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媒介的亚文化传播及发展

2015-08-02 11:39徐铭瞳
新媒体研究 2015年14期
关键词:网络媒介亚文化媒介

徐铭瞳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吉林长春 130012

基于网络媒介的亚文化传播及发展

徐铭瞳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吉林长春 130012

从网络媒介的特性入手,对网络媒介与亚文化的契合点做具体阐释,研究亚文化在网络媒介上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的原因,同时对亚文化在传统媒介上的发展现状进行归纳分析,并试图以此总结出亚文化在网络时代发展的传播规律。

亚文化;网络媒介;网络传播

1 网络媒介对亚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

亚文化是指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接受范围相对局部的文化现象。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在一定的社会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它的接受度和认可性始终处于小众范畴,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处于一种从属的、割裂的状态。传统媒体对亚文化的关注与传播在早期比较有限,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的开放,亚文化逐渐被社会大众了解接纳,成为社会总体文化的一部分。尤其是网络媒体兴起以后,它本身固有的、传统媒介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为行走于大众文化边缘的亚文化的大范围传播提供了契机。

1.1 网络资源共享的本质特征

在网络上,由于发布资源的便易性与低成本,网民们往往会更为慷慨的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收藏,同时期待他人以此交换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这容易使人联想到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结合,但我们可以得到的更好的解释是,这是一种有偿获取他人资源的心态,是网络最初兴起的原始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基础方式。

在网络上发布的资源往往是成本低廉(甚至无成本)的公共物品,而发布者的目的首先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举动去影响其他的网络用户,使他们也能够提供自己需要的资源。如果能够得到他人的回馈(资源上的或者情感上的),都会鼓励他们继续无偿的提供资源,但如果在自己的期待限度内没有得到相应的回馈,他们也许就会放弃自己的善举。因为这些举动不过是对已有资源的粘贴转移,并不会使自己蒙受什么经济上的损失,所以人们为了能够在网络上获得更高的名誉,同时得到他人适当的回报,都会持续的进行这种资源共享的行为。

亚文化在网络上得以大量传播,与网络的这种资源共享的特性是分不开的。

1.2 网络把关人责任的弱化

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在把关上最大的不同:

首先,把关人身份的不同。排除国家政府机关对各种媒介的控制与监测外,传统媒介的把关人是由少数拥有媒介使用权的人担任的;而网络媒介中,因为媒介平台的易操作性,在人人都可充当信息的发布者的同时,人人也都可成为把关人。

其次,传统媒介把关人对信息的要求是:只有……才能发布;而网络媒介则是:只要不……就能发布。在网络媒介中,每一个用户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人兴趣的差异导致了网络上信息的繁杂,许多以前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到的信息都可能因为个人兴趣而被发布在网络上,这给网络上的信息分类与控制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再硬性的对信息做出规定,因此“无损害”原则也就成了网络信息控制的最佳方案,即“只要不……就能发布”。这是把关人职责的一种弱化,是新媒介时代权威对受众的一种折中、妥协的表现。

这给亚文化提供了可以自由传播的技术性支持。亚文化对社会或国家并不具有明确的危害性,在网络的最终把关人一端无法对它进行准确清晰的信息分类,只能按照上面所说的“只要不……就能发布”的标准进行处理,这就使大量游走于主流文化边缘的亚文化信息得以发布。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它会给一类特定的人群学习上的借鉴,为其带来新的思维方式,改变人们旧有的观念。这些改变或好或坏,要与受众自身的因素结合在一起,由社会评判,而不是由媒介来充当审判者。

1.3 网络匿名性的鼓舞

匿名性一直是网络媒介言论自由的最大动力,亚文化的传播也同样离不开这点。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传统观念与亚文化之间的无意识对峙,人们在看待亚文化爱好者时往往也带有有色眼镜,认为这些人有别于大众群体,不能以平常心去对待。许多亚文化爱好者因此不愿意向外界袒露自己的兴趣,认为没有共鸣,说了对方也不会懂,甚至有可能被人当成“心理有问题”。

但是相同的人、事,在网络上却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一些亚文化受访者称网络是她们交流的最好媒介。目前国内的亚文化网站已经拥有了一定数目的固定浏览者。由此看出目前亚文化爱好者并不在少数。正是因为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人们可以不必担心他人的目光,放心大胆的袒露自己的喜好,在网络上自由的接收、发布亚文化资源,进行与此相关的活动,使亚文化的传播扩大了其范围。

1.4 网络受众自身的特征

我国目前的网络用户具有相对明显的小龄化特征。网络媒介在中国大规模的使用只不过是近十几年的事情,掌握着电脑技术的大多是较为年轻的人群。这类人群具有鲜明的群体特点:首先,他们的传统观念没有老辈人根深蒂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品位多样化,对于各种新兴事物都有兴趣接触,并且能够在自己的判断下选择接受与否。其次,他们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和家庭压力;而在这个张扬个性的年代,他们对自我人格的追求也很强烈,他们意图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用以证明自身的存在。而亚文化因为自身具有的独特性和边缘性,赢得了一批年轻人的青睐。他们喜好亚文化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产生的结果却是一致,都以自己对网络媒体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对亚文化的 传播。

也正是网络用户的这些特征,使得一部分对亚文化有着强烈认同的人群,利用自己掌握的先进技术,在网络上建设起大量的专门网站。可以说,年轻一代的网络用户是亚文化的最大支持者和传 播者。

2 亚文化的发展走向

由于网络的这些特点,使得网络媒介在传播信息时具有较大的独立自主性而受到较少的限制,从而推动了亚文化的发展。亚文化在网络上扩大其影响后,其出版定位的问题也随之解决,得以从网络媒介走向传统媒介。

由于网络媒介本身的一些局限性,如:数字文本阅览起来没有纸张舒适,易令人产生视觉疲劳,这种阅读障碍是网络媒体很难超越传统媒介的。这使网民们不再满足于网络观看,而希望可以像欣赏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以书本的形式在何时何处都可以进行阅读。同时,虽然我国目前的亚作品良莠不齐,不少人只依靠猎奇的描写来赢取点击率,但也存在着不少有影响的写手,她们创作出一批受网民追捧的亚文化作品,这些作品唤起了网民们的收藏欲望,单单在电脑手机上进行存储已经无法满足网民们的需求,她们希望有书籍可以供她们永久的保存,这或许与人们的物质心态有关。

由于非主流文学作品的稿酬相对较低,而与此相对的却是亚文化作品不断增长的读者群。为了获取利润,大量的出版社都把目光瞄准了亚文化产业,许多相关网站也都与出版社形成了合作关系,定期为出版社在网站上发布征稿启事,催生了大量的亚文化类图书和杂志。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的一个问题是,即使亚文化走向了传统媒介,大部分亚文化杂志仍然是不被出版方公开承认的。主流社会对于非主流文化的本能敏感和抵触,是亚文化在我国发展缓慢的最根本原因,即使网络媒介的出现给了亚文化喘息的空间,也无法完全改变这种观念。

3 冷静看待亚文化

当然,我们在论述上面这些问题时,要从客观的角度去理解。亚文化本身具有很多争议点。一些专家提出的不良的亚文化是否会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则是最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心理学人士分析,亚文化的流传可能会引发青少年潜在的极端思想,激发负面情绪,正是出于这种担忧,舆论在面对此问题的时候,就显得忧心重重。但亚文化在我国的传播时间与主流文化相比十分短暂,在数据采集、跟踪调查上都不足以进行论证,从理论角度而言,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解释。

我们对亚文化应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不仅取决与对青少年对其的接受程度,也要冷静的对待它带来的负面效应。这种认识也许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却是对一种文化现象进行锤炼、验证必不可少的过程。

网络媒介为亚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带来全新的技术动力,使其进入相对鼎盛的新时代,既是亚文化发展的必然经过,也是网络媒介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当亚文化最终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时候,亚文化也就不能再称为亚文化,而将作为一种主流文化被人们重新界定和认识。这种转变从社会传统角度看来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却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1]张诗卓.社交网络中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及其文化重构[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乔旋.论SNS社交网站中青年亚文化的传播[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3]程鹏程.试论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众传媒[D].扬州:扬州大学,2013.

[4]胡瓛.网络传播的青年亚文化批判[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3.

G2

A

2096-0360(2015)14-0013-02

徐铭瞳,编辑,主要从事编辑出版与新闻传播研究。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亚文化媒介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城市老年人网络媒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新时代网络媒介下市场营销的创新
网络媒介批评发展概述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我国报业经营的网络媒介拓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