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萧红是现代文坛上具有浓厚悲剧意识的女性作家,《呼兰河传》更是她悲剧意识的呈现的代表作,本文从作品中呈现的人物的生存状态的悲剧、命运的悲剧,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悲剧魅力来对文本进行探讨,以期更加体悟作品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萧红;悲剧意识;生存状态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坛上出现了一位悲情的女作家——萧红,她是敏感忧郁又具有超然才情的精灵,命运的悲苦让她过早地领悟了生命的苦难。 自古红颜多薄命,萧红也难逃命运的轮回,这位多才的女作家也过早的陨逝。但萧红在其一生短暂的光景中,却为文坛留下了绚烂多姿的文学作品,并以她悲情的创作意识,创作出了格调阴郁又充满无穷魅力的文学佳作。其后期代表作《呼兰河传》更具代表性,因此本文试图从悲剧意识这个角度去探讨作品揭示的内蕴。
一、悲剧意识的呈现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传》是一个苦难的荒凉的世界,她努力表现底层人物生命和灵魂所承受的苦难,展现他们在传统文化的压制下和闭塞的文明中的艰难生存状况。她通过一系列小人物的悲剧命运给读者呈现了一个震撼的艺术世界:呼兰河的人们无论是对生活顺从或者反抗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一)人物生存状态的悲剧
孙犁说萧红“吸取的一直是鲁门的乳汁”,这话不假,身为鲁门最得意的学生之一的萧红也继承了鲁迅关注下层人物疾苦的传统,而最核心的精神就是直面人生的苦难。萧红的悲剧艺术创作也继承了这种传统,始终用一颗悲悯的心去关注民间的种种苦难。她的《呼兰河传》所呈现的悲剧意识是要尤为独特的,她以现实精神的寂寞荒芜为基调,交织着人物的抗争意识。
在《呼兰河传》中,苦难成为了呼兰河恒定的生活底色,在“并不怎样繁华”的呼兰小城里,人们的生活是极其贫困的,而东二道街上五六尺深的大泥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的好处,吃瘟猪肉就有理由说成是淹猪肉了,对于呼兰河的人们既实惠又“卫生”。而染缸房里、豆腐房里虽也发生诸多不幸但一块豆腐、一根麻花的诱惑使呼兰人忘记了种种不幸的恐惧。四季不断在交替变化,人在生老病死中轮回,而人的生存状态却始终如一,如冯歪嘴子的生命就像是磨坊里的小毛驴一样永远转不出这个磨盘,他的苦难也一圈一圈地在他的身上轮回,无法逃离。《呼兰河传》所展示的底层人们生活状况,是一种悲凉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恒古不变的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让人们忘记了生命的欲望,失去了活力。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已然看淡了生老病死,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既没有哀愁也没有欢乐,仿佛生命就本该如此,该生的会生,该去时会去,既没有对生命有强烈的欲求,也没有对悲剧命运的顽强抗争。萧红一如既往地用悲凉的心态叙述了人们不知生命为何物的古老命题,显得苍凉荒远,而最触目惊心的是萧红写出了小城人们生存的无目的性。
呼兰河城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是这种生命状态呈现的放大镜。这个大泥坑又黑又粘,它严重阻碍了过往的人们和来往的车辆,一年之中不知在大泥坑上翻车的事情有多少,而且这个泥坑也淹死过鸡、鸭、猪、狗,甚至连小孩也差点被淹死,但是从来没有人想过把泥坑填平。特别是在下雨天,过路者也宁愿要经历惊心动魄的场面,也不会想过要绕道而行,这种不图改变生存现状正是呼兰河城人共同的生命状态----一种荒芜的麻木的生命形式。更可悲的是人们感受荒芜麻木的人生状态由此而来的生命力的萎缩退化,反而是乐在其中。萧红以大篇幅的笔墨,细腻地描绘了大泥坑周围的居民在精神上演绎出来的许多“精神狂欢”。首先,它在精神上给生活单调寂寞的呼兰河城人带来了不少乐趣,抬车抬马,热闹非凡,给居民提供了说长道短,消遣娱乐的机会;其次,它在物质上给居民们提供了经济卫生的“淹猪肉”,有了这泥坑子,就可以把瘟猪肉变成淹猪肉。萧红由呼兰河城人们麻木不仁和精神的荒芜来写出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生命状:自欺欺人的固化和对传统的盲目顺从。呼兰河城人荒芜的人生形式是几千年封建宗法制长期沉淀的产物,是呼兰河城恶劣的自然环境、封闭愚昧的人文环境的产物,也是一种异化的生存方式的显现。
(二)人物命运的悲剧
萧红关注底层人物的悲剧命运,但她更注视女性的悲剧人生,她的《呼兰河传》中也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女性命运的悲剧,对女性悲剧的观察是深刻的,在她细致悲愤的叙述中展示了两位女性的悲剧命运。女人除了要顺从几千年来的封建伦理道德之外,还要遭受社会给她们“流言式”的迫害。小团圆媳妇本是一个活泼机灵的少女,初到婆家就被人指指点点,成了“被看”、“被说”的对象,人们对她议论纷纷,百般折磨,总之,小团圆媳妇并不是他们眼中的合乎规矩的好媳妇。于是她的婆婆就给了她个“下马威”,不管白天黑夜地打,试图把小团圆媳妇调教成合乎传统礼教下的好媳妇。小团圆媳妇的哭叫声和反抗换来的却是更大的折磨,用针扎手指尖、用皮鞭子抽、 用烙铁烫脚心,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婆婆的百般折磨,最终导致小团圆媳妇生了一场大病,这时左邻右舍又帮忙想尽各种方法来给她治病,到了最后,她的婆婆也狠狠心花了大把的钱给她“跳大神”,可是最终小团圆媳妇还是給开水活活地烫死了。呼兰河人固守的封建意识弊端,使长期在文化重压下的人性被扭曲,无形中制约着妇女的言行,甚至扼杀其生命,制造出了人间的一幕幕悲剧。
难以逃脱悲剧命运的还有王大姐,王大姐是一个心地善良、活泼漂亮的大姑娘。在她还是姑娘的时候,左邻右舍都赞叹她的好,有说她“真是一棵大葵花”,有的说谁娶到王大姐肯定有福气。但是一旦王大姐爱上冯歪嘴子,并与其自由结合在一起之后,原先说她好的人联合成一条阵线,齐心协力地找着她的坏处。在冯歪嘴子的门下总有许多前来打探消息的人,为了能与其他人分享关于王大姐的流言蜚语,在飘着白雪的夜里,也有人站在冯歪嘴子的窗户外面努力地偷听,好做第二天的宣传材料。生活的艰辛和周围人的冷漠使王大姐过早地死去,这个曾经爱说爱笑,充满热情与勇气的姑娘如花般早早凋零,她同样也逃脱不了和小团圆媳妇一样的命运。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姐的悲剧命运是呼兰河人们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封建文化传统所扼杀的。呼兰河畔的人们在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精神枷锁的束缚下固守成规、因循守旧,就这样,在蒙昧意识的笼罩下,人间的一幕幕悲剧不断在上演。萧红用极其冷静的笔触处理这一切,给人一种强烈的触动,促人深思。
二、悲剧意识的审美展现
(一)生命的坚韧
萧红的《呼兰河传》把真实的苦难还原到读者的面前,通过底层人物对苦难的反抗来呈现出生命力与悲剧的力量。
萧红善于表现平静生活状态下的生命的坚韧。磨房里的冯歪嘴子一年四季都在打着梆子,消遣着寂寞的生活。成群结队的黄瓜秧爬满了整个磨房,从此冯歪嘴子被隔在了另一个世界里,无人与他交流,也无法看到外面的阳光,他与外面的世界只隔着一扇窗子,可是“就像是关着多远似的”。就是在这种平静寂寞的生活中,他与王大姐自由结合,在全院子人的流言蜚语中过着自己该过的生活。生活的贫困与周围人的冷眼旁观,使王大姐在生完第二个孩子之后就过早地逝去了。生活的严峻激发了冯歪嘴子超长的生命力,当所有的人都认为他没有理由、也没有能力活下去,等着看他热闹的时候,在孩子的身上他看到了生命的延续,所以无论有多艰苦,他只知道要好好地活下去,他那含泪的眼睛也会时常笑起来。人物的悲剧命运也由此注入了一股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坚韧的生命也体现了人物的抗争意识,绝不向命运屈服的可贵尊严。
《呼兰河传》中的另外两个人物有二伯与王寡妇则呈现了生命的顽强与无奈感。有二伯一生孤苦、寄人篱下,不得已偷鸡摸狗,受尽了人们的奚落与嘲弄。他曾经也想过要自杀,上吊跳井,但他始终还留恋着生活,所以最终都没能以自杀的形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努力地活着。还有呼兰城里卖豆芽菜的王寡妇,她的独子去河边洗澡掉在河里淹死了。虽然她从此以后就疯了,但她还是知道如何卖豆芽为生,平平静静地活着。这些人物都在悲惨的生活中呈现着坚韧的生命力。萧红笔下的苦难并没有让人们失去生活的勇气,而是在面对苦难的时候默默地去承担苦难,不怕重压,依然顽强地生存下去。
(二)荒凉的悲剧意象
萧红的悲剧意识和悲悯情怀不仅仅是体现在对生命的感悟上,将生活的细节作为素材推动故事的发展,还将自己敏感细腻的情感,通过丰富的意象来烘托悲剧的氛围。萧红的《呼兰河传》中对意象的运用很突出,她创造了一批具有悲剧内涵的意象,如“大泥坑”、“后花园”等等,这些意象有助于悲剧人物的塑造和烘托作品的悲剧气氛,展现作者的悲剧意识。
在作品的第一章,萧红花了大量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大泥坑”周围的精神盛举。东二街上的“大泥坑”不仅严重阻碍了人们的交通方便,能淹死鸡鸭猪狗,甚至小孩,还严重的污染了环境。每到下雨天,人们都是惊心动魄、小心翼翼地从泥坑边走过去,一年四季不知抬过了多少次马,但是从来没有任何人想过要把这个“大泥坑”填平,或者是绕道而行。在这里,大泥坑仿佛是灾难丛生的生活的象征体,却以一种合乎自然的生命状态延续下去,这正呈现了呼兰城人们的共同生存状态:冷漠、麻木,愚昧地禁锢在、麻痹在、甚至闷死在自在状态里的可悲境况。“大泥坑”寓意着人们的悲剧生活,也寓意着几千年来人们固守尘封的悲剧命运,他们的生活和处境就像这一个“大泥坑”。然而呼兰河的人们却不以悲剧为悲剧,这种麻木不仁、超然冷漠的态度更是他们真正的悲剧,从而在作者心中涌动着深深的悲剧意识。
关于“后花园”的描写在整部小说中无处不见,也是奠定悲剧氛围的基调。“后花园“是一个纯净,真实的世界,里面充满了童趣和温情。“我”可以在“后花园”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玩乐着。后花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由自在的地方,与外界的世界构成了一个二元对立的空间,映照外界世界的冷漠无情。然而这个后花园只是童年时代的一个乐园,随着时光的流逝,萧红也渐感荒凉,她的笔触也就显得格外苦涩和凄凉,就如“那粉房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它与外面的世界相隔着,自然也意味着里面的生命被彻底的疏忽,生命也会感到荒凉与空虚。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没人愿意去管;想开几朵谎花就开几朵谎花的黄瓜,这一幕幕是多么的荒凉和无奈的悲剧啊!所以才有文中那反复的感叹 “我的家是荒凉的”,在这不断地叹息中,让人感到天荒,地荒,人荒,无处不荒的基调。这些意象的使用使萧红的作品具有诗意和美感,同时也烘托了悲劇氛围,暗示了悲剧人物的生存状态。
三、结语
《呼兰河传》弥漫着悲剧的气氛,萧红将自己在寂寞中参悟的人生苦难和哀愁与呼兰河自古以来的困顿生活状态结合在了一起,更加营造了一种悲剧氛围,从而传达出深远和广泛的人生悲凉感。萧红对生命、人类命运的思考,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特别是孕育在小说中独特的悲剧意识,以及小说中传达出的悲剧审美风格,使小说具有无法代替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美]葛浩文.萧红评传[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8.
[2]萧红.呼兰河传[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5.
[3]萧红.萧红全集[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郭红央,女,广西崇左市,壮族,1985年1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助教,中国现当代文学