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的生成及教育引导研究

2023-12-19 04:31秧志强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27期
关键词:教育引导亚文化社交

秧志强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 52804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亚文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变得越来越普遍。网络亚文化是指在互联网空间中形成并表现出独特文化特征的群体或社区,它们通常由共同的兴趣、价值观、语言和符号构成,将其成员联系在一起。这些亚文化可以包括电子游戏社区、影视作品迷、追星粉丝等。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对网络亚文化的参与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并具有广泛性。

研究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生成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网络亚文化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社交机会、兴趣发展和创造性表达的平台,有助于他们在大学期间建立更多的社交关系、提升自我认知和发展个人技能。其次,网络亚文化也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如沉迷于网络、规避社交压力和心理健康等问题。因此,分析网络亚文化的生成机制、影响和参与动机,以及提供相应的教育引导与干预策略,对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

1 网络亚文化现象的内涵及生成机制

网络亚文化现象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包括文化、技术和个体动机。为了探究网络亚文化的生成机制,必须掌握网络亚文化的内涵和类型,进而了解大学生在新时代参与网络亚文化的动机。

1.1 网络亚文化的概念与分类

1.1.1 网络亚文化的概念

网络亚文化是本论文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厘清这个概念内容是整篇论文的逻辑起点。究竟什么是网络亚文化?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亚文化。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亚文化的概念做了界定。冯凭认为,凡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导性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同者,都被称为“亚文化”[1]。王军认为,亚文化有两种含义,一是“在不同程度上经常重复的、代表一定类型文化的形式和过程,就其本质来讲是亚文化的。或者说亚文化就是在社会文化体系中不占主流地位的文化现象[2]。邓匡林指出,亚文化是指在某一特殊的社区团体中,其成员所形成的特殊行为与价值观念[3]。西方亚文化研究开始于芝加哥学派对于美国,特别是对芝加哥城的社会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移民问题和种族问题的关注。科恩提出亚文化“不同于一般社会接受的文化价值系统”“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可能转变为社会主流文化”。班尼特(Bennett)认为,亚文化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了一个包罗万物的术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均被囊括其中。强尼(Chaney)更是尖锐地指出,亚文化概念作为多元文化的代表,一直是作为抵抗主文化的边缘文化形态存在的。二战后美国国家政策特别是“福利国家”政策的实施给英国社会带来的严重问题,美国大众文化的入侵对英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和威胁,“新左派”的文化研究等因素促成了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亚文化也称“副文化”,与“主文化”相对。指社会中不同的人群所持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认同心理等。它有许多不同的形态,如地方性亚文化、年龄性亚文化、职业性亚文化等。

网络亚文化是指在互联网空间中形成并表现出独特文化特征的群体或社区。它们通常由共同的兴趣、价值观、语言和符号构成,这些共同点将其成员联系在一起。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网络亚文化是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新型产物,相较于主流文化,大学生网络亚文化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其不同于完全负面、带有反社会价值观念的反文化,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4]。

1.1.2 网络亚文化的分类

网络“亚文化”现象从基本特征上来讲,主要表现在网络词汇和网络行为及非理性消费等多个层面[5]。网络亚文化根据形成背景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兴趣亚文化。这类亚文化的产生是基于共同的兴趣或爱好,如电子游戏、科幻文化、美食、音乐等。成员通过互联网平台分享信息、经验和观点。

(2)社交亚文化。这类亚文化建立在社交互动基础上,如社交媒体上的社交群体、在线论坛上的社群等。它们通常围绕友谊、社交活动或职业领域形成。

(3)政治亚文化。这类亚文化以特定政治信仰、意识形态或政治活动为基础,如政治运动支持者、政治博客、政治评论家等。

(4)幽默亚文化。这类亚文化以幽默和滑稽为核心,创造出独特的幽默表达方式,如互联网迷因文化。

(5)饭圈亚文化。这类亚文化是由一群粉丝组成的组织和团体,他们自发地给偶像助威或宣传,是粉丝在追星过程中自发组织而成的利益团体。饭圈亚文化与传统的追星行为有一定区别,饭圈亚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强大的组织性,而追星行为则更多是单纯的个人行为。

1.2 网络亚文化的生成机制

网络亚文化的生成机制涉及多方面因素。

(1)社交交互。社交媒体和在线社区为亚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平台。成员之间通过互动、讨论和分享共同的兴趣,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

(2)共享的语言和符号。亚文化通常使用特定的术语、表情符号、图片和短视频等共享的语言和符号,这有助于巩固亚文化的身份和凝聚力。

(3)反文化元素。一些网络亚文化可能与主流文化有冲突或遭到抵制,因此它们通过反主流文化元素来建立自己的身份。这种反文化特质常常表现为反叛、讽刺或挑战性的态度。

(4)技术工具。亚文化的生成通常依赖于特定的技术工具,如在线游戏、社交媒体平台、论坛和应用程序。这些工具提供了沟通和合作的渠道。

1.3 社交媒体与网络亚文化的关系

社交媒体在网络亚文化的生成和传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们为成员提供了一个广泛传播和互动的平台,有助于形成和扩展亚文化。社交媒体的关键作用包括如下几个。

(1)沟通和互动。社交媒体平台如抖音、微信、微博、小红书等提供了实时互动的机会,使亚文化的成员之间能够分享内容、讨论话题并建立联系。

(2)内容创作与分享。成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轻松地创建和分享与亚文化相关的内容,从而推动本群体亚文化的扩散。

(3)群体建构。社交媒体平台允许成员轻松地组建群体或社群,以更深入地探讨他们共同的兴趣和话题。

1.4 大学生参与网络亚文化的动机

网络亚文化是一个多元且不断演变的领域,它们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需要关注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和风险。深入了解网络亚文化的生成和参与动机可以为教育引导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策略,以确保大学生能够更加理智和积极地参与其中。大学生参与网络亚文化的动机多种多样,有些人可能出于社交目的,有些人可能出于兴趣和爱好,有些人可能为了寻求身份认同,也有些人是为了表达自身观点等。

(1)社交需求。大学生加入网络亚文化可能是为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和社交圈子,从而减轻大学生活的孤独感。

(2)兴趣与娱乐。大学生可能对某个特定主题或领域非常热衷,他们通过参与亚文化来满足自己的兴趣和娱乐需求。

(3)身份认同。参与网络亚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强化自己的身份认同,他们在其中找到与自己价值观和兴趣相关的社区。

(4)表达与创造。亚文化提供了一个创作和表达自己观点的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创作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展示自己的才华。

2 网络亚文化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亚文化现象对大学生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网络亚文化可以给大学生带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在网络亚文化中,可以广泛交流思想和观点,交流知识,沉淀来源于现实中的适用于特定领域的文化,从而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6],这是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网络亚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甚至可以说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2.1 网络亚文化的积极影响

(1)拓展社交机会。参与网络亚文化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社交平台,使他们能够结识志同道合的人,收获友谊和社交圈子。这种社交联系有助于减轻孤独感和社交孤立,缓解大学生成长的心理压力[7]。

(2)激发兴趣和促进才能发展。加入特定的网络亚文化可以鼓励大学生深入研究特定主题或兴趣领域,从而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有助于个人成长和学术进步。

(3)鼓励创造性表达。网络亚文化通常鼓励成员创作内容,如文章、艺术品、视频等,为大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观点和创造性想法的机会。

(4)提升社会参与度。一些网络亚文化与政治或社会议题相关,参与这些亚文化可以促使大学生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并参与相关的社会活动和辩论,增强社会责任感。

2.2 网络亚文化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由于思想不够成熟,知识体系不够完善,思考问题比较片面,对于主流文化的认知可能存在一定误解或者偏差。再加上大学生群体拥有自我的思维逻辑和强烈的正义感,且容易冲动,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的网络亚文化所诱导,从而引发一些社会问题,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亚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消解,集中表现在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削减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8]。

(1)上瘾和时间管理问题。参与网络亚文化可能导致时间的过度投入,影响大学生的学业表现和时间管理能力。有些人可能会沉迷于亚文化活动,对其他重要事务失去兴趣。

(2)意见分歧和极端化。亚文化中的社交圈子可能导致成员在某些问题上变得极端化,减少了对不同意见的包容性,这可能加剧分裂和冲突。

(3)负面社交影响。亚文化中的成员可能受到网络欺凌、攻击或暴力言论的影响,这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4)隐私和安全问题。在一些网络亚文化中,成员可能需要分享个人信息或参与不安全的活动,从而导致隐私泄露和安全问题。

因此,大学生在参与网络亚文化时需要保持谨慎,充分认识潜在的风险,并学会平衡亚文化活动与学业、社交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3 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教育引导与干预措施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如何对大学生参与网络亚文化行为开展正面的教育引导,需要全社会的重视。那么,制定教育引导与干预的原则与方法,则要考虑学校和社会资源的整合与支持力度。

3.1 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教育引导需求

对大学生参与的网络亚文化的行为需要进行特定的教育引导,以帮助他们理解并应对潜在的影响和风险。比如,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亚文化的认知,培养大学生媒体素养,以规避各类风险,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拓宽其社交范围等。

(1)认识与教育的需求。大学生需要对网络亚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分类有充分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参与并做出明智的选择。

(2)风险认知需求。学生需要认识到网络亚文化参与可能带来的风险,包括时间管理问题、社交压力和隐私问题等。

(3)媒体素养需求。教育引导应包括媒体素养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辨别虚假信息、网络欺凌和不健康的在线行为。

(4)心理健康支持需求。学校应提供心理健康资源,帮助学生处理可能由网络亚文化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孤独或沉迷。

(5)社交技能需求。教育引导还可以包括社交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网络亚文化中的社交压力和冲突。

3.2 教育引导与干预的原则与方法

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网络亚文化的不同影响,制定教育引导与干预的原则与方法至关重要,以净化大学生成长环境为目标,营造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外部氛围。结合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生成的“个体—关系—虚拟”因素,通过精准画像、规律探寻与超前感知三个应用场域,为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教育引导精准赋能[9]。

(1)多元化教育策略。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包括课堂教育、工作坊、在线资源和个体辅导,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情感支持。教育引导不仅应关注知识传递,还应提供情感支持,鼓励学生表达困惑、焦虑,应对挑战。通过情感的表达,让学生获得内心情感的平衡,从而提升教育引导的实效。

(3)以学生为中心。为了提高对大学生教育引导的效果,高校必须采用“精准”定制的教育模式,因此,教育引导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大学生的特定需求和兴趣定制各种教育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通过经验分享,引发大学生达成共识。

(4)互动和参与。教育引导不能只是单向灌输,只有加强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互动,才能达成“共识”。通过互动式教育方法,如角色扮演、案例研究、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教育活动参与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情境。

(5)持续的支持与反馈。高校对大学生提供长期支持和资源,以帮助学生持续发展媒体素养和社交技能,以及应对网络亚文化中的一些挑战。同时,要制定明确的学习路标和评估机制,以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教育引导的效果。

3.3 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教育引导策略

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教育引导与干预需要采用综合性的方法,涵盖多个层面,包括知识传递、情感支持和资源整合。通过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策略,并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理解、应对网络亚文化的各种挑战和机会。这将有助于大学生更加健康、积极地参与网络亚文化。

(1)开展媒体素养教育。高校应开设媒体素养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辨别虚假信息、网络欺凌和不健康的在线行为,增强对网络亚文化的理性分析能力,提高自身辨别真伪的媒介素养,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10]。高校还应提供媒体素养课程、心理健康服务、学术辅导和社交支持,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2)提供心理健康支持。高校应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帮助学生处理网络亚文化可能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孤独或沉迷。学校各部门应紧密合作,确保教育引导与干预措施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3)加强社交技能培训。教育引导包括社交技能的培训,例如:增加社交技能或者口才技能的选修课,提高大学生的社交技能,使其勇于展示自身个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网络亚文化中的社交压力和冲突。

(4)引入多元化教育方法。高校应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包括课堂教育、工作坊、在线资源和个体辅导,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通过多元化教育方法,增加大学生的主体自觉性,提升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引导青年成长为新时代的“四有”新人[11]。

(5)多途径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高校可以采用多种途径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增加对社会的理解,将个人的成长成才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有机结合在一起,自觉做到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社会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主流文化的熏陶,从而抵制不良的网络亚文化的影响。

4 结束语

网络亚文化也是亚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可以认为是亚文化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传播方式。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时代的亚文化热心参与者,其价值观和思想文化容易受到网络亚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共同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防止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是多元化的且不断演变的,对大学生产生了多种影响,包含积极的和负面的。教育引导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网络亚文化的关键。通过多元化的教育策略、资源整合与支持及持续的评估,学校和社会可以共同努力,确保大学生能够更健康、积极地参与网络亚文化。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同时发挥网络亚文化的潜力,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互动。

未来有关网络亚文化的研究可能在实证研究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探讨特定亚文化类型的影响,或者采用更多的定性研究方法开展规范性研究。随着网络亚文化的不断演变,未来的研究也可能更多关注新兴的亚文化形式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影响,进一步研究网络亚文化与社会问题、政治参与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

猜你喜欢
教育引导亚文化社交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家教育引导工作研究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