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
- 《呼兰河传》中意象的解读
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进入成熟阶段的作品,也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标志着她独特的个人风格,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社会现实意义。虽然这是其回忆童年的时代的作品,但她的笔调仍然是冷寂的。其中意象之丰富、深远,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意象美”可以说是《呼兰河传》艺术审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解读《呼兰河传》中意象的意义从故事情节上看,《呼兰河传》是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回忆式小说,它以萧红的童年生活为线索,以儿童的视角,介绍了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叙述了生活在呼兰
河北画报 2023年22期2023-12-26
- 萧红在生命最后完成的《呼兰河传》
理性审视。《呼兰河传》正是作家对乡土社会在审美层面进行文化探寻又在现实层面进行反思反省的创作成果。1941年5月,上海杂志公司出版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彼时,包括东北在内的大半个中国处于沦陷之际,作家本人也历经人生和情感的磨砺。在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中,萧红在遥远的香港,以追忆的方式,对童年和少年生活过的呼兰河进行了深层次的反观。她在过去与现在、童年与成年、梦幻与现实之间,捕捉少时同祖父在呼兰河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情与景的交融中完成了对乡土生活状态全
博览群书 2023年9期2023-12-02
- 《呼兰河传》中红色色彩词与寂寞关系探究
要】萧红的《呼兰河传》的色彩词运用丰富大胆,其中红色色彩词数量居所有色彩词之首。本文对《呼兰河传》中的红色色彩词进行归类分析,选取了红色色彩词在物件、面孔、自然环境中的运用,旨在探究《呼兰河传》的寂寞情绪与红色色彩词之间的关系。【关键词】《呼兰河传》;色彩词;寂寞【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6-0010-03【DOI】10.20024/j.cnki.CN42
今古文创 2023年36期2023-10-27
- 指尖上的《呼兰河传》(十)
原著/萧红 剪纸/左秀云 杨晓有二伯在三十年前就来到我们家里, 他那时候才三十多岁, 而今六十多岁了。 他的草帽没有边沿,只有一个帽顶。 他的性情真古怪, 喜欢和天空的雀子说话, 喜欢和大黄狗谈天。 他一和人在一起,就一句话也没有了, 就是有话也很古怪, 使人听了常常不得要领。祖父叫他“有子”,我们叫他“有二伯”,老厨子叫他“有二爷”。他到房户、地户那里去,人家叫他“有二东家”,他去油房、肉铺,人家叫他“有二掌柜的”。 一听人家叫他“二掌柜的”“二东家”,
雪豆月读·高年级 2023年10期2023-10-23
- 《呼兰河传》中的女性悲剧
回顾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以独特的笔法回忆往事,用平淡质朴的语言书写呼兰城人民的愚昧与悲哀,以细腻的感官体察女性在闭塞环境下的生命走向,小说由此蒙上荒凉的底色。萧红将“跳大神”“野台子戏”等这样的封建习俗与女性生存处境相结合,构建了一个特殊的女性生存空间。在这样的生存空间下,小团圆媳妇的命运尤其可悲可叹,其死亡有着社会经济条件、社会文化意识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从《呼兰河传》中女性悲剧的表征出发,探寻悲剧背后的成因并进行深入反思,对改善当今女性的困境具有一定指
名作欣赏 2023年18期2023-09-28
-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萧红的创作
——以《呼兰河传》与《生死场》为例
生死场》与《呼兰河传》便透露出较为明显的女性意识与生态意识,因此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出发,以这两部作品为研究对象,来探究萧红在创作中所流露出的平等和谐的生态女性主义观。一、女性与自然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即生理上的创造、养育生命与精神上的情感共通。在《呼兰河传》与《生死场》里,自然与女性在孕育生命的过程中,感知彼此情绪,相互理解与慰藉,成为各自在父权制社会里最可靠的同盟者。(一)生理上的联系1.女性与大地文化生态女性主义关注女
名作欣赏 2023年15期2023-09-28
-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生态圈构建初探
—— 以《呼兰河传》的阅读教学为例
成败。二、《呼兰河传》整本书阅读生态圈的建立1.学生“生态微圈”的构建(1)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生态微圈”。如何建立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生态微圈”?在《呼兰河传》的阅读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①让学生运用悟读、研读、联读的方式进行文本阅读。从写了什么到为什么写再到写得怎样,学生可以从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等角度与文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生态微圈”。②通过不同叙事角度让学生熟悉文本。比如,让学生画出人物关系图谱、写出人物身份说明、变换叙事视角“讲故
中学语文 2023年23期2023-09-25
-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生态圈构建初探
境。笔者以《呼兰河传》的阅读教学为例,通过在理论与教学操作层面积极创新探索、构建整本书阅读生态圈,以摆脱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困境,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 阅读生态圈 《呼兰河传》自课改以来,整本书阅读已成为中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传统流程式、粗放式的阅读教学模式切割了文本,造成学生的阅读碎片化,也让教师在解读经典文本时错失很多细节,无法持续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和后续对其他经典作品的阅读提供有效帮助。我们时常提醒自己要不断突破“狭窄阅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8期2023-09-22
- 模因翻译论视角下《呼兰河传》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本特点,对《呼兰河传》中文化负载词进行整理和分类,并运用切斯特曼提出的超级模因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和传播进行分析,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东北地区的乡土民俗文化,推动东北流亡文学的对外译介和传播。【关键词】模因翻译论;文化负载词;《呼兰河传》【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4-0109-04【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
今古文创 2023年34期2023-09-19
- 《呼兰河传》与萧红空间经验的形成及表达
要]萧红的《呼兰河传》依托现实的空间场域,以回溯性的叙事构建起其经验表达。其故事具有相当浓厚的自叙传色彩,特别是以“后花园”为中心的居家环境,不但构成了富有意味的文本空间,同时也是作者本人重要的记忆载体。在主要诉诸于回忆的叙事行为中,个人经验的不断渗透推动了叙事的发展,形成了具有空间化特征的表达方式,并由此展现出作者独特的时空观。这也是《呼兰河传》在人文地理学方面的价值所在。[关键词]《呼兰河传》;空间经验;恋地情结;回溯性叙事[作者简介]陈嫣婧(1986
关东学刊 2023年3期2023-09-11
- 指尖上的《呼兰河传》(八)
原著/萧红 剪纸/左秀云 杨晓除了念诗,我还喜欢吃。有一次,有一只鸭子掉井了,祖父用黄泥包起来,烧上给我吃了。自此,吃鸭子的印象非常深。等了好久,鸭子不再掉到井里。我看井沿有一群鸭子,就往井里赶,可是鸭子不进去,围着井口呱呱地叫着。爷爷说给我抓一只鸭子烧上,我却说要掉井里的。一到夏天,蒿草长没大人的腰了,长没我的头顶了,黄狗进去,连个影也看不见了。刮风和下雨,这院子是很荒凉的。就是晴天,多大的太阳照在上空,这院子也一样是荒凉的。打碎了的大缸扔在墙边,和它相
雪豆月读·高年级 2023年8期2023-09-04
- 《呼兰河传》英译本文化负载词翻译伦理研究
浩文在翻译《呼兰河传》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葛浩文在进行翻译策略选取时,充分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在翻译伦理的规约下,根据不同情境选取不同翻译策略,体现了平等、尊重和良性的互动,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了新思路。【关键词】《呼兰河传》英译本;文化负载词;翻译伦理【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3)23-0106-04【DOI】10.20024/j.cnki.CN
今古文创 2023年23期2023-08-07
- 指尖上的《呼兰河传》(六)
原著/萧红 剪纸/左秀云 杨晓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蝴蝶随意地飞,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孩子们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祖父和孩子们都一
雪豆月读·高年级 2023年6期2023-07-23
- 《呼兰河传》 《信使》
奕歆萧红:《呼兰河传》作者介绍萧红(1911年-1942年),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回到香港以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作品介绍《呼兰河传》最初于1940年载于香港的《星岛时报》,是萧红半自传式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全书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的一座普通小城呼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3年18期2023-07-17
- 指尖上的《呼兰河传》(五)
原著/萧红 剪纸/左秀云 杨晓两个庙都拜过的人,就出来了,拥挤在街上。街上卖什么玩具的都有,多半玩具是适合几岁的小孩子玩的。泥做的公鸡,一点也不像。其余的如卖哨子的,卖小笛子的……街上卖的玩具尤以不倒翁最著名,也最为讲究,家家都买,有钱的买大的,没钱的,买个小的。不倒翁长得很好看,又白又胖。并不是老翁的样子,只不过他的名字叫不倒翁就是了。这庙会的土名叫作“逛庙”,是无分男女老幼都来逛的,但其中以女子最多。歌谣上说:“小大姐,去逛庙,扭扭搭搭走得俏,回来买个
雪豆月读·高年级 2023年5期2023-06-25
- 论《呼兰河传》中双重视角形成的感伤
摘要:《呼兰河传》是一部由回忆组成的故事,展示了萧红记忆中的呼兰河城,其中独特的东北风景和孩童记忆使小说具有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已失落的美好生命经验通篇由回忆展现,在小说中呈现为感伤的情绪氛围。感伤来自背井离乡,更来自物是人非的荒芜故园,靠着记忆重返童年美好,则越美好越感伤。小说中的视角转换频繁且复杂,全知视角与限制视角交替使用,按照叙述者的身份可分为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分别代表两种人生体验。文章研究《呼兰河传》中双重视角形成的感伤。两种视角天然带有比较意味
艺术科技 2023年11期2023-06-10
- 浅析《呼兰河传》文学世界的构建
回忆故乡的《呼兰河传》。小说从书写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都与传统小说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也正是通过这些独特的方式,萧红才得以建构出属于她自己的“文学世界”,属于她自己的“呼兰县城”,也使这本小说有了被无限解读的可能。一、碎片化书写结构这位传奇女作家的一生宛若夏日之灿花,无比短暂,却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张志忠先生这样评价萧红:“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萧红是最有才华亦最为不幸的女性之一,一生颠沛流离,死于兵荒马乱,黄庐隐、张爱玲的经历恐怕也难以和她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1期2023-05-30
- 指尖上的《呼兰河传》(四)
原著/萧红 剪纸/左秀云 杨晓呼兰河除了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有不少盛举,比如跳大神。大神穿着奇怪的衣裳,从头到脚,无处不哆嗦……通常在香点了一半的时候神就下来了。那神一下来,可就威风不同,好像有万马千军让她领导似的,她全身是劲,站起来乱跳……大神旁边还有一个二神。跳大神,大半是天黑跳起,只要一打起鼓来,男女老少都来看。七月十五盂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河灯有白菜灯、西瓜灯,还有莲花灯。这河灯一放下来的时候,金乎乎的,亮通通的。河灯之多,有数不过
雪豆月读·高年级 2023年4期2023-05-12
- 指尖上的《呼兰河传》(二)
原著/萧红 剪纸/左秀云 杨晓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那医生的门前,挂着很大的招牌,牌子上的牙齿太大了,有点莫名其妙,怪害怕的。不但是城里的人,就是从乡下来的人也多少都把这城里的街道和街道上尽是些什么都记熟了。用不着什么广告,用不着什么招引的方式,要买的比如油盐、布匹之类,自己走进去就会买。城
雪豆月读·高年级 2023年2期2023-03-29
- 指尖上的《呼兰河传》(一)
我左姥姥。《呼兰河传》是我们家乡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描写了在她童年时期呼兰河边发生的一些事。茅盾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是文学瑰宝,萧红是我们家乡的骄傲。我工作的单位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坐落在哈尔滨市呼兰区建设街,和萧红故居正对着。我每天上下班所走的路就是《呼兰河传》中故事的发生地,我对这里充满感情。因为喜欢剪纸,喜欢《呼兰河传》,我便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呼兰河传》中的一些场景用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组剪纸作品
雪豆月读·高年级 2023年1期2023-03-27
- 重读《呼兰河传》
下度过的。《呼兰河传》在漂泊状态下动笔,最后在香港完成,是生命最后阶段对童年的回望。年轻时读过,读得太快了。最近重读,才发现它的好。比如萧红写她和爷爷在后花园里玩,“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可是白云一来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翻了花的白银似的,从祖父头上经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这是一个孩子仰望的视角,抬头看爷爷,爷爷背后是天空,天空的云压到草帽那么低,这是一个广角镜头。再比如《呼兰河传》后记中有一段话——“呼兰河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新民周刊 2023年6期2023-03-02
- 《呼兰河传》的叙述语言陌生化阐析
批读者,而《呼兰河传》集中体现了其小说的美学及艺术成就。作品巨大的文学张力和美学内涵无不体现出萧红对语言文字的驾轻就熟,她在各方面力求打破常规、另辟蹊径,营造出“陌生化”的语言文字风格,坦率而朦胧、亲切又奇异,让人耳目一新,感到陌生却又熟悉。所谓语言表达的陌生化,“即通过对艺术材料的创造性变形,使之以异于常态的方式呈现于作品中,打破读者的习惯性思维之约,增加对语言的感受难度和体验深度,造成一种意味独特的疏离感,收获新颖的阅读体验”①。一、词句陌生化小说言语
名作欣赏 2022年35期2022-12-31
- 论《呼兰河传》的空间叙事特征及功能
要:萧红的《呼兰河传》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空间叙事形态,它表现在文本结构、叙事策略及话语等方面。小说对文本时空关系采用了特殊的处理方式,通过叙述视角的转换以及“回溯性”叙事的某些功能,从不同方面表现了空间叙事形式上的独特性,由此折射出作者在面对故乡时复杂的心理。这种叙事方式为中国现代文学处理个体与故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经验。关键词:《呼兰河传》; 空间叙事; 叙述视角; 文化记忆; 回溯性叙事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年5期2022-12-06
- 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影像化叙事
钟,在写作《呼兰河传》前对电影艺术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甚至还产生过将小说嫁接至影戏中的想法(1)1934年,萧红和萧军到上海结识鲁迅先生后,生活水平逐渐有了很大的改善。鲁迅先生常约两人一起看电影。萧红写道:“夜里去看电影,施高塔路的汽车房只有一辆车,鲁迅先生一定不坐,一定让我们坐。”(参见《回忆鲁迅先生》《萧红全集 下》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4页)她去日本的时候也将影戏作为自己的娱乐,比如“影戏一共看了三次”(《萧红全集 下》,第1259页)、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2022-11-27
- 从《呼兰河传》中英译本中的文化词汇看中英语言的差异
——以小说中的三条街为例
0000)《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品,通过追忆作者家乡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不同生活的画面,抒发出对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茅盾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其叙事写景娓娓动人,让人不自觉跟着作者去品味故乡特色,领略那儿风景的富饶”。《呼兰河传》在语言运用上也别具一格。读着它,会感受到一条悠悠的小河,缓缓从容地流淌着,时而溅起几朵机智的、幽默的浪花[1]。作者用这样的笔触向我们讲述着发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6期2022-11-27
- 陌生·常规·重生
——“陌生化”视域下《呼兰河传》英译本研究
世之作”,《呼兰河传》脱出惯例与传统的窠臼,创造性地运用了超常搭配、方言词汇、平行结构等陌生化手法,呈现出故乡东北边陲呼兰河城独特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这些陌生化手法使审美主体与习惯心理相分离,增添了阅读的阻距感,读者也因此体会到萧红笔致的独特韵味,一种鲜味和生味。作为萧红最重要的研究者及作品的翻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为翻译《呼兰河传》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是他改写了原作中的部分陌生化手法,萧红笔致的独特韵味与原文相比也产生了一定程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11-24
- 叶落归根的凄婉歌谣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创作个性
46)创作《呼兰河传》时,处于生命晚期的萧红刚刚在重庆经历丧子之痛,并且与同在香港的端木蕻良分居。多年来体弱多病的身体、凄苦悲凉的心境、漂泊无依找不到坚实依靠的处境成为她回忆童年、书写故乡的契机。和早期《生死场》中对封建愚昧的单纯批判控诉相比,现实中在左翼阵营不被认同、四处漂泊的经历使得她在《呼兰河传》中流露出关于现代启蒙更加复杂的认识,在重新审视故乡为样本的中国的过程中,她发现了原始自然的生命韧性,出走的娜拉在理性上批判故园,却又在情感上深深地依恋着这片
今古文创 2022年42期2022-11-24
- 萧红民俗书写中的温情、虚无与反叛——以《呼兰河传》为例
反叛——以《呼兰河传》为例曾春葙(大连外国语大学 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对于黑土地上诸多的民俗书写,呈现了东北地区特有的文化景观。而《呼兰河传》中的民俗书写,远不止展露萧红对于封建旧俗的批判。萧红对于童年、故乡的温情回望,对于愚善麻木之人的痛恨与关怀,对于生死之间、漫漫人生的虚无感慨,对于压迫女性观念的反叛,多种不同的情感思绪在其民俗书写中交织并存,使得《呼兰河传》呈现出更加多面立体的萧红形象。呼兰河传;民俗书写;萧红茅盾先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2期2022-11-22
- 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女性悲剧意识解读
言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萧红半自传式的作品,主要以萧红童年的生活为线索,串起一个个童年故事。小说通过对不同角色命运的刻画,从不同视角描写了呼兰小城的人情百态,其中女性悲剧意识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作者运用生动细致的语言,表现女性的抗争与妥协。在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女性的悲剧被放大,在多重视角下凸显着永恒的凄婉。本文通过分析《呼兰河传》中对女性命运的描写,解读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以便为今后的文学创作以及深层次研究提供参考。二、《呼兰河传》中女性角色的悲剧
参花·青春文学 2022年12期2022-11-21
- 女性视角下的乡土记忆
——萧红《呼兰河传》与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比较研究
国民性省思《呼兰河传》和《失去的金铃子》两篇乡土抒情小说,虽出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作家之手,但萧红和聂华苓的创作经历和创作氛围是相似的,两位作家对故乡持有的感情是相近的,两篇小说对国民性的书写是异曲同工的,就连两位作家对悲惨女性命运的揭示也有相似之处。(一)创作背景:“绝望的寂寞”的产物《呼兰河传》是萧红逃难香港后所作,在战争的恐惧与肺结核的病痛的双重夹击下,寂寞与绝望的萧红将记忆追溯到童年时期生活的呼兰河小镇,深情回望沉滞的故乡,以此来慰藉自己漂泊的灵
今古文创 2022年25期2022-11-01
- 关联理论视阈下《呼兰河传》英译本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文化精髓。《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杰出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之一,它描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边陲呼兰县城的民俗面貌和风土人情,反映了中国底层百姓的苦难与愚昧。该作品的英译本由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于1979年首次完成,并于2002年进行了修订重译。文化是一个涵盖意义广泛的术语,美国学者尤金·奈达(Eugene A.Nida[3])将其分为5类,即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以及语言文化。本研究以奈达的分类为基础,将文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08-11
- 《呼兰河传》与《米格尔街》的艺术比较
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和英国印度裔作家奈保尔的《米格尔街》,在儿童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选用、以空间为中心的散文化叙事方式、战争语境下的荒诞与虚无抒写、“黑色幽默”中的反讽艺术、自传色彩的回忆性创作等艺术手法上呈现出很大的相似性;同时又在空间的真实与虚构、人物的精神品格、叙事重心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关键词:萧红 《呼兰河传》 奈保尔 《米格尔街》 儿童视角 散文化叙事 黑色幽默《呼兰河传》是萧红在生命的晚年创作的一部具有集大成就的作品,描绘了东北小城呼兰县的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9期2022-05-30
- 萧红作品中的流浪意识
词:萧红 《呼兰河传》 流浪意识萧红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位青年女作家,其自身流浪的生活经历使得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流浪意识”,笼罩着萧红的个体生命和创作生涯。沉潜在萧红灵魂深处的流浪意识将萧红对生活的感受得以升华,以作家的良知感应生活的疾苦,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本文试图以流浪意识为切入口,探寻萧红作品的意义边界。一.流浪与流浪文学流浪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中国文学自古就有着流浪的印记。无论是在精神流浪中的庄子、政治流亡中的屈原、行万里路的司马迁,又或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9期2022-05-30
- 浅析《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的悲剧成因
雅滨摘要:《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是被卖给胡家当童养媳的十二岁小姑娘。初到胡家,她因活泼、不害羞、大模大样,招致呼兰城居民的纷纷议论。在呼兰城,她饱受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最终悲惨死去。本文试从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封建落后的文化陋习、麻木的“看客”心态、作家的写作意图四方面论述小团圆媳妇的悲剧成因。关键词:《呼兰河传》 男尊女卑 文化陋习 “看客”一、小团圆媳妇的人物形象《呼兰河传》是萧红蛰居香港时在思乡情绪驱动下创作的文学作品,它既是国民灵魂的挽唱,又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4期2022-05-13
- 论《呼兰河传》的空间叙事特征及功能
言萧红小说《呼兰河传》是一部与特定地理空间相关的文学作品,其文本立足于一个实存的空间——呼兰城。同时,这个空间也是作者萧红个人童年记忆的存储地,起到了“装载”与“保存”的作用。“空间”和“记忆”是解开其小说形式符码的两把钥匙。记忆,立足于对已经过去了的事件的回顾和确认,是人类意识范畴内针对时间的流逝而产生的一种应对策略。一般而言,记忆和空间是无法分开的,如果记忆没有落实到一个具体的空间内,没有同这个空间内部的具体形象和事件一一对应,那么记忆本身便难以确信。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03-23
- 从《呼兰河传》中的童谣看东北民俗文化
也不例外。《呼兰河传》是萧红短暂的一生中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在生命的终结,记忆中故土给她带来了精神上的抚慰。萧红以孩童的眼光和知觉回忆家乡小城的点点滴滴,用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自我化的儿童知觉感受成人的世界,在情感上更多的是对故土文化的认同,同时也有对社会问题的思索。萧红用儿童视角以细腻独特的个人情感体验挖掘了“荒凉”的呼兰河带给孩子的乐趣,采用儿童的知觉、想象、行为、语言等方面表现出儿童的情感和趣味,展现着“夺人心魄的美——那种如风土画、如诗如谣的叙事风格”。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2期2022-03-04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与思
——以《呼兰河传》导读为例
善自己。以《呼兰河传》的导读为例,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与思进行深入地思考与研究,进而为小学阶段孩子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方法路径。通过美与思的阅读教学构想与实践,去思考审美与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去研究人的生命成长路径。1.在阅读经典中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审美不仅仅是对美的单纯的情感体验,不是经验的感知。审美是心灵对美的感受力和超验存在,这样的感知体验与超验存在只能依靠文字来唤醒和提升,而阅读经典就是通向审美视窗的光束。经典性的文学作品可以让每一个读
今天 2022年11期2022-02-18
- 《呼兰河传》中团圆媳妇悲惨短暂的一生
收录书目—《呼兰河传》)问题的引出上文是民国女作家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中描述的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胡家的团圆媳妇被接到胡家时只有十二周岁,尚未成年,却在胡家遭受各种毒打。而这“团圆媳妇”就是指童养媳,即以低廉价格购得,并将其作为儿子未来的妻子进行抚养的幼女。童养媳是一种畸形婚姻状态下的产物,在宋代已经形成,经过历朝历代不断发展,到了清朝末年已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了。由于家贫无法养活子女,所以一些父母将女儿以童养的方式送给别人作为童养媳。童养媳在童养期间,
青少年法治教育 2021年6期2021-12-28
- 听《呼兰河传》讲“活”之苦难
然与无常。《呼兰河传》就是这样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多年以来,萧红被文学史所提及的多是因为其作品《生死场》被鲁迅先生编为《奴隶丛书》之一,而一直被当作一种政治性话语而存在人们观念之中,而作为一名作家所应该具有的独特个性特征却被人们善意的遗忘了,尤其是在其生命最后时刻,倾注了自己所有精力,而书写出滴血的生命体验——《呼兰河传》,却一直长久沉眠于现代中国文学历史长廊之中,而未能纳入读者阅读的视野之中,更不用说其独特的写作方式、深邃的内涵意蕴,会被世人所了解和接纳
博览群书 2021年11期2021-12-16
- 从复调叙事看《呼兰河传》喜剧与悲剧氛围的融合
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注定是一代绝唱,它既是童真、美好、快乐的,同时也是荒凉、寂寞、悲哀的。它没有走向极端,而是在喜与悲这两条看似无法相交的绳索上把握契合的基准点,将所思所感渲染至两端,呈现出复杂、深刻而富有韵味的文化内涵。《呼兰河传》的复调叙事对这种复合氛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陀思妥耶夫斯基首创的“复调小说”是相对“独白小说”而言的,所谓复调或多声部,是指文本中存在两种处于平等地位的叙事声音,二者不时交锋、碰撞,这种叙事策略有助于深化作品的思想层次。《呼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6期2021-12-03
- 用童心唤醒世界 让纯真烛照当下
——以《呼兰河传》为例谈叙事作品的儿童视角
》、萧红的《呼兰河传》等,新颖独特,蕴含丰富。其中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对儿童视角运用灵活,可谓种种儿童视角运用的集大成。本文将以《呼兰河传》为例,分析对儿童视角的一己之见。一、儿童视角要认识儿童视角,必须先了解叙述者和视角。所谓“叙述者,即小说中讲故事的人”[2],是作者拟定的在作品中代替作者讲故事的人。所谓“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3]。当作家把儿童作为叙述者,以儿童特有的心灵体验、观察角度及情态语气来讲述故事,则可称为儿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2021-12-02
- 《呼兰河传》中萧红的主体精神
忆中的小城《呼兰河传》作为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描写的依然是萧红记忆中熟悉的小城呼兰。呼兰是萧红出生与成长的地方,那里的自然条件颇为复杂:一方面,它位于呼兰河的河口处,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优越的地理位置自古便是农民的宜居之所;另一方面,它坐落于黑龙江省中部,黑龙江省作为古代惩治犯人的流放之地,极寒的气候特征极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呼兰河传》开篇就点明了东北鲜明独特的地域特征与风土人情,作家真实而具象地描写了在呼兰小城的严寒天气之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在那个自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12-02
- 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女性悲剧意识
绘中。一、《呼兰河传》中女性悲剧意识的形成渊源20世纪30年代,我国正处于多灾多难、动荡不安的抗战时期,萧红这个柔弱瘦削、面色苍白的女作家以其独有的艺术笔触,创造出《呼兰河传》。虽然这部长篇小说以散文化的笔致,诗化的句子,为人们展示了北方社会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并从中探索到浓郁的女性悲剧意识。这种意识是浅层的、是无意识的,却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角色的精神理念和情节发展。在揭示和描绘旧社会过程中,表达了萧红对世界、历史及社会的思考,体现出萧红独有的哲学理念
普洱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11-27
- 写作背景如何影响作品思想内容的研究
——萧红《呼兰河传》分析
义萧红写作《呼兰河传》时,正是个体生存和民族精神的危机时期,黑暗的时期中,中国的文学艺术、国民思想、社会发展均受到了极为严重摧残,动乱中的人民既需要一场现实的救赎,更需要从思想上的进行洗礼。从思想价值来看,《呼兰河传》潜隐的主题形态已传达出人类回归精神家园的强烈渴望,从不同视角对萧红《呼兰河传》展开研究的评述越来越多,如从女性生存角度、乡土生活角度、儿童人生的角度,以及从情感叛逆角度等,由此可看出《呼兰河传》的小说艺术思想之丰富,其对于当代文学影响的显著意
魅力中国 2021年44期2021-11-27
- 回眸故园写人生
卷般的作品《呼兰河传》。结合她曲折的人生经历,在风景和人物描写上,展现出女性敏锐独特的感受力,将呼兰小城的生命在“好似带着水气”的灵动感、语境美下娓娓道来,这部作品精彩地展现了萧红无可取代的文笔特征和对国民的深沉思考。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风景;人物今年是现代文学洛神萧红诞辰的一百一十周年,再度阅读《呼兰河传》,这部萧红寓居香港,在孤独中完成的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作者用抒情诗的意境,以情感起伏为脉络为故乡呼兰河畔的小镇作传。
文学天地 2021年8期2021-11-12
- 浅析《呼兰河传》的悲剧意识
女性作家,《呼兰河传》更是她悲剧意识的呈现的代表作,本文从作品中呈现的人物的生存状态的悲剧、命运的悲剧,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悲剧魅力来对文本进行探讨,以期更加体悟作品的深层内涵。关键词:萧红;悲剧意识;生存状态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坛上出现了一位悲情的女作家——萧红,她是敏感忧郁又具有超然才情的精灵,命运的悲苦让她过早地领悟了生命的苦难。 自古红颜多薄命,萧红也难逃命运的轮回,这位多才的女作家也过早的陨逝。但萧红在其一生短暂的光景中,却为文坛留下了绚烂多姿的文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1期2021-11-10
- 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用问题,以《呼兰河传》阅读为例,提出应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自主探究,在导读课引导学生挖掘书中的深刻内涵,在鉴赏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在交流课分享感悟深化交流内容,在混合学习中强化教学成果,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享受审美熏陶的同时,体悟人生、发展人生,实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词】思维导图 阅读教学 《呼兰河传》 应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一直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部分教师往往过于重视书本上的知识梳理,反而忽视了学生在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4期2021-09-15
- 论《呼兰河传》的国民性解剖主题
进一步探析《呼兰河传》国民性解剖主题,在概括分析小说中小城人国民劣根性和冯歪嘴形象独异性基础上,结合作者的情感态度,从启蒙和生存的视角思考其内涵意蕴。小说在刻画小城人生存困境和悲剧中揭露和批判其劣根性,同时在儿童视角的感受和作者成人视角的思考描写中凸显冯歪嘴形象体现的在生存困境中挣扎的原始生命强力、乐观顽强精神和积极反抗追求。萧红对小城人有批判有悲悯,在对小说和现實人们生存出路渺茫的悲苦绝望中,又力图给予希望,探寻出路。此主题继承于鲁迅,透过国民性从内部审
文学教育 2021年8期2021-09-06
- 革命、启蒙与乡愁
批判倾向的《呼兰河传》为代表,二者都具有炽热的情感宣泄、原始的乡村气息、独特敏锐的女性意识等。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不难看出,萧红的乡土文学创作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艺术技巧上的进步,也完成了从革命与乡愁的断裂叙事到启蒙与乡愁的交织叙事。關键词:萧红 《生死场》 《呼兰河传》 乡土文学创作萧红前期的乡土文学创作受革命思潮影响比较明显,其中以《生死场》为代表。“它虽不成熟,但是它有原始的生气,有整个生命的跳动,有对残酷的生活现实毫不回
参花(下) 2021年8期2021-08-25
- 童年里的《呼兰河传》
,她是写过《呼兰河传》的大作家,只是心里觉得那是大人才关心的事,对孩子们而言有条呼兰河就足够了。一直等到我有了第一本《呼兰河传》,才常常绕道从萧红故居门前走过,还常扒着门缝儿往里面瞅。但其实萧红的家人早已都不在那儿住了。那本《呼兰河传》,是我偷偷从爸爸单位资料室拿的。我当时就想拿回家仔细看看,书里面肯定不會写到我,那写没写到我们学校呢?我坐在我家的楼顶上,开始读《呼兰河传》。坐在这里,抬眼能看见呼兰县的全貌。我向萧红故居的方向望去,萧红写的后花园,如今没有
阅读(中年级) 2021年5期2021-08-23
- 浅谈《呼兰河传》中作者克制的在场状态
瑶函摘要:《呼兰河传》的自传色彩和疏离轻松的笔调相交织,会引发对于作者在场状态问题的思考。本文通过儿童视角的主体间性构建论证作者的在场感,从提喻的修辞运用角度感知作者的克制状态。最后从情感层面体会作者克制的在场,以获得文本新的打开方式。关键词:《呼兰河传》 主体间性 在场 克制部分研究者认为《呼兰河传》是怀旧童年之作,如茅盾所说“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部分认为其有探新之意,体现出的女性意识和对封建愚昧的批判是冷峻而犀利的。与此同
名作欣赏 2021年8期2021-08-16
- 推荐书目《呼兰河传》
传奇色彩的《呼兰河传》里。她用生动、细腻的文笔向我们介绍了那里的风土人情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正如茅盾先生对这本书的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整本书看下来,我们不难发现,萧红的童年是寂寞又无助的。她的街坊邻居,给萧红的生活带来了一丝光彩。在此期间,她认识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像小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有二伯……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就拿小团圆媳妇来说吧,可以说她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她出生在一个穷苦人家,她的父母为了赚钱,就把她
都市人 2021年3期2021-08-11
- “闹”衬“冷”:论《呼兰河传》的叙写策略
摘要:《呼兰河传》长期被定位为散文化小说,那么这样一部“散文化”的小说究竟凭借何种关键性的因素去取代情节的“C位”从而营造丰富的故事效果呢?事实上,萧红在小说中营造了一组“闹”与“冷”的氛围。这种氛围的营造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萧红凭借“闹”衬“冷”的情感倾向对环境氛围进行营造,以此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另一方面是对人物心理错位所引起的情感氛围进行建构,由此,小说中人物心理的多重错位所招致的荒谬性,很好地弥补了情节淡薄所带来的零碎感,增添了故事的可读性。关
雨露风 2021年6期2021-08-09
- 翻译规范视角下的自我重译研究
生死场》和《呼兰河传》英译本的合集中。② 这是第一部英文全译本,增加了1979版译文中删除的第6章和第7章。〔摘要〕 缩合是英语口语体典型的语言特征之一,这一现象在翻译文本是如何体现的?研究以葛浩文《呼兰河传》初译本和自我重译本为语料,对比两译本中的缩合现象,探究译者自我重译的特征。研究发现:重译本中缩合现象出现频率更高,形式更丰富,更贴近原创英语的特征和使用规范。重译中缩合形式使用频率升高与目标语规范和期待规范有一定关系,是目标语规范化与译者主体性共同作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07-30
- 《呼兰河传》中的“萧红”
色彩的小说《呼兰河传》,在文中其作者萧红对儿童视角的还原与成人视角的巧妙切换,不仅放大了童真童趣的可爱,也同时放大了“我”成长的背景特点——小城的闭塞,小城居民的自私无知。对于虚无缥缈的故乡,萧红在病榻上只能用笔描绘回忆,以获得不复存在的童年温情,她对故乡和家的情感是复杂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份复杂的情感中,怀念之情占据了大部分。借晚年对早年回忆的重写,萧红从抵抗诗学中获取的力量来完成了她的灵魂疗伤与自我救赎。关键词:《呼兰河传》; 小城居民 ;人生经历
锦绣·中旬刊 2021年3期2021-07-14
- 以《生死场》为例浅析萧红的女性视角
生死场》;《呼兰河传》萧红被鲁迅评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不同于当时以启蒙为己任,救亡图存的主流男性作家,萧红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她眼中的世界。在她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中,“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无论是对底层穷苦女性的关注,对以生育为主的身体经验的描写还是对父权制社会的反思,对萧红独特女性视角的论述都离不开对她人生经历的发掘。始终保持女性独有的天真萧红早逝,在民族危亡,不得不四处奔走避难的时代中,她的人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1年2期2021-06-28
- 萧红小说的诗化研究
此,笔者以《呼兰河传》 为例,分析小说富有个性的灵性创造,对生命深入解读与探寻。关键词:萧红小说 诗化 《呼兰河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属于一位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女作家,并且趋于散文化、诗化的新型小说样式,冲破传统小说的模式,建立了属于其自身独有的艺术风格。[1]萧红不是那种苦练苦磨技巧的作家,但也展示了独到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创作中勇于打破小说与诗之间的壁垒,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身小说的风格。其后期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将小说的样式发挥到了极致,
参花(上) 2021年12期2021-06-14
- 从《呼兰河传》到《火烧云》
——文本改动与接受差异
收入了萧红《呼兰河传》节选,并重新命名为《火烧云》。就目前的材料而言,这或许是小学语文课文《火烧云》最初的面貌。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其主体业务为研究、编写、发行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在众多版本的教材中,人教版具备历时长、受众广的特点。除了个别时期和版本的教科书,各年代的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几乎都编选《火烧云》一文。可以说,《火烧云》是小学语文经典课文的重要代表。2016年,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简称“部编本”)替代原来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开始投入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