东去的生命力。坚守主流价值底线,同时开放包容、积极疏导,方能化解互联网时代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在主流引导下多元文化互动共生,使得
人民周刊 2018年9期2018-06-01
- 喜忧参半的亚文化
化派生出的一类亚文化。亚文化不是主流文化的原因便是,它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需求群体的影响,适时改变,衍生许多新内容;它依赖于人们的需求,而同时人们对它又有很强的依赖,许多庸俗内容便掺杂其中,人们无法拒绝。毕竟它是鲜活的,让人无法抗拒,深受其影响,其中许多令人大跌眼镜的内容却成为“网红”们纷纷模仿的对象,为的只是博得关注。网传有一对父母模仿高难度动作,父亲不慎将女儿的脑袋磕伤,还有一男子为取得关注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极限运动,却因体力不支丧命,更有人为拍视频耽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18年5期2018-05-30
- 网络综艺节目的青年亚文化解读
——以《这!就是街舞》为例
立足于街舞这一亚文化群体,将原本在舞蹈体系中处于“非主流”的街舞推向大众。一、基于网络综艺节目的青年亚文化解读(一)青年亚文化及其发展简单地说,青年亚文化是青年对社会主导文化的对抗。在西方社会逐渐城市化工业化时,学界就已经注意到了亚文化问题。经过芝加哥学派的研究,亚文化的概念逐渐被确定。学者们认为青年群体与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1950年左右,“亚文化”一词开始被作为学术术语使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逐渐成为全球青年亚文化研究的主
传媒论坛 2018年13期2018-03-28
-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亚文化(subculture)也称次文化,是一种边缘性、附属性的文化。青年亚文化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亚文化,体现了其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由于青少年正值青春叛逆期,因此青年亚文化的反叛性、颠覆性、边缘性,比之其他亚文化似乎格外明显,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则为青年亚文化提供了滋生、繁衍的重要机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有着即时、海量、匿名、交互、虚拟等特征,而青少年则是新媒体最重要的使用与传播群体。新媒体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的表现类种是多样的,像青春文学
文艺论坛 2017年8期2017-11-13
- 从“妖魔化”到“榜样化”:对亚文化收编方式的嬗变
“榜样化”:对亚文化收编方式的嬗变□ 周凡舒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政治环境变化,互联网及消费主义勃兴,使得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亚文化群体出现了诸多与此前不同的特征,对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的阐释提出了挑战。随着青年亚文化的后亚文化转向,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收编方式亦发生了从强硬到缓和,从“妖魔化”到“榜样化”的转变。亚文化;后亚文化;意识形态;收编一、从“亚文化”到“后亚文化”:新媒介环境下青年亚文化“抵抗”精神的弱化“亚文化”(subculture)这一概念,
视听 2017年10期2017-04-12
- 青年亚文化研究之社会学传统
6622)青年亚文化研究之社会学传统[美]J. Patrick Williams 著,杨 颖,刘 岩 译(大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22)在美国和英国,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虽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但是青年亚文化在文化社会学中仍属边缘分支学科。文章是从评述芝加哥学校的影响、应变理论、伯明翰学校、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后亚文化研究和青年文化研究几个方面着手,阐述了社会学传统、英国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对亚文化所开展的研究。亚文化;社会传统;青年亚文化在
大连大学学报 2017年2期2017-03-13
- 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嬗变
——评《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
文/别君华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嬗变 ——评《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文/别君华1978年以后,伴随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加强,社会文化开始出现分化趋势,青年亚文化在新的社会土壤中蓬勃发展。以“朦胧诗”和“星星画展”为代表的文化活动推动了我国亚文化的发展,而1986年崔健的《一无所有》使得摇滚乐成为呼唤亚文化、冲破主流文化束缚的旗帜,召唤着新时代青年的愤怒、叛逆和希冀的力量。亚文化的发展引起了学界关注
传媒 2016年21期2017-01-12
- 亚文化的力量
用性和厚重感。亚文化和时装的关联由来已久,当下又随着Vetements、Gosha Rubchinskiy及一票伦敦新晋设计师的走红,重新回归,并在媒体的解读下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和广泛。一时间,时装亚文化变成了和名牌大学毕业证一样的“敲门砖”,似乎一个人看起来越接近亚文化,他就越能超越平庸,但这也导致一提及亚文化,许多人就心生厌恶。青年,是构成亚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而这次时装界亚文化回潮,就借着大肆流行的街头滑板风格,试图打造出属于一群酷小孩(Cooi K
中国服饰 2016年10期2016-12-13
- 亚文化风格的审美解读
——以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为例
225002)亚文化风格的审美解读 ——以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为例卞 波(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2)对于亚文化风格,以往的学者,大都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随着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审美特征的凸显,对其从审美方面进行解读,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形成,是为了追求社会认同,而社会认同与“审美共通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亚文化风格;审美共通感;社会认同1 社会学视域下的“亚文化”从广义上的社会学的“亚文化”(subculture)概念来看,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3期2016-11-26
- 虚无的抵抗,模糊的收编
究成果为代表的亚文化研究的两大核心概念是“收编”和“抵抗”,而他对“收编”的表述模糊不清且过分重视“抵抗”在亚文化中的作用,最终导致意义的虚无。可以从象征人类学视角对上述问题加以反思:其一,亚文化的抵抗意义来自于其代码的流动性和随意性,这正是象征符号多义性的体现;其二,亚文化研究采用了“亚文化抵抗主文化、主文化收编亚文化”这种二元对立视角,而在象征人类学看来,抵抗和收编的过程正是“社会戏剧”的演变过程,也是社会中有结构的部分对无结构的部分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过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2016-10-22
- 场景传播对青年亚文化产生的影响
媒介技术与青年亚文化存在一种天然的紧密性,一方面,青年群体总是新媒介技术的积极研发者、热情使用者和大力推广者。另一方面,网络媒介技术本身就带有破坏性,它天生携带着平等、公开、共享等特质,与青年亚文化的气质不谋而合。就移动互联时代的场景传播而言,它对青年亚文化产生的影响是深刻和巨大的。具体来说有几个方面:1.新的场景传播改变和丰富了青年亚文化的存在形式和符号表意功能。传统的青年亚文化表达有自己特定的场景和符号系统。移动互联的场景时代,青年亚文化活动的空间由现
新闻前哨 2016年6期2016-06-24
- 决不放任“腐败亚文化”蔓延
决不放任“腐败亚文化”蔓延习总书记批评的那种现象被称作“腐败亚文化”,它是指腐败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对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的一系列畸形、扭曲、反主流的判断与认知。“腐败亚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性、扩散性,败坏社会风气,助长腐败之风,必须引起足够警惕。下文史专家学者对其产生原因与危害的辨析。“渴望获利”的心理助长其传播许耀桐(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腐败亚文化”是一种社会环境、社会生态,看得见、摸得着,无形中给人们一种暗示。因它与一般的腐败行为不同,人们对“腐败亚文化
中国领导科学 2016年8期2016-02-10
- 监狱亚文化:概念、性质和范畴
——以孙平教授的《监狱亚文化》为基点
0011)监狱亚文化:概念、性质和范畴 ——以孙平教授的《监狱亚文化》为基点连春亮(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1)监狱亚文化是与监狱主流文化相伴而生的文化,是一种存在于罪犯之间的隐性文化现象,是以低层次性为主体的庸俗文化。监狱亚文化是服刑罪犯适应监狱生活环境的生存文化,是罪犯创造的自我的“合理”文化。监狱亚文化是监狱与社会以罪犯为媒介信息交流的文化。监狱亚文化;文化形态;庸俗文化关于监狱亚文化的研究,不仅国内是薄弱环节,既使国外文献也屈指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3期2015-12-17
- 流行亚文化与高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综述①
念界定1.1 亚文化“亚文化”(Subculture,译作“次文化”或“副文化”)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ons)对美国中产阶级青年文化的分析中提出,并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最早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1]从广义上来讲,亚文化是一切边缘、次要的文化类型;狭义上来讲,亚文化专指青年文化,是由青年中的越轨群体所创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1.2 流行亚文化学界对流行亚文化的界定相对较少,而与之相应的“流行文化”方面的研究居多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期2015-12-04
- 基于网络媒介的亚文化传播及发展
基于网络媒介的亚文化传播及发展徐铭瞳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吉林长春 130012从网络媒介的特性入手,对网络媒介与亚文化的契合点做具体阐释,研究亚文化在网络媒介上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的原因,同时对亚文化在传统媒介上的发展现状进行归纳分析,并试图以此总结出亚文化在网络时代发展的传播规律。亚文化;网络媒介;网络传播1 网络媒介对亚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亚文化是指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接受范围相对局部的文化现象。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
新媒体研究 2015年14期2015-08-02
-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矛盾分析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矛盾分析江若男(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网络时代,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使我国青年亚文化在发展中呈现出个性化与偶像化、参与性与局限性、统合性与离散性三对内部矛盾。同时,青年亚文化反映了亚文化群体从主流文化获得资源与启发,又通过各种手段对主流文化的抵抗。本文主要探讨了青年亚文化的内部矛盾以及与主流文化对立统一的关系。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矛盾分析青年亚文化,也称为次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
戏剧之家 2015年10期2015-06-17
-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解读与反思
时代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解读与反思李庆瑞*(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自媒体因其平民化、参与门槛低等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网络交流的平台,从而产生大学生群体特有的网络亚文化。而大学生网络亚文化有良性、中性、不良之分,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借助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分析当前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内核、特征以及构建范式,并提倡对其理性收编。网络;亚文化;自媒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新闻媒体经历了从以纸质读物、报刊杂志、电视为代表的第一代旧媒体到以网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04-17
- 正视青年亚文化:探索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视角
和主导价值观。亚文化相对主流文化而言,指在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文化,代表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思想行为方式,“亚文化是人们企图解决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各种矛盾时产生的,这些矛盾是人们共同经历的,并能导致一个集体认同形式”[1]。青年亚文化可以视作青年试图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对当前社会矛盾做出回应的一种方式。它通过青年特有的语言风格、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与主流文化倡导的风格方式有着显著区别,但却为青年群体广泛接受,在青年中间影响巨大。一、青年亚文化的重新审视
江苏高教 2014年5期2014-04-17
- 高校校园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1 高校校园亚文化概述1.1 校园亚文化的内涵目前对于校园亚文化的内涵有不同的定义,《教育大词典》:“亚文化是社会总体文化的一部分,主导性文化的补充.任何群体凡是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导型价值体系不同,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活方式、语言、价值体系,体现鲜明的集团、群体个性、风格、凝聚力的文化形态.”赖焱烽等将校园亚文化定义为“大学生所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在一定时期内为整个大学生群体所共有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模式和文化心态的表现,是校园的微观文化.”[1]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0期2013-04-02
- 煤矿安全亚文化内涵的基本分析①
01)煤矿安全亚文化内涵的基本分析①方元务②(华北科技学院,北京东燕郊 101601)煤矿安全亚文化对矿工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为更好的了解煤矿安全亚文化,本文从煤矿安全亚文化的特征、层次、功能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煤矿安全亚文化;特征;层次;功能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文化内涵的建设是煤矿企业当前的重要任务,作为煤矿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矿安全亚文化的研究范围、建设措施与广大矿工的日常生活联系更为密切,对矿工的思想和行动的影响更大,煤矿安全亚文化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期2012-08-15
- 亚文化,在商业围城中起舞
高洁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相对,它是一部分人的文化。随着消费社会中对于市场的细分,各种小众趣味逐渐成为商业关注并滋润的对象,借助媒体求新求奇的脾性,它们又被捕捉、放大,并扩散至主流视野。一声“贾君鹏”,即便不是魔兽迷也会心生感慨,一个龚琳娜,唱出了人们心中忐忑。当多数人接收到这些本非主流的声音,非主流便已成为主流。主流媒体对非主流的作品和文化类型呈现出开放和接纳姿态,其背后不无商业利益与收视效果的考虑。在这样的过程中,商业与亚文化的关系何在?媒介在其中的作用又究
市场周刊 2011年12期201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